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陽山縱論歐亞》從聖彼得堡到維爾紐斯 - umedia 優傳媒

蘇聯解體前,原有15個加盟共和國。(圖/翻攝自Wikimedia)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97年夏天,我和朋友參加前後十多天的「俄羅斯-波海三國」訪問行程,其中包括台商丶觀光客和立委三個團,加起來一共有七十多人,浩浩蕩蕩,從台北出發,抵達莫斯科參加國會訪問行程,然後乘火車遠赴聖彼得堡。

 

這是一段長約七小時的火車之旅,正值北國夏至的「白夜」(white night),晚上11點到達聖彼得堡火車站。此時天色尙未暗去,一片灰藍色調的淡彩散布在天地之間,悠悠忽忽丶朦朦朧朧,彷彿不眠不休的黃昏,貪圖著夏日的溫煦,寧願撐大了眼,也不願早點休息。

 

1848年,杜思妥也夫斯基(1821~1881)的中篇小說《白夜》,即以聖彼得堡的夏夜為背景,描繪作者接連四夜和一個26歲女子邂逅的愛情故事。小說以「白夜」為場景,雖然已經夜深了,但周遭一切依然矇矓可辨,卻又不是完全清晰,帶著幾許的神秘和浪漫,也凸顯了小說情節的虛幻縹緲。

 

然而此刻我們所處的當下,是1990年代中後期丶市場化轉型最為艱困之際,一切都不再浪漫了。俄羅斯的國力在蘇聯解體之後一落千丈,盧布的幣值也已滑落了好幾千倍! 雖然聖彼得堡依舊是城市恢宏,建築峻偉,但走在馬路上,卻再也看不到昔日泱泱大國丶戰鬥民族的氣派了。

 

生活的壓力讓老百姓難以承受,大街旁站著許多年長的市民,無助的兜售自己僅有的一點家當,從衣服丶書籍丶樂器丶家具到雞蛋丶牛奶,幾乎是無所不賣。

 

1989年秋,我初訪蘇聯時,老百姓一個月的平均工資是三丶四百元盧布,可以維持相當體面而安穏的生活,當時只要一丶二元盧布就可吃飽一餐飯,在莫斯科買一架手風琴的價格,大概只要三十盧布。比起西歐國家的物價,這裡實在要低得多,再加上物資供應充備,一般市民的生活還算不錯。

 

但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採取西方國家堅持的「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 ,亦稱休克療法)之後,政府快速推動激進的自由化和私有化措施,不再對基本生活物資進行補貼,而且放任市場機制自由調控,結果導致物價飛漲,一張普通的CD唱片竟然索價三丶四千盧布,一條麵包也至少上百盧布,老百姓的生活困窘,生計困頓,實在苦不堪言!

 

1992年當俄羅斯聯邦剛成立時,盧布鈔票的最高面值是一千元;到了1993年已經開始發行五千丶一萬和五萬面值的盧布了。1995年,通貨膨脹飛漲的結果,最高面值的鈔票竟然高達十萬和五十萬盧布。一般市民上街購物,都要帶上計算器,否則根本算不清楚那些天文數字的驚人物價。

 

到了1998年,俄羅斯政府迫不得已發行了「新盧布」,以「一比一千」取代原先的「舊盧布」。許多退休老人在1980年代省吃儉用,存了六丶七千元的養老金,原來準備供餘生之用,但一夕之間竟然只能兌換六丶七元的「新盧布」,換算下來,大約只能兌換新台幣現值三至四元。

 

由此可知,蘇聯的解體不只是大國的殞落,而且國勢驟衰丶百姓蒙塵,民族自信心嚴重受創。我們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遇到許多年輕人,他們一提起美國和西方國家,簡直是咬牙切齒丶恨之入骨!這正是大國衰頹的無奈和悲涼,也反映出民主轉型期的切膚之痛。

 

但是,來到新獨立的波海三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印象。

 

