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陽山縱論歐亞》立陶宛的琥珀之路和歷史塵埃 - umedia 優傳媒

自古以來,琥珀之路就是東歐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從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波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到達義大利威尼斯,連結北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地區。(圖/翻攝自wikimedia)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自古以來,琥珀之路就是東歐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從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丶波蘭丶捷克丶奧地利丶匈牙利丶斯洛文尼亞到達義大利威尼斯,連結北海丶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地區。

 

1989年以後,蘇聯解體丶東歐變天,我先後四次造訪波海三國。其中最特殊的一段旅程,是踏上「琥珀之路」,從拉脫維亞的首府里加進入立陶宛海濱的潟湖區,然後落腳在離兩國邊境不遠的帕蘭卡(Palanga)和卡來帕達(Klaipeda)這兩個毗鄰的城市。這裡也是一段長達98公里丶寛1000英呎丶高300公尺的沙洲的起點,是波羅的海地區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之一。

 

華人世界普遍喜歡收藏琥珀,而在波羅的海之濱丶過去隸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是全球琥珀最重要產地之一。此地現在分別歸屬於立陶宛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Kaliningrad,德文舊名為哥尼斯堡Konigsberg),也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鄉。

 

二次大戰之後,戰敗的德國將東普魯士地區割讓給蘇聯,自此之後,成為波海艦隊總部所在地。而原居此地的日耳曼人,不是被迫遷回德國本土,就是遣送至西伯利亞流放。

 

1991年底蘇聯瓦解之後,此地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但因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此時均已脫離蘇聯而獨立,加里寧格勒州就變成了俄國的「飛地」,與俄羅斯本土已不再相連了。俄羅斯人必須穿越立丶白兩國,或從空中飛越,才能到達加里寧格勒。

 

至於普魯士的西部地區,則劃歸波蘭所有,也就是當今的格但斯克(Gdansk,德文舊名為「但澤」Danzig)附近一帶。這裡是著名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昔日的駐地,馬爾堡(Malbork)正是當年騎士團所建立的核心城堡,迄今仍完整的保留大片的哥特式堡壘,也成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帕蘭卡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收藏地,有全球最大的琥珀博物館,保存了很多珍貴的琥珀藏品。這裡本是波蘭貴族的宮殿,我在偌大的博物館裡駐足參觀,不但有讓人驚訝的巨型琥珀,還看到在清澈透明的琥珀中被凍結了千萬年的昆蟲,它們的生命突然在歷史的一瞬間戛然而止,也留下了清晰的自然史的印記。

 

「琥珀之路」貫穿歐洲的東半部,北起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丶波蘭丶捷克丶奧地利丶匈牙利丶斯洛文尼亞,最後到達義大利的威尼斯,連結起北海丶波羅的海和地中海,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之路。

 

我在此參訪期間,逐漸了解到在立陶宛的琥珀之路上,一段段錯綜複雜丶民族交鋒丶認同分裂丶顛沛流離的歷史。

東普魯士北起梅梅爾(即今立陶宛的卡來帕達)、首府為哥尼斯堡(即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南方則是但澤(即今波蘭的格但斯克)。梅梅爾北邊的帕蘭卡,則屬於立陶宛。(圖/翻攝自wikimedia)

東普魯士北起梅梅爾(即今立陶宛的卡來帕達)丶首府為哥尼斯堡(即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南方則是但澤(即今波蘭的格但斯克)。梅梅爾北邊的帕蘭卡,則屬於立陶宛。

 

帕蘭卡地處過去信仰天主教的「波蘭-立陶宛聯邦」(P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的前沿,而卡來帕達則是在信仰基督新教丶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的「東普魯士」(East Prussia)邊境,兩地近在咫尺。這裡同時也是南方的「條頓騎士團」和北方的「拉窩尼亞寶劍武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長年交戰的地區,最後則是條頓騎士團獲勝。

 

一直以來,帕蘭卡都隷屬於立陶宛,但是在它南方僅30公里之遙的卡來帕達(德文舊名為「梅梅爾」Memel),卻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歸屬於東普魯士。

 

從1422年到1919年,這裡一直是日耳曼人的故土。1871年,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將其視為最東北角的國土,也是日耳曼文化的邊界。

 

一次大戰之後,德國戰敗,被俄丶德丶奧匈三國瓜分了123年之久的波蘭復國,而原屬俄羅斯帝國的立陶宛也獲得獨立。但是原屬德國的卡來帕達(即梅梅爾)到底是劃歸給立陶宛,還是波蘭呢?則充滿爭議。經過大國博奕,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最後達成妥協,將其定位為「自由市」(如同在波蘭的「但澤自由市」一樣),實際上卻是由戰勝國法國人所掌控。

