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三支柱? - umedia 優傳媒

拉詹在新著中,全面檢視現代國家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圖/翻攝自博客來網站)

作者/彭懷恩

先從最近眾所矚目的兩則新聞談起: 由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短短兩個月就造成嚴重的疫情,各國如臨大敵。追根究柢,都將責任指向中共專制,致令資訊封閉,官僚隱匿。簡單的說:國家治理危機。

 

另一新聞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給了韓國的「寄生上流」,打破歷史記錄。除了導演奉俊昊及演員的優異表現外,這部電影所揭露的資本主義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也是引起觀影者共鳴的關鍵。這問題所呈現的,就是市場失靈危機。

 

當今的國家(state)與市場(market),這推動現代化的兩大支柱,都面臨全球化的挑戰。無怪乎,曾任國際貨幣基金會首席經濟家(2003-2006) ,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針砭時局,疾呼「第三支柱」的重要。

 

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拉詹,在新著《第三支柱:在國家與市場外,維持社會穩定的第三股力量》(The Third Pillar: How Markets and the State Leave the Community Behind, 2019),全面檢視現代國家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認為背棄社區,人類安身立命的社群網絡,就是關鍵。所以,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必須從第三支柱著手。

 

拉詹為社區定義為:「一群居住在相同區域,同屬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人,通常有著共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 。

 

在現代社會,社區仍是每個人的真實人際網絡,讓人們有認同感,參與感。若將這概念與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 Habermas)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進一步結合,成為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更可以凸顯社區的現代化意涵。

 

《第三支柱》的第一部分,回顧西方三大支柱的形成,先是英國開始的憲政國家,繼之而來的是市場起飛。國家與市場相互為用,前者提供政治秩序,法律主治的民主政體,後者以利潤導向,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激化了生產之供給與消費之需求。於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於焉來到。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兩大支柱都出現問題。科枝變革和全球化貿易,引發了大量失業與貧富差距加大,導致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自由市場與民主體制,不再被視為顛撲不破的典範(paradigm)。

 

惟另類選擇(alternatives)在哪裹?

 

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實則是重商主義的復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是想建立「威權國家發展主義」的體制。 

 

拉詹認為,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答案應該是「重返社區」(Bringing the community back in)。具體的說,就是包容性地方主義。

 

包容性地方主義是,面對全球化外來人口多元性與避免族群對立的倡議,一方面希望在國家基本價值認同基礎上,接受人口異質化的趨勢(如外來移民),另方面鼓勵地方菁英由下而上的創造價值(如社區文創),以此強化社區之間的貿易來往與人員流動。

 

綜而言之,國家、市場與社會三大支柱必須達到平衡。借用這本書中譯本的摘要為結論:

* 國家太弱,民眾恐懼與冷漠,國家太強,則會變為專制。

* 市場太弱,就沒有生產力,市場太強,社會失去公平性。

* 社會太弱,就會走向裙帶資本主義,社會太強,就會停滯。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拉詹在新著中,全面檢視現代國家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圖/翻攝自博客來網站)

作者/彭懷恩

先從最近眾所矚目的兩則新聞談起: 由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短短兩個月就造成嚴重的疫情,各國如臨大敵。追根究柢,都將責任指向中共專制,致令資訊封閉,官僚隱匿。簡單的說:國家治理危機。

 

另一新聞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給了韓國的「寄生上流」,打破歷史記錄。除了導演奉俊昊及演員的優異表現外,這部電影所揭露的資本主義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也是引起觀影者共鳴的關鍵。這問題所呈現的,就是市場失靈危機。

 

當今的國家(state)與市場(market),這推動現代化的兩大支柱,都面臨全球化的挑戰。無怪乎,曾任國際貨幣基金會首席經濟家(2003-2006) ,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針砭時局,疾呼「第三支柱」的重要。

 

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拉詹,在新著《第三支柱:在國家與市場外,維持社會穩定的第三股力量》(The Third Pillar: How Markets and the State Leave the Community Behind, 2019),全面檢視現代國家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認為背棄社區,人類安身立命的社群網絡,就是關鍵。所以,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必須從第三支柱著手。

 

拉詹為社區定義為:「一群居住在相同區域,同屬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人,通常有著共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 。

 

在現代社會,社區仍是每個人的真實人際網絡,讓人們有認同感,參與感。若將這概念與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 Habermas)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進一步結合,成為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更可以凸顯社區的現代化意涵。

 

《第三支柱》的第一部分,回顧西方三大支柱的形成,先是英國開始的憲政國家,繼之而來的是市場起飛。國家與市場相互為用,前者提供政治秩序,法律主治的民主政體,後者以利潤導向,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激化了生產之供給與消費之需求。於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於焉來到。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兩大支柱都出現問題。科枝變革和全球化貿易,引發了大量失業與貧富差距加大,導致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自由市場與民主體制,不再被視為顛撲不破的典範(paradigm)。

 

惟另類選擇(alternatives)在哪裹?

 

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實則是重商主義的復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是想建立「威權國家發展主義」的體制。 

 

拉詹認為,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答案應該是「重返社區」(Bringing the community back in)。具體的說,就是包容性地方主義。

 

包容性地方主義是,面對全球化外來人口多元性與避免族群對立的倡議,一方面希望在國家基本價值認同基礎上,接受人口異質化的趨勢(如外來移民),另方面鼓勵地方菁英由下而上的創造價值(如社區文創),以此強化社區之間的貿易來往與人員流動。

 

綜而言之,國家、市場與社會三大支柱必須達到平衡。借用這本書中譯本的摘要為結論:

* 國家太弱,民眾恐懼與冷漠,國家太強,則會變為專制。

* 市場太弱,就沒有生產力,市場太強,社會失去公平性。

* 社會太弱,就會走向裙帶資本主義,社會太強,就會停滯。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