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特別報導〉回到設計原點,展現原創精神:五位名師談「燎原」-id SHOW好宅秀居家設計平台

採訪‧整理/iDSHOW好宅秀 王程瀚

燎原的創作精神:
被大火浩劫後的草原,其實自有其重生的方式,在設計領域中,我們試圖擺脫被冠上風格之名的包袱,不惜衝撞旣有的體制,只為讓人們更了解建築的本質。當今困難的設計環境中,期盼喚醒自己的靈魂,不隨波逐流。
    
台灣設計界一直被所謂的現代 / 新古典 / 極簡 / 美式風格所禁錮,看不清與生俱有的設計本質。透過這次燎原的主題,我們脫去風格名相的外衣,沒有風格或許才是真正的風格。我們要找回自己,用燒掉一切化為灰燼的意象,象徵置之死地而後生,尋求創新的設計理念,燒盡扭曲的形式,留下真誠的意義。在當今資源越來越匱乏的情況下,我們不必抱怨缺少什麼,而應回過頭來檢討堆砌是否過度…。

陳正晨(晨室空間設計 設計總監):

身為一位設計師,有時候被媒體或報章雜誌過度包裝,進而影響到自己去思考該站在什麼角度或位置上來為設計發言,甚至為了滿足民眾對於設計師的想像而影響到穿著、打扮,包括設計風格也如此,期待這些繁瑣無謂的自我設限有一天能離我遠去。或許是建築背景使然,讓我的思考層面與一般人不同,關於風格這件事情,從不認為能夠透過簡單的三言兩語解釋清楚。

這次有機會參與台灣室內設計週的主題活動,非常榮幸,當初接到通知時,第一個想法是別期待展覽為我們做什麼,而是要問自己要怎麼去改變這次展覽?在國外,為期三天的時尚週可以決定一季的服飾潮流,台灣呢?我們的建材展就像是一個花園夜市,只著重賣東西,實在非常弔詭,因此我們五位設計師策劃燎原主題展,希望藉此傳達我們的看法。

消費者喜歡討論設計風格,其實風格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的精神何在?大家總習慣以風格來劃分你我,例如我不喜歡穿西裝,不過去很多地方不得不穿西裝,就會讓我渾身不自在,轉換到設計上,如果今天進行一個設計案,但受到很多限制,那麼設計過程就會很不開心,曾經有業主以他想像中的模式來限制我的設計,最後作品雖然完成,但我對它是徹底無感的,我也不認為這樣子有幫助到業主,媒體愛給空間下定義:古典、新古典、極簡、現代、鄉村…,我不可能全都熟悉,但就像一套不合身的西裝,有時候非得硬穿著,因此希望透過「燎原」促使大家去思考我們真的要這樣做嗎?不能做別的事情嗎?每個人都要穿一樣的衣服?難道無法裸體或刺青,徹底脫下所有偽裝,找回真正想過的生活?唯有當類似的思考邏輯延伸到設計面,才有可能對社會造成影響。

不管是燎原或其他的案子,近來我一直嘗試改變思維及設計模式,我建議設計系的學生或準備從事室內設計業的年輕人們,不要太去在意切割或垂直水平,或是任何你覺得做了這些就會跟設計扯上關係的東西,因為它們都只是手法跟花招而已,如果沒有自己的想法貫穿其中,那麼就無法答覆別人為何如此設計,這種設計其實是失敗的。

協會原本要我找二十位設計師共同規劃一個3 x 3的街廓模型,但我認為這樣一來活動背後的意義無法被突顯,不如選定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主題,然後由我們五位設計師執行,我們討論了四個星期,終於確認主題,期待透過圖像、模型或真正規劃出的空間,進一步詮釋我們的想法、概念與態度。大家可以在展場記錄中聽到我們針對設計議論、溝通、爭執,並在意見不同的狀況下,相互激盪出的創意火花,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期待「燎原」所引起的效應能夠一直持續下去,進而慢慢改變設計生態,當然不敢說我們五位設計師的影響力有多大,但至少我們踏出了第一步,就像往湖面投下一顆石頭,雖然無法出現翻騰的浪花,不過希望造成陣陣漣漪,以吸引眾人注意,讓社會大眾開始思考這方面的議題,也藉此強化台灣的設計能量,希望每位設計師都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大家一起讓台灣設計在未來更具有可看性。

