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浮空解鎖、手勢控制 - LG G8 ThinQ 正式發表

原文出處: ifanr

兩年前,蘋果在iPhone X 上推出了名為「Face ID」的人臉識別功能,用以取代原有的Touch ID 指紋辨識模組。

此後,多家手機廠商選擇跟進這項功能,但由於蘋果所採用的3D 結構光成本較高

目前大部分Android 手機都只靠前置攝像頭來提供人臉解鎖的功能

可僅憑單鏡頭,顯然很難做到對3D 深度信息的進一步掌握。

 

這並非強求廠商們都只能使用3D 結構光方案

事實上在去年的OPPO R17 Provivo NEX 雙螢幕版和榮耀V20 中,三者都加入了一顆TOF(Time of Flight)後鏡頭,同樣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相比於iPhone 上的3D 結構光,TOF 傳感器的識別距離更遠,功耗更低,但精度不會很高,目前大多用於後置攝像頭。

▲圖片來自:Teknoblog

至於LG 在今年MWC 大會上發布的手機G8 ThinQ,則嘗試將TOF 模塊放在了前置鏡頭的位置,所以這款新機的頂部也會有一個類似iPhone X 的寬劉海設計。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臉識別僅僅只是這顆TOF 傳感器的其中一項功能,它還能被用於識別人的雙手,準確的說是你的「掌心」。

這倒很像是「總喜歡折騰點新東西」的LG 手機會做的事。

靠TOF 傳感器實現的「手掌解鎖」

按照LG 官方的表述,這項識別掌心的手掌的功能稱之為「Hand ID」,顧名思義,當你將手掌放在手機的前置攝像頭面前,就能將手機解鎖。

「它可以通過手掌中靜脈的形狀和紋路特徵,來識別出不同的個體。」

這是LG 在其新聞稿中對該功能的介紹,因為每個人的掌紋都是不同的,所以LG 還強調這比普通的2D 人臉識別更安全。

仔細想想,利用手掌來實現解鎖倒也不算什麼槽點。我能想到的一個應用場景是,當手機平放在桌子上,偶爾亮屏提示你有未讀通知,而你又不想拿起手機的時候,如果拿手掌在手機上方揮一下就能實現解鎖,倒也算是一個挺有用的功能。

LG 還提及了一個場景是駕駛汽車的時候。此時你也沒辦法將人臉湊到手機面前,但雙手還是比較自由的。

前提是,這個Hand ID 能夠確保和Face ID 一樣精準且快速的解鎖效率。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這個手掌解鎖對掌心懸空的位置和距離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數時候還需要有一個小幅度的抬手動作才能成功進行識別。

但LG 手機並未止步於此,它還基於TOF 鏡頭推出了名為「Air Motion」的功能,允許用戶在不和手機屏幕接觸的情況下,和一系列應用產生交互。

這其實和當年的「浮空手勢」並沒什麼區別。

尷尬的「浮空手勢」,這麼多年後依然未變

「浮空手勢」可能已經被我們遺忘在記憶深處的角落了。為了喚醒大家的記憶,我們不妨來場景展現一下現在的LG 是怎麼做的。

當你想要截圖的時候,可以在手機屏幕前面做出五指併攏的動作,宛如道士的隔空抓取;當你想要呼出音樂、短信等功能的時候,可以在手機屏幕前左右揮舞,猶如手持不存在的魔杖使出了漂浮咒;而當你想要調節音量的時候,需要想像一個浮在眼前的旋鈕,一本正經地做出扭動的動作……

只能說,LG 手機的腦洞又一次讓我大開眼界,多家媒體也認為這套手勢交互更像是一種炫技,而不會成為人們購買手機的核心理由。

畢竟,與其有精力對著手機手舞足蹈,還不如直接點擊觸摸屏和按實體按鍵來得更為實在。

當然,如果LG 能加入一個自動看手相每日提醒運勢順便匹配意中人的功能,或許能進一步增添該功能的實用性。

事實上,「隔空手勢」不算是LG的「首創」。和LG同為韓國大廠的三星,早在2013年的Galaxy S4手機上就曾推出過類似的交互功能,它同樣「鼓勵」用戶在空中揮動自己的小臂,實現包括照片切換、瀏覽器頁面切換和歌曲切換在內的操作。

