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不能自行決定,即使成功也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吧,對大腦發展也更有益|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孩子擁有自主權,內在動機會更強,對大腦也更有益。孩子管理壓力、克服挑戰的經驗愈多,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就愈能調節杏仁核。


科學證據支持由孩子決定

當一個人擁有做決定的空間,那麼當他面對其他事時,也會覺得自己有辦法能夠掌控情況。此時的大腦不只在學習如何做出困難的抉擇,也在保護自己免於無助感帶來的壓力。孩子擁有自主權,內在動機會更強,對大腦也更有益。孩子管理壓力、克服挑戰的經驗愈多,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就愈能調節杏仁核。

在工作上遇過許多熟悉青少年腦部研究的家長,他們知道這時期的孩子喜歡冒險(就算這些風險看來很愚蠢),特別是有朋友作伴時。這些爸媽很清楚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展還不夠成熟,但如果要等到孩子的大腦成熟才讓他們做決定,這樣並不合理,畢竟這樣得等到他們三十歲左右才行。

大腦的發育是隨著使用的情況用進廢退,如果家長能鼓勵、要求青少年自己做決定,等於是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有機會誠實評估自己的需求,留意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權衡各個選項的利弊,試著找出最適合的答案。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的大腦去習慣處理艱難的決定,並承擔這些決定的責任。這點很重要,對於孩子的未來大有好處。

孩子不應該覺得自己只是爸媽的附屬品

爸媽企圖主導孩子的生活時,短期內就算看到好處,長期而言仍是損失。一旦孩子覺得受到逼迫,就經常會抗拒對他們有益的事。

麥特為了違抗宵禁,寧可被鎖在家門口!就算孩子剛好是願意順從的個性,不代表就不會有後患,等到他們長大後過著成功的生活,會自認是冒牌貨,不是憑一己之力量成功。

諮商師兼作家戈特莉(Lori Gottlieb)曾在《大西洋》雜誌發表的文章當中提出,她有許多個案都已經二十多歲了,都是好家庭出身,也擁有看似令人稱羨的生活,為什麼仍會莫名憂鬱?這類病患最初難倒了她,直到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臨床關注的焦點向來是如果家長沒有把為人父母的職責做好,會如何影響孩子。」她寫道:「卻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家長把小孩照顧得太仔細了呢?此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戈特莉用學步期的小女孩為例探討。孩子跌倒時,還沒來得及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爸爸或媽媽就已經衝過去扶她,因為家長竭盡全力想要避免孩子受苦。可是,孩子受苦時,雖然讓旁觀的爸媽也難受,對於孩子培養復原力卻是必經的過程。爸媽是太過心疼捨不得看孩子受苦嗎?或者,是他們需要感覺到孩子需要自己?

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直升機父母以及過度照顧造成的後果。奈德老師有個學生莎拉準備出國一學期,跟爸媽一起來找奈德討論。見面時,莎拉的爸媽說明了對於這個學期有什麼目標,還有擔心哪些事,也提出「她會錯過數學課,我們該怎麼辦?SAT測驗要怎麼好好準備?」諸如此類的問題,全程幾乎都是爸媽在發言。最後,雖然他們制訂出大家都贊同的計畫,奈德總覺得莎拉不大自在,於是,下一次他安排兩人單獨會面,詢問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計畫沒什麼問題,」她回答,「有問題的是『我們』。」
「什麼意思?」
「我聽到的永遠都是『我們這次得拿高分』、『我們今年要拿到好成績』、『我們要寫出更好的自傳』。」顯然,莎拉的挫折感已經壓抑了一段時間,「寫自傳的又不是我爸媽,明明就是我。根本沒有所謂的『我們』可言好嗎?每次聽到他們那樣講都讓我受不了。這是我的人生、我的學業,包括煩死人的自傳也是要由我來寫。」

莎拉的爸媽所傳達出的訊息恰恰相反。莎拉其實是個天資聰穎、學習動機也很強烈的孩子,她接收到的訊息卻永遠都是爸媽不相信她的選擇,甚至從不考慮該讓她自己做決定。
「由你決定,我相信你對自己的人生有能力做出考量周全的選擇,也懂得從錯誤中學習。」



(推薦文章:父母給孩子的十九樣人生禮物

文/威廉‧史帝羅博士、奈德‧強森
譯者/彭湘閔
整理/游資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