卡來帕達(德文舊稱是梅梅爾)的古代城區圖。(圖/翻攝自wikimedia)

至於居住在此地的人口(約14萬人),據1920年代的統計,仍以日耳曼人為最大宗(佔四成五),其次才是立陶宛人(二成七),另外還有二成五的人,則自認為是獨立的「梅梅爾人」。

 

1923年,卡來帕達被立陶宛派軍隊佔領,一直到二次大戰之前,實際上已成了立陶宛的國土。但是二戰前夕,在納粹的要脅之下,1939年3月22日,此地又被迫割讓給德國,成為納粹掌握的重要海港。希特勒曾經到此發號施令,並對當地居民發表演說。

1939年3月23日希特勒到被納粹佔領的卡來帕達(梅梅爾)。(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1945年1月28日,蘇軍重新佔領此地,當時全城人口四處逃竄,城裡面只剩下六個人,自此卡來帕達復歸立陶宛所有。二次大戰之後,原先居住在此地的日耳曼人面臨了驅逐的噩運,所有兼通德語和立陶宛語的人都被視為日耳曼人,被迫移回德國,1945年以前的房產均被沒收,到1990年代立陶宛獨立之後,也未再歸還。而此地人口在戰後則被立陶宛人丶俄羅斯人丶白俄羅斯人所取代,其中又以俄羅斯人居多數。

 

1953年史達林死後,從立陶宛各地遷來的人口逐漸增加,這裡逐漸成為以立陶宛人為主的城市,而今,全城人口约17萬人,立陶宛人約占八成七,而俄羅斯人只剩下6%左右。

 

由於戰爭的長期摧殘,走在卡來帕達熱鬧的港區,現在已看不到太多歷史的遺蹟了。至於它北邊的帕蘭卡,則是以琥珀收藏聞名於世。世俗的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的博奕競逐,將新興的立陶宛共和國,點綴成琥珀之路上的明珠。而幾百年來戰爭的煙硝丶帝國的遺產,以及文化分界與文明衝突的歷史烙印,卻已逐漸淡去。 

自古以來,琥珀之路就是東歐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從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波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到達義大利威尼斯,連結北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地區。(圖/翻攝自wikimedia)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自古以來,琥珀之路就是東歐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從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丶波蘭丶捷克丶奧地利丶匈牙利丶斯洛文尼亞到達義大利威尼斯,連結北海丶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地區。

 

1989年以後,蘇聯解體丶東歐變天,我先後四次造訪波海三國。其中最特殊的一段旅程,是踏上「琥珀之路」,從拉脫維亞的首府里加進入立陶宛海濱的潟湖區,然後落腳在離兩國邊境不遠的帕蘭卡(Palanga)和卡來帕達(Klaipeda)這兩個毗鄰的城市。這裡也是一段長達98公里丶寛1000英呎丶高300公尺的沙洲的起點,是波羅的海地區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之一。

 

華人世界普遍喜歡收藏琥珀,而在波羅的海之濱丶過去隸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是全球琥珀最重要產地之一。此地現在分別歸屬於立陶宛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Kaliningrad,德文舊名為哥尼斯堡Konigsberg),也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鄉。

 

二次大戰之後,戰敗的德國將東普魯士地區割讓給蘇聯,自此之後,成為波海艦隊總部所在地。而原居此地的日耳曼人,不是被迫遷回德國本土,就是遣送至西伯利亞流放。

 

1991年底蘇聯瓦解之後,此地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但因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此時均已脫離蘇聯而獨立,加里寧格勒州就變成了俄國的「飛地」,與俄羅斯本土已不再相連了。俄羅斯人必須穿越立丶白兩國,或從空中飛越,才能到達加里寧格勒。

 

至於普魯士的西部地區,則劃歸波蘭所有,也就是當今的格但斯克(Gdansk,德文舊名為「但澤」Danzig)附近一帶。這裡是著名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昔日的駐地,馬爾堡(Malbork)正是當年騎士團所建立的核心城堡,迄今仍完整的保留大片的哥特式堡壘,也成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帕蘭卡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收藏地,有全球最大的琥珀博物館,保存了很多珍貴的琥珀藏品。這裡本是波蘭貴族的宮殿,我在偌大的博物館裡駐足參觀,不但有讓人驚訝的巨型琥珀,還看到在清澈透明的琥珀中被凍結了千萬年的昆蟲,它們的生命突然在歷史的一瞬間戛然而止,也留下了清晰的自然史的印記。

