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哈瑪星日治建築再生記 – 薰風

©姚銘偉。(翻攝自薰風第8期)

 

 

老建築的保存與再生不單純為了懷舊,亦是對未來的願景,更是我們為後人延續歷史記憶的使命。

 

老建築蘊含著時代的魅力,歷經歲月的淬鍊,呈現出獨特的氛圍與質地,融合先民的生活智慧與藝術美學為一體。儘管機能上或許遜於新建築,這些空間仍吸引不少人進駐並加以利用,延續閒置老屋的生命,同時再造空間記憶。國外對於老建築活化再利用的觀念在一九七〇年代已逐步興起,遂成為廣受歡迎的保存手法。台灣則到九〇年代末期,才掀起第一波老建築再利用的風潮,當時多為官方主導的文化資產或公共空間,少數則是民間自主進行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其中一些還是領先於公部門的先驅。迄今,文資保存已成為顯學,老建築的活化再生也和我們的生活更加貼近。

 

哈瑪星是日本時代填海造陸而成的港口腹地,不僅是高雄首個具備現代概念的街區,更是走向文明開化的起點,深具歷史意義。然而隨著都市擴張,發展重心轉移,從繁華漸趨平淡,八〇年代的遠洋漁業重鎮地位被取代後,加速了哈瑪星的衰敗。雖曾遭受美軍轟炸的破壞,這裡仍留有不少日本時代的建築,九〇年代起,文建會開始在全國各地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哈瑪星亦是其中一例,成立工作室後一系列的活動稍稍喚起地方對於哈瑪星的認識,但對於私人建築的保存則少有著墨。

 

 

山形屋書店老建築現貌©陳坤毅。(翻攝自薰風第8期)

 

山形屋

一九九七年前後,王政平欲利用老建築開設咖啡館,從鹽埕尋覓到哈瑪星,看上昔日高雄第一家書店「山形屋」,租下進行整修後,顯眼的磚造街角建築以「咖啡堪達大」之名重生,是哈瑪星老屋再利用的先驅,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但受到網路泡沫崩壞後的低迷景氣波及,數年後改由高雄地方品牌的「布蘭奇咖啡」進駐。二〇〇五年再度易主,新業者著手整修時,以二樓牆面有傾斜之虞為由,將上半部拆除,引發地方一片譁然,雖號稱依原貌重建,仍是美中不足。現今餐廳所營運的內容,並未發揮原有特色,對此一文化據點而言實屬可惜。

 

丸二商號

位於哈瑪星渡船頭旁的「丸二商號」,是漁業鉅子蔡文賓所建的商行兼住宅,原先因其後代移居國外計劃拆除,在熱心人士穿針引線下,由高雄著名的餐飲品牌

「Amy’s」進駐,大肆整修後,保留原有建築特色,加入南洋風情的「鼓波洋樓」於二〇〇三年誕生。可惜這座高雄著名的餐館,依舊不敵景氣影響,二〇一一年結束營業後荒廢至今。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於2013年8月開業至今。©陳嘉鴻。(翻攝自薰風第8期)

 

一二三亭

驛前的新濱町是哈瑪星最早成形的商業區,同時也是現存日治建築最集中的地帶。二〇〇八年,從事古董藝術經營的林唯禾來到高雄後,在此巧遇了前身為「一二三亭」的料亭老建築,悉心整理後加入藝文展演的元素,新生的「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讓原已沈寂許久的街區產生微妙的變化。開放的展場空間不僅成為路人認識老屋的媒介,林唯禾也十分關注當地的老建築,進行調查之際還透過導覽活動推廣。爾後又另增設了「貳樓茶館」,吸引許多關心高雄文史的人士聚集於此交流,逐漸累績日後老街的保存力量。

 

二〇一二年,高雄市政府在貳樓茶館入口張貼「廣三用地闢建工程」公告,在高雄港站終止業務之後,仍要執行此一不合時宜的都市計畫,欲拆除新濱老街所有地上物來進行廣場及停車場的開闢。為了搶救這些珍貴歷史資產,有志者們共同組成社團法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以其中一間老屋作為據點,展開長期的文史保存推廣任務;不但開設木工班傳承修復技藝,也活化街區內的閒置空間,帶動起地方的保存意識。

 

隔年夏天,閒置的貳樓茶館改由姚銘偉接手,沿用日本時代的名稱,打造了充滿昭和風情的「書店喫茶一二三亭」;緊接著同區內的「合美運輸組」老建築整修後由西餐廚師黃穎進駐,經營「好市集」餐廳;而不遠處高雄碼頭裝卸公司閒置許久的老建築,在梁家豪開創的「良面學堂」營運下,成為當地新興的學習交流場域。

 

 

 

本篇完整內容,詳見薰風2018年 Vol.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kunputwcom_1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