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後常見生理症狀~下背痛‧尿失禁

由於懷孕所帶來的生理變化,長達近10個月;因此生產過後,勢必得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才能逐漸調整與恢復原有的舒適狀態。然而,難免會有產婦受到影響,而發生某些程度較大的不適症狀,甚至延續好一段時間。該怎麼做,才能減緩或有效預防呢?

下背痛和尿失禁,幾乎可並列產後媽咪的常見困擾症狀。雙和醫院副院長暨婦產部主治醫師賴鴻政表示,一旦產後發現有這兩種問題,不需要過度擔心,只要就診檢查,遵照醫囑接受治療,平日適度運動,大部分都能夠改善。 

Part 1:下背痛

中後期開始‧產後多能改善

「腰痠背痛」可說是許多孕媽咪共同的記憶;這種疼痛大多發生在背部接近腰椎的位置。賴鴻政醫師表示,雖然程度因人而異,但的確有一定比例的女性,從懷孕中、後期開始,就會有下背痛的問題,症狀大多輕緩,但少數人會痛到無法正常行動;而造成困擾的可能原因,大多與生理變化和生活姿勢密切相關。

鬆弛素的後續影響

大約懷孕中期之後,女性體內會開始分泌一種名為「鬆弛素(relaxin)」的荷爾蒙,能讓身體的關節、韌帶等處變得鬆弛,主要功能是幫助愈來愈大的子宮不會受到骨盆腔的限制和壓迫,也有助於生產時骨盆寬度的變化。

賴鴻政醫師形容,此時孕媽咪骨盆的骨骼就像是「未乾的水泥,結構並不穩定」,尤其是腰椎與骨盆相接的大關節,因此支撐力比未懷孕時還弱,再加上子宮日益沉重的負擔,想不腰痠背痛都難。如此情況會持續到產後一段時間,雖然鬆弛素不再分泌,關節面的強度慢慢恢復,就像水泥逐漸乾固,通常只要好好休息,產後痠痛的情況會改善許多。

沉重子宮使脊椎彎曲

從側面看人體的脊椎,就類似倒S型的曲線,而周邊的肌肉和韌帶,是重要的支撐。然而,隨著胎兒的成長,母體子宮急速擴大,下半身愈來愈往前傾,導致脊椎彎曲角度變大,拉扯到韌帶;在長期重量壓迫和受力不平衡的雙重影響下,勢必會增加肌肉負擔,造成痠痛,可能延續到產後,但通常會比懷孕時緩和些。

生產過程&產後錯誤姿勢

錯誤的姿勢,往往是導致產後長期痠痛主因。賴鴻政醫師表示,常見的可分為兩種:生產方式與平日動作。前者是因為生產過程中,為了讓寶寶順利產出,整個骨盆腔的肌肉、韌帶、神經與關節部位,都會被強烈地拉扯著,且媽咪本身也會因陣痛、情緒起伏等而使肌肉呈緊張狀態,例如光是自然生產,有的可能至少需要歷經十個小時;此段時間過度用力與不當施力的結果,促使產後可能有段時間會很不舒服。

後者的狀況,最常發生在帶養寶寶方面。他說明,產後媽咪的體力不足、肌肉和關節等都較虛軟無力,卻可能因為急著抱起寶寶或哺餵母乳,而強迫自己以不自然的姿勢屈就,長時間下來,不舒服的程度倍增,嚴重者甚至會受傷。 

把握坐月子黃金期

賴鴻政醫師表示,如果是懷孕期間才開始的下背痠痛,大多產後就會逐漸復原;如果在懷孕前就有類似的症狀,到了懷孕中後期,有可能痠痛感會更明顯,不適的感覺也會延續更久,建議孕媽咪應多加留意。

因此,「坐月子」可說是最佳的調養時間。他說明,產後六至八週左右,就是恢復肌肉、韌帶與關節支撐力的黃金期,但務必要循序漸進,維持正確的姿勢,從力道最輕的開始,一步步加強,才能讓身體狀態獲得完整的休息和恢復;如果姿勢與動作不對,導致關節位置不正,一段時間後固定,往後數年很容易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嚴重到須「懷孕後再做一次月子」才有機會調整回來。

孕前預防最好‧產後緩和有方法

最理想的狀況,即平日養成運動習慣、注意姿勢,維持肌肉的基本強度,大多有助於減少懷孕中、後期發生痠痛的機會。大體而言,賴鴻政醫師歸納幾個可幫助預防的方法。

‧坐姿時,腰下墊枕頭:維持身體正確弧度,讓下背部比較舒服。

‧餵奶、抱小孩時:不要彎腰屈就寶寶,尤其抱起時,建議先蹲下來,手擺對位置,再挺腰用站立的方式施力抱上來。

‧束腹帶或托腹帶:懷孕後期使用,可幫助腰椎穩定,承擔子宮壓力。產後仍可使用,但也要同步開始訓練肌肉。

‧緩和運動:最好從孕前開始,懷孕時可適度伸展和散散步。產後坐月子期間,抬臀(持續三個月到半年)、踩空中腳踏車等動作,對恢復生理狀態都很不錯。

‧熱敷痠痛處:如果腰背部位比較痠痛,可用熱毛巾敷在上面(但有傷口處要避免),能幫助放鬆僵硬的肌肉。

‧物理性治療:基本上皆可,如電療、推拿等,但需由專業合格人士來執行相關行為,才能掌握正確的按壓點和力道,避免適得其反而受傷。

對痛的狀況有警覺

一般的痠痛,大多有些跡象,用手觸碰時會有明顯感覺,且部位對稱。賴鴻政醫師提醒,如果產後一、兩年,仍然很不舒服,就要仔細檢查;或痛感是突然的、很強烈且不對稱,可能是罕見的深處疼痛(如骨盆底部),建議直接就診諮詢與檢查較佳。 

