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陵園石雕:一脈相承的民族藝術

在傳說中,生命永恆,死就是往生,基於對生命的這種認識,才使得他們如此嚴肅、鄭重地對待死後喪葬的問題,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陵園石雕。

陵園是古代為帝王將相、王侯貴族死後墓葬而專門建造的。

自古以來,大多的統治者們是有信仰的,不管信奉哪個教派、宗門,總之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死了是可以往生的,古代的人們自覺將自身的壽命劃分為陽壽、陰壽兩個階段,並認為陽壽是有限的,而陰壽是無限的,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皇室宮廷的達官貴人們比著勁耗費巨資,大肆修造陵墓。不論是地下的陵寢墓穴,還是地面的神道建築都是非常的豪華氣派,成了一道傳諸後世的人文景觀。

陵園石雕便是立於地面的神道兩側的那些石刻的雕像群。選擇上好的石料,使用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雕刻石人、石柱、石碑、石獅、石馬等這些姿態萬千、神形俱備的「石像生」。在這裡石頭是有生命的,它們被賦予了一種神奇的寓意,成雙成對地放置在神柱、石碑兩旁,為陵墓主人恪守著護陵鎮墓的職責。

陵園石雕據史料記載從戰國年代就開始出現,經過秦朝、西漢的發展,到東漢明確了陵園石像的基本造型與制式:即在陵墓神道兩側設置一對天祿、一對辟邪。到了南北朝時期,為了在石像的形制上增添了藝術表現力,都把「石像生」雕刻得威猛無比。南朝時期建於帝陵神道的石像神獸體積碩大,現今散落在金陵古都附近的、從六朝遺存下來的石雕大多高達三米,且形態威猛,傲然不可侵犯。這個時期的石雕因工藝、造型的特徵出現南北分化。北方一脈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大唐盛世得到更為極致的表現:在建制上大多出現成雙成對的文官、武官,但缺少辟邪。而南方一脈的藝術風格,歷經歲月的變遷,已經找不到痕迹了。也許一個藝術派別發展到了頂點,而後就逐步走向衰敗、終結,自有它的成住壞滅。

古代的墓葬傳統隨著時代演變與發展,到了東晉年代才確立為依山為陵,即選擇某處山來建造墓穴。但只有帝王將相的墓葬之地,才稱其為陵。陵園裡的各種石雕群像會隨著歷代統治者的喜好有所變化,大致是一脈相承的。唐宋明清時期的陵墓石雕都以「石像生」的面貌示人,各種造型的石人、石馬、石象、石獅等靈獸栩栩如生地立在神道兩側。長長的神道兩側,遵照當年帝王、將相的禮儀規範,依次排列著成對出現的神柱、天祿(帶雙角的獅子)、辟邪(帶翅膀的獅子)、文官、武官,這些石雕姿態各異、惟妙惟肖,忠實地護衛著主人的寢陵墓穴風格與講究,從建制和規模上可以看出墓室主人的榮華尊貴。

明十三陵神道石像生立象

陵園石雕因人們對神靈的崇拜發展而來,經過一代代的傳承與演變,逐漸成為一個獨特的造型藝術,為當代人們所稱道。那些排列有序的天祿、辟邪,墓室里陳放的鎮墓獸、牆上壁畫中描繪的羽人飛天,寄託著人們的信仰和情感,人們試圖通過陵墓這一特殊的場所達到人與神的有效溝通。從遠古時代起,在人們心目中,神常常被人性化、動物化、具象化,因此,當生命結束之時,就會藉助神化了的各種動物以達到與神靈溝通的願望。人們認為那些擬人化了的「石像生」能給陵墓主人帶來吉祥,會給靈魂以庇佑,能幫助陵墓主人驅逐各種妖魔鬼怪,使靈魂順利升天,或者幫助他們迅速轉世,仍投胎到王宮貴族之家。

從目前已挖掘的陵墓里可以看到擺放在石槨前的鎮墓神獸,大多是兇猛的動物,還有人首獅身的。在墓室里的門楣(額)上還常常可以看到雕刻帶雙翼的飛馬及兇惡的饕餮等圖案。這些神獸上能溝通天地,下能通達人性,天國人間,無所不住。比方說陝西唐代的乾陵、河南宋陵、北京的十三陵這幾個陵園,無論其地下的陵寢墓穴還是地面上的神道建築及石雕,都充分反映帝王將相渴望長生不老的心思。

