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 | 李政洋身心診所

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



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
文:張元祐心理師

從電影談起
雨人(Rain Man)、黑天鵝(Black Swan)隔離島(Shutter Island)、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 Playbook),這些電影我想你可能都有看過,雖然這些電影每部主題都不同,但有個共同點:將精神疾病做為劇本的素材。
不管是溫馨也好,還是懸疑驚悚也好,一直以來,精神疾患常是電影劇本取材的來源。而今年(2017)上映的分裂(Split), 也攻佔了排行榜冠軍,雖然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做為題材並非第一遭,但這部電影的確再度引起大家對於DID的好奇。

再來談談「解離」吧
在談DID前,我們先來談談「解離」這件事。當人們遇到壓力或創傷事件時,我們的內在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以減少或避免繼續面臨精神上的痛苦,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常見的壓抑、否認、投射、合理化等,都是自我防衛機轉運作的方式。解離也是我們的一種防衛機轉。周勵志醫師指出解離是指一或多種正常、主觀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disruption)或/及中斷(discontinuity)。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記憶、身份(identity)、意識、知覺、和運動控制等。而解離症的病患中,約有60%80%有創傷經驗,DID則是被創傷與解離領域學者視為複雜解離症 (complex dissociative disorders),也就是說,DID是一種嚴重的創傷後心理障礙。

那麼解離一定是不好的嗎?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解離的經驗,例如做白日夢、想事情想到出神、高速公路催眠(Highway Hypnosis),這些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解離的狀況,發生的時間多半不會太長,對我們的生活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一般我們不會太把這些狀況視為問題;而也有些解離的狀況,例如記憶喪失、無法回憶自己做過的事、感覺喪失,情感麻木,或彷彿靈魂離開身體,覺得身體不受自己控制、甚至身份認同轉變,例如有另一個性格部分佔據了你的身體、身體彷彿被其他靈魂或意識控制著、腦海裡的聲音「出來」佔用了你的身體等狀況,這些則是被視為較嚴重或病態的解離。

擁擠的腦袋:DID
「人格狀態」是一個難以被具體描述、被測量的一個概念,因此DID有時被視為一項具爭議性的精神診斷。有些學者從社會認知模式的角度認為DID與社會文化、角色扮演、治療師引導、心理暗示、當事人偽裝等因素有關,也對 DID 的真實性有所質疑;但對於創傷與解離領域的學者,則是認為DID的病態解離與心理創傷有密切的關係,而近年也有心理生理學研究,找到解離症的一些生理學基礎、生理特徵,這些發現皆不支持社會認知模式的解釋。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ISSTD) 指出,DID在一般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 1%3%,若依此推估,國內可能也有超過2萬的患者存在,但為何國內好像較不為人知?目前國內與DID相關的研究的確很稀少,也缺少相關的衛教訊息;且要觀察到人格狀態(alters)的轉換不易,DID患者也容易有憂鬱、焦慮等症狀,相對人格狀態的轉換,這些也是相對外顯的症狀,所以即使已就醫,可能也不易被發現。

那麼,怎樣的狀況會被視為DID患者?從診斷的條件來看有下面幾項:
  • 出現兩個或多個不同個性狀態的身份分裂(disruption)狀態,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為「附身」(possession)經驗。身份分列包含明顯的自我感和意識斷絕(discontinuity),伴 隨相關的情感、行為、意識、記憶、感知、認知和()感官運動功能的改變。
  • 經常再回憶日常事件、重要個人訊息和()創傷性事件時,出現記憶斷層,與一般的遺忘(ordinary forgetting)不同。
  • 此症狀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 此困擾並非一般文化或宗教事件所接受之正常部分。
  • 此症狀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如暫時性眼前昏黑[blackouts]或在酒精中毒引起的混亂行為)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從上面的條件,我們可以發現DID患者有幾項特徵:身份的轉換、記憶的斷層,那麼大家所好奇或關注的:DID的患者人格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嗎?他們真的會有攻擊性嗎?會出現像電影中有人格有糖尿病,但其他人格就沒有的狀況嗎?會有「野獸」那樣的恐怖人格嗎?下篇文章繼續對DID的狀況與治療做更多的介紹,歡迎持續收看。

好站推薦

參考資料
周勵志。DSM-5解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的診斷改變 The Changes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 DSM-5(201212)。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2(4)http://www.sop.org.tw/Dsm5/Folder/2012_04/20121202.pdf


馮康泓、劉炎慧。複雜解離症:跨文化的創傷心理障礙臨床醫學,79(1)
39-48doi: 10.6666/ClinMed.2017.79.1.00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leepsyclini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