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需要陪伴.建立正確就醫觀念|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照顧孩子,不是用很多錢,而是花時間陪伴。只要父母有心,願意學習用愛與同理心澆灌孩子,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孕育健康的心靈而能快樂成長!如有精神發展的疾病,則應建立正確就醫觀念,透過客觀判斷,幫助患者調整至身心最好的狀態。


父母的教養方式主宰了孩子的心理狀況,若是想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發展,千萬不能忽略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用心照顧孩子.教導與安慰並行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表示,照顧孩子是看付出多少的用心,「孩子需要愛與同理心的澆灌,同時,需要被教導與被鼓勵。為人父母想把這件事做好,必須要有所犧牲,即使能力或經驗有所不足,只要有心、有機會努力學習,一定可以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導孩子不是給壓力,更不是當他做錯事時,大罵一頓,只有責罰而沒有愛與同理,將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安全感,對其成長將造成不良影響。

她也有感於當前不少父母用3C帶孩子的社會風氣,認為「孩子未來有錯誤觀念與不良生活形態,是可被預期的」,而親子關係的疏離又將會被複製到下一代。高淑芬醫師提醒,「即使不是很有錢,也是能養大孩子的,因為孩子要的是陪伴。沒有足夠的接觸時間和互動品質,卻一直嫌孩子做得不夠好,是無法培育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唯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有學習的榜樣」。她說,自己雖是教授,卻從不催促孩子念書,只會要求自己讀書,連兒子都說「媽媽一點都不像教授,不會叫我們讀書,只會要我們吃東西」。

不少父母賺錢讓孩子學習各項才藝,以為這樣對孩子好,她說,「這是拚命賺錢給別人花,卻減少了親子接觸,未來恐怕得要花錢治療孩子的情緒行為困擾」。 


建立正確就醫觀念

高淑芬醫師強調,「精神發展的疾病應反汙名化,所謂『精神疾病』的定義是:腦或情緒的功能有異常,使行為、想法、情緒出現一般人不會有的狀況或過度的表現,當精神狀態有異常時,就如同感冒、肚子痛一般需要就醫,也許看個兩三次就沒事了,不應諱疾忌醫」。

她說,曾有一個孩子讀幼稚園大班,就知道有妥瑞氏症,但一直到國中二年級,孩子覺得太痛苦了,才被媽媽帶來就醫,一拖就是7、8年。高淑芬醫師強調,「就醫,可以透過客觀判斷,幫助患者調整至身心最好的狀態」,以面對外在的一切挑戰。「其實父母對於孩子的問題可能不夠了解,需要藉由醫師專業判斷,找出孩子有狀況的原因,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若『隱惡揚善』而延誤就醫,往往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典型症狀早就醫.症狀不明顯難就醫

關於兒童的精神疾病,最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自閉症或ADHD,高淑芬醫師指出,「自閉症的典型症狀包括不講話、慢講話、不是用來溝通的講話(例如:仿說)、不理人、不看人與固定侷限的行為和興趣多,在幼兒發展期很容易被察覺有所不同,約2.5至3歲即可確診。至於ADHD則在4歲可被診斷出,好動、就是坐不住、聽不懂指令、很容易分心、拖拖拉拉,為其典型症狀」。

她補充,對照健保署的就醫資料,「ADHD孩子有1/3曾看過醫師,因行為明顯且症狀典型,較容易被察覺有異」,然而,如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就醫率甚低,主要是大人沒有察覺孩子內心的焦慮╱憂鬱行為不明顯,也就不會帶孩子去看醫師,任由症狀持續,「但這也是需要被重視的兒童精神疾病」。

若孩子害怕陌生人,不敢與之打招呼,「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原因,不是罵人,而是要先了解孩子害怕的原因,再找出可改善的方法。可試著讓孩子與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接觸,降低其陌生感,不要硬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唯有在不給壓力、多稱讚的狀況下,孩子才有可能卸下心防」。真的無法改善,就是需要就醫的時候。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