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楊泰順看台灣》不能明確理念如何奢談改造 - umedia 優傳媒

上帝給了國民黨機會,剩下就看國民黨懂不懂得掌握。(圖/翻攝自國民黨臉書)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選舉大敗後,國民黨一如往昔,出現不少改革聲浪。這些改革的主張林林總總,有從名稱上著手,認為「中國國民黨」應拋棄「中國」兩字,藉以爭取本土選民的認同。也有認為「九二共識」的主張不接地氣,國民黨必須提出新的兩岸論述。更有認為年輕選民的背離是敗選主因,故主張國民黨應加快年輕化的腳步。也有不少人認為黨的決策機制必須調整,主張由具有民意基礎的中央民代主導中常會,脫離傳統外造政黨的格局。這些主張當然都言之有理,但似乎沒有真正掌握衰敗的根源,就算付諸實施恐怕也效果有限。

 

基於歷史因素與領導階層背景,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向來採取「和中」立場,迥異於民進黨的「抗中」主張。兩者在兩岸政策上的差異,構成了國人政黨認同的基本區隔。基於「和中」立場,國民黨衍生了「一中憲法」、「九二共識」、「中華台北」等論述,致力尋求與中共和平相處的空間;民進黨則主張台灣獨立,不惜與中共對撞。此一基本「和中」與「抗中」的差異,早已注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血液中,任何一方試圖改變,如放棄九二共識、黨名去除中國兩字、或在活動中高舉中華民國國旗,都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聯想而導致黨的裂解。這就好像美國民主黨修改勞工政策或共和黨加徵企業稅一般,在當前的政黨生態中形同自我毀滅。

 

事實上,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國、民兩黨各採「和中¬」與「抗中」的迥異立場,對台灣的發展也非壞事。根據購買力指標,中國在2014年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台灣又有四成外銷以大陸為對象,一面倒的抗中對台灣的發展顯然不智。但如同前述,要民進黨調整立場有其難度,保留國民黨的不同主張,不僅有利於未來的彈性調整,也等於為國人保留了選擇的空間。星加坡與中國的距離比台灣更遠,經濟與安全更高度仰賴美國,但外交政策上卻極力維持兩強平衡。前星國外長便坦言:「我們知道一千年後中國仍將是我們的鄰居,但我們不知道美國人會不會在這裡待上一百年。」同樣的,日本雖有美國的密切監控,也與大陸存在領土爭議,但仍然透過各種途徑,想盡辦法與北京進行和解。台灣人民若不願永遠扮演美國的看門狗,心中必然也會期盼有另一個選項。

 

國民黨的支持者或許會反駁說,和中政策固然重要,但民眾既不認同,國民黨又何必老揹十字架,不調整兩岸論述國民黨未來將如何翻身?此一觀點其實倒果為因,試問,從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以來,國民黨何曾有過始終如一堅定不移的政策表述?自己的政策目標不明確,又如何責怪民眾背棄?

 

政治學者常說,政黨的主要功能是在非選舉期間宣揚黨的主張與理念,讓黨招牌能深植人心,使選舉時獲得事半功倍的助選成效。但國民黨從遷台伊始,便相當拙劣於理念推廣。過去威權時代,有學校、救國團、童子軍、及其他民間團體代勞推廣黨國理念,黨工扮演的只是權力仲介的角色(power broker),也因此逐漸的官僚化,失去政黨應有的活力。民主化後政黨退出校園,黨為了維護政權又傾全力於地方派系經營,理念的推廣早被拋諸腦後。這樣的政黨自然淪為利益的結合,偶而提出政策論述,也很少被認真看待,因為各地候選人能當選依靠的主要還是個人因素。

 

面對選舉大敗的結果,國民黨除了回歸政黨政治的正軌,似已別無他途;亦即,國民黨必須明確化與民進黨的差異性。而強化差異性,遵循民眾的既定印象顯然是較佳的策略。民眾的既定印象既認定兩黨的差異主要在於兩岸政策,國民黨便應循此提出明確與堅定的兩岸政策論述,藉以凸顯與民進黨的不同,另闢蹊徑,如強調強化青年參與、攻擊民進黨貪腐、擴大社福政策等,均只能取得邊際性的效果。畢竟,創造黨的新形象需要時間與事件,而兩者顯然都不是在野國民黨所能掌握。

 

有了明確的理念,國民黨才有機會建構黨魂,並透過社團組織向社會各階層宣揚。願意掛名國民黨參選的各界人士,自然必須表明認同黨的理念,甚至以理念宣揚的實績作為提名依據,藉此排除藍皮綠骨或投機政客的操弄。同樣標準當然也適用於青年人才的拔擢,使得沒有背景的才俊之士,有機會與地方派系或政二代一較長短。故而,國民黨的年輕化並非年輕便是寶,而是透過理念爭取中流砥柱的有志青年。

 

