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製片 | 製片公司審讀劇本的注意事項

今天和小夥伴們分享資深影視編劇、導演陳秋平關於製片公司的文學創意部門應該怎麼去審讀一個劇本(或大綱或策劃)並評估一個影視項目。

★陳秋平

資深影視編劇、導演,文學翻譯,影評人。 北京電影家協會編劇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員 。

創作簡歷:

電視劇《故鄉的雲》策劃兼編劇(導演:李舒);

電視劇《至愛無聲》《媽媽的禮物》《父與子》《小月的故事》《養父》編劇兼導演;

電影《飛歌的夏天》編劇兼導演;

電視劇《川軍》編劇(抗戰題材,導演:花箐);

電視劇《富滇風雲》編劇(導演:鄢頗);

電視劇《我的大草原》編劇(籌備拍攝中);

網路舉辦《陳秋平系列講座》(分享編劇技巧);

發表網文《編劇技巧分享(系列)》。

關於上述問題帶有極大的普遍性,也是廣大製片公司共同的困惑和難點。不過,這個問題太大,根本不能提出「權威性」的意見,也找不到現成的「規範化操作模式」。事實上,大多數製片人和公司是一樣的,「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只能根據研究、觀察和思考,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對工作有一點幫助。分享的更多是一些思路、視角、理念之類的東西,不能當做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1、劇本審讀首先是「找礦」的工作

這是一個正確的理念,它的核心有以下幾點:

A.礦藏是稀有的,通常情況下不存在大面積裸露在外的富礦;

B.找礦需要相當專業的知識、技能、經驗和設備;

C.找礦的重點是發現潛在的礦藏,而不是去否定礦藏的存在。

根據這個比喻,製片公司就應該注意了,我們不能因為來稿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甚至一片荒原而沮喪。理論上說,好編劇和好劇本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罕見的,所以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不懈、大浪淘沙;其次,我們在審讀劇本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劇本鑒別能力和評估能力,只有具備和編劇一樣的水準,甚至更高的水準(不一定是寫作技能,主要是指鑒賞能力),才有可能發現好劇本和好編劇;第三,大多數公司的文學創意部門錯誤地把自己的使命定義為為公司把關,避免投資風險,以至於大家都在競賽如何去否定一個劇本,或否定一批劇本。這就導致了工作出現偏差。常常看到的是公司在文學部門鮮有成功推薦,而更多的是沒有業績。「找礦」的含義,就是千方百計地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哪怕那個劇本只有一個亮點,一個細節,一個人物關係設計,也抓住不放。找到礦藏的潛在可能性,就是勝利。如果製片公司的文學創意部門做了多年的工作,都是在證明「世界上的礦藏是罕見的」,那也只是一個廢話式的真理。

2、劇本審讀應是一個加分的工作,而不是減分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先前被推薦過來的一個劇本,或者一個故事大綱,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但經過文學審讀部門的幾番折騰,終於勝利地把這個項目給折騰死掉了。為什麼?因為文學部門太嚴格,太苛求,太狠太毒。也許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每個文學策劃或文學編輯,都是在為公司負責,都是在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公司效力。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其原因可能出在兩個方面:

A.觀念上,我們文學的業績到底是否定掉多少個項目,還是抓到一個項目?我們的文學編輯往往認為挑刺和否定體現了水平、才華和責任心;

B.審讀評估制度的設計上,存在著「減分」機制。比如有的公司搞的制度是「背靠背打分」。

結果是什麼呢?如果我打分高了,我要負責任,並不被公司肯定。別人打分低了,我給高分,要麼我水平不行,要麼責任心不強。相反如果我使勁兒打低分,則說明我認真嚴格。反正公司拍成一部影視作品的成績跟我關係不大,公司出現風險了我卻要在打高分的環節上擔責任。結果就是,一個劇本的發現、跟蹤、孵化的過程一直處在減分狀態,直至最終死掉。其實,一個好劇本的產生,往往像一個孩子的成長,從一個弱小的生命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到健步如飛,每一個過程都必須有扶持、耐心、鼓勵和獎賞。

3、劇本審讀應該摒棄完美主義

藝術創作都要追求卓越,這個毋庸置疑。但文藝創作的另外一面同樣顯而易見——好和美的標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公司的文學創意部門容易犯的錯誤是兩個,一個是用以往成功的作品(甚至是偉大的經典)來苛求手中的作品,一個是內心恪守完美主義。我在剖析許多編劇的寫作瓶頸時,曾經提到過一個「常見病」,就是完美主義。在我的詞典里,完美主義絕對不是褒義詞,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因為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事物,追求無限接近完美是可以的,而追求完美本身是錯誤的。尤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完美主義簡直就是好作品的殺手,誰固執秉承完美主義,誰就死得快,死得很難看。如果文學創意部門手握完美主義,就是殺人並自殺。我的口號是:

A.初稿都是臭狗屎;

B.好作品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文學創意部門應該陪著編劇一起耐心地孵化作品,一稿又一稿,慢慢超越,不斷進步,從而抵達卓越的彼岸。

4、劇本審讀應「多點立體評價」

根據上一條,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美。甚至,審美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就是面對同一部藝術作品,你覺得好的,我覺得不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一個相同的說法:藝術嘛,哪裡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話對嗎?難道美醜真的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與丑,當然存在著統一的標準。如果美醜沒有統一標準,就等於說沒有藝術。只不過,美和丑同時存在的標準的同一性和差異性。人類之所以成為同一個種群,美與丑的同一性標準是主流,是90%。當然,美與丑同時存在著差異性,就是你覺得美的,我覺得不美,或者覺得丑。差異性雖然佔比不大,但容易被人誇大。因為差異性更顯眼。正因為在美醜上存在著差異性,所以在藝術評價標準和體系上也存在著差異性。這樣的問題反映在劇本審讀上,常常形成扯皮和對峙。人見人愛的作品有沒有?有,但是很少。尤其在非著名編劇手裡寫出來的劇本,評價上,更加困難,更加謹慎,更多非議和否定。當我們的文學策劃和編輯發現一部自己認為很好的作品,而得不到同事和領導的支持時,怎麼辦?真理,有時的確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怎麼辦?堅持,不能說服其他人;放棄,可能意味著公司和自己錯過一個好劇本。我的建議是,尋找「多點評估」的支撐。具體說,就是在不影響公司保密制度的前提下,尋找公司內部及外部的同盟軍,尤其尋找在業界有一定影響力、公信力和評估能力的人,參與到劇本的評價體系中來。比如,將你認為很好的劇本整理成一個簡要版的故事大綱,讓公司和領導信任的業界高端人士和重要環節上的人士(比如電視台的購片部、劇評家、名演員、名導演、名製片人等)形成立體的評價體系。這樣的評價體系既可以防止漏掉和錯過好作品,同時也能避免強勢決策者的剛愎自用、獨斷專制和一意孤行,從而規避公司風險。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文學編輯,平時就要積累這樣的人脈,不能到了口渴的時候才想起挖井。

5、劇本審讀要重題材而不唯題材論

在公司劇本審讀的實踐中,還有一個常見的情形,就是「題材決定論」。題材是什麼?題材就是一個劇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包括時代年代、行業背景、人物職業、主角年齡、性別傾向、故事類型、風格特色等等。通俗一點說,題材就是劇本寫的是什麼。寫工業就是工業題材,寫宮斗就是宮斗題材,寫勵志就是勵志題材,寫青春就是青春題材……不一而足。題材並不是一個非常精準的概念,但它卻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一個項目的評估和決策。影響我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往往要問一個問題:寫什麼拍什麼觀眾才喜歡看?反之,寫什麼拍什麼觀眾不會喜歡看?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我所說的「題材決定論」——題材的選擇,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成敗。我反對題材決定論!理由很簡單:那些所謂的「好題材」常有觀眾不喜歡看的失敗作品,那些所謂的「壞題材」也不乏黑馬出現的可能性。從根本上講,題材,是不存在好題材、壞題材之分的;也不存在新題材和舊題材之分。那麼,這樣一來,是不是我們就不用去考慮題材的選擇,隨便寫一個就行嗎?也不是。題材的選擇,依然是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視。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理清幾個觀念。

A.什麼是題材的新?題材的「新」,一般是指某個題材在近期(比如近一年或近三年)被影視圈較少涉獵;

B.為什麼要題材創新或翻新?原因是某個題材如果被影視作品寫得過多拍得過多,會在觀眾心裡產生審美疲勞和厭倦感;

C.什麼是題材創新?實際上是幾乎所有的創新都是舊瓶裝新酒或新瓶裝舊酒。再說具體一點,是翻新,而不是創新。是新的角度,新的切入點,新的表現方式,新的構建形式。真正「新」的冷僻題材,也許恰好不能引起觀眾的喜歡和關注;

D.題材越新越好嗎?No!新的目的是為了博眼球(新的東西總是讓人眼前一亮),新是手段,而不是內核。內核恰恰要「舊」,就是熟悉,就是共鳴。

那麼,在選擇題材的時候,應該怎樣把握那個「度」呢?兩個建議:提高題材的被關注度,避免題材的排他性。好了,說到現在,終於說到了核心的觀點:題材的功能,就是吸引眼球,至於劇本本身的好壞,是題材決定不了的,要靠故事、人物、情感、情懷、立意等等。

