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細數斯洛伐克電影30佳

一、背景

說到斯洛伐克,當然繞不開捷克,這兩個民族歷史上分分合合,打不斷扯不開,又自成一體,而在電影中,捷克百大影片中就包含了此30佳。無論從文化藝術還是從政治經濟來說,毫無疑問,捷克的聲名均略高於斯洛伐克,因此我們的印象前者總體水準皆高於後者,事實也確實如此,但其實斯洛伐克也出產了不少精品。國內觀眾接觸到的東歐電影中,捷克片是首當其衝的,像《好兵帥克》等,因此長期以來,斯洛伐克電影一直處於捷克電影的陰影之下,這30佳中,亦有一部分是和捷克合作,但更多是自產自銷的。

▲《好兵帥克》

還是先從捷克新浪潮開始說吧,我們都知道相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東歐的文學藝術同樣發達,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都為世界奉獻了一大批藝術大師,在世界電影的黃金年代,捷克電影1962年也掀起了強勁的「新浪潮」,略晚於大名鼎鼎的法國新浪潮,受到其「真實電影」的強烈影響,直面社會政治現實,以自身獨特的文化及生存智慧來探索最深沉的主題,布拉格電影學院的青年們開始質疑起社會主義救世主般狂熱的信仰,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關注現實、關注身邊的人群。

在這股浪潮中,電影與文學的密切關係得到很充分的體現。文學巨匠赫拉巴爾(BohumilHrabal)最負盛名的幾本小說《底層的珍珠》《過於孤獨的喧囂》、《我服侍過英國國王》都曾被改變成電影,而《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靈雀》(JiriMenzel導演),《金髮女郎之戀》、《消防員的舞會》(MilosForman導演)更是捷克新浪潮的先驅和經典;捷克電影百大榜首的《亂世英豪》(MarketaLazarová1931)改編自另一位捷克作家萬裘拉(VladislavVancura);米蘭•昆德拉赫赫有名的《玩笑》也曾搬上過銀幕。文學與電影的重疊,為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電影增加了詩意和文學的註腳,也註定是社會文化氛圍的產物,其共通點是是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注目、黑色幽默、政治影射和對道德問題的關注。

▲《亂世英豪》

細看長期處於捷克電影陰影之下的斯洛伐克電影,其實不僅既有捷克片慣有的文學性、藝術性、幽默諷刺等,也更突出善良小人物的悲喜,相對地弱化淡化政治色彩,即使是提及戰爭和政治體制,也不作為重點。如《網中的太陽》、《至關緊要的歲月》、《我們每天都生活》、《銅塔》、《鷹羽毛》、《玫瑰色的夢》、《家屋的夢想》、《我愛,你愛》、《甜蜜的麻煩》等,都清淡宜人,溫情中設有深深思索,小人物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如何繼續頑強地生活,它們給出了一個出色的答案。還有一部分影片是立足如今的現世安穩,雖然歲月靜好,但戰爭留下的傷痕依然處處可見,過去可以被原諒,但不能忘記,《拳擊手與死神》、《於是我將奔向世界盡頭》、《322》、《跨越多瑙河的隧道》,將戰爭抖落一地的殺戮、仇恨、罪孽、傷痛一一拾來,以人性角度重新審視,不管怎樣,硝煙的日子、陽光的日子,我們都要一樣地過。還有一部分影片是80年代后,突出斯洛伐克傳統價值觀和現代意識間的衝突、原有世界觀的坍塌、新舊體系交替時社會道德觀的轉變,《紅酒》、《卡車司機之歌》、《拳擊》、《一天的故事》、《另一種愛》、《南方的信》、《助手》、《午夜騎士》、《母女情深》都是這樣的類型,融入了不少西方文化,但相比於6、70年代,藝術成和可看性略有降低。

▲《網中的太陽》

二、狂歌

扯了那麼多閑話,該切入正題了。從年代上劃分,時代特徵很明顯。整個60年代是全世界思潮狂飆的年代,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轟轟烈烈地學生運動、都在烏托邦,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好萊塢同時興起的獨立電影,捷克斯洛伐克電影也在進行著一場思想自由的洗禮。因此縱觀系列中60年代十部,風格迥異、流派紛呈,有寫實、有超現實、有仿紀錄片、有詩意、有對戰爭的反思,各題材全面開花。

