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別了,北平:奧地利修士畫家白立鼐在1949

陽光普照,萬物安寧!一種告別的氣氛籠罩我們所有人。無論你遇到什麼人,他都問:「您也離開嗎?什麼時候走?」在我住的樓對面有一座新建設的小教堂,快要竣工。周圍的地方都已經清理好,現在還需要刷漆,風格是經常見到的「宮廷風格」。

——白立鼐,1948年12月12日

「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依稀記得,每至下雪時節,洗去喧囂、銀裝素裹的北京城總會贏得這樣一句美譽。北平,這個留在過往時空中的字眼,夾帶著其中流逝的風物,令多少人魂牽夢繞,難以忘懷?那些動聽故事和美麗景象,是否也常常踏著想象的長空,向你飛旋而來?如果你也對「北平」「老北京」有著特別的情愫,那一定要看看新星出版社傳記文庫的最新作品,來自奧地利古典語文學家、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雷立柏的《別了,北平:奧地利修士白立鼐在1949》。

白立鼐,一位被遺忘的奧地利修士和畫家,在生活長達26年之久,並曾在北京輔仁大學任教16年,培養了眾多傑出的年輕藝術家。正如奧地利大使艾琳娜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的:「據他的日記可以意識到,白修士對的感情非常深——他把自己生命的26載獻給了。他很不情願地離開了北京,雖然1948年和1949年的北京處於很微妙的處境,而他很擔心將來的發展。他當時很憂慮在華的外國人和的基督徒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在這位修士藝術家的水彩和素描作品中,眾多「老北京」的細節被詳細記錄:蜿蜒而過的護城河、恢弘的故宮與城門城牆、鐘樓白塔寺廟教堂等各色建築、郊區的自然山水風光,以及淳樸的車夫、農民、工人等「老北京」市民形象……透過這些生動的畫面,你彷彿能穿越時空,領略到1949年前後的「北平」風情。同時,你還會看到中西文化在藝術中交匯的和諧與驚艷,比如,古典燈籠與西方聖誕節飾品交相輝映時的溫暖畫面。此外,你也許還會忍不住許下和奧地利大使艾琳娜相似的願望:「白立鼐的一幅水彩畫是從景山上畫的故宮。當我下次爬上景山並眺望紫禁城時,我就要找白立鼐當年站的位置,用他的視角看故宮……」

今天我們就與你分享書中的一個章節,將這位熱愛北京的奧地利修士畫家介紹給你。

方濟格·布茹克內爾(中文名字:白立鼐)修士1891年12月3日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威廉和伊莉莎白·布茹克內爾的第六個孩子。他的父親是裁縫。父親早逝,所以小方濟格與病弱的母親搬到母親的老家,即捷克中南地區的布傑約維采(德語稱「布得維斯」),在那裡他上了兩年國小。他的母親於1900年去世,方濟格又回到維也納,繼續上國小和中學,並完成師範學院的課程。1912年他在維也納一所國小教書。1914年8月他作為志願軍入伍一年。然而,戰火維持了四年之久,期間年輕的方濟格在捷克東部地區和義大利北部地區服兵役。在戰爭結束時(1918年)他已經是中尉。

在1919年復活節之前,方濟格在維也納附近的傳教修道院「聖佳伯爾」參加了一次信仰靈修活動(「避靜」)。聽了神父們的講道后,他決定以傳教士為自己的職業。1919年8月他前往聖佳伯爾修院,決定要加入「聖言會」這家傳教修會,以「修士」的身份在傳教區服務,並在入會時獲得「貝爾克曼斯」這個會名。聖言會的修士當時大多是手工業者、印刷工或建築師,很少有修士是老師。1921年貝爾克曼斯修士宣發第一次聖願。1923年修會派他到。當時的聖言會在山東南部管理一塊面積很大的傳教區。在,他獲得了漢語名字「白立鼐」。

45歲時的白立鼐修士

白立鼐修士這樣回顧前往的道路和在的經歷:「我們從南安普敦出航,經過蘇伊士、亞丁、科倫坡、新加坡,40天後終於到了的上海!從那裡坐火車到孔子的家鄉(山東),那裡有韓寧鎬主教的傳教區。1923年11月29—30日午夜,我到了兗州府的主教府,我還記得,那是月光皎潔的夜晚,而當我進入了教堂的門口,兗州大堂的鐘樓響了12下。在兗州的休整時間不長,我坐騾車,到了離兗州30公里遠的聖言會會院,即濟寧以北的戴家莊(亦稱『岱家』)。這個會院還辦了三所學校:一所國小,一所師範學院,以及一所中學(在濟寧市的『中西中學』)。我在這三所學校一邊和學生學漢語,一邊教他們歐洲文字、閱讀、數學和繪畫;1929年以後我也在兗州府的大修道院中任教。」

