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電影 - 健康日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本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鏈接格式。
本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1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信仰
語文    用語
文學
建築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飲食    燒烤文化
電影    電視
音樂
傳媒
藝術    古蹟
漫畫    動畫
體育
網絡文化    高登文化
香港次文化
無釐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港鐵文化
巴士迷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地理歷史政治
教育治安經濟
香港主題首頁
東亞電影
  • 中國電影
  • 日本電影
  • 香港電影
  • 澳門電影
  • 朝鮮電影
  • 韓國電影
  • 臺灣電影

另見華語電影(兩岸四地、新馬)

香港電影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爲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電影的質素和數量已經有在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實力及口碑[1]。

多年來,香港電影廣為華人熟悉,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被譽爲與印度寶萊塢、美國好萊塢、日本東京、尼日利亞瑙萊塢齊名的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2]。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3],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泱泱美國好萊塢,香港更爲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爲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人夢工場。

香港作爲英國殖民地,早期在政治及經濟上比較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獲得更多的自由,發展成爲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全球第2大電影工業基地和電影出口地區。即使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危機,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權,香港電影仍然保持着自身獨有的特色和魅力,繼續在世界電影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香港電影資料館保留了香港和兩岸華語電影的發展歷程,能夠完全撇除政治因素地保留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和中國電影的歷史足印。

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香港電影亦有一套發展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目錄

  • 1 歷史
    • 1.1 萌芽時期
      • 1.1.1 有聲電影
      • 1.1.2 抗日戰爭
    • 1.2 歌舞昇平 (1940年-1960年代)
      • 1.2.1 粵語、國語
      • 1.2.2 粵語電影
      • 1.2.3 國語電影
    • 1.3 港產片(1970年代)
      • 1.3.1 粵語電影捲土重來
      • 1.3.2 嘉禾和獨立製作的崛起
    • 1.4 盛世(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
      • 1.4.1 新藝城與德寶的興起
      • 1.4.2 國際市場
      • 1.4.3 三級電影
      • 1.4.4 非主流電影
      • 1.4.5 歌手與演員
    • 1.5 風浪衝擊 (19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代中後期)
      • 1.5.1 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 1.5.2 近年走向
    • 1.6 捲土重來(2010年-至今)
      • 1.6.1 未來路向
      • 1.6.2 再度啓航
      • 1.6.3 創意之都
      • 1.6.4 走出谷底
  • 2 發展
    • 2.1 里程碑
    • 2.2 運作特色
    • 2.3 敘事美學
    • 2.4 產業規模
    • 2.5 播映場地
    • 2.6 電影學院
  • 3 電影分級制
  • 4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 5 參見
  • 6 參考文獻
  • 7 外部參考
  • 8 外部連結

歷史

萌芽時期

香港最早的電影放映,可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三藩市來港,在大會堂舉辦放映會,同年起多部商業電影在港放映,而重慶戲院、高陞戲院、喜來園、太平戲院等地先後有電影放映,美國愛迪士公司在1898年派員到中國拍攝記錄片,拍攝了約5分鐘的香港影像片段,包括總督府、香港會所等地標[4]:10-18。

《莊子試妻》劇照

1913年美國電影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來港,經營拍攝電影的華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與黎民偉的人我劇鏡社合作拍攝電影《莊子試妻》,成為香港首齣「故事短片」,在1913年完成。雖然拍攝由萬維沙(Van Velzer)主理,但幕前均由本地人電影人主演,由黎北海飾演莊子、黎民偉反串飾莊子妻子,黎民偉妻子嚴珊珊飾婢女。其後萬維沙拍攝的《瓦盆伸冤》、《艇家的夢想》、《偷燒鴨》三片,其中《偷燒鴨》由樑少坡自導自演;1916年布拉斯基完成記錄片《巡遊中國》,其中8分鐘收錄了香港影像[4]:10-18[5]。

此片完成後由於香港仍缺乏製作電影的經驗及設備,電影製作處於停滯的狀態。情況要到1923年當黎氏兄弟及其表哥與樑少坡聯手成立香港第一個由華人全資擁有和執行的際作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香港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設立攝影場,唯有把其業務搬到中國大陸。(Teo,1997)

有聲電影

19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開始流行,然而香港首先上映的多齣有聲粵語電影盡非在香港本地拍攝,首部乃在廣州合眾電影工業公司在上海拍攝的《戰地兩孤女》,在1932年11月3日在太平戲院及東方戲院公映,由李萍倩導演、蘇怡編劇、由胡珊、陸麗霞、馬陋芬及魏鵬飛等演出,該片有四闕粵語電影插曲《人人贊賞》、《戰歌》、《華夏之胄》及《嫁給勇士吧》,皆由陶雅雲、李麗蓮、王雲娟、舒麗娟及陸麗霞所組成的合唱團演唱[6]。隨後廣州紫薇影片公司出品《無敵情魔》在1932年11月5日在利舞臺公映,該片由鄺山笑、譚玉蘭、麥嘯霞與李幽慈主演,該片僅在兩闕粵語電影插曲《倘若到廣州》(鄺山笑、譚玉蘭合唱)及《願郎酣睡妾跟前》(譚玉蘭自彈揚琴獨唱)部份發聲[7]。此外,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影川公司乘薛覺先及唐雪卿夫婦到上海演出時,開拍其首本戲《白金龍》,本欲成為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然而遭到南京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禁演,經疏通後才獲準上映。

黎北海的中華製造聲默影片有限公司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1933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另一方面,非大中華地區亦趕拍粵語聲片,結果由泰國暹羅聯合影片公司出品《湄江情浪》在1933年12月17日搶先在中央戲院公映[8],該片由元少傑、胡少君、李麗蓮、伍莉莉、林蕙芳、紫素馨、白珊瑚,聯同美國青年歌舞團演出。戲裡加插百老匯歌舞表演及有三闕粵語電影插曲《誰能遣此》(元少傑獨唱)、《未免有情》(胡少君獨唱)及《東海狼》,該曲歌詞指桑罵槐,以豺狼比喻來痛斥當時侵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其後第二齣非大中華地區出品的粵語片上映,它乃美國大觀出品《歌侶情潮》,由新靚就、胡蝶影、林也安、黃儷影、周少英、黃金、朱麒麟、葉桂平合演,亦在1934年1月10日在中央戲院公映,《歌侶情潮》亦有多闕電影插曲,《花園賞樂》(新靚就、胡蝶影合唱)、《思親(父母恩情)》(新靚就獨唱)、《憶美》(新靚就獨唱)及《閨怨》(胡蝶影獨唱)[9]。這兩齣海外拍攝的歌舞片皆取得極佳的票房成績,並多番重映。

