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 賀啦!哇哉

你與家人的親子關係好嗎?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暢銷書《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說到:有一天,「樊登讀書」的一位會員不遠千里地跑來找我,向我傾訴他在事業上遇到的疑問…

他原本從事媒體相關行業,後來轉行為內容創作。他所做的內容面面俱到,在知識付費平臺為所服務的公司創造了上百萬的效益,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規模不算大,需要他親自去談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談判,到最後都沒辦法談成,他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

我仔細瞭解了他談合作的細節,對方開始和他談價格的時候,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的報價。但是,當對方試圖問「價格能不能稍微便宜一點」時,他就進入了另一種模式:他的內心充滿了負面情緒,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專業。

於是,他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底線」—知識性產品並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而是飽含心血的。

有時候他會生氣地拍桌子,有時候,他表面上繼續溫文爾雅地談話,但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要和對方決裂的伏筆。

他把所有商業談判中的討價還價都歸結為「對方不尊重自己」,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問題:用道德來評價所有正常的對策行為,結果就是無法跟任何人合作。

他問我:「樊老師,你也經商,但你跟人合作感覺都滿愉快的,你是怎麼和別人談判的?」

我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跟你爸媽的關係怎麼樣?」(很多人遇到困難找我聊天的時候,我通常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他愣了一下,但還是誠實地說:「不怎麼好。」

我問:「是怎樣的不好?」

他說:「非常不好。」

那麼,是不好到什麼程度呢?

他小時候很愛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給他一件漂亮的牛仔褲,他非常興奮,想馬上穿這件褲子,這時爸爸到他的房間嚴肅地說:「不能穿這件褲子上學。」

他就跟爸爸說:「我想穿。」(這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表達自己的渴望。)

爸爸的做法是什麼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褲剪壞了。

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條牛仔褲,他都會難受得想哭。

他工作之後,第一個月賺的錢全部都拿去買牛仔褲,牛仔褲都被他整整齊齊地放在櫃子裡,一次也沒穿過。

這就是小孩子的報復方式,也是小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

孩子跟父母對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動、隱祕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衝突,但他的內心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嚴厲苛責,孩子長大之後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挑戰、壓力、批評,甚至一點點討價還價都視為道德問題,誤會別人說的話、做的事,誤認對方的動機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父母總是把對孩子的「教育」提升到一種令人費解的標準,就算是一點點小事情也會被父母視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評斷依據。比如說,把孩子貼上「你是一個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這樣的標籤。

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諮詢親子關係問題的家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不好管,孩子只要開始寫作業,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發飆。

從表面上來看,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作業,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核心卻是來自於父母本身。表達關心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些父母選擇了生氣和發飆,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長大。這樣的父母,童年時往往總是被壓迫、被欺負,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遇到困難時無處傾訴的軟弱、無助孩子。

所以,我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的關係 。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人無法脫離人群、社會而獨自生存,每個人只需要處理好兩種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第二種是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與伴侶、孩子、同事、合作夥伴等的關係。

而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


一個人的人格是怎麼塑造出來的呢?

我在「樊登讀書」分享過《父母的語言: 3000 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這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娜.蘇斯金是一位兒科教授。書中僅僅分析父母與孩子交流時的詞彙量和說話的方式,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細節不僅會影響孩子對於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理解與發揮,還會影響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甚至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語言: 3000 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的作者認為,「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相互回應、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此外,書中還分享了一項認知社會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瑞斯利(Todd Risley)進行了三年研究所得到的資料:

在一個小時內,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聽到的單詞數量是兩千個,而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單詞僅有六百個,此外,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兩百五十次,但在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五十次。

當然,這裡還要區分父母所表達的內容,是說了更多積極的話,還是說了更多消極的話,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很多孩子逐漸變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樣子。有的孩子被這些語言「驅趕」,最後成了語言裡所塑造的那個人。

除了語言之外,父母的行為模式也在影響著孩子。

我們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是跟誰學的?待人接物是跟誰學的?對別人的不同態度會如何反應?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懲罰,甚至被打到哭了,他就學會了一件事—誰有權力,誰就說了算。父母如果一不高興就把孩子關在門外,說「我不管你了」,他一個人孤單地在門外哭,這時他又學會了一件事—生氣的時候,要馬上翻臉。

這些錯誤的互動方式,會讓孩子的是非觀念、情緒處理能力等出現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影本」,「影本」上的訊息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問題。

父母的語言是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在影響著孩子,而孩子在觀察父母的反應、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建立起了他們的世界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讓孩子看電視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一些留守兒童每天都在看電視,因為爺爺、奶奶沒體力和精力帶他們去參加其他活動,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交給電視通通「包辦」了,讓孩子看動畫。那麼,看動畫裡陽光、可愛的小熊,孩子就能慢慢長成一個陽光、健康的孩子嗎?

不可能。

電視裡有故事、有語言,孩子也會模仿,但電視是死的,沒辦法跟孩子互動。孩子模仿了動畫裡的人物之後,電視沒有反應,他根本無從判斷對錯,也不會獲得成就感,更不知道應該繼續還是停止。

長期看電視的孩子會顯得呆呆的,無論是表情、語言還是行為都會有遲滯的現象,因此孩子的監護人,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電視來「照顧」,而要透過互動去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性格與行為模式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越了人們的想像。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書囉~《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這本書推薦給你。
博客來連結(79折)
金石堂連結(79折)

(編取自 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面對焦慮時代,與孩子一起學習正向思考,培養終身學習態度,創造樂觀自信人生 一書 /作者:樊登 /本文經 高寶書版 授權刊載)

編取自 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la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