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認識酒癮到認識自己:諮商師談酒精與生活 | 李政洋身心診所

從認識酒癮到認識自己:諮商師談酒精與生活

從認識酒癮到認識自己:諮商師談酒精與生活

提到我與酒癮個案的因緣,我想起當我還在實習時遇到的一個小故事…


當時已經晚上九點多,我跟一群同事才剛下班。不知怎麼著,我卻不想回家,拉著同事們硬是跑去吃點東西,我吃得頭腦迷迷糊糊的,恍恍惚惚的騎車回家。記不清楚回到家幾點了,看到室友卻又立刻拉著他出門吃東西。過程中似乎有聽見室友說我看起來好像很累,當時我什麼話也沒說,只是一直吃著,吃完一樣接著又買一樣。就在買到某一攤時,突然聽到隔壁賣麻油麵線的攤販大喊:

「你不要坐這裡了拉,你到前面的位子去坐拉~你已經在這裡給我喝三個小時了,我這張桌子生意都不要做了喔~」

我順著聲音回過頭。我看到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子,穿著還算整潔:素色顯舊的polo衫、卡其色工作短褲、頭髮雖微卷但整齊地躺在頭皮上面,穿著一雙皮質拖鞋。他坐在一張四周空空的桌子邊,眼神渙散、身子有些不平衡,口中不停地喊著要小販幫他把桌上唯一點的一碗一直沒吃的麵線加熱,然後不住的往手中拿著的塑膠杯裏,添上用來加在麻油麵線裡的米酒。當小販這樣大喊的時候,他好像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似的坐在那邊,仍是搖搖晃晃的嚷著「幫我加熱」這四個聽得不怎麼清楚的字。我跟室友默默的看著他幾乎沒有意識的
被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然後我們拎著食物離開了。一路上,我們都沒有說話,回到家後,室友忽然說他很難過,他說,那就好像完全失去了希望一樣,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無力去說。我知道他在說的是什麼,我的眼淚立刻掉了下來。現在想起那場景,仍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與難受。

在我這些年的工作中,主要接觸的個案就是所謂“酒癮者”,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的酒鬼。那個中年男子的形象不時在我腦中出現,也不斷地以各種形態出現在我面前,接觸得越多,讓我對於酒癮者越來越好奇,也越來越多了解。一般人常常會認為酒癮者就是愛喝酒造成的,不過早在1982年的研究,Khantzian等人認為酒精成癮者可能有維持自尊、情緒調節、以及自我照顧上
的困難。雖並無特別研究指出有所謂的“酒癮性人格特質”導致特別容易形成酒精使用疾患,但事實上,在2004年美國的酒精及相關疾患之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針對43,093個成人訪談研究結果中指出,人格疾患和酒精使用疾患是有顯著的正相關(Grant et al. 2004)。先不談是哪些的人格疾患,也不是要強調酒精使用困擾的人有人格上的障礙,而是想指出:酒精使用疾患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使用酒精就會發生的,而是更為複雜的、與人相關的多重因素所共同造成。

在醫學上,酒癮是一種生理與心理共同形成的疾病,精神醫學上稱為「酒精依賴症」,主要有三個評估面向,狀況越糟糕就表示程度越嚴重:1. 生理耐受性:長期習慣喝酒的人可能都會發現,以前一杯就倒,現在
千杯不醉,也就是“越喝越多才有感覺”,表示身體對於酒精的耐受度增加,越來越不容易喝醉(這一點也與失眠有關)。2. 生理戒斷症:長期大量喝酒的人,一旦少喝或不喝,就會出現戒斷症狀,而此時只要再度飲酒,症狀立刻緩解並消失。戒斷一般常見的症狀有:手抖、心悸、恐慌、盜汗、失眠、易怒等等,這些與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有關,較嚴重者會發生幻覺(視、聽、觸等)、癲癇(大多在停酒的3-7天內發生)、譫妄等等精神病症狀,也可能會發生致死的危險。3. 社會層面:飲酒行為影響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卻無法停止。
我常常會遇到很多酒癮者的家人這麼說:「他們只要一喝了酒就馬上變了一個人耶」。這主要是因為酒精對大腦造成的影響。一般而言,幾杯黃湯下肚之後,通
常會感到有點欣快、愉悅,也會感到放鬆,因為少量攝取酒精時,酒精會刺激大腦某些神經傳導物,導致類似興奮劑的效果。但隨著酒精攝取量增加,酒精成為中樞神經抑制劑,會逐漸使人麻木、失去知覺。短時間之內喝下大量酒精,會造成急性酒精中毒,若生命中樞也受到抑制時,將威脅生命,嚴重則導致死亡。一般人說的酒精中毒,是指長時間持續習慣性飲酒,是為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者,會出現許多酒精引起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腸胃道出血、潰瘍、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胰臟炎、糖尿病、痛風、關節退化等等。在心理上,長期酗酒易引起如憂鬱、躁鬱等情緒性疾患,或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會出現交感神經長期過度興奮相關症狀:失眠、焦慮、恐慌。除此之外,長期酗酒造成大腦提早退化,醫學上稱酒精性精神病或失智症
(也叫威尼基-柯沙科夫症候群,簡稱WKS),主要因為肝臟功能損傷,加上腸胃道吸收差造成長期營養失調,維生素B1的攝取嚴重不足,造成腦神經細胞萎縮死亡,發展為腦部病變。WKS初步會呈現出意識混亂、步履不穩、記憶喪失等症狀,在還不嚴重時大量補充B1一段時間後能完全恢復,但若錯失機會,80%的人將會變成嚴重的認知功能喪失,也就是不可逆的失智症。