斯蒂芬•烏赫爾(StefanUher)導演過60s中兩部《網中的太陽》、《風琴》,前者通常被認作是捷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他對試圖改變人生境遇的青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寫中,創造了一部結構激進且高度主觀的電影,而且此片將關注點聚焦在貌似個人化的事件之上而非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之中,因而此片曾被抨擊為反社會主義並在布拉迪斯法發被禁演。但在1963年,一群捷克影評人在布拉格組織了一場具有慶祝性質的放映會,之後並以壓倒性的多數肯定了它的藝術價值。在取得這個評論上的支持下,《網中的太陽》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界顛覆性狂潮的象徵。烏赫爾執導的《我要是有了槍》列入70年代十佳、《三個女兒》《創造奇迹的女人》列入斯洛伐克60年代最佳影片II(Slovakmoviescollectionof60II),可謂著作等身。

▲《網中的太陽》劇照

分列1960s、1970s十佳的《野百合》和《植物園狂歡》導演埃羅•哈維塔(EloHavetta)畢業於布拉迪斯拉發學院,因出身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他非常注重個人感受和經驗,也通過他畢生唯一兩部劇情長片而名聲大震,這兩部片子都具有很明顯的魔幻超現實特徵。

▲《野百合》

導演過《拳擊手與死神》(60s)、《於是我將奔向世界盡頭》(70s)的彼德•索蘭(PeterSolan),另一部《今夜結束之前》也列入斯洛伐克60年代最佳影片II,《拳擊手與死神》從人性角度冷眼戰爭後遺症,這類題材在斯洛伐克電影中作為傳統模式被保留下來,我們在後來的《赤腳鐘聲》等片里都能依稀看到,而《於是我將奔向世界盡頭》則用兒童的眼光,比較常見,70s中《我要是有了槍》也採用了這個角度。

▲《今夜結束之前

《至關緊要的歲月》將重心落入日常生活,導演尤萊伊•雅庫比思科(JurajJakubisko)常被稱為「東歐的費里尼」。其作品《鳥,孤兒與愚人》列入斯洛伐克60年代最佳影片,《千年蜂皇》被列入捷克影史百佳。

▲《鳥,孤兒與愚人》劇照

《德拉克的回歸》是斯洛伐克新浪潮電影的另一經典作品,導演埃德沃德•格雷涅(EduardGrecner)的偶像是阿倫•雷乃(AlanResnais),可以想象他的風格,電影通過含混的的對話、模糊時間層次錯亂、明顯的意識流風格製造了一個言語和影像的迷宮。所謂「德拉克」,是迷失和尋找中的西西弗斯。

▲《德拉克的回歸

《我們每天都生活》則是另一種風格,謂之「仿紀錄片」,後世借鑒頗多,影片非常翔實、忠實地記錄了戰後一戶普通人家的現實生活,可見斯洛伐克電影人已經開始逐步關注民生問題,開始以小人物的眼光審視社會問題。

《322》又是一部重量級影片,獲1969年曼海姆海德堡國際電影節大獎,影片講述了一位官員誤認為自己得了癌症,他覺得和斯大林時期參與的秘密活動有關,開始為以往的過失而尋求內心安寧。此片紀實與虛構並重,審視了戰爭對人性的影響和一些註定無法抹去的痕迹;如果說導演杜桑•哈那克(DusanHanák)擅長嚴肅題材,那麼他的另一佳作、入選80s十佳的《我愛,你愛》,則是一出輕喜劇,笑中帶淚地描摹了卑微小人物生活的甘苦,獲1989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其他作品如《紙人頭》、《舊世界群像》等也都是傑作(這兩部字幕組都有出,並原創有《紙人頭》的字幕。)

