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掠奪東北的各種資源

抗戰爆發時,中日力量相差懸殊。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經濟力、軍事力、技術力以至組織力,都比日本差得多,許多武裝力量甚至是用原始武器,與現代化的日軍作戰。日本自然資源非常匱乏,人口約為7000萬,連同受其控制與奴役的朝鮮、台灣在內,人口也不足1億。但是日大學部學技術水平與生產能力卻比較高,1936年鐵產量為309萬噸,鋼產量為640萬噸。軍火生產水平和能力很高,能製造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戰鬥機、轟炸機、艦載戰機、大口徑火炮、坦克、裝甲戰車等。1937年日本飛機年生產能力已約600架、坦克約200輛,在作戰中可以保障軍火源源補充。在戰爭初期,日本可以動員使用的軍事力量共約448萬人,其中常備軍約38萬人、陸軍17個師團、海軍艦艇約190萬噸、空軍與海軍飛機共2700餘架。當時,日軍用於侵華作戰的師團,每個師團2.2萬餘人、馬5800餘匹、步騎槍約9500餘支、輕重機槍600餘挺、火炮108門、坦克24輛。七七盧溝橋事變前,日本「華北駐屯軍」包括1個步兵旅團及騎兵、炮兵、坦克兵共約6000餘人,司令部在天津。日軍主力駐在本土、朝鮮、東北各地,處於臨戰狀態,可以通過受其控制的北寧鐵路迅速運抵華北,通過海運抵達華東沿海各地。戰前人口約4.5億人,超過日本6倍多。但當時鐵的年生產量不足10萬噸、鋼的年生產量不足千噸,僅有很小的軍火工業生產能力,可以生產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徑迫擊炮、小型艇船等較小型武器裝備,根本無法滿足戰爭對武器裝備的需求。大型武器裝備如飛機、火炮、坦克、機動車輛、艦艇等都不能製造,完全依靠向外國購買。 「七七事變」爆發時,掌握全國政權的國民黨政府軍事力量計有陸軍步騎兵191個師、52個旅、海軍艦艇5.9萬餘噸、空軍飛機300餘架。國民黨政府的總兵力約200多萬人,但內部矛盾很多。政府軍每師編製1萬餘人、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00餘挺、火炮46門。

1937年日本與的國力對比

鐵產量 309萬噸 不足10萬噸

鋼產量 640萬噸 不足千噸

艦艇 190萬噸 5.9萬餘噸

飛機 2700餘架 300餘架

常備軍約38萬人 約200萬人

每師團(師)2.2萬人 1萬人

步騎槍 9500餘支 3800餘支

輕重機槍600餘挺 300餘挺

火炮 108門 46門

坦克 24輛 零

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東北后,便把東北作為基地,企圖向北進攻蘇聯,向南侵佔全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在東北的兵力有2萬多人,到了1937年有6個師團,1940年有12個師團,到了1941年8月,日軍在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達到近85萬人。並且修建了許多各種不同類型的戰地工事,而修建這些工事的全部費用都由偽滿政府承擔。從1934年—1945年8月此項經費竟然高達4.5億元。日本帝國主義不斷集聚軍事力量,為進一步侵略全做準備。日本侵佔的東北,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掠奪東北的各種資源,把東北變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和物資後援,進一步侵佔全。所以就先從奪取經濟命脈入手。

鐵路是經濟的大動脈。日本人從1906年起就從沙俄手中奪取了若干條鐵路線,成立了「南滿鐵道股份公司」。九一八事變后,逐步搶奪政府經營的鐵路和中外合資的鐵路。1931年10月10日起,關東軍向「滿鐵」交待「委託經營」。東北鐵路大權全部落到日本人手裡。大連是東北物資進出口的地方,一直由滿鐵經營。偽滿政府成立后,就把海口運輸和內河運輸的權力全部委託給滿鐵。空中運輸則由「滿洲航空服務公司」壟斷。偽滿政府成立後進占郵政局。1933年開辦了「滿洲電話服務分公司」,壟斷了全部通訊業務。

海關和稅收:東北的海關由設在上海的外國人控制的總稅務司管理,作為庚子賠款和其他外債的抵押。日本與偽滿同上海的總稅務司多次交涉,都被拒絕了。但在大連海關內,關長和稅務司司長都是日本人,職員中70-80%是日本人,偽滿就利用這些人,先是不再把關稅上繳給總稅務司,然後趕走了歐美籍的官員,奪取了大連海關。繼而又奪取了其他海關的鹽稅和專賣權。