由於南洋地區有大量操粵語的華僑,粵語電影有龐大的市場等待發展,在中國內地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統一國語,對地方語言電影採取敵視的態度,其屬下「中央電影檢查會」更於1937年初明令,同年7月1日開始禁止拍攝粵語片。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則持開放態度,1934到1936年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倍增,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拍攝粵語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繁榮期。

抗日戰爭

另一個在1930年代很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侵華。「抗戰」電影 – 關於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愛國戰爭電影 – 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主要類型,例如1935年關文清的《生命線》(吳楚帆、李綺年)[10]、1937年趙樹燊的《肉搏》(吳楚帆、黃曼梨)[11]及1938年司徒慧敏的《血濺寶山城》(陳雲裳、李清)。1937年日軍攻佔上海後,大量電影公司及影人南移到香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動力。

但當香港於1941年12月亦落入日本手中,一度興盛的電影業亦告終止,香港的電影公司及相關人員紛紛離開。與中國內地情況不同,日本佔領當局未能建立一個協同電影工業,香港日治時期,日軍只曾於1942年拍攝一部由田中重雄導演的日語故事片《香港攻略戰》(大日本映畫株式會社,水田清、黑田紀代)及一部由「報導部」贊助的宣傳片《新生的香港》(香港電影協會)[12]。而日軍更將很多香港戰前的電影拷貝溶化以抽取硝酸銀作為軍事用途。(Fonoroff,1997)

歌舞昇平 (1940年-1960年代)

戰後,資金和人纔不斷從中國內地流入香港,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香港電影業也不例外。國共兩黨在1946年再開戰(國共內戰於日本侵華期間休戰)和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勝利,都令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香港.華語電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電影至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粵語、國語

戰後,香港電影業雙線發展:粵語電影(粵語片)和國語電影(國語片)。

1949年大批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逃亡來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和國語流行曲於1970年代以前在香港文化中佔據主流。1949年和60年代初期的兩次逃亡到香港的移民的母語以粵語爲主,粵語文化始終在港平行發展,祇是未成流行文化主流。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藝術家成長起來後,粵語被雅化,粵語電影和流行曲同時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爲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從此,國語電影和國語流行曲從香港消失。1970年代中期以後,粵語電影和粵語流行曲以深厚中國文化爲底蘊,一舉風行全球華人世界。

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中,另一個和語言相關的里程碑在1963年樹立。當時,當局通過一條法例:所有電影必需配備英文字幕,作為政治監察之用。但當時因應實際需要,大多數電影也配備中文字幕,令操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電影內容。(Yang,2003)香港電影配備字幕後,竟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助香港電影進軍西方。

粵語電影

主條目:粵語長片
  • 粵劇 主導時期:
    • 粵劇二重唱任劍輝及白雪仙(簡稱「任白」)是當時頂級紅星。任劍輝擅長反串生角配合白雪仙的旦角,她們合作拍了超過50齣電影,包括《紫釵記》(1959年)成為恆久不衰的經典。(Teo,1997)
  • 低成本製作的武術電影:
    • 接近100齣由關德興飾演黃飛鴻的長篇功夫電影。起始《黃飛鴻正傳》(1949)完結為《黃飛鴻勇破烈火陣》(1970)(Logan,1995)
    • 武俠片系列,利用人手繪製特別效果,譬如《六指琴魔》(1965)(Chute & Lim,2003,p. 3)
  • 家庭生活的當代通俗劇
  • 華達製片廠
    • 1953年新加坡光藝院線駐香港代表何漢廉斥資,在九龍青山道六咪半興建佔地8萬平方呎的華達片場,配備新型攝影裝置。

國語電影

  • 邵氏兄弟及國際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後易名國泰)是最頂尖的電影製作公司也是一對悲哀的夙敵,他們的競爭相當激烈,甚至出現互相搶拍電影。1964年電懋的始創人兼首腦陸運濤死於空難,使得邵氏兄弟得到行內較領先的位置。(Yang,2003)電懋易名為國泰後於1970年終止電影製作;邵氏乘時一枝獨秀,壟斷了市場[13]。
  • 一支音樂流派黃梅調注入中式戲劇衍生成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1963年)。這部電影打破紀錄地賣個滿堂紅也成為黃梅調音樂電影的經典代表作 。
  • 浪漫音樂劇如雪裡紅 (1956年),水仙 (1956年), 不了情 (1961年)及改編自瓊瑤的小說。
  • 荷里活式音樂電影 譬如曼波女郎 (1957年) 與野玫瑰之戀 (1960年).
  • 史詩式古裝片:卲氏兄弟的李翰祥是主要的導演,有著名電影江山美人 (1959年).
  • 1960年代末,卲氏兄弟開創了一個新派武俠電影,當中情節比較緊湊,但少點遐想空間,多點力量型動作及暴力。這種新派武俠電影潮流靈感來自日本武士電影的大受歡迎所致。(Chute & Lim,2003,p. 8)還有電視的普及化帶走不少觀眾,標誌著電影業必須改變題材中心 ,由以往女性為中心的電影變成動作電影主導。 (參見香港動作電影)主要帶動人物:
    • 徐增宏的《江湖奇俠》(1965年)
    • 胡金銓的《大醉俠》 (1966年) 和《龍門客棧》(1967年)
    • 張徹的《虎俠殲仇》(1966)、《獨臂刀》(1967)和《金燕子》(1968年)

港產片(1970年代)

1970年代初期,國語電影及邵氏兄弟顯而易見地是無懈可擊。事實上粵語電影面對粵語電視和國語電影製造商兩大對手,已漸漸地消失;在1972年已經沒有任何成品(Bordwell,2000)。邵氏眼白白看見長久以來的競爭對手電停止製作電影,留下巨大的廠房,武術功夫指導頃刻間都「砰」一聲化為烏有。但是這些的改變只不過是個開始,更大的改變就在1970年代中後期。

