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代佛門女性高僧,個個不簡單

人們印象中的佛門女僧一般都與影視劇難解難分,但真實的女僧人生活是那樣的嗎?女性出家都是因為感情不順嗎?至於她們為何出家?也許有的是仰慕佛菩薩的慈悲莊嚴,有的是嚮往出家生活的簡單清凈,有的是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變幻,有的是發出捨棄自己的小我,而要利益一切大眾的廣大誓願。每個人因緣不同,然而無論原因如何,她們具有智慧和勇氣,放下了對世俗的貪戀,不願再過著不明事理,迷惑生死,隨業流轉的生活。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當代佛門著名女性,看看她們為何出家,又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恰逢今天三八國際婦女節,小編祝願天下女人都能幸福平安,同時也祈願佛陀賜予女性智慧與勇氣。

如瑞法師:隆蓮長老尼的弟子。現任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五台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院長、五台山普壽寺住持。

1957年,如瑞法師出生於一個佛教信徒家庭,因為父母、姑姑都是通願老法師的弟子,所以一出生便得通願老法師加持。從小在家裡聽到大家說的最多的也是通願老法師,所以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去見見這位老法師。兒時的如瑞法師和每個孩子一樣,也有自己對未來的憧憬:那就是當一名教師。1977年在農村當知青的她如願以償,以優異成績考到太原師範學院。但是那個特殊年代,教師這個行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帶著對未來隱隱的困惑,在校讀書期間的如瑞實現了兒時那個渴望見見通願老法師的心愿。

1979年,如瑞法師來到五台山見到通願法師說:「做老師並不被同學所認可,因為在學校讀書,數學語文在班裡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家就認為應該去考更好的學校,以後有很好的發揮,當老師沒權,也沒錢,那怎麼樣能更好。」老法師跟我說:「為人民服務不一定需要權,也不一定要有錢,隨時隨地都可以利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善巧方便的來為人民服務。」圖為如瑞法師早年和通願老法師合影。

1981年,如瑞法師準備考研,而且選擇宗教系。一心想弘揚佛法的通願法師,希望能後繼有人,求賢若渴的她非常高興如瑞法師對宗教興趣。便介紹如瑞法師到四川尼眾佛學院去研究佛教。就這樣,人生之路一帆風順的如瑞法師跟隨通願老法師去了四川,並在四川見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位恩師,隆蓮法師。圖為如瑞法師。

在兩位老法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如瑞法師更加堅定了自己學佛的信心,她給家裡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自己「寧為學佛前進一步死,不為不出家退後半步生」。隆蓮法師和通願法師當時就看到了如瑞法師積極活躍的個性和聰慧睿智的頭腦,她們把為佛教栽培人才的願望寄托在了如瑞法師的身上。1991年通願法師往生,臨終前她摸著如瑞法師的頭囑託她要在五台山建十方尼眾道場,如瑞法師發願要繼承老法師的遺願。圖為如瑞法師帶領尼眾修建普壽寺。

1991年,如瑞、妙音兩位法師為繼承恩師通願老法師興建比丘尼僧團、弘揚戒律之遺願,來到已經變成一座破舊不堪的醫院的普壽寺,用廟裡僅剩的105塊錢,還有當地政府批給的40畝地,白手起家,廣結善緣,經過20多年的努力,普壽寺現已成為集修道與教育為一體的比丘尼僧團及現代佛學院。吸引了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國外的信眾和佛教徒。

作為比丘尼僧團,道場常年宣講戒律。千名住眾依於「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的修學宗旨六和共住,半月說戒,安居自恣。作為高等佛教學府,教學中以戒律為主線,輔以漢傳、南傳、藏傳三大語系佛教教理,30多年來為佛教界培養出大批「具足威儀幢相、講求真學實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學術研究型僧才。

30多年來,如瑞法師弘演毗尼經年不輟,嚴持凈戒師為人范,無論身處逆順二境,始終堅持「以誠心供養三寶,以慈心奉獻眾生,以謙下嚴格律己,以佛行作為己行」之操守。為回應時代需求,如瑞法師認真總結多年來弘化及教學經驗,於2006年創建普壽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開啟五台山尼眾佛學院弘化、教育新篇章。

這座位於山西佛教聖地五台山的一所與眾不同的寺院,它就坐落在台懷鎮的北邊。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其一是因為它不對外開放;其二是因為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女子尼眾學院,據說當年歌手李娜出家后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這裡戒律嚴明,道風謹肅,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如意法師: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長老尼的弟子。1963年生,陝西省扶風縣人。現任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等職。