「到了1933年,韓寧鎬主教派我到北京。聖言會在那裡剛剛接管天主教創辦的輔仁大學。我曾在那裡任德語講師、美術講師,還當了西洋畫組主任。除此之外,我也支持年輕的天主教畫派。1945年後,政治上的變化使得大學的工作逐漸無法進行。因此,我1949年1月9日離開了北京,飛到上海,後到香港,1949年8月16日又飛到羅馬。」

輔仁大學的天主教畫派(1936年)

在26年後,白立鼐再次得以回到他的家鄉,在維也納又見到了他的兄弟姐妹們,還有聖佳伯爾修道院的會士。1950年1月後他在羅馬學習裝訂書籍的技術,1950—1974年負責聖言會總會在羅馬的圖書館。他也經常充當羅馬會院的客人的導遊,帶他們去參觀羅馬的博物館和旅遊景點。

1974年7月2日,82歲的白立鼐離開羅馬並回到奧地利聖佳伯爾會院,在那裡的圖書館服務。1981年7月後他因大腿骨折導致終身卧床。他以平靜的心態忍受長期的病弱。最後兩年,他的聽力也極度退化。1985年4月9日,白立鼐修士去世,4月12日在聖佳伯爾的墓地下葬。

80歲的白立鼐修士(在羅馬)

這位奧地利的修士對的長期影響在於他對天主教畫派的激勵。他曾任「西方美術專修科副教授」,而1933到1948年間國畫組和西洋畫組的學生都上過他的一些課,這些課包括「西洋畫導論」、「西畫理論」、「透視畫法」、「素描練習」,他經常一周教25個小時的課。他指導和協助了陳路加(陳緣督)、王肅達、陸鴻年等中國畫家。白修士1934年秋天建議在輔仁大學舉辦一次特別的畫展:有特色的聖誕畫。當時在那裡展出的畫非常受歡迎,很多當場被買走,這使得天主教畫派的新風格獲得一定的知名度,更為那些畫家增添了信心。白修士成為這些基督徒畫家的朋友和顧問。

白立鼐所畫的聖誕靜物畫

白立鼐修士自己沒有寫什麼著作,留下的只有幾篇文章,但他搜集了天主教畫家的創作,並保存了350多幅畫作的照片。「北京天主教畫派」總共可能創作了2000幅作品(包括臨摹畫),原畫分散到世界各地,而白修士的畫集算是這個畫派的規模最大的作品集。「天主教畫派」的特點在於結合傳統的表達方式和來自基督教的題材。1949年後,北京的天主教畫派沒有繼續發展,而這個畫派在也鮮為人知。

白立鼐畫中的北京景山遠眺

白立鼐修士自己畫的素描和水彩畫也同樣被遺忘。這些畫的靈感來自北京的老房子、城門、郊區的景色、路上的人物,原稿保存在奧地利聖佳伯爾會院的檔案庫。本書呈現其中部分反映1930到1940年代的北京的畫作。值得注意的是:白修士沒有畫北京的繁華商街或偉大的教堂建築,他更多重視小小靜物的樸素和均衡,他欣賞樹木和宅門的美。他自己是一名安靜的、非常謙虛的人,因此他的畫也表現出他的個人氣質:自謙、安靜、欣喜、內心的平靜,以及在困境中對神的信賴。

北京鐘樓,冬春之際(1936年)

《別了,北平:奧地利修士畫家白立鼐在1949》

(奧)雷立柏 編注

新星出版社 2017-07

全書分三部分,以中德對照形式,介紹一位被遺忘的奧地利修士畫家,試圖闡明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第一部分介紹白立鼐的生平。白立鼐在生活了26年,曾在北京輔仁大學任教16年。他是知名畫家陳緣督、陸鴻年、王肅達等人的導師和朋友,在很多方面幫助或影響了這些的年輕畫家。他甚至還在北京淪陷期間,機智地營救被日軍抓捕的教授。第二部分是白立鼐1948年底至1949年離開北京前後的日記。日記忠實記錄了白立鼐的當時的處境和複雜心情。第三部分是白立鼐的畫。書中收錄了117幅原本封存在奧地利聖佳伯爾的白立鼐畫作,其中,素描畫37幅,水彩畫27幅,人像22幅,靜物17幅,其他無歸類14幅。這些畫作表現出了畫家很明顯的個人氣質:寧靜、平和和樸素的美。書中還收錄了8幅高清珍貴歷史照片,如白立鼐與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等人的合影等。

本文轉載自「傳記文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