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強調黨的和中理念,當然備極辛苦,甚至可能遭逢如《反滲透法》等的打擊,但這也是讓國民黨去蕪存菁的機會。四年前連英國的執政黨也不相信脫歐可以取得多數選民的支持,但今天堅持脫歐卻讓執政黨維持穩定多數,政黨如果都只會跟風,國家與社會便形同集體跳崖的企鵝。中國的崛起代表著台灣可以有另一種選項,當歐亞各國努力敲開北京大門時,近在咫尺又有語言優勢的台灣卻切斷一切交流,上帝給了國民黨機會,剩下就看國民黨懂不懂得掌握。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上帝給了國民黨機會,剩下就看國民黨懂不懂得掌握。(圖/翻攝自國民黨臉書)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選舉大敗後,國民黨一如往昔,出現不少改革聲浪。這些改革的主張林林總總,有從名稱上著手,認為「中國國民黨」應拋棄「中國」兩字,藉以爭取本土選民的認同。也有認為「九二共識」的主張不接地氣,國民黨必須提出新的兩岸論述。更有認為年輕選民的背離是敗選主因,故主張國民黨應加快年輕化的腳步。也有不少人認為黨的決策機制必須調整,主張由具有民意基礎的中央民代主導中常會,脫離傳統外造政黨的格局。這些主張當然都言之有理,但似乎沒有真正掌握衰敗的根源,就算付諸實施恐怕也效果有限。

 

基於歷史因素與領導階層背景,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向來採取「和中」立場,迥異於民進黨的「抗中」主張。兩者在兩岸政策上的差異,構成了國人政黨認同的基本區隔。基於「和中」立場,國民黨衍生了「一中憲法」、「九二共識」、「中華台北」等論述,致力尋求與中共和平相處的空間;民進黨則主張台灣獨立,不惜與中共對撞。此一基本「和中」與「抗中」的差異,早已注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血液中,任何一方試圖改變,如放棄九二共識、黨名去除中國兩字、或在活動中高舉中華民國國旗,都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聯想而導致黨的裂解。這就好像美國民主黨修改勞工政策或共和黨加徵企業稅一般,在當前的政黨生態中形同自我毀滅。

 

事實上,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國、民兩黨各採「和中¬」與「抗中」的迥異立場,對台灣的發展也非壞事。根據購買力指標,中國在2014年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台灣又有四成外銷以大陸為對象,一面倒的抗中對台灣的發展顯然不智。但如同前述,要民進黨調整立場有其難度,保留國民黨的不同主張,不僅有利於未來的彈性調整,也等於為國人保留了選擇的空間。星加坡與中國的距離比台灣更遠,經濟與安全更高度仰賴美國,但外交政策上卻極力維持兩強平衡。前星國外長便坦言:「我們知道一千年後中國仍將是我們的鄰居,但我們不知道美國人會不會在這裡待上一百年。」同樣的,日本雖有美國的密切監控,也與大陸存在領土爭議,但仍然透過各種途徑,想盡辦法與北京進行和解。台灣人民若不願永遠扮演美國的看門狗,心中必然也會期盼有另一個選項。

 

國民黨的支持者或許會反駁說,和中政策固然重要,但民眾既不認同,國民黨又何必老揹十字架,不調整兩岸論述國民黨未來將如何翻身?此一觀點其實倒果為因,試問,從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以來,國民黨何曾有過始終如一堅定不移的政策表述?自己的政策目標不明確,又如何責怪民眾背棄?

 

政治學者常說,政黨的主要功能是在非選舉期間宣揚黨的主張與理念,讓黨招牌能深植人心,使選舉時獲得事半功倍的助選成效。但國民黨從遷台伊始,便相當拙劣於理念推廣。過去威權時代,有學校、救國團、童子軍、及其他民間團體代勞推廣黨國理念,黨工扮演的只是權力仲介的角色(power broker),也因此逐漸的官僚化,失去政黨應有的活力。民主化後政黨退出校園,黨為了維護政權又傾全力於地方派系經營,理念的推廣早被拋諸腦後。這樣的政黨自然淪為利益的結合,偶而提出政策論述,也很少被認真看待,因為各地候選人能當選依靠的主要還是個人因素。

 

面對選舉大敗的結果,國民黨除了回歸政黨政治的正軌,似已別無他途;亦即,國民黨必須明確化與民進黨的差異性。而強化差異性,遵循民眾的既定印象顯然是較佳的策略。民眾的既定印象既認定兩黨的差異主要在於兩岸政策,國民黨便應循此提出明確與堅定的兩岸政策論述,藉以凸顯與民進黨的不同,另闢蹊徑,如強調強化青年參與、攻擊民進黨貪腐、擴大社福政策等,均只能取得邊際性的效果。畢竟,創造黨的新形象需要時間與事件,而兩者顯然都不是在野國民黨所能掌握。

 

有了明確的理念,國民黨才有機會建構黨魂,並透過社團組織向社會各階層宣揚。願意掛名國民黨參選的各界人士,自然必須表明認同黨的理念,甚至以理念宣揚的實績作為提名依據,藉此排除藍皮綠骨或投機政客的操弄。同樣標準當然也適用於青年人才的拔擢,使得沒有背景的才俊之士,有機會與地方派系或政二代一較長短。故而,國民黨的年輕化並非年輕便是寶,而是透過理念爭取中流砥柱的有志青年。

 

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強調黨的和中理念,當然備極辛苦,甚至可能遭逢如《反滲透法》等的打擊,但這也是讓國民黨去蕪存菁的機會。四年前連英國的執政黨也不相信脫歐可以取得多數選民的支持,但今天堅持脫歐卻讓執政黨維持穩定多數,政黨如果都只會跟風,國家與社會便形同集體跳崖的企鵝。中國的崛起代表著台灣可以有另一種選項,當歐亞各國努力敲開北京大門時,近在咫尺又有語言優勢的台灣卻切斷一切交流,上帝給了國民黨機會,剩下就看國民黨懂不懂得掌握。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