我們的旅行團從聖彼得堡啓程,分乘三輛巴士進入愛沙尼亞。一入關,就是繁複的入境程序,從電腦打字丶輸入個人資料,到檢查護照和辦理簽證,足足搞了兩丶三個小時,才通過邊界。

 

原先,我們以為只有在俄羅斯和愛沙尼亞邊境會如此麻煩,但後來入境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時,竟然也是壁壘分明丶行禮如儀,煩複依舊。每一次出關和進關,都要耗費兩三小時以上的時間,完全無效率可言。

 

這時我們才清楚的感悟到,原來在1991年獨立之前,各共和國之間都是「蘇聯境內的國內關係」,簽證一證到底,不但自由出入,而且通行無阻。但在獨立之後,舊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有主權」的民族國家,即便波海三國是兄弟民族,也是堅持自主丶各行其是,而且壁壘分明。

 

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關卡和邊境管理程序,絲毫馬虎不得。我們在關卡前和已等候多時的運貨司機聊天,他們也都是哭笑不得,耐心的等待又等待,只感嘆這是獨立的代價。

古都特拉凱是一座水上之城。(圖/翻攝自WIkipedia)

但是,波海三國雖然人口少丶國力弱,但獨立之後畢竟甩開了前蘇聯的包袱,展現出嶄新的活力和不同往昔的選擇方向。我在巴士上和年輕的英語導覽聊天,她告訴我說,自己平日在拉脫維亞當大學英文教授,因收入微薄,特別利用暑假打工多賺點錢丶貼補家用。

 

一路上,她對經過的景點如數家珍,對前蘇聯的歷史背景也瞭如指掌她特別推薦波海三國的民族音樂丶大合唱曲丶傳統服裝,以及油畫和陶瓷創作,尤其是那些在1945年前後被史達林政權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藝術家。這些流放者日後回到波海地區,在他們創作裡,依稀透露着一股難解的憂鬱和悲涼。我後來特別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的畫廊裡買了一些油畫,至今依然清楚的感受到,在畫作中那股深沈的淒楚與蒼茫。

 

波海三國在前蘇聯時代是最富裕丶最先進的加盟共和國,但比起鄰近的西北歐,無論是物價或生活水準,還差上一大截。在拉脫維亞一座古堡裡,我們全團七十餘人吃了一頓豐富的晚宴,還品嘗了用當地藥草泡製的藥酒,結果買單下來,全部花費才一千美元。這樣美味廉宜的古堡會餐經驗,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在立陶宛的首府維爾紐斯西郊30公里處,有一個人口僅五千多的古都特拉凱(Trakai),這是一座水上之城,在層層湖泊的屏障下,我們看到一座懸立於湖中島上的古堡,仿佛跳躍過了歷史時空,一瞬間,就讓人們回到了中世紀。

 

特拉凱曾經是古代立陶宛大公國的首府,用紅磚砌成壯麗的城堡。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結盟,成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設立在波蘭克拉考(Crakow),這裡自此成為皇家的領地。1654年到1667年間,波蘭和俄羅斯交惡,發生連年的戰爭,城堡被焚毀。到了1795年,波蘭被俄羅斯丶德國和奧匈帝國三國所瓜分,而這裡卻併入俄羅斯帝國。一直到一次大戰結束,波蘭復國丶立陶宛獨立,此地又劃歸波蘭的領土。二戰結束後,戰勝的蘇聯收復了特拉凱,自此又回到立陶宛的懷抱。

 

我們在湖邊遙望這座一修再修丶歷經滄桑的古堡,聽導覽解釋它的複雜背景,以及從首都到故都丶從故都到廢墟丶再從廢墟變成觀光景點的歷史轉折,實在不能不佩服波海三國人民歷經劫難丶威武不屈丶堅毅不拔,展現了「小國大器度」的非凡胸懷!

 

最後,在1989年8月23日,三國人民終於靠著手牽手丶心連心,以兩百多萬人,連成了長達600公里的「波羅的海之鏈」,昭告世人:他們必將完成獨立自主的建國使命。這條路,走得艱辛丶而且充滿波折,但最後卻靠著非凡的毅力,終底於成!   