粵語電影捲土重來

矛盾的是,電視對粵語電影的復興作出了貢獻;令香港電影的內容貼近摩登香港生活和普羅大眾。

第一朵火花是綜合式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唯一一套在1973年製作的粵語電影;不過這是漂亮的一擊。根據著名戲劇改編而成的《七十二家房客》由邵氏拍攝,利用邵氏所擁有無線電視的藝員擔綱演出(Yang,2003),劇情反映當時普羅大衆的心聲,深得觀衆喜愛,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粵語電影真正的復興,始自無綫電視前藝員許氏兄弟:演員/導演/編劇許冠文、演員/歌手許冠傑和演員許冠英的粵語喜劇電影(香港口語:笑片)。本來許冠文完成《鬼馬雙星》的電影劇本,打算與邵氏合作,但是邵氏拒絕許冠文分帳的建議,故許冠文轉投嘉禾,並得到巨大成功。箇中原因能從《鬼馬雙星》(1974年)的廣告中看到:「Films by devoted young people with you in mind.」,此舉得到豐厚的回報。《鬼馬雙星》的票房高達600萬港元(140萬美元),創下了當年的紀錄,成為收入最高的電影。許氏的電影前所未有地諷刺一個方興未艾的中產階級,這一個階級的長工作時數和對追求物質成功的夢想,成功地令殖民地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和企業巨人(Teo,1997)。粵語喜劇電影蓬勃發展,粵語電影的產量暴升,國語電影一直支撐到1980年代初期,但已很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其蹤影。

而1970年獲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邀請的李小龍。憑著以功夫為題的動作片《唐山大兄》打開知名度。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此後他主演的四部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猛龍過江》更是打破全亞洲票房記錄,李小龍的電影在國際急速冒起。當時粵語片正陷於低潮,幾乎停止生產。但李小龍憑藉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1970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

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而他的名字可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功夫的象徵之一。李小龍帶領香港電影衝出亞洲,為香港電影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羣,並開創了華人進軍荷里活的先河,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為香港電影在日後的1980年代風靡全球、成為「東方荷里活」奠定基礎。

嘉禾和獨立製作的崛起

在1970年,邵氏的總裁鄒文懷和何冠昌離開邵氏,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嘉禾。這家新成立的公司比較靈活,而對開支的控制也沒邵氏般緊;嘉禾以策略取勝邵氏的傳統電影製片厰。鄒、何跟冒起的年青對業界有創新思維的演員──像李小龍與許氏兄弟──簽署合約,給予他們更大的創作空間。到七十年代末,嘉禾成為項尖的電影公司並簽署了成龍──功夫喜劇演員兼導演,成龍成為其後二十年亞洲最賣座的影星[14]。

嘉禾與邵氏的競爭日漸白熱化,在嘉禾引入外國電影金剛,邵氏則趕拍猩猩王與之競爭。與此同時,粵語片、功夫電影和嘉禾創立的先例,為獨立電影製作提供更大的空間,電影製片厰的時代成為歷史。不過邵氏仍然繼續製作電影,直至1985年才停止,並轉而全力製作電視(Teo,1997)。

盛世(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

港產片於1970年代播種,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達至盛世:粵語片的獲勝、新式的電影院誔生、東亞市場的超強地位、和西方對香港電影的關注。

提起中國電影,不能不提香港電影,‘港產片’讓中國電影風靡全球,成爲華人文化的一大代言。八十年代的港產片無論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藝術性均創作出驚人奇蹟,形成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更超過亞洲電影強國印度,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泱泱美國的好萊塢,香港更成爲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地,被稱作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讓全球觀衆第一次近距離地領略到中國文化的衝擊,也讓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家門。

七十年代,香港電視業發展極爲迅猛,一批集閤中英文化背景成長的導演、編劇、監製等專業幕後人纔不斷加入影視製作行列,大大提高了電影製作的質量,使得香港電影涌現岀創作的“香港新浪潮”。香港健全的公民社會制度,更帶來自由創作的氛圍,有別國民黨的臺灣和共產黨的大陸自上而下式的政治化宣傳,吸引兩岸三地大批文藝工作者來到東方之珠,活躍在港產片的臺前幕後。 而《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讓被電視征服的電影觀衆重新回到影院。

「許氏兄弟」(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於1970年代憑《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癡》、《半斤八兩》、《賣身契》等喜劇電影,四度刷新年度華語票房最高紀錄,其中《半斤八兩》更是整個七十年代香港最賣座電影,在香港票房成績超越星球大戰、教父、大白鯊、超人等好萊塢大片,開創了香港電影諧趣動作、節奏明快的特色。

八十年代,經濟的飛躍,一方面使得市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整體精神消費額劇增,形成龐大的電影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得社會資金流動增多,大量資本投入進電影製作行業。同時電視時代的來臨讓香港的影視創作隊伍不斷增強,並且探索出符合香港特色的創作意念,不斷有精英加入臺前幕後的行列,豐富了香港電影業和電視業的振興。

外國影視的意識形態衝擊,香港自身在經濟騰飛下的各種社會轉型的生活方式,極大地豐富了香港電影的題材;而以關錦鵬、唐基明、林德祿、劉觀泰、嚴浩、王家衛、王晶、甘國亮、杜琪峯、楊凡、徐克、爾冬陞、陳果、樑立人、劉偉強、張艾嘉、章國明、黃百鳴、冼杞然、吳宇森、許鞍華、唐季禮、張婉婷、羅啓銳、岑建勳、張之亮、方育平、陳可辛、陳嘉上、陳德森、陳友、施南生、羅卓瑤、劉國昌、張堅庭、譚家明、高志森、文雋、林嶺東、徐小明、劉鎮偉、程小東、鄭丹瑞、馬楚成、馬偉豪等爲代表的“新浪潮”導演與傳統在電影片廠岀生的製作人員互相配合,一同採用各種新舊的拍攝手法,不斷大膽創作各樣新體裁的電影,相互輝映相互碰撞,共同擦出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火花,不同類別的電影,匯聚一堂:喜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靈異片、動作片等;來自兩岸三地,不同氣質的演員各顯神通,如:周潤發、黎姿、成龍、林正英、狄龍、鍾鎮濤、李連杰、任達華、萬梓良、吳孟達、周星馳、黃百鳴、劉德華、金城武、劉青雲、劉松仁、吳鎮宇、吳耀漢、馮粹帆、張國榮、張學友、梁家輝、梁朝偉、洪金寶、鄭丹瑞、鄭則仕、黃秋生、曾志偉、林子祥、岑建勳、泰迪羅賓、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苗僑偉、元彪、呂良偉、黃子華、黃日華、陳百祥、陳百強、黎明、郭富城、鄭伊健、鐘楚紅、鄭裕玲、張曼玉、王祖賢、汪明荃、沈殿霞、張艾嘉、林憶蓮、林青霞、吳君如、毛舜筠、馮寶寶、葉童、葉玉卿、袁詠儀、關芝琳、夏文汐、利智、邱淑貞、葉德嫻、吳家麗、梅豔芳、楊紫瓊、張敏、羅美薇、劉嘉玲、趙雅芝、蕭芳芳、羅蘭、黃韻詩、王小鳳、周慧敏、林建明、李麗珍、李嘉欣等等,位位都能獨樹一幟,真正使香港娛樂業成爲華人的造星工廠;這些不同風格的元素以各種別具一格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使得處於各社會階層的觀衆都能獲得共鳴,讓在經濟騰飛和轉型的社會思潮中,各類人羣都能得到電影故事的震撼和撫慰,從而提升了本地創作的影響力。

