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老年人該如何「食養」?中醫給出了5個基本原則!

中醫文化綿延千年,博大精深,在日常醫療保健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不容替代的作用,尤其「上工治未病」的攝生延年思想更是源遠流長。追根溯源,上古時期醫藥的起源即可視作食養的萌芽,而火的發明和使用則進一步推動了其發展。 《黃帝內經》 更是歷史上是第一部記載「醫食同源」的古籍,創立了詳細的食養、食療理論,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食養」 解析

1.1 古代食養思想

食養,即以食養生。古代大家及著作中多有提及,卻無準確定義。 《黃帝內經》一書有關飲食的篇章40有餘,其中 《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涉及的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的理念與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健康膳食建議不謀而合。

健康而均衡的膳食可以幫助人們預防所有營養失衡性疾病,以及一系列非傳染性疾病。中醫認為文中所述「五畜」為有情血肉之品,與陰陽五行相配,與四氣五味相關,與五臟相對應,因時進補,辨體而食,適度搭配,是延年益壽的精髓所在。

現代醫學表明疾病的發生髮展是致病原和機體自穩調節系統紊亂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中醫早在數千年前已提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觀點。正氣可以抵禦虛邪賊風的侵襲,而正氣的充盛有賴於水谷精微的滋潤濡養,膳食營養的攝入是其必要途徑,《金匱要略》中多有體現。《金匱要略》全面繼承了《內經》之旨,認為飲食不僅是氣血生化之源,還具有補偏救弊的作用,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還有中醫認為仲景先生擅以食助葯以療疾病,此法既能防止疾病發展又不礙脾胃,堪稱食葯結合的典範。以食之力,「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可見匠心。

隨著本草學的發展,有關食養的論著推陳出新,以《食療本草》、《食經》、《飲膳正要》等為代表,影響深遠。

1.2 現代「食養」新解

時至今日學者各抒己見,對「食養」的認識略有不同。「食養」、「食療」和「葯膳」實乃一源三岐,是否將「治療疾病」納入「養生」的範疇成為爭論焦點。

一方認為「食養」即為單純地通過合理科學安排食譜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因而「食養」、「食療」和「膳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與區別,不可混為一談。食養,又稱「食補」,是飲食調養或飲食補養的簡稱,可分為平時食養和愈后食養兩大類。「食養」、「食療」和「葯膳」在材料、服食對象及使用目的上存在差異。

有中醫認為「食養」適用於健康人,取健康、長壽、強壯之意;「食療」為療病,也包括對患者食物的特殊限定,應用對象只能為病人;「葯膳」則為食材和藥物混合的加工製作。在此基礎上,又有人進一步細化,將其與中醫傳統理論和現代營養學相結合,闡述食物四性五味,辯證食治。

另一方認為,養生不能局限於人體的健康狀態,而應包括疾病的治療和愈后以及亞健康狀態的調護。《溯古探源話食養》 一文站在科學的角度定義「食養」,即養生和養療總稱,以飲食達到營養機體、調治疾病、保持健康、提高人體素質的一種手段。無獨有偶,還有學者認為「食養」範疇更為寬泛,「食療」等只是其中手段之一。宋緯文曾在 《淺談中醫的食養》一文中將「食養」稱作「食治」、「食療」,以偏糾偏 (食物的偏性糾正人體臟腑機能之偏),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健康即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在筆者看來食養的定義也當與時俱進,即利用中醫基礎理論,以食物的攝取為手段實現常態下的濡養強壯、亞健康時的預防調護以及疾病的治療轉歸,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2.老年人應用原則

2.1 合理均衡

注重食材選擇和烹飪的天然、安全、平衡和多樣。根據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要求,當以穀物為主,多食蔬菜水果,足量的家禽和豆、奶製品,適量的油脂與食鹽,做到五穀、五果、五畜和五菜的合理搭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在此膳食結構基礎上,結合自身疾病狀況靈活變通,在醫師的指導下調整各部分的攝入量。

但凡食物均有其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五行歸屬入不同的臟腑,對人體各有弊利。飲食偏噬,易損傷內臟。「多食咸,則脈凝泣色變;多食苦,則皮毛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五味偏噬,繼而臟氣偏盛,「傷己所勝」。

2.2 順應規律

食有四性,分五味,應五臟,養五氣。「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味有所藏,以養五氣。平人,順食物本性而食,不偏不倚。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四時規律,春宜酸、夏宜苦、長夏宜甘、秋宜辛而冬宜咸,就是在順應融合自然。只有伺時而食,達到天人合一的良好狀態,最終才能實現「保命全形」的養身目的。

幅員遼闊,各地的飲食習慣風俗存在差異,可因地制宜。東方屬木,生髮;南方屬火,炎熱;西方屬金,沉降;北方屬水,寒冷;中原屬土,繁茂。五行理論中,方位與食物五味一一對應,應結合地域特點調整膳食結構。

由於先天稟賦和後天適應不同,體質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也是食養中需要注意的。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寒;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熱;胖人多痰,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瘦人多火,進食宜甘潤忌辛辣刺激。辨證審因,「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以食物的偏性助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平和質,在動態中平衡以獲長壽。

2.3 飲食有節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精微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虛弱,或者生克制化失常,會導致其他四臟功能失施,此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老年人機能減弱,氣血化生明顯不足,更應注重膳食的攝入以保證充足的營養,同時也要避免能量攝入過剩,堅持「適度、合理、節制」的原則。對於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尤其要重視飲食量的控制。

節制飲食的要點在於「簡、少、儉、謹、忌」。老年人腸胃相對脆弱,以清淡飲食為佳,切勿辛辣油膩。少食多餐,不可暴飲暴食。有研究顯示過飽易致老年痴獃和早衰的發生,暴飲暴食也會損傷胃腸健康,出現噯腐吞酸、脘腹脹滿疼痛等表現。食養貴在循序漸進,寧少勿多。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既往史和現病史的老年人應有所禁忌,謹遵醫囑合理膳食,防止疾病的深入。

2.4 注意衛生

「民以食為天」,古代宮廷設有食醫一職,專司百味珍饈的分量調配和安全監管。老年人應格外注意食物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穢飯、臭魚,皆有毒,不可食之」,變質腐敗、變色、變味的食物不可入口,做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除了保證食物的新鮮、清潔,日常生活中也應養成良好的烹飪習慣。食物當熟,質軟,涼熱適中。食物過熱會燙傷消化道粘膜,引起病變;過冷則會刺激胃腸道,出現痙攣和泄瀉等癥狀。

2.5 食葯結合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養成良好的食養習慣,注意飲食的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為老年人常見多發疾病,需長期服藥加以控制,宜調宜慢。加之老年人多以氣血虧虛、體衰色弱為特徵,不勝藥力,食葯結合,辨證施治中當分清主次,以食養為主、葯治為輔,邪去正自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