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邊界衝突達歷年之最 印度「大國願景」恐成「迷夢」

原標題:邊界衝突達歷年之最 印度「大國願景」恐成「迷夢」

據巴其斯坦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8日下午,印度軍隊再次朝印巴實際控制線附近的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開火,並進行炮擊,共造成2名平民死亡、13人受傷。

2017年7月19日,印度軍隊再次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巴方「無故」開火,巴軍方對印軍的襲擊進行了回擊。 據巴方消息,此次襲擊造成1名巴士兵死亡、2名士兵受傷,平民中有2人死亡、5人受傷。巴方同時聲明,巴軍方對印軍的襲擊進行回擊,摧毀了朝巴方開火的印軍據點,打死至少5名印度士兵,打傷多人,而印度任何無端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都將遭到巴軍方強有力的回擊。此次印巴衝突是今年以來雙方衝突加劇的又一次直接反映。巴三軍新聞局長加富爾稱,今年以來,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巴實際控制線附近違反停火協議已達580次,為歷年之最。

巴其斯坦,印度眼中永遠的「弱者」

可以說,印巴衝突頻發並不是某次突發事件點燃的「火藥桶」,而是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長期對巴奉行不平等政策的必然結果。

首先,在印度獨立后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執政理念中,巴其斯坦根本就是一個不該出生的「怪胎」。尼赫魯認為,儘管巴其斯坦「暫時」獲得了獨立,但終究會因為民族宗教、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制約最終解體,從而重新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尼赫魯是印度獨立的元勛,在印度國內享有崇高聲望,他的觀點也被印度社會特別是知識精英廣泛接受。

其次,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的巨大成功讓印度社會認為巴其斯坦已不再是可以與印度「掰手腕」的對手了。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東巴與西巴徹底分離,東巴地區建立了孟加拉國。這一結果確實在客觀上極大地削弱了巴其斯坦的國力,也讓印度社會歡呼雀躍。儘管如此,巴其斯坦在20世紀90年代成功掌握核武器技術后,已使印巴兩國間軍事實力對比發生質變,印巴間核力量的恐怖平衡已極大地縮小了印巴兩國國力的鴻溝。

第三,近年來,印度在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東南亞不斷增加的影響力讓該國的自信心「爆棚」,不斷挑戰已經足夠脆弱的印巴關係。不可否認的是,在進入21世紀后,印度經濟保持了高速的增長,印度也通過不斷擴大區域及國際合作提升其影響力。在「東進」政策、「國際南北運輸走廊」建設計劃等的推動下,「印太」概念已在印度逐漸生根。印度已不滿足尼赫魯在建國時提出的南亞地區「門羅主義」、而是要成為印度洋乃至太平洋地區的領導者。在過於樂觀的情緒帶動下,原本就自恃為南亞「霸主」的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表現出愈加強硬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忘卻了屈辱殖民歷史的印度

印巴衝突從本質上反映了印度對其北部陸地邊境的擔憂與訴求,但若回溯印度歷史,則可以發現,印度應該首要考慮的是其海洋防禦,並非陸上糾紛。

首先,印度文明的「生死存亡」繫於海洋,並非陸地。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在歷史上因青藏高原、興都庫什山等難以跨越的地理界限與亞洲大陸其他部分陸路聯繫較少,因此維持了長期的國家獨立與發展,儘管也有中亞的游牧部落從開伯爾山口進入次大陸,但其往往能主動與印度本土文化進行融合,推動印度文明的發展。

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后的「堅船利炮」的叩關,原本強盛的莫卧兒帝國被徹底摧毀,印度文明也伴隨著英國殖民時代的到來而徹底喪失了其獨立性。若究其原因,毫無疑問是海權、特別是近海防禦能力的嚴重缺失而導致的。只要印度政治精英還沒有忘記其屈辱的被殖民史,就應當把近海防禦能力建設放在國家防衛建設的首要位置,而並非北方陸地邊疆。

其次,印度文明的燦爛與包容來自與亞洲陸上國家的長期交流。印度的北部陸地邊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印度帶來了經濟繁榮與國際聲譽。自東漢至隋唐,一批批中印間的佛教僧侶往來於絲路古道之上,「佛國天竺」、「西天聖土」等辭彙成為了中亞地區和普通民眾對古代印度嚮往之心的直接體現,時至今日,中印民間的交往典故如「唐玄奘西天取經」等故事在社會中依然耳熟能詳。

印巴間的交往同樣如此,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巴其斯坦與印度北部是一個政治實體,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文明交往極為密切。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巴其斯坦的拉合爾同印度的德里共為帝國的首都,而在之前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正是巴其斯坦與印度的交往成就了古代印度文明的燦爛。如在佛教文化的傳播中,既不能沒有印度的菩提伽耶和那爛陀,也無法缺失巴其斯坦的健陀羅(白沙瓦)和塔克西拉。由此可見,如果印度拋除政治上的成見,印巴之間不僅可以「止兵戈」,更能夠「共發展」。

再次,美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仍是印度需要考量的重要軍事力量。印度建國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奉行「不結盟政策」,與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冷戰後,印美關係不斷升溫,但美國依然是印度洋地區最強大的軍事存在,在客觀上仍是印度防衛力量發展的重要潛在對手。如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在21世紀后沒有減弱力量部署,其軍事打擊能力反而得到了進一步增強,該軍事基地既然可以在阿富汗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就能夠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對南亞地區實現軍事威懾。當前美國與巴其斯坦的關係因為塔利班問題而遇冷,但是鑒於美巴在冷戰期間長時期的親密關係,不排除未來美國在印巴兩國間再次選邊。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應重新全面客觀地審視「殖民遺產」和印度的地緣環境現狀。

「願景」抑或「迷夢」

尼赫魯曾經講過,「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什麼都不是」,這也是印度長期以來進行大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其間不論是國大黨執政還是人民黨上台都未曾變更。因為人口、文明、地理等要素,印度具備成為大國的條件,但是其能否真正確立大國身份,仍需要不斷調整對外方略,對巴其斯坦的政策便是重要組成之一。

印度必須認識到,巴其斯坦長期作為民族國家而獨立存在已成為客觀事實,並隨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推進在南亞乃至西北印度洋地區的樞紐聯動作用更為凸顯。與此同時,巴其斯坦作為伊斯蘭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國,相比印度在伊斯蘭世界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印度往往對英國的「殖民遺產」進行選擇性遺忘和選擇性繼承,它仍將自己視為「英屬印度」的中心,認為巴其斯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等都是自己的「附庸」,在這樣的心態下,儘管印度仍將於短期內在南亞地區維持其「霸主」地位,但隨著跨地區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印度當前的「外交擴張」不僅將不會增強其在東南亞、中亞等地區的影響力,甚至會進一步削弱該國在南亞地區的領導力,印度的「大國願景」恐成「大國迷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