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癌症病人往往都是「好人」?!癌症個性是如何形成的?無力應付.. - 賀啦!哇哉

根據我的經驗,心理因素是導致多數癌症的原因。有個經典的心理研究數據顯示,在我直接面對面討論的數千位癌症病患中,有九五%的人有心理困擾。 這個觀點十分重要,因為如果能辨識出心理因素並加以適當治療,便會產生持續且巨大的動力,得以迅速移除癌症..

最早說明這種具有癌症傾向人格特質數據的,是一九二六年的依凡斯(Dr. E. Evans)博士!這個觀點直到近年才逐漸受到注意,特別是透過羅倫斯‧李山博士(Dr. Lawrence Le Shan)、艾恩斯里•米爾斯、卡爾‧西蒙頓博士及史帝芬‧馬修(Stephanie Matthews),以及莉迪亞‧提摩蕭博士(Dr. Lydia Temoshok)的著作。

容易得到癌症的人格特質!癌症個性如何形成?

絕大多數罹癌者都有心理問題,有人在得知過去生活竟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而大感驚訝。

童年的壓力

許多壓力早在童年時便已形成,這些壓力通常來自父母及同儕關係,也型塑了一個人日後的基本行為模式。壓力的主要來源在於未能得到生命中重要人士的認同,覺得自己不被賞識,或者更明確地說--自己所做的一切或本質不被這些人所愛

這樣的壓力可能來自於父母或別人做出對身體或情緒的暴力,或者更幽微的是那些友善但無法表達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會傷害別人的人,最後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他們的努力從來得不到鼓勵,或感受不到足夠的愛。他們的自尊受創,變得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重大事件

此外,如果在七至九歲發生重大創傷,這個意外會讓孩子無法忍受,也無法熬過,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自尊、沒有人愛而茫然不知所措,他們無法忍受這樣的壓力而「不斷」哭喊。這時候,一定得讓孩子掌握住某些事--他們必須重新找到與世界連結、處理問題的方法。如此,他們才能重新回到自在、不那麼複雜的態度。

事前計畫好的行為模式

很有意思的是,具癌症傾向人格特質的人在得到癌症時不會變得侵略性、叛逆或難以相處,情況往往恰好相反。他們很早以前就決定,自己很好,才能贏得愛及肯定,所以儘管內心受到傷害,情緒也隨之封閉,他們仍決定要做個「好人」,而且是成功、令人喜愛的人,因此總以僵化的行為模式應付壓力。這樣的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取悅他人,贏得對方肯定,如此他們才有辦法應付壓力,生活才能變得可以忍受。

這種人格特質的行為模式會圍繞著別人希望自己怎麼做,而不是自己認為該怎麼做,他們常取悅別人、做別人希望自己做的事,形成隱性的討好與奉承。具癌症傾向人格特質的人看起來並不是很有野心或反社會,他們比較容易被操控,因為他們希望被眾人喜愛,總是在尋求認同

癌症病人往往都是「好人」,當他們被判定生病時,朋友們都會說:「她怎麼會生病?她人那麼好,那麼喜歡幫助別人。怎麼會發生這麼可怕的事?為什麼是她?為什麼不是路上那個又老又可怕的喬治?」

當然,取悅別人沒什麼不對,問題是背後的動機,那才是造成癌症的原因。這些人取悅別人是有意識的行為,是一種防禦性的機制,而不純粹只是想這麼做。這種事前計畫的防禦機制讓他們基本的幸福及自我價值變得必須依賴外在及無法掌控的因素--十分需要外在的肯定。

自動轉化成僵化行為

兒時「有意識的」努力成為某種特定的人格,很快便會成為自動反應,從此人們會以同樣僵化的方式處理壓力。

永遠把別人放在第一位的行為模式,起初可能還蠻順利,也因頗受喜愛而成功。這種人常做些讓人感激的事,以博得外在肯定;他們無法只為自己做事,因此很難得到滿足;他們無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經常得透過外在肯定建立個人自尊……。這種祈求外界肯定的需求,往往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表面上,這些僵化的行為模式可讓人產生自信,但這些人卻經常想方設法掩蓋缺乏自尊的問題。追根究柢,這麼做潛藏著極度的缺乏自信,進而產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毀滅,埋藏在最深層的全是負面情緒,至於真實的反應,尤其是真實的情緒,全都被壓抑了。這是在持續遏止基本感情的流露,將真實從意識中抽離出來,就像試圖關上壓力鍋的蓋子一樣。