郭俠邑(青埕空間整合設計 設計總監):

這次的「燎原」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讓創作主軸呈現出一個我們以往不太敢去坦討的議題,但這項議題其實在我們心中早已萌芽許久,現階段的市場介面,不管是平面文宣或是網路媒體平台,多半好奇設計師的風格取向,總有人問我:「請問你的風格是什麼?」、「東方風你能做嗎?」、「歐風你能設計嗎?」,聽了這麼多類似的問題,我腦海中反而浮現出一個大問號,為什麼一開始就要以風格的限制去進行設計討論?這跟我過去在學校所學到的其實有很大落差,我通常會從研究基地、行為、生活習性等各種觀點下去進行項目的研究,再從裡頭提取一些需要設計的重點,而不是單純以風格為導向去進行設計。 

因此這一次我們希望透過「燎原」,重新定義設計在市場上的價值,抱持撥亂反正的心態去喚醒大家來面對一個可能早已忘卻的設計思考邏輯,所以打從一開始規劃「燎原」時,我最常做的是反問自己,設計怎麼做?我透過設計敘論的觀點、空間敘事的概念,重新將思緒拉回到這個議題下,最後選擇以打破、毀滅的手法去達成重生的條件,所以這次展演的呈現方式將會相當強烈,也因此具備很大的批判力量,當然我們也接受大家的批判,有批評、有討論,才能讓主題的內容與精神被所有人看見。

換句話說,「燎原」本身的高度爭議性,或許可以促使社會大眾去思考台灣設計在世界上的定位何在?我們不敢說自己做到多少,但如果不做,可能台灣就會被淹沒在設計的世代洪流中,「台灣設計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我們在「燎原」創作中拋出來的給大家省思的問題。我們期待藉由這次創作,產生一連串的漣漪效應,讓新一代的台灣設計學子們,能夠再次確認他們在設計環境裡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使得台灣設計在全球市場下展現獨一無二的在地特色,我們願意去承擔這樣的責任,我認為這也是台灣設計師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此外,我也非常感謝所有從事設計或不同產業的夥伴們,分別由廠商、協會角度給予機會,讓我們五位設計師以設計師身分出發,規劃這次的創作活動,未來這項議題的熱度若能繼續延燒,最終點燃整個設計圈,將會是我們最深切的期待。另一面我也要非常感謝這次一起合作的設計師們,每個星期大家都從忙碌的工作中抽空一起完成這項設計,當然我們也做好了受批判的心理準備,如果不是用這種積極心態去進行設計,或許產生的效益不會那麼大,我們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去思考我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與緣由何在?有些時候我也會反問自己到底這樣做對不對?我們五個人每次在討論時沒有針鋒相對,但絕對有設計想法上的彼此分享,接下來的所有活動,期待民眾拋開所有對於過去建材展的成見,仔細觀察展演中廠商的擺飾或設計師想呈現出來的空間表情,就會驚喜發現在會場中,精采的不只是空間或裝飾而已,而是設計師們內心相互凝聚的堅定信仰,這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至少我絕對深刻感受到大家這次攜手努力共同成就一個屬於台灣設計師之夢的專注用心。

俞佳宏(尚藝室內設計 設計總監):