▲《322

三、沉思

70年代在60年代的基礎上,斯洛伐克電影在注重藝術性和批判行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內在語言,無論從故事的可看性、劇情的張力、人物性格的多樣、視角的多面、風格的多變,都有長足的發展,主線脈絡清晰、情節扣人心弦,十分有看頭。人們在漸漸淡忘二戰帶來的傷痛時,冷戰造成的精神苦悶引發另一種革命思潮,更多的導演將目光投向更廣泛的題材抒發遣懷理想抱負。

《銅塔》寥寥幾個人物,但構成了一個豐富小世界,畫質很好,顯露出和60s完全不同的質感,色彩絢麗山河壯闊,優美的音樂凄美的愛情;而位列其後的《鷹羽毛》是同一故事的續作,雖然與第一部風格迥異,但均是斯洛伐克70年代初期賣座影片,受此影響甚至延續拍出了一系列關於斯特拉特納山谷(StratenáValley)故事的電影如《Stratenádolina》,而選入此系列的80年代電影,同樣有很多相關於斯-波邊境的體裁故事,很難說不是受到了這個系列電影的影響。也曾因好奇心查閱過並過關於斯洛伐克對波蘭人「特殊」感情的由來,以及邊境山峰的狀況,可惜不甚詳實,深感遺憾。

▲《銅塔

《海斯基的大盜》以瘋癲惡搞包裝,實則以超現實影射當局時事,取材自民間幽默故事,帕喬不滿社會不公和壓迫,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困局,片中歌舞當道,呈現出斯洛伐克民族慣有特色。

《紅酒》絕對是70s重中之重,又一部民間編年史,一個普通家庭如何穿梭過戰爭的硝煙、如何在矛盾紛爭中終於互相體會到什麼是愛和寬容、如何在不同體制中掙扎,人物眾多、性格鮮明、愛恨分明,年代跨度大、服裝道具精緻,以個人角度窺見時代變幻,濃縮了數十年的光陰。

▲《紅酒

《玫瑰色的夢》是一出關於青澀的夢境,郵差和吉普賽姑娘陷入愛河,詩意的夢想在平庸的現實前不堪一擊,整部影片意境很美,哀而不傷,淡淡的讓人回味。

▲《玫瑰色的夢

《拳擊》描述了兩個曾棋逢對手的拳擊手在事隔多年後又重逢,雖然歷經多年仍不願化解舊日芥蒂,終於又面對面地站在拳擊場上,這不僅是兩個男人、兩個拳擊手的較量,還是兩種生命態度的較量,這場無謂的爭鬥只能讓我們明白,最後的贏家並非是拳擊場上最終獲勝的人,你所謂的獲勝是戰勝了什麼,是戰勝了對手還是是戰勝了自己?看似悶悶的片,其實也大有深意。

《家屋的夢想》是個人比較喜歡的類型,音樂和畫面都十分優美,一個普通男人對安定家庭生活的嚮往,情節很簡單,幾乎是單線敘事,側面反映了戰後斯洛伐克底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雖然不免窮困,但在困境挫折中,善良的人們始終保持著樂觀堅忍的奮發精神,這一無形的精神力量無論在捷克還是在斯洛伐克電影中,始終存在,在很多東歐片中,也處處可見。悲劇收尾不影響影片整體的樂觀格局,結尾處很有力量,戛然而止的處理在很多同類影片中很多見,如《卡車司機之歌》,留白得恰到好處。

▲《家屋的夢想

四、共融

80年代的作品從藝術成就、可看性來說,都略遜於前兩個年代。80年代波普文化對電影的衝擊不容小覷,題材也從6、70年代常見的鄉村人情轉述到城市人際關係,開始表現出更強的現代特徵,無論是畫面還是演員或配樂,都明顯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傳統的單線敘事漸漸模糊,淡化為多線多觸角,這也產生了一個弊端---看完之後印象不深刻,事實上,這些片看似漫無邊際而絮叨煩悶,其實主題精神很鮮明,不少導演在敘事的同時,也在困惑中慢慢摸索,在探求原有「舊」世界打開大門時,如何和外面的世界接壤;另一方面,戰爭傷痕給一代人帶來的傷害依然存在,在電影的角角落落倔強地探頭探腦。

