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層次越高的人,越會用朋友圈

作者:田心(富書專欄作者)

01

上大學時,我在院學生會結識了一位同屆其他班的男生,因為工作需要,互相加了微信。

起初,他朋友圈總發些富有詩意的句子,猶如一縷清風,讓人在悲傷難過時暫且忘卻生活中的雞零狗碎,倍感欣慰。

不知從何時起,畫風突變,他時常發些特別傷感的話,起初我並未在意,畢竟誰都有負面情緒需要表達的時候,把朋友圈當成紓解情緒的一種路徑,也無可厚非。

可時間一長,就感覺不太對勁了。

他每天都不間斷地發送很多條「傷春悲秋」的信息,導致無論何時我打開朋友圈,總能看到他的信息成功佔據首位,後來,我就把他的朋友圈屏蔽了。

有一次,我們寢室集體「話聊」,談到發朋友圈的問題,才得知,原來大家都把他的朋友圈屏蔽了,室友紛紛表示實在忍受不了一個大男生整天悲傷逆流成河的樣子。

有人說:如今這個時代,微信朋友圈就是一個流動的、實時更新的「簡歷」。

誠然,優美的詩句可以慰藉心靈,敏感的思緒也可以喚起人們對生活的感悟。

但過多地、甚至一味地「強制」別人分擔你的多愁善感乃至負面情緒,總讓人覺得有些過於矯情。

相比之下,那些在朋友圈裡曬插花、繪畫、烘焙、陶藝的朋友可以給我帶來正能量和感染力,讓我思路開闊:原來生活除了枯燥的工作、繁雜的瑣事,還可以有另一番姿態。

美國社交網路大神奧斯丁·克萊恩在《人人都在曬,憑什麼你出彩?》一書中說到:

在朋友圈等社交網路分享的圖片、文字,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暴露我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甚至是情商。

除了時不時地發美照、曬美食、表情緒,或許,我們也應該學會經營自己的朋友圈,讓朋友圈成為隨時拿得出手的「簡歷」和「名片」。

  • 用心經營朋友圈的人,往往也能將生活經營的風生水起。

02

我曾就職的一家企業,因為公司發展和業務擴張需求,由總經理親自操刀,組建了一支戰略研究團隊。

通俗地講,就是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總經理從公司內部選拔了幾位熟悉行情並且知悉公司內部情況的員工,此外,還高薪聘請了一位MBA碩士擔任部門經理。

我們幾個內部人員雖說對公司情況清楚知曉,但在此之前,對諸如運營管理、產品研發、商業模式等辭彙卻知之甚少,更不擅長公司經營之術。

是壓力,亦是動力,為了更好地勝任工作,我們開始埋頭苦學,每天遊走於各大商業網站,學習借鑒好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

後來,我們恍然發現原來最佳的學習途徑就在眼前,就是產品經理的朋友圈。

我們三人如獲至寶般將產品經理的朋友圈從頭翻到底。其中不乏企業運維經驗分享講座的視頻、MBA免費課程鏈接,還有他閱讀過的經典商業書籍推薦以及他工作多年的心得體會。

這些都是他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的積累所得,對我們來說就如同拾取了開啟學習大門的鑰匙。

就這樣,我們的大腦在他的朋友圈裡肆意徜徉,漸漸地,我們懂得了什麼是商業運營、什麼是社群營銷、什麼是場景思維。

《超級個體》主理人古典曾說過:

這個時代,人脈的最大價值是幫你實現知識的互聯,人脈帶來大量的知識跨界,引發各種可能性,讓你學得更快、視野更廣、思考更全面。

如今,無遠弗屆的網路傳播,鏈接起來的不僅僅是朋友之間的關係網,更是一個蘊含大宗有用訊息的知識網。

比爾•蓋茨有一句話:「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從事行業不盡相同,只要你足夠用心,朋友圈就是一個免費的知識殿堂。