如意法師出生於佛教家庭,自幼受父母熏陶,從小就嚮往出家人一襲黃袈裟著身、肅穆莊嚴、威儀寂靜的神態。1982年7月高中畢業后,在終南山剃度出家,法名如意,法號超因。1982年8月,赴四川成都親近隆蓮法師。圖為隆蓮法師與弟子如意法師。

1983年,於隆蓮法師座下受沙彌尼戒及式叉摩那六法。1984年9月,考入四川尼眾佛學院。1987年3月,於四川尼眾佛學院及文殊院受二部僧具足戒。1999年,貴州省第一次傳戒法會,任女眾部尼和尚。

如意法師具有較高的佛學專業知識,從出家那天起就發願將終生奉獻佛教教育事業。1999年11月,赴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學習一年。2001年,四川省第十屆傳戒法會,任女眾部尼和尚。圖為2015年10月27日,四川尼眾佛學院祈福寺如意法師晉院升座。

創辦於1983年的四川尼眾佛學院,作為精英佛子的搖籃,辦學條件卻十分簡陋。為不辜負隆蓮法師辦學的初衷,為了適應佛教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自如意法師接任院長后,選址彭州市致和鎮新建校區。經過12年的建設,學院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佔地面積120畝,師資力量雄厚,各種教學設施配套齊全的尼眾僧才培養基地。圖為四川尼眾佛學院新校區一角。

四川尼眾佛學院辦校至今,一直都是年輕女眾,年齡限在18-30歲之間,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佛教的發展也就應該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相適應,才不至於被現代所淘汰,所以現在出家人的生活條件也有用手機和電腦,但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用來學習佛法和弘揚佛法的工具。圖為四川尼眾佛學院學僧在電腦教室學習。

常寂法師:山西繁寺公主寺住持。七旬左右的常寂法師在公主寺常住,多年以來,這裡只有她一位出家人。常寂法師堅持早晚課,每天早上四點多鐘就要起床開始早課準備,如果是有月亮的夜晚,她會歡喜月亮掛在樹梢的意境。她自己維修寮房,自己種菜,自己打點生活中的一切。

常寂法師主修華嚴,華嚴字母唱得十分莊嚴,公主寺也是五台山唯一的華嚴道場。已是古稀之年的常寂法師,乾淨、清爽,談吐文雅,舉止端莊,在這個遠離塵世的山村古廟,常寂法師的孤獨成就了五台山華嚴道場的保存,成就了公主寺的佛教傳承。

一個人,一個比丘尼,守著一座古廟,守著一份淡然,守著一份堅忍。常寂法師經常站在院子里仰望滿天繁星,她喜歡這種生活。圖為繁寺公主寺。

養立法師:江西曹山寶積寺方丈,曹洞宗第50代傳人。生於古都長安的佛教家庭,自幼佛緣深厚,自中學時代起常隨父母於鍾南山各處寺廟供養出家人或依止各方大德參習佛法,四歲起即追隨先祖學習中醫和針灸絕技,未及充齡便開始治病救人、懸壺濟世。

1986年,年幼的養立法師到光孝寺遊玩,適逢舉辦皈依法會。彼時,稀里糊塗皈依在了本煥長老座下。本煥長老還給她取了法名,併發了一張皈依證,後來養立法師便開始學佛、吃素。成年後,養立法師繼承家風,成為了一名醫生。同為醫生的父親認為當大夫就是最好的菩薩心,並希望養立法師能夠在家修行。圖為養立法師授課。

養立法師說,一次很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誠長老。當時,一誠長老因為頸椎椎間盤突出,來醫院治療。當她走進病房,第一次見到一誠長老后說:「雖然當時他是一個病人,但他給我的感覺卻很安詳。尤其是他的眼神,就像嬰兒一樣。那種清澈的感覺瞬間就把我攝受住了。我想我要是能成為他這樣的人多好。」圖為養立法師拈香禮佛。

後來,一誠長老生病或身體不適時,養立法師就會去協助治療。七年的治療過程,一誠長老使養立法師的內心發生了一種轉化,七年前,養立法師認為:學醫是第一位,而學佛是第二位;七年後,養立法師認為學佛才是所有事中的第一位。所以,養立法師做出了一個決定——出家。幾個月後,一誠長老親自在廣濟寺為養立法師剃度。圖為養立法師授課。

出家以後,一誠長老便推薦她到曹山寶積寺。曹山寶積寺,已有1200年歷史的江南古寺,位於江西省宜黃縣,始建於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間。由佛教禪宗南嶽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禪師所創,是佛教禪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圖為寶積寺。

