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休閒親水 別讓樂事變憾事 新頭殼 Newtalk

炎炎夏日,地球暖化讓臺灣溫度一再飆升,許多年輕朋友會從事水上活動,或是由家長帶著孩子戲水,雖然近年救生體系與觀念宣導逐步建立,但意外仍年年發生,究竟夏日親水、戲水應該要建立什麼樣的正確觀念,才可以玩得愉快又安全?

由先驅媒體與教育部體育署共同舉辦的「要親水 也要安全」座談會邀請三位來賓,包括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陳光明秘書長,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馬軍榮教授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教育訓練處房子治處長,讓擁有豐富救生與急救教學經驗的來賓分享水域安全常識。

首先主持人任婉瑩提到今年夏天發生的一樁悲劇,彰化一位二十歲楊姓少年與家人到溪邊烤肉,坐在岸邊巨石上觀看別人跳水的十四歲張姓少年,不慎落入深達五米的潭水中,楊姓少年跳入深潭中救援,最終張姓少年獲救,但楊姓少年卻因此溺斃。從此悲劇中,應該要檢視的問題在於,救生能力及方法的評估與戲水環境的了解。

其中針對戲水環境的觀察與選擇,馬軍榮提到,台灣四面環海,高山陡峭每年又有颱風,大自然力量無窮,人的力量有限,交通便利的風景區,人多意外也就多,從此案例來看,水深跳水有很大風險,但淺水跳水容易造成癱瘓等傷害,很多事只要小心點,多些觀察與警覺,真的能改變一切。馬軍榮特別強調,危險不會集中在特定區域,大部分是因為人多而產生安全感,容易輕忽造成憾事,人要量力而行,畢竟水火無情。

針對溪流暗藏漩渦,台灣榜上有名的地點有哪些?房子治表示,只要沒有足夠的救生規劃,所有水域通通都是危險水域,因發生意外無法救援,風險相當高;此外水的折射,會讓人有視覺上的錯覺,輕忽而錯估形勢。所以要注意,水底不會被水流帶走的東西一定是溼滑的,其次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一般受到陽光照射的溫耀層,溫度較高,但是陽光照不到的水下,溫差最多可以到6度,身體如一時無法適應,容易抽筋或產生其他生理反應,此時意外就會發生。故游泳技術再好,都不代表能夠適應這些變化萬千的溪海水域,因此培養親水的正確觀念,和學習游泳是同等重要的事。

陳光明強調認識標示也是很重要的事。大家以為人多安全,對標示警語視而不見,現行國際通用分三種狀況:紅色圓形橫線,代表禁止類,菱形黃色則是警告標誌,藍色標誌是允許戲水,透過警語標誌可知道哪些地方是安全的。澳洲海灘每天評估,海象適合戲水的地方,安全人員會做標示,這是國內可以參考的做法。認識並遵守標示,玩水才可以更加安全。

針對現行台灣警告標示,馬軍榮談到,目前國內警告標誌與國際相同,其效力就如同交通安全標誌,只要看到紅色禁止標誌就要止步,不要下水嬉戲,目前各警告標誌多設在進入景點的出入口,由於民眾進入危險水域看到禁止游泳標誌經常視而不見,有的甚至不聽勸導,仍執意下水,顯見民眾的危機意識不足,有需加強教育與宣導的必要。房子治也認為,非常多起意外案例都是大家對警語視而不見,也無視相關規勸,這個方面是我們民眾要充分自覺,唯有自己幫助自己才可以減少意外。

而除了對陌生水域的觀察之外,針對環境與天氣的變化也應當要做出因應,台灣每年夏季到秋季都會有颱風來襲,有句玩笑話「颱風天就是要泛舟啊!」,當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警覺?遇到秋冬盛行的瘋狗浪要如何因應?馬軍榮指出,在國外衝浪盛行,但台灣衝浪的資訊還不是那麼清楚,有時颱風天天氣看起來很好,但可能有「共振效應」,引發大浪;在台灣東北角,常有俗稱的瘋狗浪,是水流擠壓造成,戲水時觀察到天氣不好,或是海邊破碎浪多的時候,就該多注意,海浪是無預警的,天氣不好、環境不好就要特別小心。

而針對颱風天的觀浪所引發的危險,陳光明提到,每年九月份到三、四月份間是瘋狗浪的好發期,而颱風來時更可能發生,因為東北角的地形,尤其是岬角或是防波堤;萬一被瘋狗浪卷走,不要馬上使勁往內游,第一時間要保持鎮靜,先建立浮力,輕輕吸一口氣,肌肉放鬆往後一躺就可以飄起來,等到被拉出去後,保持體力等待救援,若被離岸流拉出去,應向左或向右游三十公尺,再往回遊,就可以遊回來。