6、劇本審讀是感性和理性的綜合評價

劇本本身是有可讀性的,雖然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提供給拍攝和表演。劇本的審讀,可以有兩種角度,一個從感性的角度,就是文學策劃或編輯們在閱讀的時候去感受故事,體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通過細節進入到人物的微觀世界,去和人物一起經歷事件,體驗生活,感受命運,和人物同呼吸共生存,喜怒哀樂、恩怨情仇、生離死別、悲歡離合、聲色犬馬、起伏跌宕。當然,審讀還應該在感受過了微觀的體驗之後,主動抽離出來,去評價劇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去指點江山,評說歷史,總結哲理,會意生命。去評價一部劇本的思想高度、情感真偽、價值優劣、藝術得失。總之,劇本審讀需要同時具備兩種評價,感性和理性,這樣才是合格的評審,才是對公司項目的真正負責。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一個劇本的理性審讀和評價,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它也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感性的體驗和評價,價值觀同時也會帶到審美的過程中,甚至影響到未來影視作品的商業收益。

7、劇本審讀以人物評價為主

劇本是講故事的,故事,當然是人物的故事(哪怕人物是一條狗,或者一匹狼)。人物的命運,就是故事。一個有故事的人,才能成為我們劇本中精彩的人物。沒有故事的人生,不值得搬到劇本中來,然後再花幾十萬到幾個億,將其拍攝成影視作品。換言之,評價一個劇本的好壞,也可以簡單地去看一看,這個劇本是否塑造了一個成功的人物。那麼,什麼是「成功的人物」呢?從理論上說,一個塑造成功的人物,就是我們過去說的,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這裡又涉及到了一個專業術語:典型。什麼是典型?典型,通俗一點說,就是極具個性化,同時極具共性化。就是具備極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同時又具備較為普遍的代表性。觀察生活中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是具有獨特性和鮮明性的,同時,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所從屬的某個群體,比如某個年齡、膚色、民族、性別、教育背景、經濟收入、生長環境……等等的那個群體。舉個例子,《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首先他就是一個極具獨特性的人物,他的那種執著和執拗幾乎到了極致,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根筋。但他身上又具備了許多共性,比如軍人的特質、農村長大的孩子、文化教育背景相對低、自卑等等。一個成功的作品中,一定有一個像許三多這樣,生活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樣說,似乎有點抽象和學術。再通俗一點說,如果某個劇本中能夠塑造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同時又讓廣大觀眾感同身受的,人見人愛(也有可能人見人恨)的人物,就是好劇本。什麼是人見人愛?男人會覺得想娶她,女人會覺得想嫁他,弟弟認為他是最好的哥哥或姐姐,鄰居會認為他是一個好街坊,長輩會認為他是好女婿或她是好媳婦。

8、劇本審讀重點在人物關係和故事核

人物再可愛,我們也不是來聽好人好事英模報告會的。所以,審讀劇本還得看故事好不好。一個故事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故事的大框架,這個大框架,我們也把它叫做故事核。就是最最核心的那個大故事。如果微觀和單元的小故事好,而大故事不好,也是可以吸引觀眾的。觀眾的觀影過程是微觀的。但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大故事框架,更能引領觀眾抱著極大的期待奔向結局。所謂大框架,所謂故事核,主要是由一個大的懸念和大的期待(自始至終貫穿首尾)構成的。而這個故事核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物關係的設計。在劇本中,通常情況我們不會只有一個人物,而必須為主人公構建一個小社會,一個群體,一個社交圈。這個社交圈如果有很好的人物性格、人物立場、人物身份、人物利益之間的對比與反差,甚或由此而引起了強烈的衝突和糾葛的,這樣的結構註定了故事框架會更具張力和懸念,更能吸引人,更富有戲劇性。由此可見,審讀劇本的時候,評價這個劇本的好與壞,應該去考量它的人物關係設計和故事核。那麼,什麼樣的人物關係會更具有戲劇性?更有吸引力?更有價值呢?我給好的人物關係總結了四個字:恩恩怨怨。充滿恩恩怨怨的人物關係,就是富有戲劇性的人物關係。由充滿恩恩怨怨的人物關係構建起來的故事核,一定是有吸引力的故事核。