養立法師自升座以來,努力振興千年禪門古寺,建整道場,重建禪堂掛起鍾板依止曹洞儀軌修行,建立「曹洞佛學院」培育深入經藏研究佛學、愛國愛教的高級僧才,發揚祖師禪傳統,提出文禪與農禪並重的教學特色,並為千年禪宗古寺恢復了傳戒儀軌,使全球信眾人數最多的曹洞宗祖庭重新煥發出莊嚴神聖的光彩。圖為養立法師帶領尼眾們出坡勞動。

興建修復后的曹山寶積寺已逐漸成為江南一流的集曹洞佛學院、佛學研究、拜謁祖庭、以及觀光遊覽為一體的佛教禪宗祖庭和唐式建築叢林,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由女眾駐錫祖庭的禪修道場。圖為曹洞佛學院書法課。

養立法師自幼喜愛書法,堅持每日寫毛筆字甚至忙到深夜也不停筆。法師表示,忙碌之餘,繁雜間隙,停下來寫幾行字,體會筆尖在紙上行走跳躍的律動,那是對自己的表達。禪可以尋覓否?禪無法尋覓,卻可以隱匿在書法之中以禪意直通本心。圖為養立法師抄經。

每每提及書法,養立法師總是無比開心。「一拿起毛筆我便滿心歡喜,並且最重要的是,寫經可以讓我一心不亂,提升定力,增長智慧。」——法師如是說。圖為養立法師抄經。

證嚴法師:台灣慈濟創辦人。1937年生於台灣台中縣清水鎮,天性純孝慈柔,15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併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12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1960年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去世僅僅不到24小時,這帶給法師莫大的衝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就在那段時間裡,法師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圖中的木屋即是證嚴上人當年修行的小屋,也是今日慈濟世界的發源地,可惜小屋在1975年8月被妮娜颱風吹毀

1962年秋,25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法師于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圖為印順導師與證嚴法師。

回到花蓮后,法師住進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1963年10月,移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眾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眾。後來,法師帶著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圖為證嚴上人率領弟子過著自力更生的刻苦生活,不趕經懺、不作法會、也不化緣。

法師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眾弟子做蠟燭、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證嚴法師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5月14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圖為1967年11月1日,證嚴法師為眼盲老人李阿拋建房主持動土,援建第一座慈濟屋。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因此,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擴及到海外賑災、骨髓捐贈、小區志工、環保,成為「一步八腳印」。慈濟人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實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圖為2015年5月3日,慈濟醫療團前往尼泊爾偏遠山區,為地震災民提供義診援助。

慈容法師:台灣佛光山人間衛視董事長、人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台灣宜蘭縣人,1936年生,從小個性獨立、品學兼優。18歲那年,開始加入雷音寺所舉辦的佛教青年會歌誦隊、讀書會,自然也皈依星雲法師而成為佛教徒。次年,又全程參與為期四十四天環島宣傳影印大藏經活動,從此萌發為眾生服務的心愿。

慈容法師的同門師兄慈庄、慈惠、慈嘉、心平等法師,和她一樣都出身於宜蘭,而慈容法師在眾人當中算是最早皈依的一位,但是在出家修道這條路上卻是最為曲折坎坷。本來她和慈庄法師相約同一天落髮,由於母親和家人的激烈反對,只好暫緩出家,一面學佛,一面在雷音寺慈愛幼稚園工作,以實際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圖為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左)與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慈容法師(右)。

慈容法師說:「我從小就不是個認命的女孩子,一直想為自己選擇人生的道路。」整整堅持了五年,她的抉擇才逐漸獲得家人的贊同。1969年,終於在佛光山正式剃度,得償心愿。慈容法師出家前後分別參與過佛教文化服務處,在佛光山草創初期,也不畏艱辛跟隨星雲法師開山,因此成為佛光山的核心弟子及得力助手。數年後,星雲法師因材施教,送她到日本京都佛教大學進修社會福祉,專研青少年問題。

佛光山最早的社會福利事業都是由慈容法師紮根奠基。從日本歸國后,慈容法師學以致用,接辦佛光精舍(老人院)、大慈育幼院,並任佛光山慈善堂堂主。她以佛法為體、世法為用,成為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最佳實踐者。(圖片來源:人間社)

舉止爽朗的慈容法師,是佛光山人際網路的樞紐,也是整合人力資源的高手。她的思慮縝密,不但能能掌握各項活動細節也能籌劃全局,佛光山多年來對於佛教人才的培訓、組織、指揮、分工、協調等,都仰賴於她的運籌帷幄。她說:「我一向最喜歡和信徒有關的工作」。星雲大師曾說過,只要是慈容法師辦的活動,他就可以安心上台主持、主法,不必顧慮會出什麼紕漏。由此可見,和信徒廣結善緣的親和力,使她成為佛光山幕寮中的靈魂人物之一。圖為2015年7月1日,佛陀紀念館第六期工作人員培訓班始業式,慈容法師勉勵工作人員。(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陳佩榮)

