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邏輯能力強真的有用? – ARON HACK 亞倫害的

目錄

邏輯能力強真的有用?

經常聽到有人說、有書說、有文章說邏輯能力很重要,這樣的標題經常讓父母緊張,讓有為青年焦慮,讓荷包失血(讓無感的人繼續無感)。

是的,現在假新聞很多,邏輯能力可以讓我們不受騙。
是的,現在網路上的資訊很多,邏輯能力可以讓我們學會籂選並排出優先順序。
但也是的,我們看了很多關於邏輯訓練的書,看完後覺得讀懂了什麼,但又說不上來,想打臉別人的時候絕招放不出來。

我認為,邏輯思考的書可以看,但不需要一直看。
你不會因為一直看NBA就變成職業運動員,你要練。


邏輯思考如何練習

曾經,我也是想透過看書訓練邏輯能力的人,看了很多書,看完都覺得普普通通;
即使作者有真材實學,也常讓人感覺不如預期。
我認為,邏輯學有點像蘇格拉底的哲學模式,講理論的功用不大,必須透過身教反覆地辯證,並且做中學。

大學的時候,我修了一堂通識課叫〈思考方法〉。第一堂課時,老師開宗明義說,「這堂課雖然叫思考方法,但事實上不會教你任何一個思考方法,但我會透過討論的方法,引導大家進行不同層面的思考」。

在這個模式中,引路人很重要,這也是邏輯能力不好訓練的能力之一。

看書還是有用,那是資料庫的累積,天啟,是所有事件連線的那一刻。(改)
(改)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連線」並不是虛無概念,而是腦神經的連結。
如果大腦本身就是一個虛實轉換的容器,那桶中之腦的理論就合情合理。


邏輯思考唯一定律

我也看過不少邏輯思考的書,其中多半如上所述,都是身教型的入門書(冀劍制好像有提過艱深的邏輯書?),冀劍制(連結)。
如果真要統整什麼結論,我認為定律只有一條,千拳歸一路。

觀察 → 拆解 →歸納 →演繹

這四個步驟在不同領域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形,以讀書來說,更換一下名詞可能會更好理解。

接收新知 → 知識拆解→ 與舊有知識連結 → 模擬

我知道這有點像廢話,有點像老生常談。
但定律易得而行路難。
但老生常談多年,老調也還是重彈。
能持續流傳的說法都有其道理在,懂的人總說不足為外人道,不懂的人則譏為陳腔濫調。


唯一定律,憑什麼?

很多人說,不管是換工作換產業,只要抓住最底層的東西,你就可以快速上手。這句話聽起來很威很猛,但多數人只把話說到這邊。
所以「最底層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這是所有聽者都想問的問題,但通常只會得到含糊的回答,「就是一些基礎的學習能力啊、溝通能力之類的」,常讓人有聽沒有懂。

是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都很重要,但我認為那還不是最底層的東西。
我的答案很簡單,最底層的東西就是上面那條唯一條定律。

這條定律之所以重要,首先

補(學習的跳島戰術、學習的都市圈

另外,因為我們學習的知識與方法論會越來越多,但一天永遠只有24小時。我們不可能看了一百本書,覺得每一個都很棒,每個都想用在生活上。
這也是許多人嘗試蕃茄鐘、便利貼記事法(再加例子),最後卻無疾而終的原因,當然有可能是不再需要,但通常的原因是時間不夠、身心俱疲。

這個認知超級重要,你會開始判斷自身狀態,是否超出負荷,是否只是為了焦慮而求知,是否該拋棄某些舊的認知及習慣。這個認知是人生中的必經過程,同時也富含禪意:那些與我不合的就放下吧,至於那些一直留在身邊的,我們稱作人格,或價值觀。

這會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人能說出某個理論或概念,卻忘了出處。這本身也無傷大雅,因為在這網路時代,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找回來
但這種人通常也很會Google

這時候,我們要做三件事,事前籂選、擷取核心、優化方法論。

以2018年的暢銷書〈刻意練習〉來說,我認為定律會變形如下,而「刻意練習」的核心思想又著重於前三點的重複執行:

觀察 → 動作拆解 → 歸納 → 自創新招

看起來很簡單,但知易行難。


四步驟拆解

觀察

觀察是此模型的根本,像是漏斗的最上層。
觀察力缺乏會導致大腦取得的資訊不足,無法進行下一步運作。

拆解

歸納

歸納,即是吸收新知識的過程,並與舊有資料庫作連結。
許多人都曾說過類似概念,不論是知識的連結或是人生經歷的連結,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哈佛大學的演講,「當我在大學往前看時,把點連接起來是不可能的,但十年後往後看它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再提一次,往前看時你無法把點連起來。」

歸納與演繹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

演繹

演繹,型態包括了預測、模擬、提出理論、提出解決方案。
所有對於過往事件的理解都是為了預測將來與探索未知。
以歷史來說,稱為「鑑往知來」;以學術研究來說,叫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愛因斯坦相對論,就是邏輯推演的結果

生活化的例子

劍道

英文


如何判斷自己對定律的活用程度

以下這幾種人,你可能都遇到過。

第一種人

他們看起來很認真,買了很多書,也看了很多書。他們努力實踐書中的方法論,卻經常失敗。原因在於,即使是同樣的概念,也會因為作者的理解不同而產生具些許差異的論調,無法一體適用。
因此,在照抄方法的情況下,即使看了100本書都還是入門。最終結果只是把前面的99種方法打掉,留下第100種,而且是原原本本照抄的第100種。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看了很多書,卻讓人感覺普普通通。

第二種人

他們看書的時候可能會跳著看,挑自己需要的部份看;他們可能不會把整本書看完,但經常會在目錄與內容之間反覆來回。
他們討論某個IDEA的發語詞經常是「我有一個想法,我看了一本書,覺得裡面的XX方法的○○環節很棒,很適合我們目前的狀況,我們加進來看看吧」,而不是「我看了一本書,覺得裡面的XX方法很棒,我們來試試看吧」。

這種人有另一個特點,他們會自創名詞。
這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背後代表了三件事:
(1) 他們提出了一個理論,也就是定律中的演繹階段。
(2) 他們的理論無法以現有的概念說明,但可能可以借助其他理論作為基礎,如上述知識的跳島戰術。
(3) 自創名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方便使用,像是我們談三大運動定律、奈許均衡、破窗效應時,有概念的人可以馬上了解。

Evernote和電子書


寫文章是訓練邏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寫文章可以訓練邏輯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寫而寫

(4) 我們對於某個想法的想法的概念,經常都是模糊而零碎。
寫文章必須補足中間的模糊區塊

(1) 持之以恆很難
網路上很多看起來沒什麼特殊見解的文章,看像來就很假的雞湯文,字數可能也都有七百字以上。
寫一篇七百字的文章不難,但要每周產出一篇七百字的文章,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發現自己沒東西寫時會很尷尬
所以你要努力閱讀,努力增加新知

(2) 你要開始經營
如果你要練習作文,你要給老師看;如果你要寫職場文,你要給上班族看。
你不太可能寫了一堆文章後,永無天日的鎖在抽屜中。
你會考慮發表,不論是社群媒體或個人網站;你會開始覺得好像見不得人。

你需要同伴;朋友面試時,面試官看過她的文章。


演繹的過程牽涉到模擬
福爾摩斯
呂世浩

看書後的實踐很重要嗎?
最後留下來的習慣就是你這個人的價值觀

那些你已經懂的事就不用做筆記了,因為你就是想事情的。
做筆記只是把作者畫進你的同溫層

微積分方式
方便計算

學習能力
刻意練習也只是在上面的定律中加蓋
葵花寶典、辟邪劍法

連結能力也是歸納的一種
歸納 演繹

我看過一個方法。。。。
我看過一個方法,然後我做了調整。
所以有一本書叫〈好創意都是偷來的〉,有興趣可以翻,但我認為在看這類書前,腦中要先有上面那條定律,

邏輯能力練成
歸納 演繹

舉例
練劍道 – 動物本能
學英文 嘴部肌肉
練Excel
把電腦比作人腦Cache

提出理論
邏輯強者提出假說 親自人體實驗
心理學 實驗派 邏輯派
自學能力;自省
客製化方法

深度工作力,方法論無用,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一定不完全相同

歸納的正反立論

歸納雖然有用,但有時候會有盲點
像是如果你是20世紀初的人,你會用馬去理解汽車
很容易理沒錯,但如果你停在這個層次,你會少了想像力,安全汽囊、GPS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aronhack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