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經】新冠肺炎疫情讓日本「觀光立國」戛然而止!台灣還要繼續依樣喊口號嗎? | 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台灣在觀光產業策略上,常帶有「日本」的影子。之前提過的「地方創生」是一例;而交通部觀光局於201912月提出「Tourism 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將「觀光立國」做為政策目標,亦是近期最顯著的例子。當然,台灣與日本所面臨社會變遷、以及外部環境的改變十分相似,讓我們很自然而然地會以日本做為最佳的模仿案例。但「骨子裡」的差異,才會是最後成敗的關鍵。


日本政府在戰後奠定觀光基礎建設,業者順勢促發強大的國旅需求


時空先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儘管此時的日本一切都百廢待舉,但也是開始一段和平安穩的時期。戰後嬰兒潮代表的是大量的人口紅利,同時成就國家富強進步與消費力的基礎。而日本政府藉由政策介入,規劃大型盛會及相關的公共建設,以創造經濟利益與就業機會,並刺激民間投資與消費。例如:1964年的東京奧運、為了東京奧運所建設的新幹線、以及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都是日本政府在這時期的政績。


而在經歷高速經濟成長的背後,日本民眾開始產生更多的「需求」,除彰顯消費能力外,更是要填補經濟生活背後的心靈空虛。於是,有日本企業看到商機,在1970年推動「Discover Japan」的商業活動,吸引日本國民進一步探索日本各地的文化風情,大幅促進日本國民的「國旅」活動。單以「大阪萬博」為例,吸引超過6,400萬人次入園參觀,這數量大約是當時半數的日本國民。


由於日本政府(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在基礎建設上打下基礎,而日本企業也看準商機,進而借力使力,培養出日本國民龐大的「國旅」需求。至今,當我們以外國人的身分造訪日本時,依然看得到許多日本國民(上班族、長者、學生)以自由行或團體的身分,出現在各大景點。


隨著日本國內的社會變遷、以及外部環境或國際局勢的改變,日本政府不得不做出調整


由於日本在2005年時,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超越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時代。展望未來,除了高齡人口持續增加,少子化的趨勢也讓就業人口逐漸減少,而人口負成長的現象將越趨明顯。想當然,日本國內旅遊的需求也開始逐漸降低。而恰巧不巧,日本經濟自1990年代起,至今已經歷30年的「失落」,長期的經濟低度成長,讓日本經濟與社會陷入「一攤死水」的窘境。


而在此時的外部環境,日本面對鄰近國家(尤其是日本與韓國)經濟快速成長,鄰近國家的中產階級大幅增加,消費能力提升帶起旅遊需求。另外,自2007年起,首架廉價航空班機飛抵日本,廉價航空的興起,大幅降低東亞及東南亞各國消費者跨境旅遊的成本。


面對內外交雜的環境,日本政府心想,既然各行各業沒辦法有大幅度的成長,不如就順著國內與國外的環境變遷,做做外國人的生意。於是,日本政府於200711日實施「觀光立國基本法」;在200912月,鳩山內閣成立觀光立國推動總部,重點放在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市場,拓展外國旅客訪日旅行。





日本政府透過「觀光立國」相關政策的推動,在近年的各項觀光產業「數據」表現亮眼。例如:在2009年時,外籍客造訪日本人次為679萬,同時期日本國民出境人次則為1,545萬;2015年時,外籍旅客造訪日本人次已激增至近2,000萬,並且超越日本國民出國的人次(1,621)2019年的外籍旅客人次則是抵達3,188萬的高峰,並且目標在2020(東京奧運年)能突破4,000萬人次。但由於20192018年的年增率已經趨緩(落入個位數成長),想要在2020年恢復雙位數的高速增長(25%)是頗有難度;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即刻終止這個目標。





日本國民對觀光資源與基礎建設有信心,政府更有自信開外掛迎來外籍客


日本在推動「觀光立國」的過程裡,突飛猛進的數據所突顯的是日本政府(不論是中央或地方)與民間對於日本自身觀光資源的自信。日本政府甚至還發現過去長期推動國旅的過程中,許多軟硬體基礎建設不符合外籍人士觀光的需求和不足之處,例如:大眾運輸系統的外語標示、供給不足外語導遊/領隊/遊覽車/旅館等等諸多細節。展現出一種國人已經滿意、但要繼續開外掛、讓外國人也能滿意的概念。


然而,在過去幾年裡,日本與中國及韓國間,常在政治或經濟上出現紛爭,時不時地衝擊觀光產業;而過度強調「東亞市場」,也就是過度依賴停留時間短的周邊國家遊客(中韓台港遊客占訪日外籍遊客七成),使得消費金額相對較低,對於觀光產業的貢獻也會達到瓶頸。再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強力衝擊,更突顯出日本觀光產業的脆弱。為此,日本國內已出現重新檢討「觀光立國」政策方向的聲音。