大家都是業界知名的設計師,而且也都非常忙碌,因此這次能夠短時間之內把同業聚集起來,我覺得相當不簡單,我們都是利用上班之後剩餘的時間一起集思廣益,可見動力非常強大,我們想要進行一個大家比較沒有想像過的創作,主要意義不在創作本身,而是在其中所蘊藏的內涵,希望藉此產生一種正向力量,讓設計界或對於設計有興趣的民眾,知道真正的設計是什麼。所謂的「燎原」,我認為只是一個很小的起點,可是這個起點非常有能量,因為它展示的是台灣未來設計的走向,期待以後台灣的設計將不再只以風格為主,將是以精神層次取而代之。

整個「燎原」的創作過程非常坎坷,原因在於我們都是利用下班之後非常疲累的時候來到這裡一起開會,往往都是晚上8點之後,甚至更晚,回家的時候可能都超過半夜1點了,所以大家絕不是靠體力,而是靠著熱情支持我們五個不同個體且不同方向的設計師,共同朝著一個既定目標去為設計界做一些坦白說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我們抱持很大的熱情與毅力想要把這些事情做好。對於這次創作,外界有支持,當然也有批判的聲音,不過我們都概括承受,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跟利益無關,只是想要傳達理念,也因此五個人之間產生革命情感,我自己設計過那麼多案子,但大多數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理想,很少像這一次那麼具有成就感。

「燎原」本身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我們希望把舊有的觀念與思想全部燒盡,我們思考的是未來如何重生?設計界像一個大的滾輪,不斷往前滾,前進的路線其實有軌跡可循,之前的風格慢慢演變成現代潮流的風格,每個風格都有它的涵義在,但我們一定要跟著這樣的大方向亦步亦趨往前走?或是我們可以創造出一些真正屬於台灣的設計精神?我認為大家很少去想這個問題,因此我希望設計界應該好好靜下心來,先搞清楚發展方向,是一昧的去進行風格複製?還是去做更多原創的事情?期待「燎原」起著一個帶頭的作用,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設計界可以共存共榮、可以相互分享,讓我們一起把台灣設計界的精神發揮到更好。

我希望台灣設計能夠走出台灣特色,長久以來,我們太跟隨世界潮流在走,雖然世界潮流是一個不可逆的大方向,可是台灣設計應該更有台灣文化與台灣精神,到底要怎麼樣去融入大世界或大環境之中,我覺得需要一定程度的智慧跟反省。坦白講台灣的精神目前還沒有被完全定義出來,所以有時候很難去界定,例如東方風算不算台灣精神?禪風算不算台灣精神?一定要弄的很本土才算台灣精神嗎?我認為都不是,所以這一代的設計師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去發掘台灣精神,把台灣真正的精神跟設計能量找尋出來,我相信這也是燎原的作用,讓大家進行更深刻的反思與檢討,相信會從中找到許多軌跡及線索,當未來我們交棒給下一代設計師的時候,他們就會很清楚的知道,台灣的精神、風格跟走向是什麼。

李中霖(雲邑室內設計 設計總監):

很高興跟另外四位設計師一起合作,長久以來大家對於風格,不管是東西式風格,或裝飾、線條,都各有各的想法,因此對於這次有機會透過創作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感到非常興奮,不是為了要推翻什麼風格,而是我們想要從一個原點再重新開始,當初跟四位設計師討論的時候,大家也都有這個默契,其實我個人是希望不要跟當下的設計有太多重複,既然我們身為設計師,就應該做設計,不管是住宅、商業空間,都應該包持歸零的心態來進行,原創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可以從這角度展開思考,當我們把東西都燒掉之後,能夠看到什麼?得到什麼?

