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代眼科 五輪八廓話銀海

中醫眼科的歷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當中,就有“疾目”的記載,而在《神農本草經》當中,則也記載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書中涉及眼科用藥也多達70餘種。在隋唐時期中醫眼科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夜盲症與白內障都有了很準確的記述,且薰洗、滴眼、鉤割等多種外治法與外科手術都有運用,在《外台秘要》中則有對“金針撥障術”治療白內障的最早記載。並有了《龍樹眼論》等眼科專着。

宋代,隨着醫學的發展,醫學被分為九科,其中眼科也單獨成科,進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輪八廓學說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輪學說最早源於《內經》對眼與臟腑關係的論述,《靈樞•大惑論》曰:“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後世醫家據此發展為五輪學說,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眼部與臟腑相關部位是:目內眥與外眥的血絡屬心,稱“血輪”;黑睛屬肝,稱風輪;白睛屬肺,稱氣輪;瞳仁屬腎,稱水輪;上下眼瞼屬脾,稱肉輪。

此說在宋代多種醫學著作中多有發揮。如《太平聖惠方•眼論》記載:“肝臟病者,應於風輪,……心臟病者,應於血(輪),脾臟病者,應於氣輪,……肺臟病者,應於氣輪,……腎臟病者,應於水輪”,對於五輪的名稱,五輪與五髒的對應關係,各輪的主要癥狀等均有一定的論述。但是此時五輪在眼中分部僅瞳神屬水與白睛屬氣較為明確,其餘各輪均有缺失。而據考成書於北宋的《秘傳眼科龍木論•龍木總論》當中也有關於五輪的記載,但“黑睛屬腎”與“肝應風輪在內無形”的說法,又與後世相左,說明至此時五輪的眼部分屬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始將五輪的眼部分屬明確為:“眼屬五臟,首尾赤皆屬心,滿眼白睛屬肺,其上下肉胞屬脾,兩中間黑瞳一點如漆者,腎實主之”。此說得到後世眼科醫家的認同,將五輪學說的主要內容基本固定下來。八廓是對五輪的補充,以期更全面的將眼科各部和臟腑進行聯繫。在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首次提及八廓這一名稱。在《仁齋直指方論》中亦載有八廓內容,並有了關泉、養化等八種廓名,並分別與小腸、三焦等臟腑聯繫,但此時尚處於有名無位的初級階段。

金元時期,中醫眼科隨着整個中醫學術界的活躍,也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此時還出現了一批很有影響的眼科專着。如《銀海精微》,舊提孫思邈撰,現經考證多認為成書於元末,因道家稱眼為“銀海”故有此名。書中強調“目為五臟之精華”,對五輪八廓學說非常重視。書中對五輪的名稱、部位、臟腑歸屬三者關係做了詳細的論述,將五輪學說最終確定下來,並為後世眼科所宗。書中還進一步發展了宋代眼科72證的說法,列舉了80種不同的目疾,並逐一附圖,以說明其病位、癥狀。同時也首次將五輪學說初步融合於這80種目疾當中,用於分析病機,指導治療。

八廓理論的演變較五輪學說更為複雜,其眼部部位與臟腑分屬,各書中記載差異很大。至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將八廓在眼中劃分出一定的部位,配屬於相應的臟腑,並以八卦中天、水、山、雷、風、火、地、澤為八廓命名。《銀海精微》則大體沿用《世醫得效方》命名與臟腑方位配屬,並有初步運用的例證。“天廓屬大腸,傳送,肺金,乾卦。火廓屬心,抱陽,命門經,離卦。地廓屬脾胃,水谷之海,坤卦。水廓屬腎經,會陰,坎卦。山廓屬膽經,清凈,艮卦。風廓屬肝經,養化,巽卦。雷廓屬心,小腸經,關泉,震卦。澤廓屬膀胱經,津液,兌卦(《銀海精微•八廓圖式》)

五輪八廓學說作為眼科獨特的辨證理論,經多次演變後,最終於元代定型並運用於臨床實踐當中。尤其是五輪學說,已成為中醫目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直沿用至今。

來源:看雜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atchines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