具備發現價值的眼睛和頭腦,一定可以挖掘出對你大有裨益的信息。

03

我在朋友圈看到過一個公眾號編輯貼出她和一個作者對話的頁面截圖。

總共三個頁面,數十條對話信息,自始至終,那位編輯都在「畢恭畢敬」地回答作者的「詰問」,最後「禮貌」性地將那位作者「拉黑」。

事情起因是這位作者在公眾號上發現別人寫的一篇文章的內容是暗指她的,所以就找到編輯,要求刪除該文章。

至於她為什麼斬釘截鐵地認為那篇文章是針對她的,編輯也是一頭霧水,對方一直惡言相對,幾番溝通無果,編輯只好將那位作者拉黑。

朋友圈讓我們的溝通更便捷、更有趣,卻也帶來了諸如「怒懟」「互撕」這樣的負面效應。

伏爾泰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朋友圈是一個人生活、工作的縮影,也是一個人三觀、品格的映照,透過一個人的朋友圈,你大概就能知道他的價值取向和是非標準。

最高級的情商是溫柔的對待別人,你在朋友圈裡的樣子,映射出你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

此前,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持續投稿被拒,當時心情有些低落,就發了條朋友圈,瞬間收到好多朋友送來的鼓勵話語,讓我在對前途感到渺茫時重拾信心、整裝待發。

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承認個體認知水平的差異,包容不同聲音和觀點,坦然接受別人或積極、或消極、或鼓勵、或抨擊的評論,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而對那些無用的、負面的信息「一笑而過」,這才是朋友圈給予我們的生活啟迪。

04

我有一個朋友,她曾做過兩年房地產策劃,後來轉行做了媒體編輯。

她的微信朋友除了親屬、同學,其餘大部分都是房地產同仁。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朋友圈被微商吞噬的時候,她的朋友圈是被五花八門、風格迥異的房地產廣告所佔據,用她自己的話說,頗有種「百家爭鳴」的感覺。

我曾經問她:「你都不在這個行業工作了,還留著那麼多人的朋友圈幹嘛?每天被廣告弄的頭暈眼花的。」

本以為她會接納我的建議,選擇屏蔽一部分人的朋友圈,沒想到她卻對說:

我沒有屏蔽他們,是想學習一下文案、審美、設計、排版等技能,也許在將來能有用武之地。

她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某個節日到來時,不是因為有假期,也不是因為有獎金,而是可以享受一場房地產廣告帶來的「視覺盛宴」。

漸漸地,她懂得了配色原理,學會了文案如何蹭熱點,掌握了設計排版技巧。

現在,我的這位朋友從一名媒體編輯成為傳媒部經理,憑藉的是豐富的綜合知識儲備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

知識總是垂青思維勤奮的人,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有「思維懶惰症」,凡事只要多考慮一些,便可以輕易地與他們拉開差距,日積月累下來,也就能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

05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比別人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是個信息為王的時代,獲得的信息越多,掌握的經驗越豐富,構建的知識體系越完善,一個人越趨向於取得成功。

朋友圈為人們創造了認識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人的機會,為人們搭建起一個強悍的「跨界信息網」。

越是思維勤奮的人,越懂得運用朋友圈,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深諳利用朋友圈提升自己之道。

李維文在《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一書中寫道:越成功的人,越善於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使自己越來越成功。

朋友圈是宣洩情緒、展示生活的通道,但更是學習新知、認識世界的明窗。

知乎上有人說:

人脈整合的核心環節是讓所有體系內的人都受益,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小圈子,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你的存在能夠讓大家有價值,你就可以整合人脈。

人脈不是搞關係,而是創造你的命運共同體。

能從眾多朋友圈裡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才是真正會利用朋友圈的人。

不是朋友圈沒用,是你看了沒用的朋友圈。改變未來,從學會運用朋友圈開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簡介:田心,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80后,一生兩個追求,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有趣的事。惟寫作與運動不可辜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簡書@田心。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