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TB的 Intel 660P PCIe QLC 與 SAMSUNG 860 EVO SATA 固態硬碟選擇

SSD固態硬碟價格已不再高不可攀,目前購買新電腦都大都會具備SSD固態硬碟,舊電腦的玩家想必也都升級了,的確,只要使用過SSD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因為傲人的讀取速度讓人難以忘懷。然而速度永遠不嫌慢,M.2 PCIe的固態硬碟,又重新定義了SSD的效能速度。那SATA SSD與PCIe NVMe SSD如何選擇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耍快,資料是無價的,低價帶來的迷失,往往讓用戶忽略了穩定與安全,雖然PCIe SSD是主要考量,筆者還是購入了 SAMSUNG 860 EVO 1TB SATA SSD,剛好筆者有M.2 PCIe Intel 660P SSD,就順便來開箱並比較一下囉!

SAMSUNG 860 EVO

市面上所有的SS產品攤開來比較,除了容量、技術、規格的不同,價格差異甚大,即使同M.2 PCIe技術的固態硬碟價格也是落差甚大,之前曾寫過一篇「M.2 PCIe SSD 與傳統的 SATA SSD 大亂鬥」文章,這次購買SAMSUNG 860 EVO 1TB SATA SSD完全不是以速度唯一考量,而是回歸到SSD的本質與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的。

介面的選擇的確影響速度的主要判斷,早期的主機板至少都會有SATA3介面,較新的主機板也都支援新的PCIe NVMe M.2介面,SATA3的讀寫速度頂多500多Mb/s,PCIe SSD機種則高傳輸速度至少 1000MB/s 起跳,輕鬆可超越 2000MB/s 不是難事,足足是 SATA 6GB/s 的數倍,筆者使用既有的SSD固態硬碟已經相當有感了,更何況是走著PCIe通道的SSD,但速度就是一切嗎?不管何種介面,SSD 所採用的 NAND Flash 儲存都會有寫入次數的限制,再快的速度已抵不過短命威脅的重要,因此千萬不要為了速度而忽略保固時間與TBW的寫入資料量。

筆者的主機板上兩個PCIe NVMe M.2插槽已插滿,因需求需要再追加SSD,本想換掉較小容量的Intel 760P 250G SSD,因思考未來將要給NAS上使用,M.2介面SSD似乎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只能挑選SATA SSD。

 

按照慣例還是先來開箱一下,目前SSD價格一直滑落,為了容量與NAS上使用,於是看上了SAMSUNG 860 EVO 1TB 2.5吋 SATAIII 固態硬碟。

 

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因使用SATA介面,讀取速度只有550MB/s,寫入速度520MB/s,背面有一些說明,如產品型號、序號、容量與5年保固等資訊。

 

打開抽出還沒看到主體,而是一本封面黑色的小手冊,整個黑色系展現穩重不俗的競爭力。

 

沒想到還有一本不算薄的手冊,買過不少SSD,覺得SAMSUNG  860 EVO的包裝還蠻用心的。

 

移開手冊看到SAMSUNG  860 EVO SSD,金屬質感外殼被塑膠軟殼包圍固定,可以防止運送中的晃動,確保產品不會在紙盒內到處遊走。

 

整體尺寸為 100 mm(L) x 69.85mm(W) x 6.8mm(T) ,重量僅62g,低耗電量、防震、耐衝擊、無噪音與無延遲,最重要的是有原廠五年保固。

 

▼從頭到尾都是金屬包覆,僅後方有貼紙黏貼,旁邊的螺絲孔襯托出濃濃的金屬味。

 

拉近距離仔細看SATA與電源接頭,不同的搖擺角度仔細的查看金屬接頭是否有使用過的痕跡,因為SSD有寫入的壽命,當然不希望買到有被測試過的產品啦!

 

新一代V-NAND技術更進一步提升讀寫效能,擁有600TBW的總寫入位元數保固,精煉的ECC算法及優化的MJX controller,以讓運行速度更快。

 

筆者的主機板上剛好有插上一條1TB M.2介面的Intel 660P QLC SSD,購入的SAMSUNG 860 EVO也是1TB,容量一樣,但是介面是SATA,且是TLC晶片類型,就來比較一下囉!

