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新復健程式:藝術與科技結合 復健不枯燥.復原更快更好_聰明醫療_文章專區 | 常春月刊--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字體 小中大
最新復健程式:藝術與科技結合 復健不枯燥、復原更快更好

文/劉惠敏 

 

「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在復健的過程中,這是最常聽到的指令。復健,需要透過一次次的訓練、重複一次次單調的動作,以便增進與恢復機能。而這個動作,可能只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抓握、膝蹲、抬腳,或是轉動手腕、腳踝……等。

 

重大傷病患者復健之路難度高

 

對許多重大傷病患者而言,復健可能比治療還困難,本就如影隨形的疼痛,在復健過程,被迫一次次主動「加壓」,加劇地疼痛,生理上的痛本來就是關卡,傷病患者還得面對心理一次次的「卡關」,因為每一次流汗忍痛的復健,看起來的進步都是極微小的。

 

20156月的八仙樂園彩虹派對意外,總共有484人燒傷,15人身亡,傷患平均身體燒傷面積是44%,皆是1829歲的年輕人。離開了加護病房、出院後,這些年輕人要面對的還有不知何時才是盡頭的復健、重建。

 

復健進步緩慢,傷友常受挫而放棄

 

「今天凹成這樣,明天又回去了」,傷友林佑軒說著他還在復健的部位。這對話在傷友間不陌生,即便燒傷位置、面積不盡相同,他們都因為皮膚燒燙傷後,長出的疤痕可能會攣縮、變形,日復一日的練習抓握、伸直、蹲站、抬舉、轉動,為了對抗緊繃的傷疤及可能僵硬的關節,但可能今天復健後,彈性、功能好不容易有進展,明天可能又回到原位。

 

這進步的緩慢,讓接受復健的傷友常常感到挫折,這也是復健者在漫長復健過程中最常見的障礙:看不到立即的效果、無聊、沒有成就感。也因此,不少重大傷病友放棄或逃避復健,或是在必要的功能復原後,不再進一步復健,例如已經可以站立、行走,就不願意繼續復健,讓行走更便利、關節活動更靈巧。

 

新創復健音樂治療,讓復健變有趣、效果加乘

 

「復健可以不只是復健嗎?」因為這個發想,台灣藝術家把數位創作、影像感應裝置與復健結合,發展了復健與音樂、數位影像結合的計畫,雖然僅是起步,但復健科醫師、專家及傷友皆認為,如果讓復健變得更有趣、更有成就感,定能讓復健效果加乘,應是未來值得繼續發展及推廣的計畫。

 

深耕藝術的廣藝基金會將其跨域合創計劃「QA Ring指上環視」延伸至公益領域的想像時,與新媒體藝術家王新仁合作,將藝術家的計畫結合八仙傷友的復健需求,發展了《Étude 練習曲》計畫。

 

玩跳舞機的復健,復健更有成就感

 

王新仁說,他以數位創作的基礎開發可對應5種復健動作的程式套件,製作成一套音樂復健程式,復健者就像是玩跳舞機或感應式的遊戲機(例如Wii),在螢幕前執行復健動作,影像感應器裝置可以捕捉復健者的動作,這些動作會產生不同的聲音、音樂,復健者可透過動作搭配不同音樂節拍,在復健之後完成一段數位創作。

 

在這次的計畫中,共有22位八仙事件傷友參與實測,由醫師給予動作建議,從問卷結果顯示,因為簡易操作界面配上可愛畫面與逗趣音效,「很像玩遊戲」,而「玩遊戲」的復健,傷友普遍認為確實可以降低復健辛苦感,且因為完成節奏創作,「新奇、好玩」,也「蠻有成就感」的。

 

參與實測的林佑軒本來就非常愛好音樂,他在實測過程時,不斷地嘗試不同動作配搭節奏,玩奏出的創作讓他覺得「有趣」。他提到,其實這些動作都需要技巧,能真正創作出音樂很有成就感,也轉移單調復健的枯燥感。

 

不只是生理復健,也照顧精神層面

 

「很驚艷!」復健科醫師陳昭蓉說,近年高科技運用在復健上,已經越來越成熟,但音樂、藝術結合的不多,現有的復健科技模式,還是只讓復健者「按表操課」,程式設計者仍是設計程式單純的複製動作。結合音樂節奏及藝術表現的「練習曲計畫」,是從使用者出發,由復健者自己創作、主導性比較強。

 

與音樂、藝術結合的優勢是,不僅是生理復健,「還照顧到精神層面」,陳昭蓉分析,現在已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顯示,音樂對人的心情有正面影響,相關的計畫若繼續發展,針對不同部位設計更多元的肢體活動,還可多利用在精神科、兒童復健上。

 

透過藝術力量延長復健成效

 

台北榮總精神科住院醫師陳以琳說,追蹤八仙傷友諮商經驗可見,傷友可能會與他人疏離,無論是何種傷病患者,在復健過程的痛苦很大,其情緒創傷更是巨大,因此,過去離開醫院後的傷病者,沒有復健、精神科醫師等醫療團隊從旁協助的話,通常復健過程及成果更無法掌握。

 

「藥物治療成效有限,其實更需要家庭、社會復健資源的介入,讓傷病者更願意復健,並與他人互動。」陳以琳認為,透過藝術的力量,應可延長復健成效,未來在醫療體系上應用音樂、藝術結合的復健科技,「值得期待」。

 

突破復健一成不變,幫助各類復健需求

 

指上環視計畫的國際顧問、紐約3LD藝術與科技中心執行與藝術總監凱文‧康寧漢(Kevin Cunningham)提出案例,國外也有藝術家、科學家利用虛擬實境裝置(VR),讓病患在康復前在虛擬空間適應環境;還有工藝技術與醫學的結合,為癱瘓病患作外骨骼機制,大腦訊號可傳遞至裝置上,讓病患透過裝置行動。這些相關的結合案例,皆是鼓勵各領域創作者可多思考應用與實用層面,發展更多可能性。         

    

指上環視計畫主持人吳宗祐說,此計畫僅是拋磚引玉,轉變復健一成不變的想像,也讓藝術創作與社會更緊密結合,透過醫療資源的開發,創建復健音樂治療應用程式,以幫助各類復健需求,還有一段路,需要更多跨領域者長期投入、關注。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8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tvc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