而與商業的成功結合,使得香港電影從單純的精神享受提升爲電影工業。一系列電影製作的流程形成固定的模式如藝人的經理人制度、電影票房操作等等。電影產業化使得一批具有雄厚經濟實力的電影公司應運而生,如新藝城、嘉禾、美亞、德寶、寰亞等等,這些大型電影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讓香港電影不斷創新,好片輩出,佳作涌現,港產片徹底雄霸整個亞洲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當年大陸和臺灣的政治隔膜,香港作爲華人社會中唯一一個自由創作的藝術天堂,因此吸引大量兩岸臺前幕後的電影精英,香港電影界對於整合兩岸文藝工作者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電影真正做到拋棄歧見,團結兩岸三地電影人士氣的貢獻。直到現在,香港電影業一直爲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提供了共融的平臺。

新藝城與德寶的興起

1980年代,邵氏漸漸退出電影製作。以九龍巴士雷氏家族為首的金公主影線,拉攏奮鬥公司的黃百鳴、石天、麥嘉改組成新藝城公司,新藝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檔大收旺場,擊敗了嘉禾的龍少爺,於是嘉禾領先的優勢被新藝城所威脅。新藝城製作了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電影。在整個八十年代風光一時。

1980年代中期,潘迪生與邵氏院線合作,結成了德寶電影公司,形成第三勢力。

國際市場

當時,在面對荷里活的全球影響力下,香港電影是少數仍然能夠茁壯成長的電影工業。事實上,香港電影在香港及其鄰近地區中擁有媲美荷里活的支配地位。不論戲院還是影帶租賃市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南韓等地,都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而且當時香港電影比之前更受歡迎。臺灣已成為起碼其中一個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電影市場;1990年代初,臺灣電影工業曾一度蓬勃發展,但在香港和歐美進口電影突擊猛攻之下,幾近滅絕(Bordwell,2000)。在日本,當地電影業已高度發展,資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觀眾又酷愛美國電影,香港電影只得到較少立足點,即使如此,李小龍和成龍依然在日本廣受歡迎。

近乎偶然,建基於從1970年代的功夫熱得來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遠,到達西方。香港電影在唐人街的電影院放映或在影帶店租售,令到西方的電影文化人有機會接觸香港電影,從而被當中的「異國情懷」吸引,在隨後的時代逐漸浮出到更廣大的大眾文化之中。導演昆頓·塔倫天奴入行前當影帶租賃店店員時,便時常觀看香港電影影帶,他在成名後多次在訪問裡提到,作品裡不少重要的靈感來源都是來自港產片[15]。

三級電影

香港政府於1988年引入的電影三級制制度對往後的電影有一定的影響。「三級電影」(成人觀眾)的評級變為一個的日漸興起的色情電影及「另類電影」的統稱。1990年代初期為三級電影的盛放期,大約一半的香港電影都是三級的色情電影,這些電影是源自1970年代風月電影(Yang,2003)其中一個主流三級色情片的例子是麥當雄的「玉蒲團之偷情寶鑑」(1991年),一部由蔡瀾改編自李漁的「肉蒲團」—中國17世紀的情色文學作品(Dannen and Long,1997)。

除了色情電影,三級電影亦包括血腥及觸發禁忌的題材的恐怖及血腥電影。這些電影往往由真實故事改編例如鄧洐成執導的「羔羊醫生」(1992年),邱禮濤執導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1993年)及「伊波拉病毒」(1996年)。[16]

一路以來,香港的三級片主題多以奇情、色情和血腥掛帥,過度重覆濫拍的作品為趕佔三級片潮流而濫竽充數,編劇與故事結構鮮有嚴謹舖排,形式成效比較類近美國小本製作的B級片。自1990年代中期,三級電影的強勢隨著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而萎縮。尤其色情電影難以與日本成人視頻製造商競爭,家庭影碟、影帶方式的出現亦誘使三級電影的末落。

直至2005至2007年,由銀河映像出品的一系列以社會禁忌、三合會社團為題材的電影《黑社會》(2005年)和《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年)(因黑社會題材於香港是受限制級別)另有以懸疑、心理為敘事的電影如《神探》(2007年)等在香港取得票房上的成功,亦受國際電影節注意,拓闊了三級電影在主題和視野的界限,重新定義香港三級片的發揮空間。

非主流電影

198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非常活躍,市場接受新類形的態度、製作人資源的充裕度、留學回港新電影人剛從電視圈汲取到一定的經驗,三者形成的大環境令當時香港的另類電影或者藝術電影,有發展的空間。一些新浪潮電影製作人,如許鞍華、嚴浩、方育平等,透過主流邊緣的個人及政治主題電影獲得新嘗試及讚頌。

1980年代後期,「新浪潮第二浪」漸漸冒起。一些年輕的導演像關錦鵬、羅卓瑤及她合作夥伴方令正、張婉婷、劉國昌及王家衛陸續拍出別具一格的作品。像「新浪潮」一樣,他們都是從海外電影學校畢業並且回到香港電視臺學藝,對電影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情況許可下希望拍出擺脫一貫籠統商業題材及風格的電影。

1990年代開始,以上香港電影導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 影展及影評人中得到空前的注目,尤其以王家衛一系列作品如《重慶森林》(1994年)、《春光乍洩》(1997年)、《花樣年華》(2000年);關錦鵬的《胭脂扣》 (1987年、《阮玲玉》(1991年) 等等,令香港導演得到國際上的認同。

歌手與演員

197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市場需求,一些原本以歌手出道的藝人亦開始拍攝電影。在他們之中,不乏演技卓越者出現,亦成為成功的電影演員,一些人後來甚至成為影帝。當中以許冠傑、張國榮是為其中表表者。前者在1970年代與兄弟許冠文、許冠英並稱許氏三兄弟。由1971年無線電視節目《雙星報喜》開始,其幽默表現手法和貼近社會基層的主題內容,令他們得到不少的觀眾基礎。及後由嘉禾公司和許氏兄弟合作,改編成為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創出6百萬票房新紀錄,主題曲由許冠傑主唱。乘勢推出的《天才與白癡》、《半斤八両》、《賣身契》、《摩登保鑣》及一系列新藝城《最佳拍檔》高票房電影都由許冠傑主演並主唱主題曲,歌影雙線發揮影響力。

