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6歲男童零用錢放棄買玩具,排隊買口罩讓警察防疫!孩子從小有被愛經驗,就會以同理心對待別人|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別看孩子小,小孩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高雄一名6歲小男童,在疫情蔓延時用愛感染了大人,他用省吃儉用的零用錢,親自到藥局排隊買口罩,只為了讓第一線工作的警察可以安全防疫。爸媽,別輕忽從小讓孩子有被照顧、被愛的感受,孩子會學習以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這就是同理心。

6歲男童主動排隊買口罩送給警察,超暖心!

根據聯合報4月27日報導,一名陳姓父親帶著一名6歲小男童,在晚餐時間走入高雄市澄觀派出所,小男童帶著一包口罩,對員警認真地說:「這些口罩要送給警察叔叔阿姨用!」孩子天真的舉動,讓當時值班員警王新富十分意外,他又驚又喜地收下口罩後,心中滿滿的都是感動。



陳父娓娓道來,孩子平日有存零用錢的習慣,主要用來買零食、布丁或玩具,但近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十分嚴重,於是他建議孩子可將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小男童思考了一下,忽然想到平時看到警察指揮交通的景象,他說:「警察叔叔、阿姨工作很辛苦,希望買口罩送警察防疫。」因此帶著男童去藥局排隊買口罩。

警方表示,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小朋友捐贈口罩的舉動,讓第一線的員警感受滿滿的愛,十分暖心。

孩子從小有被愛經驗,就會以同理心對待別人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其瑾指出,一個具備同理心的孩子,在情感上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在認知上能放下成見、採取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對方的立場,而營造出和諧正向的人際關係。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說,「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如果孩子從小就有被照顧和被愛的體驗,就會學習以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這就是同理心。(推薦文章: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7大不良影響

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兼任諮商心理師洪意晴說明,0~6歲孩子同理心發展如下:



.1歲前:自我概念尚未成熟

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透過聽到自己的哭聲、動動與嚐嚐自己的小手小腳,寶寶才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

.18個月後:以自身出發去感受旁人情緒

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此時,對於別人的不幸,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說痛痛,他也會指出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痛痛,或者他會企圖以自己遭遇不幸時所獲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例如:寶寶可能會摸摸那個人跌倒受傷的部位,因為他之前被這樣對待過。

.2~3歲: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情緒

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有更多的重視,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此階段開始發展「角色取替」的能力,係指一個人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一種情境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4歲:清楚辨別情緒

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

.6歲後:同理心發展大至成熟

此時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會去體會他人的遭遇。例如: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分離、對未來的期待或種種的得失等,明白每個人的感受是生活經驗所影響的,而不只是對當前的情境所引發,此時,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幾乎已臻於成熟。(推薦文章:教你如何養出好男孩、好女孩


3方法教出同理心寶寶

1.帶寶寶認識情緒:教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讓孩子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並協助他正確表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提供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感受並給予同理,家長也須同理孩子的心情、給予接納,使孩子日後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對他人付出關心:爸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小小的幫助,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適時給予具體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被關心的感覺,當孩子被稱讚,他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關愛。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對孩子來說,遊戲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透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爸媽可順著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感受該角色的感覺,也能有機會練習用他人的立場去表達感覺。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舉例,小嬰兒已經具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受限於表達能力,只能以原始而單一的哭、笑來傳達需求。如果家長能夠正確辨識嬰兒的狀態,以充滿情緒的「媽媽語」回應,或是提供協助讓他更舒服,就有助於培養同理心。

例如,媽媽對著肚子餓而哭鬧的嬰兒說「喔,好餓喔~」,並餵飽他,或是爸爸高高抱起寶寶,開心地說「123,飛高高囉」,都是基本卻很重要的同理心訓練;林其瑾臨床心理師指出,學習辨識並滿足孩子的需求,為孩子情緒發展的第1步。

至於具備口語能力的孩子,家長應該適時回應其情緒感受或是主動分享感覺,這就能訓練孩子同理心。例如,小小孩不想收玩具而放聲大哭,家長除了哄騙、要求或是條件交換,也可適當回應自己的情緒經驗,像是,「媽媽知道你還很想玩,所以捨不得收玩具。」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強調,當孩子感覺自己的狀態能夠被認可和接納時,也就不會那麼難過。

至於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林其瑾臨床心理師提出「停看聽說」4大原則,「停」:停止成見和身心忙碌的狀態。「看」:觀察孩子的言行。「聽」:聆聽孩子的心聲和沒說出口的話。「說」:家長開放自己的感覺,並示範如何表達。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安排孩子參加團體活動,或是參與義工服務,並參與後一起分享心得、沉澱感受,讓孩子更深刻感受自己以外的世界。

文.整理/游資芸
圖/翻攝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