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4歲了,該不該分房睡?練習獨睡前做好這準備,增加孩子安全感更順利 | 華人健康網

共睡(co-sleeping)指的是嬰幼兒靠近爸媽其中一個,或靠近兩個,一起睡覺的做法。不論是睡在同一張床上,或是同房但不同床,都是共睡。共睡會使親子之間感覺更加接近,這樣的接近會經由各種感官所引發,如觸覺或味道。

研究顯示,共睡對於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是有好處的。生理方面,共睡孩子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比較平衡,呼吸與心跳更穩定。心理方面,共睡孩子擁有更多正向的情緒以及良好穩定的自尊,對於睡覺比較不會感到害怕,對於親密關係感到舒適滿意,並能發展成獨立成熟的大人。

不過,共睡需要事先安排環境,畢竟安全是最優先也最重要的考量,這部分請參考37頁~44頁的嬰兒床安全法則與親子共眠安全法則。

有些情況確實不適合親子共眠,像是爸媽喝酒、抽菸、嚴重的情緒問題、長期服用鎮定類藥物、睡眠障礙或睡眠異常行為,或是具傳染性疾病,都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發生風險,應該避免共睡。

至於共睡到幾歲時應該考慮分房睡呢?常見說法是三四歲開始練習,並在四~六歲漸趨穩定。主要考量是,待學齡前兒童的自理能力發展後,除了可在房內放置水杯、小便盆以解決喝水、如廁的問題,他們較能主動前往爸媽房間尋求協助,像是半夜找爸媽陪同去上廁所。此外,睡前的陪伴、認真看待與執行睡前儀式、允許孩子將房間布置成他們喜歡的氛圍(比如安裝造型可愛的小夜燈、孩子喜歡的玩具與玩偶)、成為孩子隨時可以找到的後盾,當孩子生病或情緒低落時,不介意偶爾共睡……注重這些細節能協助學齡前兒童在練習分房睡的過程中,感受到爸媽的接納。

另一方面,分房睡的年紀長期以來未有定論,有一說認為並非僅僅參考孩子的生理年齡,也要考慮孩子的心理年齡。畢竟每個孩子的氣質與適應度不同,甚至生理年齡與情緒成熟度也可能不一致。過度在意分房睡的年紀,反而讓爸媽更加緊張,以為自家寶貝跟不上發展年齡應有的行為,更加催促孩子,讓孩子跟著緊張了起來。

既然親子間的分房睡一直以來都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或做法,希望還沒有分房睡或還在分房睡但屢屢挫敗的爸媽不要氣餒,慢慢來就好!

分房睡可能面對的挑戰

此刻,我們更想和爸媽們聊一聊,分房睡可能會面對什麼挑戰?

◎感到緊張的孩子

寶寶出生之後,爸媽經常陪伴在側,他們很習慣一睜開眼就看到人。當寶寶睜開眼卻沒看到人,有些時候他們會哭泣,因其「物體恆存概念」尚在發展,不懂「看不見並不等於不存在」。等寶寶長大成學齡前兒童,就算知道爸媽只是離開一下子,心底仍然期待爸媽很快回來,對於爸媽不在身邊又獨處在黑暗環境之中更加緊張。

◎充滿擔心的爸媽

許多爸媽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孩子同房時,頻頻醒來確認孩子的狀況好幾次;等到孩子去上學不在身邊時,非常頻繁地想起孩子。一想到孩子要練習獨睡,各式各樣的擔心隨之而起。具體化來說像是:孩子會踢被子嗎?孩子會自己起床去廁所尿尿嗎?

