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公映已第三天,從最初不被人看好票房、導演自稱「能有1%排片、600萬票房就知足」,到今天20:00,該片票房已破4000萬,排片量11.1%,上座率更是高達近26%,主創們連連驚呼「這是奇迹」。

請戳新京報周一對該片拍攝幕後、曲折宣發的採訪「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的上映奇迹

但在一片支持聲中,仍免不了有人質疑,認為《二十二》在「消費苦難」,「沒必要把這個群體再拉出來,讓公眾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在一篇名為《:或許她們根本不想被拍成電影》一文中寫道:

有位96年的小朋友看完《二十二》對我說:「根本就不應該拍成電影。這些事,我們聽來是故事,對她們來說是人生,誰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議論。她們對親人都開不了口,現在卻要被全國的人談論,去消費。道歉重要嗎?賠償金重要嗎?她們90歲了根本不在乎這些,她們只想安靜過完晚年,然後死去。」說這些時,她快急哭了。

——摘自魏森垚文章

無論是哪一種爭議和質疑,出發點都是人性本真的善良,但當我們連線《二十二》歷史顧問,同時也是「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時,他聽聞此事笑言:「能理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會有此想法,其實記錄是為了『不忘』。」

究竟作為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應該從《二十二》里看到什麼?

新京報採訪已研究及幫助「慰安婦」群體二十多年的蘇教授,他在感恩越來越多年輕人關心這群老人的同時,也說出了很多期許。

與蘇教授通話時正是午飯時間,電話那頭的蘇教授聲音略有沙啞,因為自《二十二》上映引起全民熱議后,他這幾天幾乎都是守在電話前度過,接受的採訪實在太多,每天至少要接受4-5家媒體的訪問,這其中還包括直播、電話現場連線。

但蘇智良很高興,因為他為之努力了二十多年的群體,終於迎來了大眾的廣泛關注,「這是好事。」

2002年,蘇智良、陳麗菲教授去崇明探望陸秀珍老人

《二十二》應該「刺痛」年輕人

為老人們討回公道的路依然漫長

當我問出:「《二十二》郭柯導演整片表現得很平靜,作為普通觀眾在想,他其實是不是也是希望大家就把她們當作普通老人,不要再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

蘇教授說:「你應該是一位年輕人吧?我能理解這種想法,今天很多年輕人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無所感知曾經的苦痛。《二十二》導演作為一個電影人的視角,他想真實的記錄她們最普通的晚年生活,這是另外一種尊重,更有它另一種意義在。只是我是做『慰安婦』這個群體歷史紀錄的人,我接觸了太多揪心的時刻。」

2000年,黃有良、陳亞扁舉起自己繡的「討還血債,謝罪賠償」的織品

蘇教授坦言,在親身接觸了這群老人幾十年後,越來越篤定,戰爭和暴行帶給她們的傷害一生都無法消散,「她們忘不了,有位叫袁竹林的老人跟我說,直到80歲她都還在做噩夢,夢見自己還在慰安所,然後自己會被嚇醒」。

2005年7月,蘇智良教授到武漢探望袁竹林老人。李碧華曾為這位老人寫過《煙花三月》,這本紀實小說里記錄了被騙到湖北當「慰安婦」的袁竹林,後半生一心尋找被迫分離的老伴廖奎的故事。

蘇教授說:「一百個『慰安婦』,就有一百個故事,這就是歷史。」

即便克制如《二十二》,但從中你依然可以解讀出很多歷史信息。比如《二十二》里很重要的一個主人公就是毛銀梅,她的故鄉其實在朝鮮,原來姓朴:「我20年前就去尋訪過她。當年被誘騙到的日佔區,淪為日軍『慰安婦』。戰爭結束后沒臉回家,就被一個農民娶回了家。她和丈夫生活的地方叫做孝感,是一個孝文化氛圍很重的地方,民風很好。我問她,朝鮮話還會說嗎,她幾乎都忘了,但是對家鄉的名字記得很清楚——她說,如果把家鄉的名字忘了,那我就永遠回不了家了。