9、劇本審讀的微觀世界是細節和語言

題材選好了,思想情懷也不錯,甚至故事核也很好,最終一個劇本的好與不好,還得靠細節和語言。拿一個劇本比喻成一個人,題材好比這個人的民族和身份,主題思想情懷是這個人的精氣神和靈魂,故事核是這個人的骨骼,細節和語言(台詞)則是這個人的血肉軀體。沒有軀體,就沒有鮮活的生命,沒有生命,骨架只是白骨,靈魂將無處安放。在觀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就如同我們去找一個對象相親結婚一樣,我們一定是被對方的模樣長相、身體健碩程度、性感與否等等來決定是否和他或她談戀愛。甚至這個決定不是用我們的思想思考做出的,而是毛孔決定的,雞皮疙瘩決定的,氣息氣味決定的,甚至是流動在我們身體內部的荷爾蒙決定的。這就是細節和語言的重要性。一個劇本的細節和語言,是一個編劇或作家在貢獻他的生命體驗,是感性的東西,是鮮活的東西,也是最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價值的東西。如果一部作品沒有這些,即使其他的東西都合格,也是一個殭屍般的存在,沒有價值。反之,如果一個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充滿豐富而生動的細節和有表現力的語言,即便我們最終否定了故事本身,也能獲得感性的愉悅和體驗。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作品的宏觀設計和框架搭建,相對更理性和更技術,而藝術的力量和價值,大部分來源於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嘛!

10、劇本審讀要區分本體和元素

這個必須特別提出來:元素!在影視創作和評論中,存在著一個重大的誤區,就是把元素當成了本體。近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得什麼者得天下。比如說「得屌絲者得天下」,或者「得90後者得天下」。還常常聽人說,你寫的這個已經過時了,現在的年輕人,誰看你這個呀?人家講究的是「網感」,人家喜歡的是無厘頭的惡搞,無意識就是這一代人的特點和特徵,有沒有IP?沒有IP就一邊歇著吧!等等。這些說法的核心,其實就是在說,審美變了,因為觀眾群變了。觀眾換了,所以,影視劇也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甚至有人乾脆提出「跪舔90后」的口號。我是不同意這樣的說法的,因為在我看來,從來就沒有什麼「新人類」。我們以前常常聽說西方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在國內我們也是50后看不起60后,60后看不起70后。到了80后,是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后的第一代,「小太陽」、「小皇帝」稱呼不絕於耳,每一次都給人一個印象,國家要垮在這一代人手裡。實際情況怎麼樣呢?地球還是照樣轉,人類繼續朝著文明的方向前進,每一代人都正常地迭代更替,孩子們長大了照樣當家做主,成為國家和家庭的棟樑和主心骨。在審美上,也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划代或本質的審美區別。觀察好萊塢就不難看出,雖然每一代偉大的藝術家都有一些歷史、時代或代際給他們留下的痕迹和烙印,但總體來說,人類的趨同性遠遠大於代際之間的差異性。所以我說,變的只是元素,不變的是人性。是的,每一代人,每一個階層的人,每一個民族甚至每一個性別的人,都有某種差異。這些差異,是小異,而不是大異。人類更多的人性的趨同,才是藝術創作的主流。元素是什麼?很簡單,元素就是佐料,而藝術本體(比如人性、情感、思想、倫理、心理、哲學、美學、文學等等)是主食材。佐料的作用,除了一般性的調味和增色之外,就是,你想吸引誰成為你的食客,你就加進他特別喜歡的佐料。比如你想吸引四川人,就加點辣椒和花椒;你想吸引江浙人,你就加點糖。我們常見的流行元素、網路元素、遊戲元素、網文元素、性元素、暴力元素等等,都大體屬於佐料。元素是重要的,尤其是大眾藝術的影視劇本,但不要錯把元素當本體。

11、劇本審讀的終極目標是發現編劇

我們在劇本審讀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情形,值得關註:外稿被選中的幾率非常非常非常之低。為什麼呢?劇本寫作沒有門檻,誰都能寫,只要他能提筆寫字,能電腦打出稿子,都算是能寫劇本。這樣的結果就是海量的劇本其實是不達標的,沒有使用價值的。除此而外,還有一些問題,是影視劇生產的產業特徵決定的。許多劇本其實很好,但拿到具體的公司,很可能拍不了。因素很多,比如:投資過大,審查有風險,不屬於公司擅長的題材,市場不吃香,受眾過小過窄等等。換句話說,這些劇本不能拍,不是因為它的藝術質量不好,而是商業價值或操作層面不適合。或者說,這些劇本問題不在創作上,而在策劃上。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作為文學編審會扼腕嘆息,為編劇喊冤。其實也不用難過,我們文學部的工作,與其說是為公司找劇本,不如說是為公司找編劇。好劇本是好編劇寫出來的。就如同你找到一個年輕健康、豐乳肥臀的女人,還愁生不出娃嗎?所以,劇本審讀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其實就是發現、挖掘、培養、提高劇本寫作的人才。通過一個好劇本,我們找到一個好編劇。即便該劇本不能用,拍不成,但有了人才,多少好劇的誕生,都不是或然,而是必然。

以上的建議和意見,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公司,但一定會為大家的劇本審讀實踐提供可參考借鑒的信息。以上說的主要是劇本的審讀,其實也直接影響到項目的評估,只不過項目評估的內容除了劇本評價之外,還有其他的投資評價,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在項目評估方面也有點幫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