《卡車司機之歌》里的原聲配樂是一大亮點,甚至延續到了其續集(當然續集之差強人意,是題外話了)。影片描摹了城市中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霹靂舞、流行音樂這些符號無不傳達了美國文化在全球的滲透,替代了斯洛伐克電影原有里常見的民族歌舞。且不說斯洛伐克,放眼80年代的其他國家,也都在趕這股熱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此片既開創了斯洛伐克電影的新題材,又脫離了傳統軌道,自此片后,同質電影的增多,在某一程度上削弱了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長久以來的優勢和特點,文學性和藝術性的降低多少損害了其發展。對於斯洛伐克電影,直至馬丁•蘇力克(MartinŠulík)聲名大噪的花園(Záhrada)之後,才又展現出往日風采。

▲《卡車司機之歌

《跨越多瑙河的隧道》還是二戰題材,或許這個話題將永遠是銀幕的寵兒。為逃避蓋世太保,斯洛伐克邊境鐵路郵政員和猶太人越過多瑙河逃向匈牙利的驚險歷程。此類影片甚是風行,多為展現大環境下小人物的命運,新世紀之後很成功的一些電影如《偽鈔製造者》、《鋼琴家》就是採取這個模式,重在反思戰後依然心悸的恐慌感,採取比較寫實的手法,時代變遷,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跨越多瑙河的隧道

《一天的故事》是三位導演的處女作合集。曾經被迫解散的搖滾樂隊,在回歸機械單調的生活多年之後,突然有機會重組、舊夢重溫,然而時過境遷,美好的舊日時光已不可能重來,今日的他們,必須要在謊言、妥協、掙扎、矛盾中反覆衡量,然後做出選擇。這不僅是一個樂隊的故事,還是一個民族的故事,面對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碰撞,斯洛伐克人該何去何從,在這些充滿了對60年代音樂深深致敬的音樂中,我們和他們一起迷惘著思索著。影片原聲非常棒,這點和《卡車司機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天的故事

《另一種愛》是關於傳統道德和現代意識的衝突,一個醫學院學生來到一個小山村后,被控實行非法墮胎,影片反映了當時斯洛伐克社會道德的滑坡、傳統信念的坍塌,延續了80年代影片主要傳達的精神,批判了社會現實。

《南方的信》和《助手》都是根據作家LadislavBallek的作品所改編而成,具有較強的文學氣息。《南方的信》一開始,就以非常文藝的獨白吸引住了我,人已中年的主人公徐徐回憶40年代二戰後一個虛構的邊境小鎮上,時年五歲的他,用孩童的目光打量著那段色彩斑斕、動蕩不安的年月,打量著多種文化衝突中湧現的獨特人物。此片結構工整,乃80s上乘之作。

▲《南方的信

《助手》講述了二戰後一戶遷往斯洛伐克南部的普通家庭,接手了一個匈牙利移民留下的肉鋪,同時也接手了貪得無厭、毫無道德標準的助手,這位助手雄心勃勃、精明險詐,不僅協同屠夫妻子將肉鋪事業進行得紅紅火火,還引誘了這對母女,外來者的侵入讓整個家庭正面臨著分崩離析,或許這也可以從中窺原作者留戀傳統文化的情結,也是作家對戰後傷痕的反思。

《午夜騎士》是MartinHollý(《銅塔》的導演)「邊境」體裁系列的延續,一站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兩個老兵被困在一個與波蘭交界的斯洛伐克北方小村莊里,村莊閉塞孤立,缺乏就業機會,一個老兵慫恿居民們賣掉牛群只求一張駛往美國的船票,不僅如此,他還干起了走私馬匹到波蘭的勾當;另一個老兵以保衛邊境和新共和國法律為己任,兩人勢必發生衝突,導致村民和海關人員的傷亡,這場鬧劇最終以邊境線的改動而告終,村子里的居民們被劃歸為波蘭人,所謂走私也就不復存在。此片再次印證上述斯-波邊境的體裁故事,是一個體系的。

