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訪蔣經國文膽張祖詒先生 (一)國事如棋  蔣經國早就擺好了棋子 - umedia 優傳媒

1965年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在中部橫貫公路開闢現場,時任退輔會主委。

 

《寫在前面》

中華民國行憲以來,歷經七位總統,蔣經國先生一直是人民心目中最好的總統,聲望歷久不衰。民主化的過程如同車輪不斷前行,但是這位依然在威權中統治中華民國的蔣經國先生,形象與歷史定位並沒有在政治世代更迭的浪潮裡遭到破壞,反而是近20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未見豐盈,更成為了與執政者比較的對象。

《優傳媒》專訪了公認蔣經國文膽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同時整理當年的史料與新聞紀錄,《優傳媒》認為,儘管經國先生已經離開人世32年,但一直到現在的總統大選、政治格局、經濟發展模式等等,都還在他當時擘劃的藍圖範圍之內,就像下棋一樣,經國先生把棋子都擺好了,剩下的就是時間的沖刷與沉澱。

再過幾天就是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優傳媒》謹以這篇系列報導紀念那段大時代的歷史。

張祖詒先生與夫人(邊建元攝)

 

優傳媒新聞網記者邊建元/台北報導

 

晴朗的冬日上午,《優傳媒》前往松山寓所專訪了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張祖詒被視為是蔣經國的貼身文膽,並受命於蔣經國籌備兩岸開放事宜,親聆當時在國民黨治理時期的政策緣起與社會效應,如果台灣是一盤棋,張祖詒說,經國先生五十年前就開始下這盤棋了!這盤棋局一直影響到現在。包括目前總統大選的韓國瑜和蔡英文。

 

張祖詒提到的棋局,事實上圍繞在治國人才培養與國家政治屬性的調整,從蔣經國第一次組閣到目前解嚴超過32年,政壇上的人才不論藍綠,都還可以約略看到蔣經國當年布局的影子。

 

2020年總統大選的三位候選人,國民黨韓國瑜、民進黨蔡英文、親民黨宋楚瑜,都與蔣經國的人才培養政策有關。

 

1956年4月28日,蔣經國就任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月1日,“國軍退除役就業人員黨部”成立,代名「黃復興」,寓意「炎黃子孫,復興中華」,這就是黃復興黨部的由來。韓國瑜從1990年當選台北縣議員,就是由黃復興黨部推薦。

 

1950年蔣經國成立總統府資料組,是後來國家安全會議的濫觴,蔡英文的仕途起點就是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就更不用說了,宋楚瑜一直以蔣經國的學生自居。1974年開始宋楚瑜就是蔣經國的貼身祕書,然後新聞局長、國民黨文工會主任一直到蔣經國逝世前的國民黨副秘書長。

蔣經國年終發表談話,左邊是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

 

1981年李潔明卸任美國駐台辦事處處長職務,回美之前,蔣經國就曾私函李潔明:中華民國政府將大量進用台籍人士,並在時機成熟時終結戒嚴。事實上,早在1972年5月第一次組閣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台籍人才的培育。

 

張祖詒先生回憶說,當時經國先生對於台籍人才的進用,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吸納優秀人才進入政府工作,第二是由國民黨在地方找尋人才,參與地方或中央選舉,進入地方政府或議會,第三則是國民黨的黨務工作也希望找尋更多台籍青年加入黨工行列。

 

於是1972年6月1日蔣經國內閣正式成立,除了徐慶鐘、林金生、高玉樹等老一輩台籍政治家之外,陸續加入了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等台籍菁英,連戰、高育仁……,甚至後來加入民進黨的許信良、張俊宏等,都是當時被看重的未來政壇接班人選。

 

南投縣籍,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也在1973年當選台北市議員,年僅25歲。

 

張祖詒說,蔣經國對於人才的考核相當重視,能力與廉潔都是考核重點,而且有計畫的培植到各個階層與領域進行歷練,例如,李登輝,從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一直到副總統任命,都是循序漸進的。

 

外界對於李登輝晚期背離國民黨路線,是否蔣經國看錯人,張祖詒說,1983年台灣省議會黨外議員質詢省主席李登輝對於台獨的看法,李登輝說了一句:「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這句話被蔣經國注意到了,而且公開表揚了李登輝,這是李登輝後來躍登龍門的因素之一。但是張祖詒並沒有對李登輝接任總統之後的路線進行評論,只說,李登輝接任後,他就離開公職,所以不方便評論。

李登輝是蔣經國一手拔擢的台籍菁英。

 

至於國家政治路線的調整,最重要的就在兩岸政策的開放,與台灣邁向民主自由的解除戒嚴與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最為重要。

 