另一個重大壓力事件

長大一點之後,另一個主要壓力是來自人生環境的改變。舉例來說,有些人把一切安全感全寄託在一段感情,若這段感情失敗或因死亡而中斷,便會陷入極度的失落。這種關係可能是親子、情人、伴侶或是有空巢期症候群的母親;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工作狂」退休,或是失去工作熱忱之後。情緒突然沒有出口,讓全部生活陷入低潮--有時喪失抵押品的贖回權而陷入財務危機,也會觸動某些人的情緒極限;此外,合夥人的背叛,也是常見的工作重大壓力事件。

無力應付

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能威脅我們的自我價值及生存目的,而且連僵化的行為模式也無力應付了,這是因為人生的根基已被破壞殆盡。這時人們會覺得自己是無法控制環境的受害者,他們看不到任何解決方法,覺得自己的人生被搞砸了,而且完全沒料到會發生這種事。對這些人來說,人生已經沒有了意義,他們感覺不到自己能改變什麼,也看不到未來

感覺既絕望又無助

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往往會讓人感到絕望,也可能比絕望更嚴重。具有癌症傾向人格特質的人強烈地想博得別人喜愛、贏得肯定,他們在面對絕望處境時會感到無助,覺得一定要表現出很好、很開心的模樣--他們認為顯露怒氣、哀傷或極度悲傷會讓親友不高興。

這種人在外表上會持續保持僵化的行為模式,看起來總是那麼確信、活潑及有用。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失落感、絕望與無助,所以表面上看起來處理得很好、沒有什麼改變,看不出他們有多麼痛恨現在的處境。

身體反應絕望

只是,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內心的絕望很快會透過身體反應出來,就像身體也放棄似的--身體彷彿喪失活下去的意志、保衛自己的能力,最後造成自身防禦功能的嚴重喪失,導致免疫系統失能。

這個概念與癌症源自於身體的天生功能障礙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壓力很大,身體就可能讓自毀性的疾病(如癌症)有機可趁。我在多數癌症病患身上都看到這種情況,重大壓力事件都發生在症狀首次出現的前三個月到兩年--根據協助病人的經驗,最常見大約是在十八個月前左右,身體內部大概得花這麼久才會產生外顯症狀。也因為間隔時間長,另外一根稻草(致癌主因),反而比較突顯。

多數人在一生中都必須處理各種重大壓力,這是人生無法逃避的一部分。然而,並非每個經歷重大壓力的人都會產生癌症傾向的人格特質,也不會都罹患癌症。得到癌症的人都是以十分特定的方法在面對壓力。


*「1976年3月,醫生認為我只能再活2個星期……」作者 伊恩.蓋樂博士曾是10項全能的運動員,25歲時因罹患致命骨癌而截肢,術後不到1年竟然復發,而且死期就在眼前!求生意志堅強的蓋樂博士用盡一切常規和輔助療法對抗癌症,在基礎的健康飲食之餘,利用葛森療法、葡萄和糙米斷食法作為營養特殊療癒,搭配咖啡灌腸排毒和減輕疼痛,並且每天進行「正念靜坐」、使用「肯定句」……,由內而外,從心理到身體,找回健康平衡。

當初被判只剩14天壽命的蓋樂博士,至今已多活了近45年…

(編取自 14天壽命多活45年的治癌奇蹟:逾30年輔導癌友臨床經驗,從葛森療法、排毒靜坐到靈療的癌症自救必讀經典! 一書 /作者:伊恩‧蓋樂 /本文經 柿子文化 授權刊載)

14天壽命多活45年的治癌奇蹟:逾30年輔導癌友臨床經驗,從葛森療法、排毒靜坐到靈療的癌症自救必讀經典! 一書

分享此文:

✔加line~訂閱新文章↓
加入[賀啦!哇哉]為好友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5.00 星 / 2 人)
Loading...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星號,評個分吧!

我有話想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la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