▲《午夜騎士

《母女情深》改編自MilkaZimková(斯洛伐克女作家、導演,以鄉村小說聞名)短片故事集,以鄉村為背景,講述一對母女貌似複製、毫無二致的生活經歷,單身母親目睹私生女兒重蹈自己當年覆轍,導演深諳斯洛伐克東部人們的生活常態、地方傳統和心理狀態,同時也描繪了斯洛伐克人面對傳統觀念被顛覆后的種種變化,在80s影片中,這個母題被反覆呈現。

▲《母女情深

《甜蜜的麻煩》與《母女情深》、《助手》和《卡車司機之歌》在題材上是一脈相承的,導演喬拉•赫茲(JurajHerz)可謂大名鼎鼎,《去年夏天的甜蜜遊戲》、《焚屍人》、《美女與野獸》均出自他手,但此片是一個小品式的清新喜劇,一個中規中矩的糕點師莫名其妙地捲入了老闆的感情事件里,採用了比較傳統的喜劇手法,頗為值得一看。其實這種輕喜劇在捷克&斯洛伐克電影中也長盛不衰,只是將場景從鄉村移到了城市,再次凸顯80s特徵。

▲《焚屍人

附:斯洛伐克60~80年代最佳影片(30部)及資源:

60年代10部最佳影片:https://pan.baidu.com/s/1dEOWbp3

01.JánošíkI,II(D.PaloBielik,1963) 02.TheSongofaGreyPigeon(Piesenosivémholubovi)(D.StanislavBarabas1961)

03.TheSuninAnet(Slnkovsieti)(D.StefanUher,1962)

04.TheBoxerandDeath(Boxerasmrt)(D.PeterSolan,1962)

05.TheOrgan(Organ)(D.StefanUher,1964)

06.DragonReturns(Draksavracia)(D.EduardGrecner,1967)

07.OurDailyDay(Dennaskazdodenny)(D.OtakarKrivánek,1969)

08.ThePrimeofLife(Kristoveroky)(D.JurajJakubisko,1967)

09.CelebrationintheBotanicalGarden(SlavnostVBotanickejZahrade)(D.EloHavetta,1969)

10.322(D.DusanHanák,1969)

70年代10部最佳影片:http://pan.baidu.com/s/1kUKahJT

01.CopperTower(Medenáveža)(D.MartinHollý,1970)

02.EagleFeather(OrliePierko)(D.MartinHollý,1971)

03.IfIHadaGun(akaKebysommalpusku)(D.StefanUher,1971)

04.WildLilies(Laliepolné)(D.EloHavetta,1972)

05.Pacho,theBrigandofHybe(Pacho,hybskyzbojnik)(D.MartinTapák,1976)

06.RedWineI,II(CervenévínoI-II)(D.AndrejLettrich,1976)

07.PinkDreams(Ruzovésny)(D.DusanHanák,1976)

08.TheWinner(Vítaz)(D.DusanTrancík,1978)

09.AndI'llRuntotheEndsoftheEarth(Apobezimaznakrajsveta)(D.PeterSolan,1979)

10.BuildaHouse,PlantaTree(Postavdom,zasadstrom)(D.JurajJakubisko,1979)

80年代10部最佳影片:http://pan.baidu.com/s/1kUMHWxx

01.TheFountainforSuzanne(FontánapreZuzanu)(D.DusanRapos,1985)

02.APathAcrosstheDanube(ChodníkcezDunaj)(D.MiloslavLuther,1989)

03.OnlyaDay(Ibadeň)(D.Ruttkay,Stric,Hecko,1988)

04.AnotherLove(Ináláska)(D.DusanTrancík,1985)

05.ILove,YouLove(Jamilujem,tymilujes)(D.DusanHanák,1980)

06.TheSouthernMail(Južnápošta)(D.StanislavPárnický,1987)

07.NightRiders(Nocníjazdci)(D.MartinHollý,1981)

08.SheKeptCryingforTheMoon(Páslakonenabetóne)(D.StefanUher,1982)

09.TheAssistant(Pomocnik)(D.ZoroZáhon,1982)

10.SweetTroubles(Sladkestarosti)(D.JurajHerz,1984)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