還有一個是眼球追踪,它通過偵測用戶的眼睛來做出識別。比如當你你的視線離開屏幕,正在播放的視頻就會自動暫停,此外還可以根據眼球滾動來實現屏幕翻頁操作等。

當然,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但凡用過S4 手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眼球追踪功能並沒有預想中那麼好用,實際上它更多是依靠頭部運動來做出識別,對頸椎倒算是個不小強度的鍛煉。

而浮空手勢也一直沒能在行業內獲得認可。早幾年還有一家名為Leap Motion 的手勢識別公司,同樣希望只借助手掌和手指動作來實現人機交互,其新穎的概念也吸引了不少話題性。

但實際產品出來後,人們發現大部分操作的精度都不高,而且長時間懸空手臂也極不人性化,很難作為日常使用的交互方案。

當然,在3D 結構光和TOF 傳感器的幫助下,今天手勢交互的精度問題應該能有進一步的提升,但它仍然很難在效率上超過鍵盤、鼠標、按鍵和触控屏等實體交互工具。

有人也認為,真正能發揮浮空手勢價值的應該是在VR/AR 場景中。因為虛擬空間中並不存在「實體」,但你同樣需要像真實世界中一樣去使用雙手,這便衍生出手勢交互的必要性。

在「創新」這點上,LG 手機一直都挺努力的,只不過…

在中國,LG 手機一直都是邊緣化的存在,如今就算在MWC 有新機發布,也很難引起國內大眾消費者的注意。

事實上,上一次LG 在中國市場發布的新機,還是2016 年的LG G5;而在2018 年年初,LG 北京的一位代表也承認其手機業務已經退出中國市場。單一的渠道和落後的營銷,加上國產手機的崛起,都是它不得不離開的原因。

但回歸到產品層面,你又總能從LG 的手機產品中找到一些有趣且大膽的設計,且大多是別家廠商不會去嘗試的點子。

當年的LG G5就是一個典型。這款手機使用了可插拔式的模塊化設計,不僅允許用戶自由拆卸電池,還能給手機換上Hi-Fi、拍照等模塊,從而實現更多的擴展功能,但這款手機並未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

同時,LG G5 也是首批使用雙攝像頭組合的智能手機,而且其中一顆還是當時非常罕見的超廣角鏡頭,這為拍照體驗帶來了明顯的變化,可惜的是LG 沒能在算法上有足夠好的優化,最終也拉低了成像表現。

還有一個是更早的LG G2,它嘗試過將音量鍵和電源鍵等都集成在手機背部

所以你在手機兩側並不會看到任何按鍵。這在設計層面也算是一種大膽創新。

(認真說,這個設計還挺好用的~ 我個人最愛就是LG GPro2 這時期的手機。G Flex 2 我也買了)

LG G Flex 大概是一次對自家柔性屏技術的展示,當時LG 還表示在後殼上使用了一種可以「自我修復」划痕的特殊材質作為保護塗層。

至於LG 的V 系列,則在正面主屏幕的頂部還多設計了一小塊副屏,在屏幕開啟時,主要用來當做通知中心和快捷按鍵;而在息屏狀態下,則會用於顯示日期和時間。

不過,這些「奇思妙想」並未給LG 手機帶來與之對等的讚譽,很多時候還讓LG 的移動業務部門陷入到業績低迷的境地。

這也牽扯出一個問題,即LG 所做的這些「創新」,是否真的是用戶需要的?

市場反應已經能說明一切,其實浮空手勢也好,模塊化設計也罷,大多數消費者並沒有那麼在意這些「看起來很酷」的東西。很多人或許只是想要一台長得好看、用起來順手、日常不糟心的手機,可LG 尋找的創新點,偏偏都沒能切中消費者的痛點,反而還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這也是不少手機廠商正在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新產品需要足夠亮眼的賣點支撐,就必須要有一些差異化的功能,它們大多被廠商賦予「創新」的名號;可另一方面,用戶對於部分創新的認可度並不高,也不承認這些創新能給自己帶來多少體驗上的提升。

但LG 仍沒有放棄對前沿技術的追趕,據說它的下一個重點,會放在即將到來的5G 時代,它又會腦暴出什麼新東西?稍微想一想,還有點小期待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dacota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