銀行:東北地區原來就有被稱為「四行號」支撐東北金融的四個金融機構: 東三省官銀號,東北地方政府的官辦銀行,資本2000萬元;邊業銀行,奉系軍閥勢力設立的,資本525萬元;吉林永衡官銀行,省政府的金庫,資本1000萬元;黑龍江省官銀行,資本200萬元。四銀行還在瀋陽設立了「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準備庫」,以及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東北的分支機構。從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關東軍就派兵佔領各銀行,洗劫一空。搶走東三省官銀號庫存黃金十六萬斤,搶走張學良存在邊業銀行中私有黃金七八千兩和古玩字畫等。有日本侵略者供認,從「四行號」中掠取資金達1.4億元。 1932年7月1日,偽滿中央銀行正式開業,壟斷貨幣發行,集中信貸管理,控制國民經濟,掠奪人民的財富。 日本侵略者在偽滿政府成立后,就開始實行掠奪行動。當他們覺得成效不像當初預想的那樣,就在1937年5月1日由偽滿政府公布了《重要產業統製法》和設立了「滿洲重工業公司」,更大規模的經濟資源掠奪就開始了。

七七事變以後,由於侵略戰爭的需要,偽滿在第一個「產業五年計劃」中,把許多重要的產品指標,都做了大幅度的提高。如:鋼錠由185萬噸增加到316萬噸,向日本運送112萬噸;生鐵由253萬噸增加到450萬噸,向日本運送152.2萬噸;煤炭由2716萬噸增加到3110萬噸,向日本運送600萬噸;液化煤由80萬噸增加到177萬噸;揮髮油由82.6萬噸增加到174萬噸,向日本運送145.3萬噸;鋁由2 萬噸增加到3萬噸,向日本運送1.625萬噸;汽車由4000輛增加到5萬輛;飛機由340架增加到3萬架。以上計劃的修改,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大幅度增加,更是使整個生產計劃成為日本經濟計劃的組成部分,實質上就是軍事掠奪的計劃。1941年9月,為了支持侵略戰爭,偽滿政府又正式確定了第二次「產業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更著重於掠奪戰爭資源。與第一個計劃相比,第二個計劃首先要確保「供應日本」的物資,特別是鋼鐵和非金屬等。鞍山和本溪湖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掠奪鋼鐵資源的兩大據點,而對這兩個地區鋼鐵資源的掠奪,也並不是從日本實施他們的第一個「產業五年計劃」開始的。

1931年鞍山的生鐵產量是27.6萬多噸,僅次於當時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的產量。1933年日本拓務省准許滿鐵把鞍山制鐵所的設備,轉給由滿鐵全額持股的昭和制鋼所,以原來鞍山制鐵所的3座高爐為基礎,擴建鍊鋼設備。到了1937年,生鐵的年產能力增加到70萬噸;鋼錠年產能力達58萬噸。到了1943年生鐵產量達130萬噸;鋼生產能力達133萬噸。 1931年本溪湖的生鐵產量是6,5萬多噸,到了1944年生鐵產量為37萬噸。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年產生鐵256萬噸,偽滿年產生鐵約70萬噸,總計是326萬噸;鋼,日本產量是648萬噸,偽滿50萬噸,總計698萬噸。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從東北大量掠奪戰爭資源,擴充軍備。

幅員遼闊的東北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蘊藏在1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1932年滿鐵地質調查所經過調查,推定全東北煤的埋藏量是48億噸。偽滿後期,滿洲炭礦公司經過調查,推定全東北煤的埋藏量超過200億噸。長期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就霸佔和掠奪東北豐富的煤炭資源。日俄戰爭以後,有些煤礦就被日本人接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撫順。日本侵略者用武力佔領了撫順后,又對另一重要的煤礦阜新煤礦(原稱新邱煤礦)進行滲透,竊取了礦權。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煤炭生產中,日本經營者的煤礦處於壟斷地位,而撫順煤礦又處於絕對優勢。據統計,撫順煤礦的煤產量,在九一八事變前就可達七八百萬噸,1929年竟有851.9萬噸,佔東北煤炭總產量的69%。如此大產量的煤炭在東北市場上銷售量並不大,而是被輸出和運往關內各地銷售,其中最主要的是運往日本。撫順煤運往日本國內的數量占煤礦總輸出量的50%,能佔到日本煤炭進口總量的60—70%。在1929年當年運往日本的煤是188萬多噸。九—八事變以後,煤炭產量持續增長,1937年達1034萬噸。撫順煤在很早就被日本海軍作為特別規定來使用,日本最大的海軍工廠吳工廠,幾乎全部使用撫順煤。據說,製造大炮和軍艦甲板的用鋼,必須用撫順煤來冶鍊,其他的煤都不行。當時,日本的八幡制鐵所,有鍊鋼用的煤氣發生爐20多座,如果使用撫順的中塊煤,開動12座就足以夠用,而且煤氣的使用標準穩定。撫順煤被認為是最好的工業煤,日本稱之為「東洋的標準煤」,並且以撫順煤作標準,來判定其他煤的優劣。在日本的經濟中由於缺乏石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準備戰爭和進行戰爭的一大障礙。