這是一個很蒼涼的故事,毛銀梅為了回家,拚命地記住那個名字。但她這輩子都沒能再回去。今年1月,她去世了。」

毛銀梅老人

影片里出現的老人,蘇智良教授都了解。

「比如曹黑毛老人,她是山西人,當時被關在類似『慰安所』一樣的地方,在那裡懷孕兩次。一次生下了孩子死了,一次活著。活著的孩子輾轉送到了她母親手裡。後來她逃回了家,問她母親,孩子呢?她母親說,我把孩子扔到山溝里喂狼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認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覺得女兒已經因為被日軍抓去當性奴隸毀了一生,這個孩子活下來除了帶來更多悲劇,不會有什麼好的命運。」

曹黑毛老人

還包括韓國電影《鬼鄉》的故事原型姜日出,她16歲那年被「強征」到東北,花季從此成了噩夢,幾十年無法回家。1997年再次踏上故土時兄弟雙親都已不在,她只能靠「柿餅」慰藉自己的心,因為那是兒時工作晚歸的父親在她枕邊留下的食物,只是如今吃多少柿餅都化解不了這份錯過的遺憾。

前兩年,姜日出去上海做活動,與另一位倖存者卓天妹老人見面,一見如故。蘇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二人親如姐妹。但有一個細節,我們在轉交一份日本友人送給老人們的一大包禮物時,老人聽到『日本人』三個字仍是當下一臉驚恐,那是卓天妹第一次走出大山。可想日軍暴行給她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刻骨銘心。」

包括8月12日逝世的黃有良老人,「她臨終之際還是在說『你們要繼續幫我打官司』,她這口氣是咽不下的。」蘇教授說。

2001年11月28日,東京,黃有良出席聽證會

以及在南京經歷過暴行的雷桂英,蘇教授說2007年在老人辭世的前兩天,她一直在要求自己的養子給蘇教授寫封信,蘇教授在收到這封信時老人已經離世了,他拿著信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塑封好放進「慰安婦」主題紀念館里,「那封信兩個主題,一個是感謝社會這麼多年來對她的關注和幫助,第二個還是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日本政府對過去那些暴行進行道歉,即便她看不到了,也希望後代能看到,甚至還有人能努力為還倖存的其他老人發聲。」

蘇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影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觸摸一下戰爭的傷痕,這不是一種「二次消費」,記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才能避免讓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目前大陸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慰安婦」還有14人(影片里出現「倖存者8人」只是針對影片拍攝對象而言),她們的平均年齡已過九旬。這個人數數字會一直變化,因為一方面不停有人在離世,另一方面包括蘇教授在內的學者也在不停努力發現新的老人,為她們送去支持。他們希望作為這些老人的晚輩,能為她們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做點什麼:

「願意站出來說話的老人都是非常偉大的,頂住身邊人給的壓力公開自己的身份揭露暴行,不讓這段歷史被埋沒,也有的老人我們直到離世都不會公布她們的身份、肖像等一切信息,她們都很不容易。也許老人們都逐漸走到生命盡頭,但對她們受到的傷害『討回公道』的鬥爭之路,依然漫長。」

2010年12月7日,在東京「戰爭與女性暴力和平資料館」為日軍性暴力受害者韋紹蘭母子舉行的聽證會上,韋紹蘭、羅善學母子述說悲慘人生,相擁痛哭

她們身上很多品質

年輕人們會喜歡,會學習

90年代曾出現過一批「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文學作品,只是那個年代出現的文藝作品大多都很苦情,「主要因為那時大家還不了解『慰安婦』群體,那批作品的出現是向大眾揭露當年日軍實行了什麼樣的暴行。」