 

「琥珀之路」貫穿歐洲的東半部,北起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丶波蘭丶捷克丶奧地利丶匈牙利丶斯洛文尼亞,最後到達義大利的威尼斯,連結起北海丶波羅的海和地中海,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之路。

 

我在此參訪期間,逐漸了解到在立陶宛的琥珀之路上,一段段錯綜複雜丶民族交鋒丶認同分裂丶顛沛流離的歷史。

東普魯士北起梅梅爾(即今立陶宛的卡來帕達)、首府為哥尼斯堡(即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南方則是但澤(即今波蘭的格但斯克)。梅梅爾北邊的帕蘭卡,則屬於立陶宛。(圖/翻攝自wikimedia)

東普魯士北起梅梅爾(即今立陶宛的卡來帕達)丶首府為哥尼斯堡(即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南方則是但澤(即今波蘭的格但斯克)。梅梅爾北邊的帕蘭卡,則屬於立陶宛。

 

帕蘭卡地處過去信仰天主教的「波蘭-立陶宛聯邦」(P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的前沿,而卡來帕達則是在信仰基督新教丶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的「東普魯士」(East Prussia)邊境,兩地近在咫尺。這裡同時也是南方的「條頓騎士團」和北方的「拉窩尼亞寶劍武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長年交戰的地區,最後則是條頓騎士團獲勝。

 

一直以來,帕蘭卡都隷屬於立陶宛,但是在它南方僅30公里之遙的卡來帕達(德文舊名為「梅梅爾」Memel),卻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歸屬於東普魯士。

 

從1422年到1919年,這裡一直是日耳曼人的故土。1871年,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將其視為最東北角的國土,也是日耳曼文化的邊界。

 

一次大戰之後,德國戰敗,被俄丶德丶奧匈三國瓜分了123年之久的波蘭復國,而原屬俄羅斯帝國的立陶宛也獲得獨立。但是原屬德國的卡來帕達(即梅梅爾)到底是劃歸給立陶宛,還是波蘭呢?則充滿爭議。經過大國博奕,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最後達成妥協,將其定位為「自由市」(如同在波蘭的「但澤自由市」一樣),實際上卻是由戰勝國法國人所掌控。

卡來帕達(德文舊稱是梅梅爾)的古代城區圖。(圖/翻攝自wikimedia)

至於居住在此地的人口(約14萬人),據1920年代的統計,仍以日耳曼人為最大宗(佔四成五),其次才是立陶宛人(二成七),另外還有二成五的人,則自認為是獨立的「梅梅爾人」。

 

1923年,卡來帕達被立陶宛派軍隊佔領,一直到二次大戰之前,實際上已成了立陶宛的國土。但是二戰前夕,在納粹的要脅之下,1939年3月22日,此地又被迫割讓給德國,成為納粹掌握的重要海港。希特勒曾經到此發號施令,並對當地居民發表演說。

1939年3月23日希特勒到被納粹佔領的卡來帕達(梅梅爾)。(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1945年1月28日,蘇軍重新佔領此地,當時全城人口四處逃竄,城裡面只剩下六個人,自此卡來帕達復歸立陶宛所有。二次大戰之後,原先居住在此地的日耳曼人面臨了驅逐的噩運,所有兼通德語和立陶宛語的人都被視為日耳曼人,被迫移回德國,1945年以前的房產均被沒收,到1990年代立陶宛獨立之後,也未再歸還。而此地人口在戰後則被立陶宛人丶俄羅斯人丶白俄羅斯人所取代,其中又以俄羅斯人居多數。

 

1953年史達林死後,從立陶宛各地遷來的人口逐漸增加,這裡逐漸成為以立陶宛人為主的城市,而今,全城人口约17萬人,立陶宛人約占八成七,而俄羅斯人只剩下6%左右。

 

由於戰爭的長期摧殘,走在卡來帕達熱鬧的港區,現在已看不到太多歷史的遺蹟了。至於它北邊的帕蘭卡,則是以琥珀收藏聞名於世。世俗的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的博奕競逐,將新興的立陶宛共和國,點綴成琥珀之路上的明珠。而幾百年來戰爭的煙硝丶帝國的遺產,以及文化分界與文明衝突的歷史烙印,卻已逐漸淡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