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西醫聯手擊退熱病症候群! 抗暑熱!循環系統熱病處方箋_透視疾病_文章專區 | 常春月刊--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字體 小中大
中西醫聯手擊退熱病症候群! 抗暑熱!循環系統熱病處方箋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12期)


文∕龔善美

 

酷暑盛夏熱出毛病?有三高、心臟病、中風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病號,更應小心防患未然。此外,常進出或待在冷氣房裡的人,也要小心中「陰暑」哦!

 

西醫觀點

 

在夏天,身體循環系統的保養不可輕忽!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三高問題、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老病號疾病,以及中暑、冷氣病等,也是夏季好發的循環系統疾病。

 

有些人的血壓在此季節易下降,血壓越低,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出現頭昏、虛弱等狀況,需要補充水分,甚至補充一點鹽巴或喝點鹽水即可改善。若是經常進出冷氣間,由室內到戶外,一冷一熱之間溫差太大,容易身體不適,必須注意防範。

 

三高、心臟病人,首重勤量血壓

夏天天熱,易流汗、血管擴張,有些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會出現「一國兩制」現象,洪惠風說,在冬天,患者的血壓獲得良好控制,到了夏天,反而有可能偏低,每個人情況因人而異。因此,針對三高族群,「勤量血壓」成為夏天心血管保健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洪惠風提醒,三高患者要多量幾次血壓,以便確認自己用藥是否需要調整。若是冬天控制良好,到夏天血壓偏低時,應和醫師討論調整藥物,絕對不可突然自行停藥,像是乙型阻斷劑類的藥物,貿然停藥會出現反彈情況,造成心跳太快,血壓太高,反而危險。高血壓藥物的調整,必須逐漸減量、慢慢停藥,大前提是多量血壓,精確了解自己血壓的情況。

 

有心臟病和中風問題的人,大多和血液濃稠、血壓降低相關;血壓下降、血液濃稠,容易有心臟病跟各式各樣的問題產生,更應該多量血壓,並且多補充水分,以免心臟病或中風發作。

 

洪惠風表示,根據醫學會的建議,最好是早晚都要量血壓。血壓情況因人而異,三高患者量血壓,可視自己作息情況與生活步調不同,看看自己是早上偏高、下午偏高或晚上偏高,大約勤量一個星期,就可以知道自己在一天中哪一個時段血壓偏高,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血壓偏高。

 

紓壓、防止脫水,嚴防心肌梗塞

其實全年最重要的保養,就是要預防心肌梗塞,夏天也不例外,也就是把心肌梗塞當作是土石流,而血管就像是一般公路,平時要維持暢通。

 

為避免發生土石流,平常的水土保持就要做好。土石流好發於颱風天、下大雨時,也就是預防心肌梗塞,平常保養一律要特別小心,要做到「不可生氣、太累、熬夜、緊張」,別讓壓力上身。

 

在夏天,要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則更多了一個「脫水問題」要特別注意,夏天血管的「防颱」措施,就是防止「脫水」,避免「冷熱交替溫差太大」,因此,要適時補充水分,並調控溫度。

 

糖尿病人保健有「3不」

在夏天,糖尿病患則是神經、血管方面影響較大。神經部分,主要是糖尿病患自律神經失調,以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自我調節功能降低。洪惠風比喻,交感神經就像油門,副交感神經就像煞車,對糖尿病患而言,就好像面臨油門煞車都壞了的情況,這時車就不宜再上山下海,更不可飆車,否則會有危險。

 

一般來說,血壓下降會自動「催油門」,可以自我控制調節,但糖尿病患卻是自律神經失調,無法調控,洪惠風建議,既然煞車不好,就不宜「催油門」,也就是「不要生氣、不可太累、不要熬夜」,凡事放輕鬆,運動也不要過頭。

 

糖尿病患血管病變的問題,跟心臟病、中風問題的患者相雷同,保養的模式也相類似,全年都不可忽視。此外,糖尿病患的飲食方面,也應小心甜食與冰品熱量的攝取,避免吃入過多糖分,造成血糖上升。

 