蘇教授說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很大,大眾輿論對這個群體的壓力在逐漸減小,甚至隨著各種藝術作品的傳播,人們越來越了解這些老人的真實生活,比如這次的紀錄片《二十二》,「你能看到這些老人真實性格有許多可愛的地方。」

這次《二十二》里有出現,同時也是郭柯此前紀錄短片《三十二》的主人公——韋紹蘭,這位老人十分善良,且有著寬大的胸懷。

「韋老人家裡真的六七十年來沒添一件新傢具,其實生活很貧苦的,但她心態非常好,活得很高興,她愛唱山歌。我記得和太太去探望她,當時我太太拍照看到什麼東西,她頭也會湊過來一起看,她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老小孩,很喜歡看新鮮的東西。」

蘇教授說,在片里看到韋紹蘭笑得很燦爛,這是非常真實的鏡頭。「她的心裡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要留下來看看。十幾年前我們去探望她時,她說多年前媽媽要喝農藥自殺,她也要跟著一起去,媽媽對她說『這個世界多好,即便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所以這麼些年她也一直念叨這句話。」

蘇教授說這麼些年在自己遇到什麼難處時,總會想到韋紹蘭老人,「這種心態真的讓我非常受益,她們都是我的人生導師。其實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創業、工作、失戀遇到點挫折覺得跨不過去時,都應該看看這些長輩。」

蘇教授發來這張韋紹蘭老人的照片,他說她總是笑得很開心

而且這些老人即便經歷過如此多不公,仍然心存善良。

《二十二》導演郭柯回憶,曾看到韋紹蘭老人家徒四壁,給了500元當生活費,結果老人家第二天返還了四個紅包,每個紅包里裝著100元,分給前去的郭柯和團隊的人,並說「拿著買點好吃的」。

還有14日,蘇教授的研究所學生去看望其中一位老人,她腿摔骨折了但精神頭還不錯,問到想說什麼時,老人一直在說「謝謝你們年輕人來看我。」

《二十二》里也能看到,李愛連老人即便自己不吃也要先把好東西拿來喂隔壁人家不管的貓

「她們其實一生都在努力自我調適,即便生活很不易,但她們能做到這樣寬廣的胸懷和善良,真的是我的人生導師」,蘇教授說。

而當我問蘇教授,作為年輕人該怎麼樣去關愛這些老人時,他說「就像晚輩一樣的陪伴吧。」

現在14名倖存者分別生活在海南、廣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蘇教授說他們十分希望在這些地方的年輕人能有機會組成社工小組,去陪她們說說話,聊聊天,哪怕給她們寫寫信都可以。

而隨著大眾越來越關注這群老人,現在蘇教授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想辦法幫助她們做生活減壓,「比如培養她們畫畫的興趣、剪紙、跳舞,就是想讓她們愉快的生活。」

早幾年北京也有醫院願意為這群老人提供免費治療,蘇教授他們也正在努力希望能有年輕醫學志願者能走進山裡為她們「上門送醫」。

《二十二》中的她們笑得如此好看,蘇教授說:「是老人家的執著、堅強、樂觀,讓我下決心一定得把她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華晨宇丨周筆暢丨吳亦凡丨楊冪丨鄧超丨蔡康永蔣欣丨陳妍希丨胡霍cp丨張天愛丨許魏洲丨滿江黃景瑜丨孫紅雷丨黃軒丨白敬亭丨宋 茜丨吳奇隆丨TFboys丨李宇春丨劉詩詩丨袁姍姍丨俞飛鴻丨易烊千璽丨金晨丨唐嫣丨江疏影 丨鍾漢良丨SNH48丨吳優丨彭於晏丨井柏然丨陳偉霆丨馮紹峰丨朱茵丨劉燁丨楊洋丨趙雅芝丨張一山丨大張偉丨范偉丨羅晉丨 Angelababy丨馬思純丨陳學冬丨徐璐丨趙麗穎丨王鷗丨舒暢丨李榮浩丨張藝興丨關曉彤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