帝王也好,天子也罷,他們首先是人,同樣會經受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都想長生不老,都想江山永遠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皇權和皇位的鞏固,又常常是把自己渲染成天之驕子,或直接對外宣稱受命於天,受天的旨意來統治人間。他們對神靈的崇拜及依賴,變得更具體更現實了。對生的留戀,對死亡的認識使得他們往往是不惜成本地建造自己的陵墓,其豪華奢侈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翻開歷史的典籍,發現歷代的統治者對陵園的建造是十二分的用心。比方說長沙王利蒼之墓、南越王趙昧之墓。據說從墓室里挖掘出的陪葬物品是應有盡有,似乎是將生前皇宮裡的物件完全照搬到了墓室。而地面上的建造同樣是壯觀、威武,極顯皇家氣派。寬闊的神道,高聳的石柱,以及神道兩旁排列有序的天祿、辟邪、文官、武官,會按照墓室主人的喜好和皇家制式,栩栩如生,陵園石雕為古代藝術雕塑留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畫卷,而且這是一脈相承的民族藝術。那些具有生命質感的粗獷、矯健、圓潤的石人、石獅等石像生歷經滄桑,成就了一代代人對生命永恆的追求。

可惜的是這些陵園的雄風異彩,往往隨著朝代的變遷、王室的更替而遭到破壞。金代的皇陵就曾被明朝統治者無情摧毀,說是要斷了金人的祖脈,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江山代有人才出。更多的陵園因無人打理,任由風吹雨打、歲月的侵蝕而日漸湮沒。偶爾遺存下來的,變得十分珍貴,當成文物被保護起來。經考古學者的考證,西安茂陵為西漢時期大將霍去病的陵墓,陵墓前只有一個馬踏匈奴的石雕還依稀可辨。在成都近郊有一東漢時期的高頤墓,從陵墓前石雕的形制與造型判斷得看,基本屬於王公貴族的。南北朝時期,北朝只有單獨的石雕、神獸遺存下來。南朝諸代帝陵里的石雕,有少量的散落在南京的近郊,還依然散發著十足的王者霸氣。

十三陵神路上的「石像生」

陝西乾陵無字碑局部

從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相繼有三國時期的東吳和統一后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王朝在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建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陵在南朝的三百多年間,成為一個人文薈萃、梵剎林立、風景絕美的風水寶地,從而引得多少的六朝帝王或王侯在金陵建造陵園。大多分佈在南京近郊的棲霞山、麒麟門、丹陽、句容縣這一帶。令人惋惜的是昔日的陵地墓區如今已是農田,變作了青苗穗浪;但那些原本立於神道兩旁的高大威嚴的石雕神獸,或單或雙依然佇立在田野之中,昂首挺胸,引頸豪嘯,一副傲然不可侵犯的神情,讓面對它的人們產生無限遐想。座座荒冢寒山、處處台基瓦礫,當年井然有序的一尊尊神獸,在經歷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后,默默地向世人傾訴我們的祖先的心靈願望。

從陵園石雕的建築風格來看,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古代大型石雕的輝煌階段,它秉承了前朝各代石雕的藝術特色,不斷揚棄、不斷更新,為古代雕塑藝術添上重彩的一筆。並在漢唐之間承前啟後,為唐代的陵園石雕奠定了基礎。盛唐之後,古代的雕塑便逐漸失去了矯健雄壯的風格與形態。唐朝的陵園石雕是沿襲了南北朝粗獷、威武的藝術特色,同時造型美觀大方,工藝堪稱精湛。位於西安附近的唐代諸陵有幸保存下來,其地面的神道建造、石雕神獸,雖然飽受歲月的磨礪,但仍然能見當年的風采,無不彰顯了大唐盛世的風範。

人的生命從何而來,生命終結時又將到哪裡去?這一直是人類所困惑的問題。古代的人們篤信神靈,相信人是神造的,是神賦予了人類的生命,是天上的神主宰著天地萬物,掌管著人世間的日升月落,分配著人世間諸多生靈的生老死別與悲歡離合。在佛教傳入之前,佔據人們頭腦的就是那些神奇、詭異、變化多端的神像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帝王將相,在對待死後喪葬的問題上,一律是不封、不樹,只在茫茫草原上找一個地方悄悄埋葬,目的是讓人尋它不著,也許這是源自他們游牧民族的風俗習慣。從簡約主義這點來講也算得上是華夏文明多元化的一個另類元素。

傳說中,當人的肉體死亡之後,其靈魂將脫離肉體繼續存在,「視死如生」,帝王將相們在建造陵墓時,將衣食住行、消遣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似乎為的是滿足人們在陰間生活的需要,只有如此,生命才真可謂永恆,這就是古代墓葬的真正職能所在,那些建造在陵墓外的眾多的「石像生」,彰顯了墓室主人生前的影響力,依靠這些栩栩如生的神獸的引領,他們的靈魂很快得到往生。生命永恆,死就是往生,基於對生命的這種認識,才使得他們如此嚴肅、鄭重地對待死後喪葬的問題,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陵園石雕。這些陵園石雕見證了幾千年來雕塑藝術的文明裡程。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

請關注近期:

創新驅動浪潮起,夢圓京華正當時——「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在京舉辦

中關村「軍民融合」的經驗可資借鑒

用腳步丈量人生的長度和靈魂的深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