防中暑,要防曬、調節溫差

夏天進出室內戶外,冷熱交替,易影響交感神經運作,小心冷氣病悄悄上身!洪惠風建議,冷氣房的溫度最好跟戶外溫度不要相差太高,若是自己無法調整控制冷氣溫度,就必須自備保暖衣物,可以用圍巾或絲巾圍著脖子保護氣管,比較不會咳嗽,或是加件薄外套、小披肩,讓身體溫度跟水分不要過度散失,並且適度補充水分,多喝水,最好在室內放置一杯水,以增加空氣的濕潤度。

 

如果是整天必須要待在戶外的族群,洪惠風提醒,要特別小心脫水,可能導致中熱衰竭或是中暑,中暑者會出現皮膚乾、體溫升高情況;中熱衰竭則相對皮膚不乾,反而有濕濕黏黏之感。

 

中暑的人體溫可能高達40℃以上,應立即送急診處理,十萬火急,不可耽擱;中熱衰竭則需補充水分,並到陰涼的地方休息,隨時留意自己身體變化,有些人小便顏色會變很深,更需多補充水分。

 

要防中暑,應避免處於過熱環境,在戶外要注意防曬,盡量待在有樹蔭的陰涼處,更要補充水分,降低風險。最好的方法,是待在陰涼處或者是使用空調、電風扇等,穿輕便的衣服,氣溫超過35℃以上,就不要長時間從事戶外運動,盡量在早上和晚上進行室外活動。

 

運動要適時補水

夏天要特別留意脫水問題,尤其大熱天運動容易脫水,水量一定要喝夠。洪惠風指出,往往可能在還沒覺得口渴時,就已經出現脫水現象,因此,運動前,最好就先補充飲用200c.c.的水;每運動1020分鐘,則應該再補充水分,特別是流汗多時,可補充含鹽的水分或喝運動飲料,適當補充一些電解質。

 

運動後,感覺有頭暈、心跳加快等不適時,不宜逞強,應該馬上休息。如果發現旁人臉色不對,冒冷汗且汗是冰涼的,可及時補充水分,並到陰涼處休息,若仍未改善,則應立即就醫。

 

中醫觀點

 

老人暑熱致死率高

「老人暑熱」是近年被關心的議題,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暨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中醫師鄒瑋倫表示,自1995年起就被國際關注,由於環境變遷、氣候變化,日本的獨居老人,在夏天的死亡率高於冬天。台灣的熱島效應和日本很像,夏天中暑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

 

台灣有些獨居老人夏天夜晚不開冷氣睡覺,忽略了牆壁堆積了許多熱能在夜間釋放,以致老人中暑致死的機率增高;南台灣近年也頻傳瓜田工作老農中暑致死的這類狀況,尤其慢性病、身體虛弱者,在濕熱的夏天,的確升高不少病症發作的危險性。

 

中醫輔助調理4大循環病

1.心臟病→補陽氣

心臟病患的保健,就是要「加強陽氣」。鄒瑋倫指出,心臟病患主要是「陽氣虛、心氣虛」,必須補陽,建議可飲用適合夏天的茶飲──「生脈飲」加減方。不過,服用任何茶飲之前,最好能先諮詢過中醫師,看看自己體質是否合適再行飲用。

 

【生脈飲】

材料: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玄參、牛蒡片各5克,水700c.c.

作法:中藥材洗淨,以水700c.c.熬煮20分鐘,去渣後即可飲用。

效用:可解暑,從入肝、入腎進而強化心臟,可大補陽氣。

 

2.中風→活血通絡

中風和心血管、血管硬化、血栓相關,中醫來說,補氣之外,強調的是「活血通絡」。鄒瑋倫表示,已在吃西藥和預防中風藥品的人,最好是採食療的方式保養,建議可飲用「開心活血茶」。人體內有許多血栓,運氣不好會塞住肺、腦或心臟,為預防中風,加強心臟血管的收縮,可以喝這道茶飲。

 

【開心活血茶】

材料:絲瓜絡5克、竹茹1球、紅花1克、丹參1克,熱水500c.c.

作法:中藥材洗淨,以熱水燜泡飲用。

效用:活血補氣,加強血管收縮,預防中風。

 

3.糖尿病→少食甜品

在夏天,糖尿病患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對飲食的需求,鄒瑋倫說,病患愛吃好料,需要小心澱粉量的攝取,避免吃太多甜食、水果、飲料。建議可飲用「降糖明目茶」,以替代甜品,而不是搭配甜食一起吃。

 

【降糖明目茶】

材料:紅麴10克、酒釀3茶匙、開水350c.c.