蘇聯解體前,原有15個加盟共和國。(圖/翻攝自Wikimedia)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97年夏天,我和朋友參加前後十多天的「俄羅斯-波海三國」訪問行程,其中包括台商丶觀光客和立委三個團,加起來一共有七十多人,浩浩蕩蕩,從台北出發,抵達莫斯科參加國會訪問行程,然後乘火車遠赴聖彼得堡。

 

這是一段長約七小時的火車之旅,正值北國夏至的「白夜」(white night),晚上11點到達聖彼得堡火車站。此時天色尙未暗去,一片灰藍色調的淡彩散布在天地之間,悠悠忽忽丶朦朦朧朧,彷彿不眠不休的黃昏,貪圖著夏日的溫煦,寧願撐大了眼,也不願早點休息。

 

1848年,杜思妥也夫斯基(1821~1881)的中篇小說《白夜》,即以聖彼得堡的夏夜為背景,描繪作者接連四夜和一個26歲女子邂逅的愛情故事。小說以「白夜」為場景,雖然已經夜深了,但周遭一切依然矇矓可辨,卻又不是完全清晰,帶著幾許的神秘和浪漫,也凸顯了小說情節的虛幻縹緲。

 

然而此刻我們所處的當下,是1990年代中後期丶市場化轉型最為艱困之際,一切都不再浪漫了。俄羅斯的國力在蘇聯解體之後一落千丈,盧布的幣值也已滑落了好幾千倍! 雖然聖彼得堡依舊是城市恢宏,建築峻偉,但走在馬路上,卻再也看不到昔日泱泱大國丶戰鬥民族的氣派了。

 

生活的壓力讓老百姓難以承受,大街旁站著許多年長的市民,無助的兜售自己僅有的一點家當,從衣服丶書籍丶樂器丶家具到雞蛋丶牛奶,幾乎是無所不賣。

 

1989年秋,我初訪蘇聯時,老百姓一個月的平均工資是三丶四百元盧布,可以維持相當體面而安穏的生活,當時只要一丶二元盧布就可吃飽一餐飯,在莫斯科買一架手風琴的價格,大概只要三十盧布。比起西歐國家的物價,這裡實在要低得多,再加上物資供應充備,一般市民的生活還算不錯。

 

但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採取西方國家堅持的「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 ,亦稱休克療法)之後,政府快速推動激進的自由化和私有化措施,不再對基本生活物資進行補貼,而且放任市場機制自由調控,結果導致物價飛漲,一張普通的CD唱片竟然索價三丶四千盧布,一條麵包也至少上百盧布,老百姓的生活困窘,生計困頓,實在苦不堪言!

 

1992年當俄羅斯聯邦剛成立時,盧布鈔票的最高面值是一千元;到了1993年已經開始發行五千丶一萬和五萬面值的盧布了。1995年,通貨膨脹飛漲的結果,最高面值的鈔票竟然高達十萬和五十萬盧布。一般市民上街購物,都要帶上計算器,否則根本算不清楚那些天文數字的驚人物價。

 

到了1998年,俄羅斯政府迫不得已發行了「新盧布」,以「一比一千」取代原先的「舊盧布」。許多退休老人在1980年代省吃儉用,存了六丶七千元的養老金,原來準備供餘生之用,但一夕之間竟然只能兌換六丶七元的「新盧布」,換算下來,大約只能兌換新台幣現值三至四元。

 

由此可知,蘇聯的解體不只是大國的殞落,而且國勢驟衰丶百姓蒙塵,民族自信心嚴重受創。我們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遇到許多年輕人,他們一提起美國和西方國家,簡直是咬牙切齒丶恨之入骨!這正是大國衰頹的無奈和悲涼,也反映出民主轉型期的切膚之痛。

 

但是,來到新獨立的波海三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印象。

 

我們的旅行團從聖彼得堡啓程,分乘三輛巴士進入愛沙尼亞。一入關,就是繁複的入境程序,從電腦打字丶輸入個人資料,到檢查護照和辦理簽證,足足搞了兩丶三個小時,才通過邊界。