慈惠法師: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佛光山開山寮特助。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建構中,共有四根重要樑柱──教育、文化、慈善、共修,其中慈惠法師肩挑了教育與文化的大任。(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陳昱憲)

據慈惠法師自己回憶:「我沒有深厚的善根和夙慧,當年師父領導宜蘭念佛會,有各種接引青年人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師父高雅的談吐、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給我無限的震撼,無比的感受。……也忘了自己心中曾經有過的對佛教的成見與拒絕。」(圖片來源: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皈依后,星雲法師應邀到各地弘法講經時,她成為隨侍翻譯的最佳人選。1965年,正式剃度出家,於苗栗法雲寺依常州天寧寺證蓮長老、南亭長老、道安長老受三壇具足大戒。圖為慈惠法師。(圖片來源:人間社)

慈惠法師生長於一個氣氛民主的家庭,自幼就頗有主見,又身為舊社會裡的新青年,對佛教由排拒、懷疑、信仰、皈依到成為比丘尼,歷經十餘年,足證他絕不是衝動或盲信,而是一步步深入法海,並且親身體悟之後的審慎抉擇。這就是為什麼她能終生無怨無悔,而星雲大師也對她特別珍惜栽培的緣由。圖為2014年1月28日晚,星雲大師集合僧信四眾接心開示,慈惠法師(中)引領大眾高歌「弘法者之歌」。(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陳碧雲)

星雲大師曾經說,他的徒眾有如罈子里的醬菜,個個深藏不漏。慈惠法師在翻譯方面的傑出表現,就受到星雲大師極高讚賞。當年星雲法師在台灣布教,由於缺乏財力物力,只能在小鎮小村的土地廟前、大榕樹下,一顆一顆的播下菩提種子,而這樣一位初至寶島的楊州和尚,又如何能在老嫗婦孺間弘傳佛法呢?可想而知,翻譯者居功厥偉,而最佳的翻譯者往往非慈惠法師莫屬。圖為2012年12月31日,佛陀紀念館落成周年慶,星雲大師開示,慈惠法師以台語向大家解說。(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陳璇宇)

透過翻譯工作,慈惠法師發現自己對語言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加上用心揣摩,所以不只能聽土音土話,甚至連詩詞、偈語,很多先前聽都沒聽過的,都能翻譯出來。它不但台語翻譯一流,日語也很棒。由慈惠法師擔任翻譯,多年來已成為星雲大師佛學講座的一大「賣點」。圖為星雲大師於1991年應邀至日本朝日新聞館講「人心、命運、金錢」,慈惠法師擔任日文翻譯。(圖片來源:佛光山)

了意法師: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博士,台灣靈鷲山無生道場開山和尚暨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的弟子。現任靈鷲山佛教教團首座及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執行長,同時也擔任靈鷲山三乘佛學院的院長。

了意法師在家中排行最小,七歲時母親過世,父親對她非常疼愛。讀大學時擔任佛學社社長,辦活動想找一些法師們來學校演講。有一次在素菜館碰到一個學長,學長說有一個修得非常好的法師,他不吃飯,住在山洞裡。那時候風靡金庸小說,了意法師覺得這很像武林高手,在山洞裡不吃飯,可以閉關修行,所以就來訪問他——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

了意法師很是震撼,這位法師會啟發怎麼去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妄想。所以大學那幾年常常上山求道。1985年大學畢業,由於父親身體不太好。因此出家之前發願,祈求父親能夠長壽,能夠不反對出家。所以從靈鷲山山腳的火車站三步一拜朝拜到山頂,拜了近16個小時,當時就迴向父親能夠健健康康的。畢業時跟師父說要出家,師父說:「如果你出家是正念的,是利益眾生的,你父親一定會更長壽。」就沖這句話了意法師出家了。圖為2004年,了意法師獲得聯合國國際傑出婦女獎。

了意法師出家后被分配的是「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工作,有機會到全世界去訪問,跟不同宗教的領袖、一些高端智慧的人接觸。作為首批跟隨心道法師出家的比丘尼,她見證了心道法師的弘法志願,以及靈鷲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建設和成長。

了意法師依循著心道禪師愛與和平的理念,長期以來奔走國際,從事宗教交流與對話的工作,促進不同信仰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合作,以持續推動佛教教育和跨宗教交流合作作為畢生的職志。圖為2016年,宗教博物館特展開幕,了意法師致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