長期酗酒對人造成的傷害不計其數,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酗酒呢?有些人是因為體質的原因,例如白種人、原住民等天生對酒精的耐受度比較高,自然也容易攝取過量的酒精。另外,酒精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是少量為興奮劑,這特質使人們想要快速尋求愉悅、放鬆或開
心的感受時,容易第一時間就想到酒,再加上心理因素,例如:喝了點酒會比較大膽,才敢在群眾前說話、表現,久了習慣靠酒來增進社交;或是情緒上、生理上需要用酒精來痲痹痛苦感受,也有因為憂鬱或焦慮的症狀未能就醫,因此使用酒精自我療癒。除此之外,我們所處的華人社會文化常見喝酒談生意、喝酒慶生、拼酒才夠man、遲到要罰酒等等,加上許多酒類廣告傳遞一種“喝酒等於有品味”的社會訊息,都會造成錯認不喝酒就會失去人際連結或工作機會,甚至是低人一等。

這些種種的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許多個性比較內向的個案,因平時社交技巧不足,不習慣社交場合互動,不能避免時,就習慣先喝點酒來放鬆緊張的心情,但後續也因為喝酒而造成其他的困
擾。去年年初有一位個案,覺得自己有這樣的狀況,生活似乎快被酒精控制而感到困擾,因此前來醫院求助。在我們的會談當中,他常常表示喝了酒之後的他變得比較有趣,也敢與人互動。他用喝酒來滿足自己的人際需求,也讓自己有更多放鬆、愉悅的感受。少量喝酒讓他看起來更受歡迎,不過幾杯喝下去之後,他就會不自覺的開始追酒,此時酒精的抑制效果使衝動控制變差,不自知地做出許多使自己感到羞愧的行為,如在公眾場合脫衣、隨意怒罵他人導致嚴重爭吵或肢體衝突,也時常因酒醉昏迷或行為失控給他人造成麻煩。這些事情酒醒後被他忘得一乾二淨,但長期下來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他逐漸不敢與朋友聯絡(因為怕他們提起自己酒醉後的窘態),也時常婉拒朋友邀約,這樣的人際退縮進而帶來深深的孤獨感,為了消除這樣的情緒痛苦,他
開始獨飲,麻醉痛苦卻無法滿足其人際需求,也加深心裡的罪惡與孤獨感。我看到更多長期酗酒個案造成大腦損傷,引發憂鬱症、躁鬱症或焦慮症而不自知,又為了痲痹這些負向的感受繼續使用酒精來治療自己。這樣的惡性循環使他們與親近的對象疏遠,與酒精越來越靠近,最終只能依賴酒精,也只剩下酒精了。

在這些年的工作經驗中,那個中年男子讓我感到的悲哀與難過深深提醒著我,我不去以“酒鬼”的刻板印象來看待這類型個案,不把飲酒當作最終的問題,而把飲酒當作他們“對壓力/情緒的錯誤因應方式”,不以完全戒酒為目標,而是協助個案在喝酒的時候安全飲酒,不喝酒的時候維持清醒生活。因此,該解決的不單純是飲酒造成的傷害,而是對症下藥,使個案學習到如何因應生
活壓力,增加人際技巧,以及增加情緒痛苦耐受度。上述的那位個案,在我們會談過程中發覺自己的飲酒行為源自於自己對人際角色的不合理期待,也發現自己習慣用負向評價來批評自己,因此在社交場合中,他總是期待自己要表現得很完美(符合他對完美的想像),所以他喝酒,而酒後破壞關係所帶來的痛苦導致他繼續喝酒痲痹自己。在這樣的理解後,加上他深刻地體驗到酒精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他慢慢努力的去接受自己在社交場合裡可以不那麼有趣,客觀地觀察也發現其他人並不如他所想的那樣評價自己,同時配合放鬆與人際技巧的練習,他逐漸能不靠酒精來與人互動,不再覺得受酒精控制,也不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羞愧行為了。

這是我工作中一個較成功的案例,但仍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個案,除了有困難面對自己飲酒行為已造成生活困擾,有時甚至到了“除了酒精之外一無所有”的時候才願意求助。這樣的個案想要保持清醒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勇氣、力氣與各方面的協助。首先,使用精神科藥物能及時舒緩生理戒斷所帶來的種種不適,而酒精造成內外科的疾病也需要就醫。當然,心理諮商可協助探討個人的飲酒成因、認知調整與行為練習,以安全飲酒為目標,協助學習適時適量飲酒,或完全戒除之後的預防復發。力量當然不止來自於專業人員,家人和朋友、以及AA(戒酒無名會)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戒酒並維持清醒生活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道路,儘早尋求協助,學會如何安全飲酒,並且在決定戒酒後學習如何保持滴酒不沾,才能過一個更值得活的人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leepsyclini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