張國榮在1980年代後期退出歌壇以全力奔赴電影界發展,由《阿飛正傳》開始、在主流及風格電影作多方面的嘗試,如《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飛正傳》、《霸王別姬》、《東邪西毒》、《春光乍洩》等,先後八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五次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法國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提名,並於1991年當選金像獎影帝《阿飛正傳》(1990年,飾主角旭仔)。

1990年代初,於香港樂壇活躍的四大天王中的張學友、黎明與郭富城在樂壇成名後亦在電影方面獲得成功,張學友早於1988年就憑藉其在電影《旺角卡門》中精湛的演技摘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獎,而1990年亦憑藉《笑傲江湖》中飾演歐陽全一角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他從影多年亦曾多次獲得影帝提名,在2001年憑藉電影《男人四十》摘得在寶萊塢頗具影響力的印度國際電影節影帝稱號,演技受到行業內外的廣泛認同。黎明與郭富城則在1990年代後期以及2000年代分別摘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1980年代的娛樂圈,不少藝人都是在電視圈、樂壇、電影三個媒介流動,即所謂歌影視三棲,因而發揮最大的效力佔有市場空間。歌手作為主演「卡士」(cast)是吸收觀眾增加票房的源頭。1980年代晚期開始,亦有不少香港電影或是電視演員奔赴歌壇發展,他們中亦有在歌壇獲得成功者如劉德華。

這種「種星」模式(star system)在九十年代末一直流行,但電影投資者可能與歌手的經理人公司為同一集團,以電影為另一窗口,將旗下藝人推介至海外及作多元發展,同時增加曝光率。這與本來有演藝或音樂基礎而轉向電影發展的序順大大不同,雖然有時電影會淪為推銷手段,但其中亦真的發堀了不少有潛質的向電影發展的歌手,如張柏芝、莫文蔚等。

風浪衝擊 (19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代中後期)

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其實在1980年代後期,香港本土的電影門票銷量已開始下降;不過由於臺灣觀眾支撐以及臺灣資金的溢注[17],香港電影業仍能保持蓬勃進入1990年代(Teo,1997)。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伴隨臺灣在GATT中電影配額談判的失利,逐步開放美國大片,華語片不敵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大卡司商業片,香港最多曾經過有100多億臺幣的資金在運作拍戲,幾乎每部片都有臺灣資金進駐[18],此時來自臺灣片商的資金也漸漸枯竭,因此被臺灣人視為「類國片」而從未設限的香港電影業一落千丈,收入減少了一半,再也付不起「巨星」們的高片酬。1990年代後期,港產片製作數字從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 200部,下降至約100部(不過應該要注意的是:大部份減少的是「三級電影」[19])。美國荷里活賣座電影開始經常成為票房冠軍,這是幾十年以來未見過的事。諷刺的是,與此同時,香港電影受美國電影業主流的注意.並且有受歡迎的人物進軍荷里活如吳宇森和成龍。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士、SARS事件)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拍攝的港產片只有54部 (Li,2004)。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亦於此年相繼離世,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走向

香港電影製作人近年已把市場重點放在海外,並依靠海外提供技術和資金。這獲得了一定的成績。舉例《功夫》就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這些有賴大量應用電腦圖像技術來製造特技效果,大量利用荷里活方式的市場推廣技巧,把大量長期在港產片演出的巨星重新包裝。

而銀河映像另一製作《黑社會以和為貴》 (2006)更在國際上獲得良好反應,被《原罪犯》的美國發行商Tartan Films買下,並安排此片在美國戲院上映。

捲土重來(2010年-至今)

未來路向

香港電影自1990年代後期起,十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最主要原因是香港電影市場結構。香港電影主要是靠商業片為生,需依賴對觀眾需求的掌握。然而不少從事電影創作的製作人都偏重於電影製作,對觀眾反應不多注重,沒有明確的觀眾對象,也沒能力掌控發行的渠道。1990年代後期,香港不少電影公司都因為如此而倒閉。而電影的抄襲、跟風拍攝的風氣,過於起用當紅的明星,粗製濫拍的電影愈來愈多,對編劇的創作能力之輕視,以至導演之起用沒嚴謹標準,均大大降低了港產片整體素質。隨著觀眾對相類似電影因氾濫而生厭時,電影公司沒掌握這點,就很易陷入困境。加上90年代後期的金融風暴嚴重打擊香港時,令香港電影的處境雪上加霜。

其實有不少大電影公司均明白電影素質有所下降,但他們都把原因歸咎於盜版問題。他們認為,VCD、DVD及網上下載,如BT之類的盜版活動而使市民不願進入電影院。他們強調,盜版問題令投資者不願意投資電影業,因而令電影素質下降。然而,近年不少歐美電影在香港上映,即使票房也比以前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香港片那麼大。而且隨著VCD、DVD的普及,市民欣賞素質的提高,市民亦願意購買正版的電影VCD、DVD在家收看。在這些電影業人士的催促下,香港政府逐漸就版權問題立法,並大力打擊盜版,但仍然未能使香港電影業起死回生。根據觀眾的意見調查,造成香港電影衰退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電影素質,而多於盜版問題。觀眾質疑電影業界無視本身出產的電影的問題,亦未能與時並進,而把責任都推到其他人的侵權活動上。可是,電影業界的人士仍然認為沒有盜版,電影票房會更高。

造成香港電影界衰退的其他原因,包括部份演員薪酬偏高、亞洲金融風暴造成的經濟衰退和香港整體市場萎縮等等。

近年來,大部分香港電影均有中國內地的電影公司注資,香港電影亦因為CEPA協定而受惠。像《少林足球》、《長江七號》等都能在大陸打出名堂。而一些海外投資的港產影片,像電影《功夫》也為港產片打出新路向。由於與內地合作拍片漸成主流,界定港產片也變得愈來愈困難。香港電影金像獎有一套定義香港電影的方法[20],不過好些符合此定義的影片,嚴格來說都不是港產片(如《功夫灌籃》、《渺渺》等)。而近年不少由香港導演執導的華語大片,都混合了兩岸三地以至外國的資金、幕前演員與幕後製作人員,令港產片的港產味道變得稀釋,因此有人慨嘆港片沒落,甚至認為港片已完成歷史使命,但亦有人對香港電影持續發展的出路提出思考。[21][22]