同煤炭一樣,日本侵略者掠奪東北的石油資源,並不是從偽滿時期開始的,只不過到了偽滿時期更加變本加厲罷了。日本侵略者對東北石油資源的掠奪,包括天然石油、頁岩油和人造石油的全面掠奪,其中最有規模效應的是對撫順的頁岩油的掠奪。撫順煤礦的頁岩油在煤層的頂端,藏量達55億噸,可開採原油3億噸,等於美國當時天然石油藏量的1/5。如果每年消耗重油400萬噸,可以供應75年。所以,日本對撫順的頁岩油資源十分重視。1931年生產的粗油有6.3萬餘噸。1935年年產粗油能力至14.5萬噸。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偽滿時期,東北就有耕地1700多萬公頃,可耕荒地1600多萬公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居民的80%,主要穀物的產量達1870萬噸,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良好,是世界聞名的產糧地區。但是,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政治動蕩,局勢不安,天災人禍,農民大量棄農,耕地荒廢。日本侵略者為了滿足龐大的戰爭需要,不斷加強對糧食的掠奪,企圖將東北變為「大東亞糧谷兵站基地」。強制推行「糧食出荷」政策,對糧食實行強制購銷,強迫農民售糧。他們對農民預付很少的價款,如在1941年時,每100公斤1元,與農民簽訂「出荷」契約,規定最高的「出荷」量。到了秋季,不管收成如何,強迫農民如數交糧。如果有私人買賣糧食,一但被警察或密探查出,不但糧食沒收,還要嚴加懲處;如果有人隱藏糧食,一旦查出,「便照情節」處理。農民生產的糧食幾乎一半被強迫出荷,剩下的還要留作種子、飼料和交租,真正能夠當作口糧的糧食就沒有多少了,要是再遇上災荒年,農民們只好將口糧、種子和飼料統統交出去,辛苦一年,仍要忍飢挨餓。1942年7月3日,偽治安部警務特秘發第568號內曾記載有這樣一段文字:「北安省望奎縣因糧食奇缺,全縣人民都籠罩著灰黯的悲觀情緒……該縣山頭村從五月十日至二十日僅在五戶人家中便有三十多人自殺。」 日偽當局搜刮掠奪來的糧食,「絕對優先地確保軍需和對日供出」。據記載,日本要求偽滿為其供應的糧食量是:1942年220萬噸;1943年250萬噸;1944年270萬噸;1945年300萬噸,逐年增加,再要供應朝鮮和華北。由於所剩的糧食極少,對居民就採取低標準定額「配給」。強制壓低居民的糧食消費,以保證日本帝國主義最大限度地掠奪糧食。配給糧食的標準定量是很低的,而且逐年下降。對日本人和朝鮮人的配售標準與人不同,對人配給的糧食數量更低,而且品種次,經常中斷。廣大群眾忍飢挨餓,不僅造成人民健康狀況嚴重下降,疾病和死亡率急劇上升,致使許多居民因不堪忍受飢苦,而自殺身亡。據日本駐佳木斯憲兵隊高508號文件中記載:偽三江省鶴立縣有三百人因無食糧自殺。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還強制徵集攤派大量的勞工。據調查,1941年日偽當局就徵集使用勞力共計195.3萬人,加上傷病死者,達200萬人以上。日本帝國主義每年徵集200萬以上的勞工,其中據關東軍的資料記載,1942年軍方所需勞動力約40萬人,其中華北勞工佔4萬人。勞工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在為戰爭服務的重要產業受奴役。日偽強制徵集勞工的手段是連蒙帶騙,甚至強抓。運送勞工時就把勞工裝上悶罐車,鎖上鐵門,吃飯睡覺都不許出來,有些勞工,等不到下車就死了。曾發生過在某一車站,有一悶罐車的勞工,車門上了鎖,被甩在一個閑道上,兩天的時間都沒人管,等打開車門一看,已經全部凍餓而死。勞工到了勞動地點,生活條件極差。睡的是「窩棚」,冬冷夏熱。有的地方平均1平方米要擠4個人。工人們身下鋪著草包,身上蓋著麻袋,頭枕磚頭,踡著腿睡覺。夏天蚊蟲叮咬,冬天經常被凍醒。伙食惡劣,據倖存者回憶,一天三碗高粱米飯和一點鹹菜,有時每頓都是稀粥,甚至斷糧。在偽滿後期,廣大工人和貧苦農民,常常以糠榮和橡子麵糊口。如此的生活條件,勞動強度卻是非常人所受,平均每天勞動時間是9至10個小時,甚至達11小時。還有最高的能達14個小時,使得大量勞工傷病死亡。一個日本戰犯供認道:「在我的記憶中,最悲慘的一件事情,就是1943年在興安嶺築城工程中,四萬名勞工出現了約三千名的死亡。」在勞工比較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有埋葬勞工屍骨的「萬人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