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華為的邊界

✎ 編 者 按

2010年,任正非說:「華為做雲計算和傳統IT企業不同,一定要抱緊電信運營商,否則就是死路一條。」2013年的華為雲計算大會上,華為表示絕不做雲計算運營商……而今天,攻守之勢異也。

這是我恢復「日更」的第五十五篇文章,聊一下 「華為」。

我的朋友圈再次被刷屏了,今天的主角是華為。華為全聯接大會2017今天在上海拉開帷幕,眾多合作夥伴和行業專家雲集上海,參加了這場ICT行業的高端盛會。每年的HUAWEI CONNECT大會是華為公司最大的品牌旗艦活動,是面向全球和整個產業鏈生態的公司級展示活動。今年HC 2017的主題是「Grow with Cloud雲領未來」。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寫到「上海這兩天酒店爆滿,因為華為在舉辦全聯接大會,主要是探討未來的互聯網聯接世界,華為從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邀請了兩萬人來上海。主會場大屏九十八米,七國語言同傳,幾千個同聲傳譯器…估計企業中也就獨此一家了。」

我注意到,很多到場的朋友們都在轉發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說的三句話:

  • 大機會時代,拒絕機會主義。

  • 靠技術和服務變現,不靠用戶數據變現。這是華為和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最大區別。

  • 雲領未來,打造智能社會「五朵雲」之一。

這些話都在向外傳遞一個態度:華為正式進軍公有雲市場了。

與兩年前的「欲說還休」相比,今天的華為顯得底氣十足。2015年,有媒體問華為,宣布進軍雲業務之後,是不是搶食了運營商的利潤,從而讓運營商成為單純的管道?彼時,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一直表示:華為是一家能力有限的公司,只能聚焦,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通過與合作夥伴建立聯盟,提升解決方案的競爭力,實現生態鏈的商業成功。

事實上,作為運營商的戰略合作夥伴,華為一直都和三大運營商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但雙方在業務領域一直都有著鮮明的邊界:華為是一個通信設備企業,不會與運營商的業務發生任何關係。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印證了那句廣告——一切皆有可能。2010年出版的《不可思議的年代》一書中,作者雷默提出了一個觀點,這個時代是不可預測的。在充滿驚奇和創新的變革時代,你需要像—個革命者那樣去思考和行動。

對於運營商來說,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無論是網路、業務還是服務,運營商都在面臨著全方位的衝擊和競爭。OTT們幹掉了運營商的短彩信,更是幹掉了用戶的社交網路;互聯網服務商們幹掉了運營商的手機報,更是幹掉了面向用戶的內容網路;如今,以華為為代表的新興巨頭們正在覬覦「雲服務」市場,對於運營商來說,這的確是個危險的信號。

不改革,就被改革;不革命,就被革命。對於步步緊逼的夥伴跟對手,如今的運營商危若寒蟬,看似無限可能的未來正在被一點點蠶食殆盡,規模化的收入結構也面臨單一化的風險,舊的業務正在消亡,新的業務也正在貶值,下一個收入增長點似乎還沒有下落。未來,何去何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一路高歌猛進的華為。從運營商業務到到消費者業務,華為所到之處,插滿了勝利的旗幟。記得在與一位公司領導聊天時,他感嘆道:「華為真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短短几年手機業務就做到了全球第二。」

不得不承認,在戰略、執行等方面,華為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在CT領域,華為幹掉了許多傳統巨頭並超越了思科、愛立信、諾基亞;在IT市場,華為與HP、IBM勢均力敵;在消費類電子方面,華為手機更是全球出擊,贏得好評如潮。

在過去三十年,華為公司最大的貢獻就是將通信服務普及到全世界。今天,世界上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使用華為的產品與服務。我不禁想問,華為的擴張方向和業務邊界到底在哪兒?或者說,根本不會有邊界。

當我在群里詢問大家對於華為進軍公有雲市場的看法時,幾個運營商同事紛紛表示:

  • 運營商做做簡單的資源售賣還行,雲服務這種高技術含量、高運營能力的業務怎麼可能做起來

  • 運營商剛跟華為合作,要用華為的技術解決方案去推進公有雲,結果一轉身,人家自己幹了

  • 雖然運營商BG仍然是華為的營收大頭,但實話實說,不是華為離不開運營商,是運營商離不開華為了

……

這不是簡單的運營商員工「吐槽大會」,而是真真實實說出了一些當前運營商面臨的難題:一方面,在國企相對僵化的體制下很難找到IT類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運營商對華為的依賴程度過高,一直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如何處理好與這個「戰略合作夥伴」的關係當真成為了一個難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雲計算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工具,被很多政府、企業提上議事日程,市場規模大到難以想象。2010年,華為進入IT領域,同時具備了IT和CT能力。7年後,華為在公有雲領域加大投入並成立了雲BU,與目前華為的三大業務BU並駕齊驅,全面升級雲品牌「華為雲」,並高調宣布將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

我們看到了華為的決心與雄心,但也泛起一絲隱憂。華為的成功無需多言,但如何處理與運營商之間的關係,如何聚焦自己的核心戰略,如何在「成就他人之後成就自己」,都將是華為需要正視的問題。當然,也沒必要去妖魔化這種「競合」關係。畢竟還有「合作」的基礎和前提,儘管充滿進取精神和擴張實力,我相信華為一定有著自己的判斷和邊界。

現在看來,有個邊界就是「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也就是只傳輸,不變現。因為他們清楚,作為一家不是以財務指標驅動的公司,他們需要的是不斷聚焦在更加擅長的領域,什麼都做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什麼都做不好。

任正非先生曾經講過一段頗有深意的話——

「以前華為跟別的公司合作,一兩年後,華為就把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我們一定要尋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實現共贏,更加開放,對內、對外都要開放。」

2006年,吳伯凡老師寫過一篇文章《企鵝帝國的半徑》,面對全面開花的騰訊,吳老師發問:騰訊有沒有核心能力?如果有的話,它的核心能力的「發射功率」能夠覆蓋到它的所有「從核心出發」的業務嗎?從業務的「空間結構」而言,所有這些業務能相互關聯且形成「眾星參北斗」之勢嗎?從業務組合的「時間結構」而言,由「種子產業、苗圃產業、果木產業、枯木產業」形成的業務組合能相互接替、左右逢源嗎?果木產業在成為枯木產業之前,能承受如此多的種子和苗圃產業之重嗎?

十一年後,騰訊迅速成長為全球市值TOP10的互聯網公司。如今勢如破竹的華為,像極了當年的騰訊。有所不同的是,與2006年的騰訊相比,今天華為已經是一家大公司了。從小到大是野蠻生長,從更大到偉大,更多的應當是理性成長。

當運營商們不約而同喊出「去電信化」的口號時,華為也不動聲色地開始「去運營商化」改造,重塑自身定位。是否還要站在運營商的身後,還是迅速走向前台,掙脫出從微利的傳統硬體領域,向ICT服務進軍?2010年,任正非說:「華為做雲計算和傳統IT企業不同,一定要抱緊電信運營商,否則就是死路一條。」2013年的華為雲計算大會上,華為表示絕不做雲計算運營商……而今天,攻守之勢異也。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這個需要屏息凝視的新世界,我們隨時都要面對各方面的挑戰,在不可思議的迷霧中,有人能夠看到新的契機不顧一切,也有人能夠識別風險小心翼翼。對於我們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但願不再有人裝睡。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日更內容,祝你每日精進。

新工具會把人類劈成兩半,有的人靠著它改善自己的命運,並且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的人就會從排斥到落後。

——《002號知識發布會》

故事書入駐平台

百度百家 | 騰訊科技 | 新浪創事記 | 搜狐IT

| 第一觀點 | 智能幫 | 砍柴網

移動Labs | C114 | 通信世界網

……

2016年度通信行業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2015年度騰訊科技新銳自媒體

2014年度最佳作者

有態度 有深度 有溫度

GFM1983

關注故事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