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迷霧》|存在自有理 善惡未必報

《迷霧》講述了小鎮被莫名大霧淹沒 ,超自然邪惡力量隱匿其中。人們不明真相,小鎮生靈塗炭。信任危機、他人地獄、妖言惑眾 ··· 在一個超市中探測著善惡較量。

Denial is a power thing.

Thehe's none so blind as those who will not see.

1、「即使是痛苦憂傷的夢,也是對現實中被壓抑慾望的代償性滿足。」——弗洛伊德

電影是現實、幻想、夢境的三重奏,夢的法則即電影法則。

「U JUMP,I JUMP.」 是一個愛情夢。

「動起來吧。」 是一個財富夢。

「別來無恙。」 是一個青春夢。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是一個英雄夢。

當然,恐怖片、驚悚片、災難片不會是我們的夢想,而是被壓抑慾望的釋放。鬼魅、怪物、災害是我們每一個人暗藏深處那心緒的對象性攻擊。在這個假想的銀幕世界中,心魔被具象化,被他者化,被合理化。我們在觀賞這個假想的同時,又體驗了行惡的快感。

在這「迷霧」中,真相不可辨,人心尤難識。正因我們失去了善與惡、真與假的判斷依據與能力,我們時而與受害者認同,時而與施暴者認同,時而與反教者認同,時而與蠱惑者認同

作為恐怖片,《迷霧》遵循了死亡原則,殺傷、虐待、破壞,這些死的動力同時滿足了我們的安全感和侵犯欲。我們在自身安全的條件下經歷他人的危險和災難,以「他者」的視角接近死亡,觀看死亡。既體驗到了極端狀態下的刺激與快感,又享受著舒適,感嘆著幸運。


2、「平靜的生活下隱藏著許多罪惡。」——阿加莎·克里斯蒂

《迷霧》中,有信任危機,有他者異化,有以惡制善,有黨同伐異。 導演沒有表達明確的善惡論與是非觀,結局雖然沒有對絕望加以戲謔,沒有交代留在商店裡人的結局,但我們不禁會問:這是否是反派的勝利?

恐怖片往往表達了個體的創傷或集體的焦慮,是對他人或社會缺乏安全感的焦灼與恐懼

韓國恐怖片導演金成浩在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驚悚大師論壇」上說:「韓國近15年驚悚片產量很高,根源是社會壓力很大······恐怖的力量來自於現實。」

日本二戰後出現的第一次恐怖片熱潮,也是戰後的民族挫敗感和虛蕪感的釋壓。

歐美在五六十年代的恐怖片高潮是社會動蕩、政治危機、經濟衰退引起的叛逆心理的外化。

高明的恐怖片不僅僅是驚嚇,它藉助「恐怖」激活隱藏在幾乎每個人靈魂深處的黑暗角落。

自1910年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怪物恐怖片《科學怪人》的出世,「恐怖」作為外衣,暴力或異類對正常秩序的破壞才是影片的內核。恐怖帶來的災難是善與惡、秩序與破壞、人類與異類的試驗場。


《科學怪人》 1910


《迷霧》中的非理智、非秩序、非科學,暴露了理性世界的局限,非理性的力量打破了理性王國的可控性和井然秩序。影片將我們拋擲在一個危機四伏的境地,擊碎了我們秩序世界的幻想。

《迷霧》帶來的恐懼與絕望不單單來自未知生物,更來自「他人即地獄」的人性陰暗。

恐怖片是人類對自身隱秘的慾望、黑暗的內心世界的自覺認知。這種認知越是深刻,人們越是恐懼。恐怖片帶來的不只是恐懼,還是寓言。

3、「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新約全書·馬太福音》

《迷霧》是宗教、經驗論、唯理派的較量。

《舊約》的血腥殘暴眾人皆知,記載中「殺盡、滅絕凈盡、盡行殺滅」這樣的辭彙比比皆是。宗教荼毒,流言惑眾。

在影片中,宗教起初是最大的反派,在最後卻令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信徒。而科學和真理一再被推翻。

因為宗教的目的就是使人信服,當人們有所質疑時,用不可證偽和不可知論來自圓其說。

例如,進化論推翻了《聖經》的上帝造人說,宗教則說,進化是上帝造人的工具。

再如,科學界推翻了基督教認為的地球生命1萬年,地球年齡已有45億年。宗教則說,兩種時間度量並不屬於一個參照系。

科學的任務是尋求真理,它的目的要求它必須是可證偽的。所以當發生「迷霧」這樣的超自然現象時,便不能自圓其說,被懷疑,被推翻。

當我們身處「迷霧」這樣的異境,唯理派無從解答,經驗論嚇得不輕,只有虔誠的教徒用她「自圓其說」的能力使驚恐的災民得以救贖,深信不疑。

「迷霧」生髮極惡,反派荼毒惑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