再度啓航

踏入2000年,香港電影工業開始不斷萎縮,一方面,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使無數電影投資商損失慘重,另一方面,香港迴歸前後的大移民潮也讓香港電影業大批精英流失,再者,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平民化,致使盜版、電腦下載猖獗,傳統電影的盈利模式面臨崩潰。踏入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兩岸三地,電影院人煙稀少,香港電影業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愁雲密佈,進入最萎靡慘淡的低谷。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合作關係),香港電影可以不限配額進入內地院線上畫,並且中港合拍片模式也放寬,前所未有、龐大的電影市場第一次向香港電影工業敞開大門,雖要面對新的挑戰:中國大陸審批部門意識形態嚴重的審查與刪剪、內地觀衆口味的摸索等多種不明朗因素,但大大鼓舞了香港電影業和電影工作者的士氣。隨着《無間道》的大放異彩,一大批曾對香港電影心灰意冷的投資商,偕同衆多闊別電影界的臺前幕後精英,再次從五湖四海歸來重投香港電影工業。香港電影業激發復甦潮流。

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的類型和香港電影工作者的方向也出現變化。一大羣香港電影工作者返回內地,以中港合拍片模式,拍攝製作大批電影,這些中港合拍片有別於傳統的香港電影類型,一方面劇情上要遷就內地各地觀衆口味,而變得不倫不類,另一方面面對內地國家廣電總局的意識形態審查和刪剪,傳統香港電影中天馬行空的創意大大受限,面對內地電影市場的龐大潛力,香港電影工作者不斷反思改進,務求能開創一種能平衡多方面利益的模式和局面。

有別於北上拍戲的電影人,一大羣香港電影工作者則選擇留港發展,這羣出師本土的新晉導演,如彭浩翔、黃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麥曦茵、蕭定一、鍾澍佳、林子聰、黃精甫、曾國祥、鄭保瑞、杜琪峯、岸西、許鞍華等等,他們能結合傳統港產片天馬行空的思維,融入新時代別具一格的語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開闢了新世紀香港電影的本土道路。這些香港電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攝,題材和表達方式新奇古怪、創意十足,既帶有濃郁的香港文化情結,也能融入華人社會的點滴元素,實驗探索味道濃厚,大膽運用各式靈活、創新方式詮釋演繹,完全走出傳統香港類型片範疇,也擺脫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開創香港新世紀電影的風采。

面對復甦勢頭,臺前幕後也涌現大批新一代香港電影工作者,也在嘗試中磨練出演技:謝霆鋒、張家輝、張柏芝、twins、杜汶澤、薛凱琪、房祖名、余文樂、何超儀、谷祖琳、鄭中基、陳偉霆、林峯、黃宗澤、方力申、鄧麗欣等等。

創意之都

香港電影業經歷過低谷和摸索後,近年重新激活,香港電影人的創作意念更加進入登峯造極的層次,無論是北上的中港合拍片,還是留守本土的純正港產片,香港電影界以“兩條腿走路”(北上合拍和本土創新)的形式奮勇向前。“兩條腿”都佳作涌現,如中港合拍片的《功夫》、《投名狀》、《葉問》、《十月圍城》、《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純香港電影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志明與春嬌》、《歲月神偷》、《線人》、《桃姐》、《寒戰》等。香港以成熟的製作機制和大量的人才,成爲新世紀華人電影的創意之都[23]。

許多久違的前輩電影人,以傳統的表達方式再度登場,掀起類型片的復甦潮流,如:港產賀歲喜劇如《最強囍事》《七十二家租客》等、情色三級片如《3D肉蒲團》等、臥底警匪片如《線人》《C+偵探》等、懷舊文藝片如《歲月神偷》《老港正傳》等、動作片如《葉問》等、以及勵志青春偶像片等。而香港新世代的電影人,則選擇大膽創新的語言和表現手法,融匯各式獨立電影的拍攝方式,形成氣色清新、別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電影,如《志明與春嬌》、《分手說愛你》、《抱抱俏佳人》等,新舊交碰,互相輝映給予兩岸三地觀衆無限驚喜,票房報捷,更屢獲殊榮,揚威國際。2010年羅啓銳執導的電影《歲月神偷》獲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獎;2011年葉德嫻憑著主演許鞍華導演執導的電影《桃姐》,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再次讓香港電影蜚聲國際,讓香港和華人電影再次得到國際的嘉許。

電影人陣容也不斷龐大, 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一大批新晉導演,如彭浩翔、黃真真、郭子健、伍健雄、翁子光、麥曦茵、蕭定一、畢國智、鍾澍佳、吳彥祖、林子聰、黃精甫、曾國祥、葉念琛、雲翔、彭氏兄弟、麥婉欣、鄭思傑、岸西、孫立基、洪榮傑、深澤寬、崔允信、鄭思傑、莊文強、麥兆輝、鄭保瑞等在不斷嘗試實驗開創之後,開始自成一格、走向成熟,連同老一輩的新浪潮導演如許鞍華、杜琪峯、徐克、劉鎮偉、王晶、劉偉強、陳嘉上、陳德森、羅啓銳、張婉婷、爾冬升、陳可辛、岑建勳、甘國亮、程小東、方平、黃百鳴、曾志偉、麥兆輝、吳思遠、張同祖、張艾嘉等創作力依然旺盛的電影界支柱,一起迸發出新世紀香港電影的光彩,並繼續發光發熱,使得香港電影業再次人才濟濟、精英雲集。而幕前更加精彩,很多闊別影壇的“老中青”演員再次復出,與新星如李治廷、周秀娜、羅仲謙、周柏豪、angelababy、彭罡原、樑洛施、薛凱琪、房祖名、農夫、陳奐仁、杜宇航、王祖藍、黃宗澤、林峯、徐子珊、陳法拉、吳千語、吳卓羲等一同閃耀大銀幕,帶來不一樣的激情和清新氣色,掀起自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後,新一波電影旋風,這股新的電影潮流立足香港本土,以銳意創新的電影方式征服觀衆,並席捲兩岸三地、世界各地。香港電影業以成熟的製作機制和人才,再次成爲華人地區的創意之都。

走出谷底

從2010年的《打擂臺》開始,香港電影走出一直低迷時期[24],有《狂舞派》挑戰街舞的題材大放異彩,到《殭屍》向80年代殭屍片致敬,《寒戰》作出警匪片的變奏,《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改編熱門科幻小說,《衝鋒車》的黑色幽默,到《五個小孩的校長》的真人真事改編大收旺場,此外《我們停戰吧!》、《陀地驅魔人》、《踏血尋梅》等發掘不同題材。孕育香港電影的鮮浪潮逐漸顯現[25],令青黃不接的香港電影重新振興,並誕生《樹大招風》叫好又叫坐的電影,加上香港電影發展局和創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孕育出《點五步》、《一念無明》等優秀電影。