作法:所有材料和開水一起煮成茶飲。

效用:可抑制降低對澱粉、蛋糕等甜食的食慾。酒釀是溫熱食材,在夏天可使末梢循環變好,避免手腳微血管阻塞。

 

4.中暑→天熱中陽暑、冷中陰暑

中暑有「陽暑」(熱暑)與「陰暑」之分。所謂「陽暑」,是因暑熱而傷,產生發燒、尿不出來、脖子緊、全身發熱、腎功能衰竭及心臟衰竭等症狀,要大量喝水、補充電解質、冰敷,並可藉沖冷水、吃西瓜等來解暑。

 

其實,台灣有更多人是中「陰暑」。鄒瑋倫指出,不少人幾乎是足不出冷氣房,也會中暑。有些人喜歡在樹蔭下乘涼、喝冰水、沖冷水,或愛用電扇直接吹頭等,結果導致「冷而中暑」現象,出現頭痛、頭重的症狀,甚至每天都必須吃止痛藥和刮痧來緩解症狀。

 

【解暑方】喝藿香正氣水和薑茶

冷而中「陰暑」,也就是現代人所指的「冷氣病」、「空調病」,常被形容為「在肩膀上永遠站著兩個小人」,主要症狀包括頭暈、眼花、噁心、關節酸痛,嚴重時甚至可能死亡。鄒瑋倫強調,這時應該要用溫法,沖溫水來降溫,也可以喝藿香正氣水和薑茶,能緩解頸部酸痛。避免中暑,要及早補充水分,喝溫水且徐徐飲下,切勿牛飲,冷氣的溫度最好設在26℃以上。

 

防暑熱4疾病生活照護對策

1.心臟病:

◆病患平時要多休息,生活作息宜正常,不要加重心臟負擔。中醫有謂「喜傷心」,情緒起伏不可太大,勿太過大悲大喜。

◆有心臟病的人不可以在大中午時運動,以免心力衰竭。

 

2.中風:

情緒避免太過緊繃,《黃帝內經》有句話:「若所愛於內,勿藏於心。」在冬天時要沉靜的進補、休息,到了夏天,則創造力、活力都要抒發出來。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要多運動,肌肉力決定一切。應利用夏天循環快時多做運動,並且補充蛋白質,好讓肌肉在來年秋冬時長回來。

◆糖尿病患適合做兩種強度不同的運動,一種是高強度低時間的運動,像重量訓練、深蹲、TRX抗力訓練等;也可做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像游泳、快走等。

 

4.中暑:

◆避免頻繁進出冷氣房。

◆夜間睡眠要充足。睡不好,傷心耗氣,失眠的第二天,中暑的機率較高。

◆可以吃一些重口味的天然食材,或是泰式、越式的飲食,如檸檬、辣椒、香菜、芹菜、蔥、蒜等,可提高食慾,增加循環,補充電解質。

 

按摩穴位

◆心臟病患者按摩膻中穴

可運用瓷湯匙的光滑面刮痧,從膻中穴(位於兩乳正中)分別往兩個乳頭的方向,輕柔的往外、橫向、單一方向去刮,刮出微痧即可停止,每次15下,有助於使心臟的神經放鬆。

 

◆中風患者按摩大椎穴或翳風穴

大椎穴位於頸部下端,養護人體陽氣穴位,翳風穴位於耳平往後貼的點,按摩耳後淋巴區,可使血流通暢,使血管壓力減輕。可使用原子筆或按摩棒進行按摩。

 

◆糖尿病患按摩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腳部脛骨前最肥厚的一塊肌肉,屬胃經,可用點狀按摩,刺激幫助脂肪代謝與消化吸收,每次點按15下或一天雙腿穴位各點按3分鐘。

 

◆冷氣病可捏鼻樑、頸部刮痧

捏鼻樑法每次捏35下,很容易出痧;也可採取比較常見的頸部刮痧法;或用指腹、用心、用感情的按摩整個頭皮。還可採取五線道痧法,在眉尾、眉頭、眉中、由下往上輕刮,但必須利用精油、薄荷油或橄欖油等潤滑劑來輕刮。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tvc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