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她陪伴癌末丈夫直到往生,最感謝的竟是鄰居!互助是一種本能,只是我們都忘了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邁入高齡社會,癌症、失能、失智的病患增加,除了醫療資源的支持,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也可協助患者獨立、自主地生活,並減少焦慮和孤獨感,家屬也能更安心。

國外近年興起「慈悲關懷社區」的概念,強調鄰居之間互相幫助,自發性協助有重症、失智、失能患者的家庭。國健署日前邀請加拿大Pallium Canada組織慈悲關懷社區全國總領袖邦妮湯普金(Bonnie Tompkins)到台灣分享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兼顧學業照顧癌夫

感謝鄰居互相幫助

 

邦妮回憶,當年她在學校就讀公共衛生學系時,遇上先生罹患癌症,但丈夫希望她不要放棄學業。所幸,鄰居經常來送食物及果汁關心他們,邦妮就憑著鄰居自發性的互相幫忙,得以兼顧學業,並陪伴先生經歷癌症治療、末期到往生的過程。

 

先生走後,她回想這段歷程,深深體會到是社區的協助,才讓她渡過生命最困難的時期。因為有這樣的經驗,邦妮興起結合社區居民,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的念頭,也因此成為加拿大推動慈悲關懷社區的總領導。


邦妮強調,社區裡的每個人都能給予他人幫助。例如,如果一個人喜歡寵物,就可以在鄰居出遠門時,主動幫忙照顧鄰居的寵物。她強調這種互助的能力,在人類早期的社會是很稀鬆平常的互動,但因高度都市化,人們反而失去農業社會互相幫忙的人情味。

 

鄰居主動關懷

乳癌奶奶不孤單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國健署近3年參考國外成功經驗,在台灣推廣慈悲社區的概念,希望從鄰居間的互助,進展到帶領社區民眾互相關懷生命末期的需要,尊嚴地面對疾病與死亡

 

例如,有一位68歲的陳奶奶罹患乳癌第四期,雖然還能自理生活,但出門買菜不如既往容易,與過去相同的菜量,現在的她已經提不動了,也常想找人陪伴、說說話,但孩子們白天工作,無法照顧她。

 

因此,鄰居們紛紛自主幫忙陳奶奶,去市場時會多帶一份菜,去公園運動時也帶著陳奶奶一起,雖然她無法一起運動,但能到戶外走走與左鄰右舍寒暄,就能讓她感受到社區互助的溫暖。

 

小小貼心,對被幫助者來說就是大大的溫暖,即便只是幫忙換個燈泡或買瓶牛奶,都可幫助病患降低焦慮,提升生活品質。

 

借鏡國外經驗

推動台灣社區關懷

 

事實上,「慈悲關懷城市/社區」(Compassionate Cities/Communities)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所提出,他注意到生命末期照護、面臨喪親將是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可透過街坊鄰居相互支持,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的變化。

 

這個觀念,很適合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借鏡。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當鄰里間面臨重大生活問題,例如家中有重大傷病或末期病患、失能、失智及高齡長者,關懷社區網絡能讓病人與家屬安心獨立、自主的生活。

 

目前國健署已輔導台灣126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20個民間團體推動慈悲關懷社區,期望再造「厝邊頭尾互相疼惜」的溫暖文化。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businesstoda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