我們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看到與「日本觀光立國」很相似的故事


台灣自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迎來將近10年的觀光產業擴張。而交通部觀光局也同時推動各式政策方案,以拉攏外國旅客來台觀光。期望將台灣帶往「觀光大國」的航道上,並且在「Tourism 2030 觀光政策白皮書」中提及「觀光立國」的目標,設定在2030年時,外籍客造訪台灣的人次能突破3千萬。





台灣的觀光產業曾在偉大的航道上奔馳


2008年時,外籍客來台人次僅385萬,直到2014年,每年的年增率皆以兩位數成長;而台灣的觀光外匯收入也從2008年的59.36億美元,成長至2014146.15億美元的歷史高點;應運陸客環台跑透透而生的旅宿業、旅行業、零售業、餐飲業、遊覽車業更出現蓬勃擴張的景氣。


2015年之前,外籍客來台人次的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陸客(包含團客與自由行)。但自2016年起,兩岸關係一直處於「不和睦」的狀態,陸客來台人次出現大幅度的衰退,為了弭補「陸客缺口」,政府推出「觀光新南向政策」,期望穩固日、韓、港澳等既有客源,更進一步拉攏東南亞旅客,以期維持觀光產業的生計。


儘管從2015年至2019年,每年度的外籍客來台人次皆能有微幅成長,看似以既有的東北亞和新開發的東南亞客源已弭補「陸客缺口」,但2015(143.88億美元)2017(123.15億美元)的觀光外匯卻呈現連續三年負成長的狀態。直到2018年,陸客衰退趨緩、東南亞客源成長顯著,觀光外匯收入(137.05億美元)的年成長率才由負轉正。


從上述的這些數字中,我們會看到台灣與日本都有著相似的問題,持續追求「數據」的成長。當過度依賴周邊國家市場,雖能很快地導入客源,一旦兩國政治或經濟氣氛變得不太融洽,「造訪人次」的數據立刻就變得不好看;而周邊國家旅客有著停留時間較短的特質,也隱含著消費力道相對較弱的現象。所以,「觀光」不僅僅是經濟或產業的算術問題,也會受到政治的影響,而政治也會隨時戳破產業供需的泡沫。當我們由日本和自身的案例,看透現在觀光產業的宿命,我們至少應該跳脫宿命的框架,反求諸己尋找另外的答案和出路。


骨子裡的差異會讓台灣觀光產業的未來出現嚴重的停滯與瓶頸


台灣在觀光產業發展的軌跡上,「骨子裡」跟日本有著顯著的差異,這會讓台灣觀光產業的未來出現嚴重的停滯與瓶頸。簡單來說,國人對於「國旅」的需求、偏好、甚至是滿意程度,絕對不若日本國民那般的自信。當台灣自2008年起迎來將近10年的觀光產業擴張期,國人出境旅遊的人次也是同步擴張,從2008年的847萬人次逐年擴增至2019年的1,710萬人次,並且近4年的國人出境人次是外籍客造訪台灣人次的1.5倍以上,於2019年時,甚至達到2.2倍。


會造成如此懸殊的狀況,同樣是廉價航空和Airbnb共享經濟模式興起,讓出國旅遊成本大幅降低,形成一股龐大的拉力;而國人對於國內旅遊品質的抱怨,更成為一股強大的推力。我們可以不定期地從媒體上看到類似的討論:夜市長得都一樣、哪個風景區的攤販店家不老實、國內住宿費和交通太貴、國旅一趟的成本不如出國玩比較盡興。由於國人對於國旅消費品質和價值的信賴度極低,不難想像在過去幾年裡,交通部觀光局多次推出春遊、暖冬、冬遊等等的國旅補貼政策,替觀光產業帶來的效益是非常有限!





面對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該拋棄既往的框架與口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佈署


台灣與日本同樣面對著人口老化、人口紅利不再、經濟成長緩步的社會變遷課題;也同樣面對著周邊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旅遊需求提升、以及跨境旅遊成本降低的外部趨勢。但我們在高喊著「觀光立國」、期許成為「觀光大國」的同時,是否能先解決「為什麼國人對於國內旅遊的品質和信心是如此低落?」的問題。


長期以來,政府推動的各個觀光相關政策中,我們可以看到盡是相似的字眼:「拓源(拓展市場)」、「提振國旅」、「永續/智慧/體驗觀光」、「產業轉型」等等。說著拓展市場、振興國旅,但我們依然維持著大幅度的觀光外匯逆差;高喊著永續、智慧、體驗,但我們依舊看不到任何的產業轉型或政策法規改變。諸多的口號和「以不變應萬變」,讓自家人都不滿意,我們如何能自信地讓外國人能滿意!


由於新冠疫情的蔓延,全球的跨境流動戛然而止!不僅是日本或台灣,世界各國皆面對著「外籍客入境」趨近於零的狀態。但幸運的是,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國內得以開始解禁、解封許多活動。當國人哪兒都去不了、只能待在國內遊玩、政府也趁勢大推國旅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趁此時大興土木、改善體質,提升國旅的品質和價值。為的不只是企圖把國人留在國內,也為了跨國流動再度恢復時,國人仍能滿意地留在台灣,並且能自信滿滿地向全球旅客招手、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ysunburgerblogspot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