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鏡頭下的氣候變遷:直擊印度、約旦、莫三比克、印尼的氣候危機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專題報導 氣候
7 mins 2020 年 9 月 25 日

作者: Asia Papercamera創辦人Tan Lee Kuen

「氣候變遷」是一個成因複雜、涵蓋層面深廣的議題,透過長期攝影專案的觀察,帶您深入了解鏡頭下正在發生的環境故事。綠色和平與四位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攝影師對談,他們透過鏡頭,紀錄了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帶來的影響,這是世界各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的變化,對某些地區而言,影響更甚。

當印度蘇達班島(the Sundarbans)、印尼雅加達,已經面臨海平面上升、洪水以及強烈風暴等極端氣候的嚴重侵襲,在中東地區的肥沃月灣(the Fertile Crescent),則飽受極端熱浪及乾旱之苦。與此同時,非洲莫三比克正在經歷劇變的天氣。這些直接面對氣候危機的故事主人翁,通常是最脆弱的一群。

《餓如潮水》(The Hungry Tide)作品

《餓如潮水》(The Hungry Tide)作品。

在長期關注、記錄議題,並且述說故事的過程中,這些攝影師與當地建立了更深厚的連結。

他們運用攝影的力量,吸引人們關注環境問題,但這並不足夠。如同受訪者之一的 Nadia Bseiso 所言:「面對環境議題,提高意識只是第一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行動。」

印度:《潮汐國度》── Swastik Pal

過去 6 年,長駐加爾各達的攝影師 Swastik Pal 將重心放在蘇達班島上,這是片被稱為「潮汐王國」的孟加拉灣紅樹林地區。他致力於記錄這座島嶼上的居民,如何因為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迅速失去他們賴以維生的三角洲土地。

蘇達班島是世界最大的單塊潮汐嗜鹽紅樹林,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是孟加拉虎生活的重要區域。

蘇達班島是世界最大的單塊潮汐嗜鹽紅樹林,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是孟加拉虎生活的重要區域。

2014 年, Swastik 以他的畢業作品《餓如潮水》( The Hungry Tide )開始這段故事的序章,並因此觸發了他「與蘇達班人難分難捨的情緣」,在遞交作品後,他回到蘇達班島,再次拜訪拍攝對象。

《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作品

《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作品。

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他震驚萬分。「距離我首次拜訪不過短短一年,整個地區已今非昔比,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相信,我是在同一座島嶼上。」

此後他持續每兩個月回到當地,並展開他的第二個攝影計畫《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

海水和土壤中增加的鹽分,使曾經豐沃的土地不再適合耕種。潮水沖毀了堤防,來自喜馬拉雅山,曾經賦予生命泉源的河水,如今氾濫成災。島嶼的長者告訴 Swastik ,來襲的風暴變得益發頻繁、激烈。

Swastik 說:「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當這些遷徙者從大城市回家尋求安全庇護時,卻發現村落淹沒、家園已毀。」

Swastik 不以能改變島民生計的行動者自居:「我無心涉及內陸的政治,也不確定我或其他人的作品能否改變島嶼的命運,但如果這能做為某種催化劑,也是美事一樁。」

他更希望把作品視為與島民的對話:「藉著聆聽蘇達班島的動人故事,我漸漸理解這種在惡劣環境中生活下去的精神。」透過攝影, Swastik 見證了許多艱困世道紛擾下仍克服動盪的例子。

「這裡的人們為了生存,不斷與海周旋,試圖留住土地不被海潮沖刷而消逝,阻止人與自然的正面衝突。然而曾經孕育了萬千人民的島嶼,有些面臨著被海潮侵蝕殆盡的風險,有些則已經永遠沉入水底。」

約旦:《新月荒土》── Nadia Bseiso

久駐安曼的攝影師 Nadia Bseiso 於 2016 年起,參與阿拉伯紀實攝影計劃,展開《新月荒土》(Infertile Crescent)專案,並在最近獲得獎助金,能夠延續拍攝計劃。

約旦河畔被視為耶穌受洗之地的枯樹;攝於2015年。

約旦河畔被視為耶穌受洗之地的枯樹,攝於2015年。

這個攝影計劃聚焦於被視為中東文明的發源地,橫跨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及伊拉克等國的肥沃月灣(the Fertile Crescent)。曾經豐饒的土地,如今因嚴重乾旱和水資源需求遽增,導致曾經肥沃的土壤枯竭。缺水與貧瘠的環境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和不穩定性。藉由此專案,Nadia 試圖提問,這地區是否能夠重返豐饒?

