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島都台北的觀光隨想 – 薰風

明治橋是日本時代台北市的著名地標,廖明睿提供。(翻攝自薰風第3期)

 

觀光活動的興盛,代表了社會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與穩定,人民也有時間與金錢上的餘裕為了休閒娛樂遠離家門。在摩登的一九三〇年代,台北市又有哪些好看好玩的呢?

 

在東京觀光的泰雅族四十社頭目們,出自www.taipics.com。(翻攝自薰風第3期)

 

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就有旅行的行為,然而當代社會學卻指出,前現代旅行的空間移動是具有痛苦性質的經驗,非大眾的活動形式。進入現代社會,空間移動才成為常民生活的愉悅活動,這也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的意義。當旅行(travel)變成觀光(tour),這才接近今日所謂的「近代觀光」。令人訝異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極為早熟。在總督府的獎勵下,台灣仕紳陸續前往日本內地觀光。一八九六年,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回東京述職時,邀請台北知名茶商李春生同船赴日,希望其返台後「悉將此時遊歷情境,轉佈島民,未始不無稍補治台開化之一著也。」李春生返台後撰寫《東遊六十四日隨筆》,連載於《台灣日日新報》。隔年,由於步兵中尉長野義虎的建議,總督府舉辦第一次原住民內地觀光。在民政局技師藤根吉春的帶領下,蕃薯寮、林圯埔、埔里社、大嵙崁社土目、副土目前往日本內地觀光,為的是向原住民展示帝國的文明開化。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廣告。(翻攝自薰風第3期)

 

有趣的是,連絡台灣與日本的基隆港在一八九九年才正式開始築港,連結台灣南北的縱貫線鐵路也是在同年開工,要到一九〇八年才完工。島內外交通不便,竟出現頻繁的島外觀光活動,係因總督府將觀光的功能與角色定位在「教化」、「馴化」、「學習」。隨著台灣各城市的發展,總督府逐漸以島內城市觀光取代成本高昂的內地觀光。最初在《台灣日日新報》看到島都台北觀光的報導,是在一八九八年四月二日,台南縣參事蔡國琳、殖產課雇員通譯楊建初、本願寺開導學校畢業生兩人,與知事同行,前往台北觀光,參觀報社發行實況,市內衛生工程,街路修繕的成果,得到更勝十年苦學之效。

 

日本時代的台北公車票。(翻攝自薰風第3期)

 

台灣觀光文宣品,出自www.taipics.com。(翻攝自薰風第3期)

 

然而,符合實質意涵的近代觀光發展非一蹴可幾,必須整備諸多配套設施。就交通而言,鐵路、公路、海運、空運在一九三〇年前後構成便利的島內外交通網,各交通機關間的聯運業務漸趨成熟。在此基礎下,日本、台灣先後發行便利的旅遊券(似JR PASS)。此外,分別於一九三〇、三五年在台實施「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國立公園法」,有助於觀光景點的增加與蓄積。在這些條件的滋養下,觀光不再以教化、馴化、學習為主要目的,對象也不再僅限於台灣人和原住民領導菁英,島內外觀光更加蓬勃多元,並在三〇年代邁向產業化。

 

日本時代的龍山寺,出自www.taipics.com。(翻攝自薰風第3期)

 

此時觀光事業由鐵道部負責,出版多種旅遊指南。一九三九年版《台灣觀光の栞》規劃的台北旅遊路線是當時的標準行程——台北驛→動物園前→台灣神社→劍潭寺→動物園→台北橋→大稻埕市場→西門市場→龍山寺→植物園、建功神社→新公園、博物館→商品陳列館→台北驛。該書也介紹沿途景點,包括三橋町墓地(有乃木將軍遺髮碑、明石總督墓地)、台灣神社(台灣唯一的官幣大社,且有壯麗的明治橋)、勅使街道(號稱台灣最優之文化道路)、劍潭寺、陸軍墓地(附近有孔子廟、鎮南護國禪寺)、圓山公園、兒童遊樂園、動物園(日本五大動物園之一)、圓山運動場、台北橋(可眺望大屯、七星山,為夏日納涼之去處)、城隍廟、大稻埕市場(附近有江山樓、蓬萊閣)、交通局鐵道部(內有JTB台灣支部)、西門市場(商店、電影院、餐廳、café)、龍山寺、萬華河畔(是紅燈區、妓樓、不夜城的同時,也是夏季納涼名所)、植物園(內有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武德會支部、建功神社)、專賣局、總督府廳舍、新公園(內有博物館)。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出自www.taipics.com。(翻攝自薰風第3期)

 

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固然受到壓抑,但民眾參與觀光休閒活動則展現出活潑的面向。車站站長紛紛舉辦地區性或環島觀光活動;鐵道部舉辦納涼、賞月列車受民眾喜愛擴展到全台;海水浴場的闢建與鐵道部的獎勵使得海水浴場團成為民眾夏季的重要選擇;北港媽祖、霞海城隍等傳統宗教參拜活動因交通便利而擴大;各地方舉辦的產業共進會、博覽會亦十分受歡迎,內地及外國觀光客來台人數不斷增加。其中,納涼活動大概是最庶民式的,一九一三年台灣日日新報社主辦「台北官民北投納涼會」,不到三十分鐘售票告罄,活動當日在北投站下車的民眾多達三六二二人,加上從北投附近前來、從士林徒步而來、開車自行前往、前一日即夜宿於此的遊客,以及北投當地的民眾,人數高達五千人(當時台灣人口不過三二六萬人),盛況空前。

 

此時島都台北已具有大都會的魅力,兼具荷西、中國、日本、歐美等多元文化色彩。發展一個地區的觀光必須活用該地舊有文化遺產,並創造新文化與新景點。就台北觀之,日治時期確實有效率地建置諸多觀光要件,即便是基於殖民統治的各種考量。吾人今日也必須反思,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我們如何處理舊有文化遺產?創造了那些新文化與新景點?近三十年不斷地將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物件指定為文化財的同時,必須警覺自一九四九年以來我們創造了那些東西可成為文化財?另,日本人留下的文化財當然功勞算在他們頭上,但如何保存與活用文化財這筆帳則是算在我們頭上,宜深思、慎行。

 

 

更多台北觀光景點繪葉書圖輯,詳見薰風2017年 Vol.3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kunputwcom_1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