 

原先,我們以為只有在俄羅斯和愛沙尼亞邊境會如此麻煩,但後來入境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時,竟然也是壁壘分明丶行禮如儀,煩複依舊。每一次出關和進關,都要耗費兩三小時以上的時間,完全無效率可言。

 

這時我們才清楚的感悟到,原來在1991年獨立之前,各共和國之間都是「蘇聯境內的國內關係」,簽證一證到底,不但自由出入,而且通行無阻。但在獨立之後,舊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有主權」的民族國家,即便波海三國是兄弟民族,也是堅持自主丶各行其是,而且壁壘分明。

 

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關卡和邊境管理程序,絲毫馬虎不得。我們在關卡前和已等候多時的運貨司機聊天,他們也都是哭笑不得,耐心的等待又等待,只感嘆這是獨立的代價。

古都特拉凱是一座水上之城。(圖/翻攝自WIkipedia)

但是,波海三國雖然人口少丶國力弱,但獨立之後畢竟甩開了前蘇聯的包袱,展現出嶄新的活力和不同往昔的選擇方向。我在巴士上和年輕的英語導覽聊天,她告訴我說,自己平日在拉脫維亞當大學英文教授,因收入微薄,特別利用暑假打工多賺點錢丶貼補家用。

 

一路上,她對經過的景點如數家珍,對前蘇聯的歷史背景也瞭如指掌她特別推薦波海三國的民族音樂丶大合唱曲丶傳統服裝,以及油畫和陶瓷創作,尤其是那些在1945年前後被史達林政權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藝術家。這些流放者日後回到波海地區,在他們創作裡,依稀透露着一股難解的憂鬱和悲涼。我後來特別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的畫廊裡買了一些油畫,至今依然清楚的感受到,在畫作中那股深沈的淒楚與蒼茫。

 

波海三國在前蘇聯時代是最富裕丶最先進的加盟共和國,但比起鄰近的西北歐,無論是物價或生活水準,還差上一大截。在拉脫維亞一座古堡裡,我們全團七十餘人吃了一頓豐富的晚宴,還品嘗了用當地藥草泡製的藥酒,結果買單下來,全部花費才一千美元。這樣美味廉宜的古堡會餐經驗,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在立陶宛的首府維爾紐斯西郊30公里處,有一個人口僅五千多的古都特拉凱(Trakai),這是一座水上之城,在層層湖泊的屏障下,我們看到一座懸立於湖中島上的古堡,仿佛跳躍過了歷史時空,一瞬間,就讓人們回到了中世紀。

 

特拉凱曾經是古代立陶宛大公國的首府,用紅磚砌成壯麗的城堡。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結盟,成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設立在波蘭克拉考(Crakow),這裡自此成為皇家的領地。1654年到1667年間,波蘭和俄羅斯交惡,發生連年的戰爭,城堡被焚毀。到了1795年,波蘭被俄羅斯丶德國和奧匈帝國三國所瓜分,而這裡卻併入俄羅斯帝國。一直到一次大戰結束,波蘭復國丶立陶宛獨立,此地又劃歸波蘭的領土。二戰結束後,戰勝的蘇聯收復了特拉凱,自此又回到立陶宛的懷抱。

 

我們在湖邊遙望這座一修再修丶歷經滄桑的古堡,聽導覽解釋它的複雜背景,以及從首都到故都丶從故都到廢墟丶再從廢墟變成觀光景點的歷史轉折,實在不能不佩服波海三國人民歷經劫難丶威武不屈丶堅毅不拔,展現了「小國大器度」的非凡胸懷!

 

最後,在1989年8月23日,三國人民終於靠著手牽手丶心連心,以兩百多萬人,連成了長達600公里的「波羅的海之鏈」,昭告世人:他們必將完成獨立自主的建國使命。這條路,走得艱辛丶而且充滿波折,但最後卻靠著非凡的毅力,終底於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