發展

里程碑

  • 1950年代:
    • 倫理:吳楚帆、張活遊、張瑛、李清
    • 《黃飛鴻》系列:關德興、石堅
  • 1960年代:
    • 粵語片:謝賢、呂奇、陳寶珠、蕭芳芳
    • 《如來神掌》系列:曹達華、于素秋
  • 1970年代:
    • 功夫電影:李小龍
    • 許氏兄弟喜劇系列: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
    • 邵氏武俠片
  • 1980年代:
    • 新浪潮電影:徐克、許鞍華、吳宇森、譚家明、章國明及方育平等導演作品
    • 英雄、風雲電影系列(自1986年):《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代表人物:吳宇森、周潤發、狄龍)
    • 喜劇電影:《最佳拍檔》、《精裝追女仔》、《八星報喜》、《賭神系列》
    • 三級片
  • 1990年代:
    • 周星馳的無釐頭電影(自1989年)
    • 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系列(八、九十年代):如《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海》及《辣手神探》
    • 王家衛、許鞍華、陳可辛的文藝片:如《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女人四十》、《甜蜜蜜》
    • 動作及功夫片:如徐克與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成龍的動作電影
  • 2000年代: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
    • 代表作有周星馳系列:如《少林足球》和功夫
    • 王家衛及許鞍華的文藝電影:如《花樣年華》、《2046》、《男人四十》
    • 諜戰電影:如《無間道》系列;
    • 杜琪峯風格的電影;
  • 2010年代:香港電影業以“北上合拍”和“本土創新”兩條腿走路,新生代電影人蜂擁而出,新舊電影人互相輝映。《桃姐》、《歲月神偷》、《寒戰》叱吒國際影壇。

運作特色

類型化與強烈的類型化。香港電影不斷開發新的類型,武打片,武打喜劇片,時裝喜劇片,校園喜劇片,黑幫片,甚至情色片。一種類型成功之後,直接被模仿到氾濫地步(賭片、殭屍片),這種背景下,電影越來越類型化,甚至極端類型化。「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敘事美學

美國電影電影研究者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撰寫過一本專著來討論《香港電影的祕密:娛樂的藝術》(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波德維爾認為香港電影使用了很多電影藝術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鏡頭內的精巧調動等等。他認為這些技藝是香港電影成功的祕訣。相對於劇情縝密和邏輯性,香港電影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很多香港電影劇情的上邏輯性並不十分嚴密,但電影實在塑造了太過精彩的人物。通過人物來推動故事,表達思想,人物成為故事的靈魂。

產業規模

播映場地

主條目:香港戲院列表

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環一帶,後來才擴展到市區各地。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惟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

電影學院

香港目前有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都設有專門的影視製作專業,當中浸大和城大更是全球十大卓越電影學院之一[26],而且專業方向分得很細。這為製作劇集提供了培訓人才的保障。

電影分級制

主條目: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於1988年立法制定,將電影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IIA級、IIB級的分級只屬勸喻,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限。第Ⅲ級電影則強制禁止18歲以下人士觀看。

香港電影分級列表
級別 定義
第I級 適合任何年齡人士觀看
第IIA級 兒童不宜
第IIB級 青少年及兒童不宜
第III級 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每年均舉行不少的電影節及影展,包括:

  • 香港亞洲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澳洲電影節(Hong Kong Australian Film Festival)
  • 香港法國電影節(Hong Kong French Film Festival)
  • 香港德國電影節(Hong Kong German Film Festival)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猶太電影節(Hong Kong Jewish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同志影展
  • 香港流動影片節(Hong Kong Mobile Film Festival;官網)
  • 難民電影節(Refugee Film Festival)
  • 香港獨立電影節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官網)

電影獎項則有: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已停辦)
  •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Hong Kong Independent Short Film and Video Award;官網)
  • 鮮浪潮短片競賽

還有一個行業展:

  • 香港國際影視展

參見

  • 香港電影列表
  • 香港動作電影
  • 粵語電影
  • 香港電視劇
  • 香港電視廣播歷史

參考文獻

  • 《香港電影史 1897-2006》,趙衛防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ISBN 978-7-5043-5300-9
  • 《現代萬歲 光藝的都市風華》,黃愛玲 主編,香港電影資料館,ISBN 962-8085-37-0
  •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上冊》,李焯桃 著,創建出版公司,ISBN 962-420-091-2
  •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下冊》,李焯桃 著,創建出版公司,ISBN 962-420-092-0
  • 《觀逆集·香港電影篇》, 李焯桃 著,次文化有限公司,ISBN 962-7420-05-66
  • 《觀逆集·中外電影篇》, 李焯桃 著,次文化有限公司,ISBN 962-7420-05-77

外部參考

  • ^ 列孚:香港電影從來不怕好萊塢
  • ^ 回顧香港電影圈鼎盛時代 內地影視啞然失色. 騰訊娛樂. 
  • ^ 香港電影發展歷史
  • ^ 4.0 4.1 鄭政恆(2012)「早期光影中的香港」《百年光影覓香江》,香港電影資料館
  • ^ 雖然《偷燒鴨》全片皆在香港拍攝及香港人參與創作,但由於其出品公司不是香港公司,故是否把它視作香港第一齣「故事片」仍存在爭議。餘慕雲. 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 默片時代. 次文化堂. 1996: 50. 
  • ^ Nangaen Chearavanont et al. “Film Stories” (April, 2013), ISBN 978-988-15909-4-7, page 57-60 from Chapter 11
  • ^ Nangaen Chearavanont et al. “Singapore Stories (石叻燕跡)” (October, 2012), ISBN 978-988-15909-3-0, page 11-15 from Chapter 2
  • ^ 香港《工商日報》,1933年12月17日,第三張第二版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zHkxm8F0I Cantonese film “Blossom Time (歌侶情潮)” (released in 1933)
  • ^ [1]
  • ^ 中文電影資料庫
  • ^ 香港電影史 1897-2006 第73頁
  • ^ 鍾寶賢. 合縱與連橫:香港電影業的百年盛衰. 傳媒透視. 2005年1月13日 [2017年10月19日]. 
  • ^ (Chan and Yang,1998,pp. 164-165; Bordwell,2000)
  • ^ 101個賣座導演. 電影雙週 (香港: 電影雙週頻道). 2006-09-21, (716) [2010-07-28]. 
  • ^ [香港女演員]
  • ^ ckin. 
  • ^ 新航標:“學者”大片戰略 蔡松林30年影壇沉浮. 
  • ^ [Bordwell,2000]
  • ^ 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細則(參看註釋部分)
  • ^ 馬傑偉:10年後還有港產片嗎?(明報 2008年3月16日)
  • ^ 郭繾澂:香港電影被迫變質(明報 2009年12月2日)
  • ^ 《香港電影10年》,作者:張建勇、張文燕,中國電影出版社。
  • ^ 走過谷底:看純正港片爬起強勢攻臺. punchline.asia. 2016年7月29日 [2017年4月15日]. 
  • ^ 許育民. 新浪潮湧出鮮浪潮 章國明父女影壇傳承 「靠個女介紹老闆俾我」. 香港01. 2017-05-16 [2017-08-31]. 
  • ^ 全球十大電影學院 浸大城大各佔一席. 文匯報. 2012年1月19日 [2017年10月19日]. 
  • 60年代~2000年代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 香港電影發展歷史
  • 列孚:香港電影從來不怕好萊塢
  • 列孚:香港電影需要“本色”