張祖詒回憶1987年4月,蔣經國找他談話,劈頭就問他,有句描寫離家很久的人回鄉的唐詩?張祖詒立即回答:「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蔣經國難得嚴肅的交代他,老兵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你去研究一下,盡快研擬辦法讓老兵回鄉探親。

 

張祖詒接到指示,立即收集法令資料開始研究,沒幾天,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馬英九也參與了研究工作,6月間完成了研究報告,蔣經國看完後,交代他們找國民黨秘書長馬樹禮,成立專案小組開展工作,由副總統李登輝擔任專案小組召集人。

 

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國人赴大陸探親的研究案」,正式走向兩岸交流的階段。

 

張祖詒對於開放探親的背景也有他個人的看法,蔣經國交代研究開放探親之後,退役老兵在5月開始上街遊行抗議,顯然經國先生已然對於老兵們的返鄉需求不僅了然於心,而且提前就開始作業回應,並在半年內提出適切可行的政策,這與後來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截然不同。

 

兩岸開放探親,開展了後來的兩岸接觸模式,也推開了兩岸閉鎖多年的竹幕。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達成的「九二共識」一直到2003年的兩岸直航,甚至馬英九總統卸任前在新加坡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等等,都是蔣經國先生在兩岸開放政策下的延續。

兩岸開放始自蔣經國時代,圖為1993年辜汪會談。

 

1986年4月,蔣經國組成專門研究民主轉型的「革新小組」。先由嚴家淦後改為李煥負責,蔣經國在與李煥的長談中,交代了自己設想的三個改革目標:

 

第一,國民黨需要徹底改造,才能在完全公開的政治制度中競爭。

第二,取消戒嚴,解除報禁黨禁。回歸憲法施政。

第三,蔣經國說:兩岸統一我們必須採取主動。

 

1986年外交部長沈昌煥曾私下對蔣經國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的回答是:「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國民黨必須有新的觀念,有新的做法,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蔣經國在1985年開始就常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他已經看清當時社會對於民主法治與憲政施行的期待與壓力。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頒佈總統令,宣告臺灣地區自同年7月15日淩晨零時起解嚴,解除在臺灣本島、澎湖與其它附屬島嶼實施的戒嚴令,在臺灣實施達38年又2個月的戒嚴令自此走入歷史。

1986年10月,蔣經國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表示,台灣即將解除戒嚴。圖中為馬英九,時任英文秘書。

 

治國人才培育與面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勇於突破,是蔣經國先生留給台灣社會的重大資產,這份資產一直流傳到32年後的現在,台灣依然在享用著這份蔣經國留下的遺緒。#

1965年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在中部橫貫公路開闢現場,時任退輔會主委。

 

《寫在前面》

中華民國行憲以來,歷經七位總統,蔣經國先生一直是人民心目中最好的總統,聲望歷久不衰。民主化的過程如同車輪不斷前行,但是這位依然在威權中統治中華民國的蔣經國先生,形象與歷史定位並沒有在政治世代更迭的浪潮裡遭到破壞,反而是近20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未見豐盈,更成為了與執政者比較的對象。

《優傳媒》專訪了公認蔣經國文膽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同時整理當年的史料與新聞紀錄,《優傳媒》認為,儘管經國先生已經離開人世32年,但一直到現在的總統大選、政治格局、經濟發展模式等等,都還在他當時擘劃的藍圖範圍之內,就像下棋一樣,經國先生把棋子都擺好了,剩下的就是時間的沖刷與沉澱。

再過幾天就是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優傳媒》謹以這篇系列報導紀念那段大時代的歷史。

張祖詒先生與夫人(邊建元攝)

 

優傳媒新聞網記者邊建元/台北報導

 

晴朗的冬日上午,《優傳媒》前往松山寓所專訪了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張祖詒被視為是蔣經國的貼身文膽,並受命於蔣經國籌備兩岸開放事宜,親聆當時在國民黨治理時期的政策緣起與社會效應,如果台灣是一盤棋,張祖詒說,經國先生五十年前就開始下這盤棋了!這盤棋局一直影響到現在。包括目前總統大選的韓國瑜和蔡英文。

 

張祖詒提到的棋局,事實上圍繞在治國人才培養與國家政治屬性的調整,從蔣經國第一次組閣到目前解嚴超過32年,政壇上的人才不論藍綠,都還可以約略看到蔣經國當年布局的影子。

 

2020年總統大選的三位候選人,國民黨韓國瑜、民進黨蔡英文、親民黨宋楚瑜,都與蔣經國的人才培養政策有關。

 

1956年4月28日,蔣經國就任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月1日,“國軍退除役就業人員黨部”成立,代名「黃復興」,寓意「炎黃子孫,復興中華」,這就是黃復興黨部的由來。韓國瑜從1990年當選台北縣議員,就是由黃復興黨部推薦。

 