另一個案例,也是因為在慌忙之下的救生釀成的悲劇。父母帶孩子去烤肉,一發現孩子溺水,父母急忙救援,孩子被救起,父母親反而溺斃。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岸上的人都很緊張,先跳去救援再說,但往往意外就會發生。

房子治談到救援方法與工具的評估,很多的意外,救援者犧牲的比例反而比被救援者更高些,救災目的是要避免災情的擴大,而救援者的安全不能受到保障,災情就會擴大;從事救援的人有沒有受過這個訓練,第一個考慮的不是我要「怎麼救」,而是我該「怎麼求救」,要讓多一點人知道,更要讓專業人員知道,尋找一些能夠浮的東西,丟給溺者,延長水面漂浮時間,在距離很近的時候要運用竹竿或衣服等物,讓溺者抓取,千萬不可以直接伸手,很容易被拉下,也要評估自身站立點的安全。救生要把握一個原則,自身的安全永遠要擺在第一位。

關於救生教育,陳光明表示,教育部的教育方式已改變,除訓練游泳技能,同時加強自救方法的教學,因此,台灣溺水的事件逐年降低,從民國75年到78年間一年1500起,逐年降低,到民國100~103年間數字多在300~400起,而針對學生戲水意外的統計,從民國94~103年間,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94年為85人,103年降為33人。陳光明強調,從數據中觀察到海域與溪流意外仍占大宗,代表我們的游泳教學要更加努力,我們的學生只會在游泳池游泳,一離開泳池就容易發生危險,因此不只要教會學生如何游泳,還要建立正確的戲水觀念與因應緊急狀況的應變能力。

針對應變能力,馬軍榮提醒,在溺水發生時,往往是人的恐慌害死自己,在海水中,人相對容易漂浮,遇到狀況時,應冷靜思考,不要看到有人溺水就衝動下水救人,以往也常發生想救人的反而被溺斃,應善用身上的衣服、書包或是周邊的工具如木棍、塑膠桶等,岸上的人要想辦法求救,千萬不可貿然接觸溺水者,以免被緊急慌張的溺水者拖下水。

針對危機應變,房子治指出,只要不是很厚的棉織品,穿著衣服絕對是可以飄的,還能夠利用上衣、褲子充氣當作救生圈與保溫工具,落水以後,最大的死亡原因是失溫,千萬不要一股腦把衣服脫掉,要妥善運用,可以將衣領拉撐,吸氣往裡頭吹,形成兩個氣囊,或是利用褲子成為氣囊,可以保命、暫時等待,就算到了夜晚,在晚上的海邊,沿海是非常熱鬧的,等待救援,有像是抓小管等工作的漁船經過,就有機會獲救。

而將溺水的人救上岸之後,應該要如何緊急處置呢?陳光明提醒,如果說救上來的人在水中很長時間,喝了不少水,扛上岸的時候手壓在肚子上,使溺者吐出水,排掉一部份。另外注意保溫,要持續急救等待醫護人員來到。

而近年發生意外的情況中,有許多是家長帶著孩子戲水發生悲劇,親水的時候家長應該要有更警醒的危機意識。馬軍容指出,兒童福利法十二歲以下不可以獨自在水邊,小朋友有好奇心,而且沒有足夠判斷危險的能力,讓孩子獨自在水邊玩耍非常危險,這個在國內外都是違法的。房子治則認為,除游泳教學外,我們應該要推動親水教育,如何安全親水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大人小孩都應該要學習的。

除了評估水域安全與環境變化之外,提高警覺與保全自身的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最後房子治提醒,要鼓勵週邊的人都有救生的技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也可以在危難時刻幫助他人,他開玩笑地說大家要「自私」點,就是多鼓勵身邊的人去學急救、學救生,他解釋:「如果身邊的人都懂得急救,就可確保意外發生時能夠化險為夷」。

陳光明表示跨域戲水,若不熟悉環境易產生溺水風險,不論是親子或是學生的校外活動,前往陌生水域遊玩,最好由熟悉地形的當地導遊帶領,下水前也應先掌握天氣變化與氣候影響,如果下午會有西北雨,那麼上午活動結束要快點離開,團體出遊方便互相支援,尤其台灣山高水急,等到人反應過來,已經被沖走了。若萬一真的被沖走,要保持冷靜,仰漂保持體力,注意障礙物要躲開,在轉彎的地方,找機會上岸,更要保護頭部不要受傷。

馬軍榮最後提醒,每個人應該都要有責任認知與危機意識,做好防範措施再下水,當然游泳是最基本的技能,每個人最好都學會。

要休閒、要親水,更重要的是要安全,悲劇往往發生在一瞬間,魔鬼藏在細節裡,多一點注意,就可以安全戲水避免憾事發生。

【本欄係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newtalk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