外部連結

  •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網站
  • 香港特區政府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網站
  • 香港電影資料館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國際影視展
  • 香港藝術發展局
  • 香港出產的電影總列表 1914-2010(500多頁的pdf檔案)
  • 香港影庫
  • 香港影片大全-香港電影資料館
  • 文匯報: 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 香港電影新世代:影像的知覺現象學
世界電影
亞洲
區域
  • 東亞電影
    • 中國大陸
    • 臺灣
    • 香港
    • 澳門
    • 日本
    • 韓國
    • 朝鮮
  • 華語電影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臺灣
其他
  • 越南
  • 泰國
  • 柬埔寨
  • 菲律賓
  • 印度
  • 斯里蘭卡
  • 伊朗
  • 阿拉伯
  • 庫爾德
  • 俄羅斯
北美洲
  • 美國
  • 加拿大
  • 墨西哥
南美洲
  • 巴西
  • 阿根廷
歐洲
  • 英國
  • 法國
  • 德國
  • 義大利
  • 冰島
  • 西班牙
  • 瑞典
  • 丹麥
  • 芬蘭
  • 東歐
大洋洲
  • 澳洲
  • 紐西蘭
非洲
  • 南非
  • 電影節列表
  • 全球最高電影票房
規範控制
  • GND: 4300735-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香港電影&oldid=46875850”
分類:
  • 香港電影
  • 香港歷史
  • 大眾媒體史
隱藏分類:
  • 使用ISBN魔術鏈接的頁面
  • 維基百科來源清理
  • 需要校對的頁面
  • 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 包含規範控制信息的維基百科條目
參考資料
香港电影是中文电影的先驱者,有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的影踪”,港产片多年来风靡全球,成为华人文化的一大标记。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电影和臺灣 …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頁 Hong Kong Film Awards Association Official Homepage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頁 Hong Kong Film Awards Association Official Homepage …
香港電影 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有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的影蹤 … 這部電影打破紀錄地賣個滿堂紅也成為黃梅調音樂電影的經典代表作 …
跳到 嘉禾和獨立製作的崛起 – [编辑]. 在1970年,邵氏的總裁鄒文懷和何冠昌離開邵氏,成立自己的 …
本列表列出香港電影,以按照欄位中的「電影名稱」下方使用漢語拼音開首文字(含開首 … 注:(1)本列表不含中國大陸和台灣電影;(2)*代表以原音為準;(3)^代表以香港 …
… 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電影 … 共同擦出八十年代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火花,不同類別的電影,匯聚一堂:喜劇、文藝片、古裝 …
超過 60 筆 – 想看的電影在那間戲院上映?什麼時候上映?最新售票情況如何?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電影通識工作坊」計劃,將於2014年9月開始,舉行10個到校免費學生電影通識工作坊,透過 電影 探討香港主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提升學生的電影賞析及文化評論能力。
香港電影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有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的影蹤」,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 …
看最新快播高清電影,首選TW116,TW116聚合海量最新高清快播電影,讓你足不出戶,暢享高清視覺盛宴!
992電影免費提供最全的最新的最熱(夯)的香港電影線上看,快速收錄新上香港電影、首播香港電影,更有熱播香港電影推薦,香港電影排行榜。每天第一時間更新,覺得不錯的話,發給你的朋友們一起來分享,線上看香港電影,來992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ARdICH9rNo35a0Z5f88yw [香港电影] 吴奇隆杨采妮- 花月佳期Love …
Yahoo電影提供最新即日上映及不日上映電影資料、預告、圖輯、上映場次、用戶留言
及影評,令你更易搜尋到喜愛電影的資料。全港戲院即時售票情況、預售情況及 …
香港最多人使用的電影網站,提供最新電影情報、即日上映及不日上映電影資料、預告及影評,全港戲院資料及網上購票資訊。上WMOOV,盡情享受好戲!
香港最多人使用的電影網站,提供最新電影情報、即日上映及不日上映電影資料、 預告及影評,全港戲院資料及網上購票資訊。上WMOOV,盡情享受好戲!
童星.同戲——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 展覽: 地點: 2013/08/09 – 2013/11/03 香港電影資料館 展覽廳 童星⊙ 同戲 放映: 座談會: 主辦: 16/8/2013 – 28/9/2013 寶寶小田話當年 17.8 .2013 (六) 4:00pm
開創先河,打造香港第一個提供免費正版電影的網站,香港人最愛、最人氣、最經典的電影免費任你睇,24小時免費播放,全港第一。而當…
Yahoo電影提供最新即日上映及不日上映電影資料、預告、圖輯、上映場次、用戶留言及影評,令你更易搜尋到喜愛電影的資料。全港戲院即時售票情況、預售情況及座位表令你更易掌握賣飛狀態,避免到戲院撲空。每日電影賣座榜為你提供大熱電影走勢。
香港电影是中文电影的先驱者,“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港产片多年来风靡
全球,成为华人文化的一大标记。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电影和臺灣電影,香港 …
香港正在上映的電影,上映中電影及戲院上映日期,戲院購票及座位資料,最新電影
包拾預告,評分及影評,全港戲院資料及網上購票資訊,那些電影正在上映?想看的
 …
香港電影,提供最新電影情報,即日上映及不日上映電影、預告及影評,全港戲院資料
及網上購票資訊Hong Kong Movie | The Largest Movie Community in Hong …
Hong Kong Movie 香港電影- 全港最大型的電影資訊互動平台Hong Kong Movie
將你的iPhone 或Android 手機變成移動電影購票處的同時,亦讓你加入香港其中 …
2017-04-11(香港电影节) / 2017-04-27(香港) / 2017-04-28(中国大陆) / 余文乐/
杨千嬅/ 蒋梦婕/ 曾国祥/ 邵音音/ 秦沛/ 王晓晨/ 李程彬/ 香港/ 中国大陆/ 彭浩翔/ 121 …

Pin
Shares 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althniceorg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