◎還沒獨立的孩子與爸媽

學齡前兒童上幼稚園之後,通常漸漸能和爸媽分開一段時間,獨立跟隨老師的引導從事學校安排的活動。儘管如此,孩子回到家後,仍然依戀著被爸媽呵護與照顧的感覺。有些爸媽往往會驚訝於老師回饋孩子在學校完成的事項,有些是在家中沒學過或沒出現過的。這可能來自於爸媽經常搶先一步幫孩子完成許多事項,或許是擔心孩子做不到,或許是覺得自己做比較快,卻降低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

練習獨睡前的準備

接下來,我們想分享學齡前兒童練習獨睡前可以做哪些準備。

◎學習克服緊張的孩子

增加安全感:學齡前兒童可能會有獨處時害怕的事物,比如黑暗與鬼怪,爸媽可參考185頁提到的惡夢處理方式,以及206頁提及的繪本處理手法,或針對環境做些布置,像是昏黃助眠的燈光、孩子喜歡的布偶、能帶來安全感的小被子、輕柔的音樂等。再來,口頭上的再保證(爸媽會保護你)及再次提醒爸媽會在哪裡(就在隔壁房間),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孩子的緊張、焦慮和不安。

睡前儀式的安排:四~六歲學齡前兒童放學後要完成的事情其實挺多,我們會在後文做更多討論。總之,為了讓孩子準備入睡,妥善運用時間與規律生活,固定且可預期的睡前儀式因此變得更加重要,能讓他們進而獲得控制感。孩子若過度疲累或匆忙,在壓力與緊張之下,很難擁有平穩的心情,爸媽就更放不下心讓孩子獨睡了。

◎學習克服擔心的爸媽

睡前的環境準備:爸媽可運用空調,讓房間的溫度和溼度維持在最舒適的體感溫度,並教導孩子半夜醒來發現自己沒蓋被子時要怎麼蓋被子;或者半夜醒來覺得冷要懂得自己加被子。可在孩子睡覺的位子旁邊放一條小被子備用;有些孩子可能仍需要穿著防踢被入睡。

夜間如廁的訓練:許多孩子在白天順利戒除尿布,可以自行如廁後,往往還需要更長時間練習夜間戒除尿布與夜間如廁。夜間如廁除了膀胱要有穩定的控制力,睡前減少飲水量、夜間喚醒如廁的安排也很重要。(見181頁)

此外,孩子夜間起床尿尿時可能仍有些昏昏欲睡,前往洗手間的動線要安排適當照明,並將洗手間的門打開,讓孩子知道裡面是空的,可以使用。在洗手間門口貼上顯著顏色的圖案標誌可以協助孩子很快找到洗手間。同時避免太複雜的睡衣,以免增加孩子自行穿脫的困難。

一旦爸媽陪同孩子如廁過幾次之後,應逐漸減少協助孩子,或者你們雖仍同房,但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如廁,孩子就會學習到自己可以做到這件事。

◎雙方心態的準備

小孩能夠獨處:當孩子白天可以與爸媽分開一段時間,且在獨處時感到安全。比如說,孩子白天去上幼稚園且大多時候情緒平穩安定。晚上在家裡,當爸媽還在處理家務,孩子可以自己在客廳玩耍,或者是準備入睡前有一段時間,獨自在房內遊戲與等待。

爸媽心態的調整:當孩子已能在獨處時覺得安全、不過度害怕黑暗或鬼怪、可以自行如廁、已建立穩定的睡前儀式,爸媽也應該隨之調整心態,自我提醒應更放心讓孩子練習獨睡。

另一方面,孩子剛開始練習獨睡時,或許會表達還是希望可以一起睡,或是拉著爸媽捨不得讓你們離開房間。此時爸媽的表達方式很重要,可以坐在床邊陪孩子進行睡前儀式,安撫孩子直到入睡;或是陪伴孩子一會兒,接著讓他們知道可以自己試試獨睡,而且讓小孩清楚知道你們就在附近,像是在書房或是客廳。爸媽也要練習減少來來回回反覆確認孩子是否入睡,本著你們對孩子的信任,孩子將更能相信自己做得到。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0-6歲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媽好日子》一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op1health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