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蕁麻疹分急性和慢性?是過敏還是蚊蟲叮咬?皮膚科醫師帶你一次看懂破解迷思 | 華人健康網

蕁麻疹的症狀

蕁麻疹(urticaria)是最常見的皮膚過敏症,臨床表現為突然在皮膚出現許多類似被蚊蟲叮咬後的浮腫斑塊,這些浮腫斑塊稱為「風疹塊(wheal)」,顏色從鮮紅色到膚色皆有可能,通常伴隨極度癢感,但也有少數病人發作時沒有出現癢感。如果風疹塊出現在手掌或手指處,當浮腫嚴重時可能產生腫痛感。

單獨的風疹塊一般在幾個小時後會自行消失,最慢也會在24小時內消失,但可能同時在別處皮膚又陸續出現新的風疹塊。如果單獨的風疹塊持續超過24小時未消失,且伴隨壓痛感時,則可能是蕁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即代表較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皮膚表面的小血管有產生發炎現象。

蕁麻疹約有一半的病例會伴隨出現血管水腫(angioedema),臨床上造成眼皮及嘴唇的腫脹,眼皮腫脹嚴重時甚至於可導致眼睛睜不開來,如果血管水腫發生在氣管黏膜,嚴重時會影響呼吸道,造成哮喘及呼吸困難症狀。

皮膚劃紋症(dermatographism)是一種物理性蕁麻疹的表現,其症狀為若施力於皮膚上,例如用原子筆鈍端施力於皮膚上劃一條線時,過數分鐘後,皮膚受力處即會發生於受力處形狀一樣的風疹塊。

若按照病史長短,蕁麻疹可以分為:

急性蕁麻疹:發作時間總共不超過六週者,經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數在數小時或數天即復原不再發作。

慢性蕁麻疹:是指幾乎每天發作、持續發作至少六週以上,盛行率約0.5-1%。

蕁麻疹的原因

蕁麻疹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皮膚組織內的肥胖細胞及血液循環內的嗜鹼性白血球受到刺激,釋放出一些化學介質,例如組織胺(histamine)、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及細胞激素等。

這些化學介質會刺激感覺神經,引起微血管擴張,釋出液體至組織內,便造成了臨床上出現的風疹塊。如果釋放出緩激肽(bradykinin),則會引起血管擴張,導致血管水腫出現。

■急性蕁麻疹

可被下列的因素所誘發因素,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無法辨認出特定的誘發因素:

■食物過敏

■藥物或疫苗過敏

■壓力

■病毒或細菌感染

■外傷

■情緒

■運動

■日光

■冷熱

■動物

■皮膚的物理性壓迫(搬東西、劃痕、衣物太緊、固定姿勢)等

■慢性蕁麻疹

多數無特定誘發因素,在研究中發現大約有30-50%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可能與自體免疫有關,在血液中可以發現對抗IgE免疫球蛋白或IgE高親和力受體FcεRIα的IgG自體免疫抗體,不過這些自體免疫抗體只能在學術研究用的實驗室中測定,一般醫院的檢驗醫學部無法提供測定,但其在臨床上的用途也不大。

當慢性蕁麻疹對於口服抗組織胺的治療反應不佳時,可能需要考慮合併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及紅斑性狼瘡。醫師會經由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如果判斷有可能時才會安排抽血檢查。此外,早期的類天皰瘡也可能會先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症狀,過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水皰。

蕁麻疹的治療及注意事項

蕁麻疹的藥物治療主要是口服抗組織胺,風疹塊發作時可局部塗抹外用止癢藥物暫時解除癢感。若蕁麻疹症狀嚴重時,特別是合併血管水腫或蕁麻疹性血管炎時,可再加上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

急性蕁麻疹病人可多攝取水份,避免食用酒精、有殼海產、芒果、竹筍、香菇、糯米類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膚過敏的症狀。無論有無症狀,也應按醫師指示先按時服藥。若服藥三日後仍無改善,則應提前回診,讓醫師再度評估及調整治療。

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常反復發作須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皮膚病,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鉅,所以病人應耐心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慢性蕁麻疹病人經常會因為症狀改善後便急著自行停藥,但是過快停藥反而容易讓慢性蕁麻疹反覆復發而不易控制,應該遵循醫師指示,症狀改善後逐漸減低藥量,而不是直接全部停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op1health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