 

筆者系統碟使用XPG SX8000 256GB M.2 2280 PCIe 固態硬碟,D槽是1TB M.2介面的Intel 660P QLC  SSD,E槽是1TB SAMSUNG 860 EVO SATA SSD。先使用AS SSD Benchmark來側試一下,雖然沒有官方說的讀550MB/s及寫入速度520MB/s,但也都接近500MB/s,相當不錯。

 

論速度,SATA介面比不上PCIe的速度,因為用PCIe 3.0 x 4  則會有3.938 GB/s(3938.4MB/s)之頻寬,是SATA不能望其項背的。Intel 660p 1TB M.2 PCIe SSD固態硬碟的官方速度為讀:1800M/寫:1800M,下圖雖然沒有官方那麼漂亮的數字,但也比採用SATA介面的860 EVO好太多。

 

在用CrystalDiskMark測試SAMSUNG 860 EVO SATA SSD,接近官方的數據。

 

在用CrystalDiskMark測試Intel 660P 1TB QLC SSD,循序讀取速率讀:1913M/寫:1787M,這就是我當初購買PCIe SSD的動力。

 

SSD沒有傳統硬碟的機械動作,主要IC有控制晶片與閃存(NAND),而一般我常聽到的SLC、MLC、TLC與QLC是閃存的類型,SLC是一個單元可以存儲1個信息,MLC一個單元可以存儲2個信息,TLC則是一個單元可以存儲3個信息,以此類推,QLC(Quad-Level Cell)就是一個單元可以存儲4個信息,也就是在相同體積下能儲存更多的資料,不過單位面積容量就越高,每個單元寫入次數增多造成壽命降低外,其不同電壓狀態越多,控制上容易出現問題,此點也是QLC的缺點。所以為了減少磨損並延長 SSD 的壽命,通常會採用耗損平均這類技術,就是將寫入與刪除的動作平均分攤到各個區塊上,這樣可以避免某區塊過度頻繁而導致壽終正寢。

 

但是快就是好嗎?每個人的需求與環境不同,SSD容量、閃存的類型與介面當然是購買時的主要選擇要素,但並非如此單純,SSD也是像傳統硬碟一樣,從效能、可靠性與耐用性上分消費與企業等級的產品。筆者是個MIS人員,整天與主機室為伍,電腦幾乎都是24小時不間斷的運作,看多了資料損毀時的無助,會特別注重耐用性,因此SSD使用的NAND 快閃記憶體類型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指標,畢竟每經過一次 NAND 快閃記憶格的程式化或抹除 (P/E),可靠地儲存資料位元的能力就會降低,這就是SSD的最大致命傷,所以採用不同的SLC、MLC、TLC或QLC就會造成程式化或抹除耐用性的差異。老實說QLC的寫入次數壽命最短,個人使用還OK,要用在NAS或企業上還真的有些擔心。下圖是Intel 660P 1TB QLC SSD的規格列表,看到紅色框內的200TBW,TBW越大表示SSD愈耐操寫,換言之就可以活的愈久,你覺得這個值夠大嗎?

 

由於技術的進步,透過控制晶片的技術與演算法最佳化,QLC也可以媲美TLC或MLC,總之固態硬碟的寫入耐用性所牽涉的層面可能相當複雜,並非完全以閃存的類型來決定一切,所以一般都是則透過 TBW 來說明固態硬碟製造商耐用性的計算,這也是筆者參考的指標之一。下圖看到2400TBW與5年保固(以先到期為準),廣告真的陷阱一堆,2400TBW是指4TB的容量,筆者買的是1TB,紅色框的600TBW才是耐用性的值,同樣是1TB容量,200TBW與600TBW是差3倍之多,聰明的你該選擇快速還是耐用呢?

 

 

想要看你的SSD目前已經累計多少,可以利用CrystalDiskInfo工具來查看,Samsung SSD 860 EVO 1TB的累計寫入才43GB,買來僅使用CrystalDiskMark與AS SSD Benchmark測試而已。

 

試著寫入Windows 10 1803 ISO檔(約4GB)後,再使用CrystalDiskInfo工具來查看,果然看到累計寫入增加了,適時的檢查讓你更了解自己的SSD壽命判斷。

 

再來看看筆者的Windows 10系統開機碟是250GB的Intel 760P TLC SSD,使用了近半年,僅當系統碟,一天開機約8個小時,如下數值讀者參考。

 

心得與感想

價格、速度、容量、穩定性和耐用性是筆者購買SSD的考量,每個人的需求與環境不同,就筆者的來說,開機系統為了講求速度快,所以C槽挑選PCIe TLC SSD,因個人有在使用虛擬機,VM的映像檔需要速度與容量,較便宜大容量的QLC 1TB PCIe M.2介面SSD便成了最佳選擇,然而VM越玩越大想要再新增SSD,但主機板僅支援兩個M.2插槽,本想更換到2TB的PCie M.2 SSD,考慮未來要在NAS上24小時不打烊使用,所以選擇耐用性相當佳的SAMSUNG 860 EVO 1TB SATA 固態硬碟,雖然速度沒有PCIe SSD快,但5年或600TBW的保固,已接近企業級等級了,看到PCHome雙11特價不到3000台幣便下手,個人覺得很實惠。

 

參考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alker-a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