這一次「燎原」所使用的材料有新有舊,有東方有西方,有裝飾性與非裝飾性,甚至是視覺性的,而在材質上則是比較具象的,其實我們並沒有使用很多東西來做裝飾,相當簡單,主要就是透過板子跟線板的燻黑、燒黑狀況突顯火燒意象。現場參觀「燎原」的人一定會出現很兩極的看法,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另一種風格的呈現?沒錯,但重點在於我們這次放火燒毀之後能看到什麼東西?當然它也是一種視覺效果的展現,我們五位設計師在討論的時候,本來就決定用很大膽、強烈的手法,讓人一進到會場就能立即發覺這個作品,進而跟我們產生互動,好奇為何這麼做?希望在經過互動後,大家心中都能對這次創作擁有更明確的答案跟方向。

此外,許多團體在進行過一、兩次精采創作後就後繼無力了,當然我希望我們能保持前進的力量,強化原創的概念,最好每一年都能做幾個具代表性的案子,或是嘗試一些實驗性的概念,不管失敗或成功都沒關係,甚至有批判也沒關係,主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過程會為設計圈帶來改變。

我是第一次與其他四位設計師合作,原本認為設計師應該都會各持己見,但沒想到彼此的默契配合起來簡直不可思議的順暢,大家想法都有志一同,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去做,所以概念上面我們很快就達成共識,難度在於要怎麼做出這個效果?因為之前並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我們第一次做,難度會比較高,但是能夠和四位設計師一起創作的感覺非常好,對於最後的成果也感到非常滿意。不過我必須再次強調,台灣有非常多優秀的設計師,能力也無庸置疑,但是相較於全球來說,我們的原創性比較少,跟風情況比較普遍,即使模仿的非常精緻,甚至接近原作品,但如果沒有原創概念,那麼一切都是枉然,這也是我最誠懇的建議。

楊竣淞(開物設計 設計總監):

我們在看待「燎原」這個主題的時候,最重要是去思考如何在台灣設計圈裡產生一點點批判的聲音,也可以說是一個期盼的聲音,我們把這件事情當做一體兩面來看待,今天如果要說批判,也許該討論的是現在的室內設計師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過度運用手法或是風格?如果大家看待設計都只關注手法與風格,那麼我們所塑造的東西就只剩下型態、形式,或只是關於美的表現,這樣或許沒有不好,但是從我的立場來看,會覺得它好像失去了一點生命力,那麼要如何將這種生命力展現的更強烈呢?我認為應該將風格這件事情慢慢消去,許多民眾主觀上就直接認定每一位設計都擁有自己的風格,不過對於設計師而言,真的是如此嗎?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同時也是這次「燎原」創作主題所要表達的觀點。

如果我們不認同固定的風格這種概念,那麼應該期待什麼?我希望藉由設計,幫助社會或幫助業主解決某些生活上的問題,讓我們做的事情不只侷限在美的展現,而是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也因此在「燎原」的設計過程中,我們五個人一直在思考的方向是去除某些不必要的雜音,不過我們又希望能夠一起建立台灣設計圈未來所出現全新看待設計的模式,這樣的思維在台灣設計圈是比較少見的,可是我們希望藉由自身的力量,讓它建構出與眾不同的可能性,然後回過頭幫助我們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國外在看待一個流行的趨勢時,每年都會提出他們所預測的未來是什麼,而台灣設計圈在看待對於未來的預測是什麼?定義又是什麼?台灣很少有室內設計師對此發表看法,所以這次「燎原」的創作核心就是焚燒,意謂著將一些事物燒盡,好重新再來過一次。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意識型態的動作,視覺效果也非常驚人,更藉由這次創作,突顯出強烈的批判性與思考性,於是展覽從此擁有行為藝術的價值,我們不再只是擔任設計師的角色,還成為社會運動者,我覺得這是創作過程中非常有趣的地方。

這一次參與「燎原」的五位設計師,在設計圈裡都有一定的地位,所以理論上能夠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年輕人,不管他們是否從事跟設計有關的行業,我們希望能夠讓這些年輕人們用心看待創新的重要性。如果在面對設計的時候,大家都可以正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麼做的事情就不會單純流於型態,當大多數人都擁有這種認知後,整個社會環境就會從此不一樣,絕對不要輕視自己的影響力,只要有心,就能夠讓這股力量散發出去,引起更多人的迴響,並成為促使台灣持續進步的強大動能。

五位設計師合照於燎原創作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idshow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