1950年蔣經國成立總統府資料組,是後來國家安全會議的濫觴,蔡英文的仕途起點就是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就更不用說了,宋楚瑜一直以蔣經國的學生自居。1974年開始宋楚瑜就是蔣經國的貼身祕書,然後新聞局長、國民黨文工會主任一直到蔣經國逝世前的國民黨副秘書長。

蔣經國年終發表談話,左邊是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

 

1981年李潔明卸任美國駐台辦事處處長職務,回美之前,蔣經國就曾私函李潔明:中華民國政府將大量進用台籍人士,並在時機成熟時終結戒嚴。事實上,早在1972年5月第一次組閣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台籍人才的培育。

 

張祖詒先生回憶說,當時經國先生對於台籍人才的進用,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吸納優秀人才進入政府工作,第二是由國民黨在地方找尋人才,參與地方或中央選舉,進入地方政府或議會,第三則是國民黨的黨務工作也希望找尋更多台籍青年加入黨工行列。

 

於是1972年6月1日蔣經國內閣正式成立,除了徐慶鐘、林金生、高玉樹等老一輩台籍政治家之外,陸續加入了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等台籍菁英,連戰、高育仁……,甚至後來加入民進黨的許信良、張俊宏等,都是當時被看重的未來政壇接班人選。

 

南投縣籍,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也在1973年當選台北市議員,年僅25歲。

 

張祖詒說,蔣經國對於人才的考核相當重視,能力與廉潔都是考核重點,而且有計畫的培植到各個階層與領域進行歷練,例如,李登輝,從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一直到副總統任命,都是循序漸進的。

 

外界對於李登輝晚期背離國民黨路線,是否蔣經國看錯人,張祖詒說,1983年台灣省議會黨外議員質詢省主席李登輝對於台獨的看法,李登輝說了一句:「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這句話被蔣經國注意到了,而且公開表揚了李登輝,這是李登輝後來躍登龍門的因素之一。但是張祖詒並沒有對李登輝接任總統之後的路線進行評論,只說,李登輝接任後,他就離開公職,所以不方便評論。

李登輝是蔣經國一手拔擢的台籍菁英。

 

至於國家政治路線的調整,最重要的就在兩岸政策的開放,與台灣邁向民主自由的解除戒嚴與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最為重要。

 

張祖詒回憶1987年4月,蔣經國找他談話,劈頭就問他,有句描寫離家很久的人回鄉的唐詩?張祖詒立即回答:「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蔣經國難得嚴肅的交代他,老兵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你去研究一下,盡快研擬辦法讓老兵回鄉探親。

 

張祖詒接到指示,立即收集法令資料開始研究,沒幾天,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馬英九也參與了研究工作,6月間完成了研究報告,蔣經國看完後,交代他們找國民黨秘書長馬樹禮,成立專案小組開展工作,由副總統李登輝擔任專案小組召集人。

 

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國人赴大陸探親的研究案」,正式走向兩岸交流的階段。

 

張祖詒對於開放探親的背景也有他個人的看法,蔣經國交代研究開放探親之後,退役老兵在5月開始上街遊行抗議,顯然經國先生已然對於老兵們的返鄉需求不僅了然於心,而且提前就開始作業回應,並在半年內提出適切可行的政策,這與後來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截然不同。

 

兩岸開放探親,開展了後來的兩岸接觸模式,也推開了兩岸閉鎖多年的竹幕。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達成的「九二共識」一直到2003年的兩岸直航,甚至馬英九總統卸任前在新加坡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等等,都是蔣經國先生在兩岸開放政策下的延續。

兩岸開放始自蔣經國時代,圖為1993年辜汪會談。

 

1986年4月,蔣經國組成專門研究民主轉型的「革新小組」。先由嚴家淦後改為李煥負責,蔣經國在與李煥的長談中,交代了自己設想的三個改革目標:

 

第一,國民黨需要徹底改造,才能在完全公開的政治制度中競爭。

第二,取消戒嚴,解除報禁黨禁。回歸憲法施政。

第三,蔣經國說:兩岸統一我們必須採取主動。

 

1986年外交部長沈昌煥曾私下對蔣經國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的回答是:「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國民黨必須有新的觀念,有新的做法,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蔣經國在1985年開始就常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他已經看清當時社會對於民主法治與憲政施行的期待與壓力。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頒佈總統令,宣告臺灣地區自同年7月15日淩晨零時起解嚴,解除在臺灣本島、澎湖與其它附屬島嶼實施的戒嚴令,在臺灣實施達38年又2個月的戒嚴令自此走入歷史。

1986年10月,蔣經國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表示,台灣即將解除戒嚴。圖中為馬英九,時任英文秘書。

 

治國人才培育與面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勇於突破,是蔣經國先生留給台灣社會的重大資產,這份資產一直流傳到32年後的現在,台灣依然在享用著這份蔣經國留下的遺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