Part 2:尿失禁

漏尿?檢視可能原因

顧名思義,尿失禁就是指「無法用自我意識去控制尿液流出」的狀況,「漏尿」就是最顯而易見的徵狀。賴鴻政醫師表示,以尿失禁的比例來看,女性比男性高一些,主要跟骨盆底部的結構與懷孕的生理變化有關;整體而言,則不外乎肌力減弱與腹壓增加的原因。

1. 肌力較弱

簡單來說,骨盆相關部位肌肉鬆弛或斷裂,造成支撐力變差,進而難承受較大的腹壓,連帶影響到泌尿道等處的控制功能,促使無法自由掌控排尿的狀況發生。這被稱為「應力性尿失禁」,常見於老年人、肥胖者和產後女性。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將慢慢走下坡,肌力也是,因此老化者可能會漏尿;身體肥胖者、產後女性等,也會因自身長期的生理變化,而導致骨盆肌肉鬆弛的症狀,造成尿失禁發生。

2. 慢性症狀

部分的尿失禁患者回溯原因,會發現自身可能有長時間咳嗽、便祕、打噴嚏等徵狀。由於每一次的狀況,都會對骨盆底部的膀胱等部位造成壓迫,使腹壓變大。長期下來,可能會有漏尿的情況。

另外,比較特殊的狀況是因為藥物、神經受損、感染症狀(如尿路發炎、結石)所導致,可能會有頻尿、漏尿、尿液已滿但無感覺等徵狀。

3. 懷孕過程

這是產後女性發生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賴鴻政醫師說明,隨著邁入懷孕中後期,子宮愈來愈沉重,進而會對泌尿道相關部位產生壓力,再加上體內鬆弛素的分泌,本來就會促使肌肉、韌帶等變鬆。在這些加總狀況下,一旦膀胱長期承受腹壓,支撐力將愈來愈差,原本可能只是頻尿,之後漏尿的機率,也可能會因此提高。此外,他補充,倘若產婦的產程時間過久,對骨盆腔的壓迫過長,產後發生尿失禁的機率也會較大。

產後婦女也應特別留意「骨盆鬆弛症候群」,即骨盆腔器官失去支持,如子宮或直腸脫垂等等。造成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可能是尿失禁,不可不慎。

4. 生活習慣

某些不良的習慣,或是會增加腹壓的行為,持續一段時間,也可能會導致尿失禁的狀況。前者如長期憋尿,導致膀胱功能失調,而無法自主控制排尿;後者如跑步、跳躍、下樓梯、抬或舉重物、大笑等,都會對下腹部產生壓力,如果再加上肌力不足,就可能會尿失禁。 

運動:預防&治療的良方

綜合前面所述可能原因,賴鴻政醫師表示,「骨盆腔肌肉的鬆弛,的確會影響而造成尿失禁;但尿失禁的原因,卻不一定是肌肉鬆弛所導致」。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咪,都可能會有尿失禁的問題,剖腹生產並不能杜絕產後尿失禁的發生。

無論是想要預防或改善尿失禁,賴鴻政醫師建議,「運動」可說是最好的方式。雖然必要時,「手術」對產後媽咪來說,是快速解決症狀的好方法;但侵入性的方式,終究是不得已的狀況下所採取的手段,但如果能從懷孕開始,一直到產後,學得如何鍛鍊骨盆腔肌肉強度與彈性,就能減少失禁的機率。

凱格爾運動‧強化深層肌肉

一般情況下,漏尿、頻尿的情形,會在產後半年左右,慢慢回復原本可控制自如的程度;如果仍持續,就得趕緊進行相關評估。賴鴻政醫師建議,無論是否有狀況,等產後身體稍有恢復(剖腹產婦可等傷口好一點再進行,大約六至八週左右),就可以開始運動,不要拖得太久才開始,及早訓練,並逐漸加強運動的頻率與強度,不適感也較不會加重,恢復也比較快。

其中「凱格爾運動」就是預防尿失禁的最好方法,能幫助產後媽咪自主訓練,逐漸學會控制和強化深層肌肉。由於骨盆底肌肉收縮的感覺較難體會,他建議「可透過產後內診檢查時,了解此處用力的感覺和方式」,回家再勤加練習;通常每天兩次、每次十分鐘,數週後,疑似尿失禁的狀況會獲得改善。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副院長暨婦產部主治醫師賴鴻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