親身遊歷當地,令 Nadia 相信仍有可能。她在照片圖說中寫道:「這片土地並不貧瘠,它只是很渴。」她見到沃土留下的種種痕跡,並對於再次復甦充滿了希望。

「在過去,我們與大地母親有著緊密的連結,古文明對此珍而重之,深知不應該破壞這種恩賜。問題是,現在呢?我們對土地還有這種情感嗎?」

一群青少年正在尚未乾涸的約旦河谷中嬉戲,攝於2017年。

一群青少年正在尚未乾涸的約旦河谷中嬉戲,攝於2017年。

這個持續進行的計劃,深入探討約旦地緣政治的複雜性,及其自聖經時代以來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對於「用影像說故事」的攝影計劃能推動多少改變, Nadia 相對務實:「這個答案非常主觀。它能夠打破固有的成見,替被遺忘的議題帶來曙光,並使人們意識到包括水資源短缺等,關乎我們未來存亡的重要議題。」

「我的目的是促使觀眾提問:我們是如何、為什麼走到這一步的?當我們正視這些問題並改變個人行為,也許就能做出更符合現況的變革。」

莫三比克:《無形之手》── Amilton Neves Cuna

莫三比克攝影師 Amilton Neves Cuna 在 2019 年初展開《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攝影專案。他對於探討中國資金與商業如何在莫三比克營運很有興趣,尤其針對伐木業。他希望記錄大自然如何被對待,以及各種破壞行為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這位剛獲世界新聞攝影大賽新秀獎項(World Press Photo 6×6 Africa Talent)的攝影師表示:「目前在砍伐樹木的同時,我們並沒有任何復育的計劃,這將會為土地帶來嚴重且長遠的影響。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提升社區與人們對此的警覺,並開始保護環境的行動。」

莫三比克因位置及地理因素,對氣候變遷無力招架。在 2019 年,伊代 (Cyclone Idai )及肯尼斯(Cyclone Kenneth ) 兩個致命的強烈熱帶氣旋相繼襲擊整個國家,造成難以計量的死傷及大範圍的破壞。Amilton分享:「這些風暴顯示,當我們的選擇與行為加速氣候變遷時,造成的苦果多是由相對弱勢的族群承受。」

2019年3月,強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莫三比克,造成第二大城貝拉市九成地區受災嚴重,並創下非洲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紀錄。

2019年3月,強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莫三比克,造成第二大城貝拉市九成地區受災嚴重,並創下非洲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紀錄。

「我的目標是記錄整個循環,從土地分配、樹木被砍伐後如何處置、木材的後期加工處理,到最終製成商品後被運至何處販售。我希望能完整地告訴大家這些樹木的故事。」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Amilton 預計整個計劃會持續 1 至 2 年,最終成品將出版為攝影集,為保育行動籌措經費。期間,也會透過 Instagram 及線上展覽宣傳作品。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視覺化的世界,尤其是在使用網路及社群媒體的年代。」他認為:「攝影作品比以往都更有力量,能夠推動改變,並使我們過去不曾關注的議題傳遍世界。」

印尼:《沉城誌異》── Agoes Rudianto

如同世界上許多沿海城市,雅加達正在沉沒。這座擁有上千萬人口的印尼首府,同時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及地層下陷帶來的威脅。氣候變遷,固然是元兇之一,非法抽取地下水令情勢更加嚴峻。據估計,雅加達部分地區每年下沉多達 10 英吋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身為雅加達居民的攝影師 Agoes Rudianto 表示:「造成淹水的水源來自多個地勢高於雅加達的地區,使得問題更加複雜,現在水災幾乎年年發生。」

2020年6月,雅加達再度發生水患,在其北部,一名男子嘗試騎著腳踏車涉水前行。

2020年6月,雅加達再度發生水患,在其北部,一名男子嘗試騎著腳踏車涉水前行。

Agoes 於 2018 年為一個分享故事的工作坊開始《沉城誌異》(Sinking City)攝影專案。在這個工作室結束後,這名獨立攝影記者認為有必要繼續以個人名義跟進。他的攝影作品聚焦在大自然如何影響生活其中的人們,以及他們如何適應,並尋找解決方案。

因此他持續追蹤風暴與洪水。他曾目睹巨浪衝擊海堤造成裂縫,當地居民慌忙地用沙包修補。也曾見過居民因洪水被迫放棄家園和財產,試圖以橡皮艇逃離災難。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雅加達當局積極抵禦海平面上升,包括在沿岸建築一道巨大的海堤。執政者試圖在經常氾濫的河道旁建造水泥河堤,同時撤離、重新安置沿岸居民。

在未完待續的專案中, Agoes 試圖用一系列的影像回答心中的疑問,當他接受脫口秀訪談並展示作品時,一些觀眾竟恍然不覺這些正發生在自己城市中的故事,這促使他繼續紀錄,並尋找新的管道呈現作品。

「這個計劃已經持續快 3 年了,我還沒有結束的念頭。」他說:「問題遠遠沒有解決,只要我還在雅加達,一定會鍥而不捨地拍攝下去。」

備註:
作者 Tan Lee Kuen 是 Asia Papercamera 的創辦人,致力於線上推廣亞洲攝影作品。

延伸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greenpeaceorgtaiwa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