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科技富豪不喝酒不擼貓,竟然都有一個同樣的愛好!

埃隆·馬斯克「玩」了一個SpaceX,傑夫·貝佐斯在Amazon位於西雅圖的工廠里養著一個Blue Origin,Google的XLab里弄了一個Rapid Evaluation團隊專門研發太空電梯……

美國有錢人不擼貓不喝酒,近些年凈在太空事業上醉生夢死了。

這兩年,SpaceX的獵鷹火箭、蚱蜢火箭的重複回收技術,反覆幫美國軍方發射衛星。Blue Origin雖然這麼多年一直沒能發射一顆衛星(畢竟人家朝著太空旅行去的),但比SpaceX更先進的New Shepard火箭,在回收技術和效率上走的更遠。

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1981年就已經製造出了太空梭,可重複回收利用的太空梭當時完美執行任務,驚爆全球。現在一群SpaceX、Blue Origin造一些重複回收的蚱蜢火箭、New Shepard火箭,這不是炒冷飯嗎?

美國矽谷這些互聯網公司怎麼都不好好做生意,拿著「沒回報」的太空事業當公司愛好?投資人不削他們嗎?

這其實跟響應美國政府號召有關。沒有預算的NASA,是這樣進入民用市場搞商業化的

1981年,美國NASA的太空梭在太空任務中表現的非常出色,雖然如此,可是NASA的研究員們並沒有高興多少,他們不得不面對民眾嚴重質疑的一個問題:

航空航天的未來在哪?以及這個問題所帶來的預算大降,幾千個研究員因此失業難題。

在此前的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瑪麗·朱昆達(Mary Jucunda)曾給時任NASA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re)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Ernst Stuhlinger)寫信,她在信中問到:「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如果不是身處冷戰的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中,航空航天根本無法發展起來。

而在太空梭成功運作之後,美國NASA看到的不是勝利的喜悅,反而是更多類型太空梭、太空空間站、太空運輸機、太空接駁機等等項目的研發。

研發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如果太空項目不能做到商業化,將會嚴重拖累美國政府,進入破產邊緣。

因為數度經濟危機,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國家偵察辦公室NRO、運輸部聯邦航空局FAA、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等多部門經費緊張,從1980年代,美國就開始將這些國防科研項目進行分拆,面向民眾試行商業化服務。

2008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從2009年歐巴馬上任美國總統以來,就開始通過美國國防先進項目研究局DRAPA,推動一些先進成熟的太空技術服務走向商用。

此前小新也詳細寫過歐巴馬為了普及網路服務,降低高新技術創業門檻,大刀闊斧的推進「網路中立」法案,把美國電信業收拾的夠嗆。而在航空航天領域,歐巴馬也做了積極的商業化推動。

互聯網通訊項目跟今天小新要寫的太空運輸項目其實都是在1980年代開始,從國防先進項目研究局DRAPA等各個部門裡拆分出來,向市場推出業務服務快速發展起來的。

互聯網通訊項目先是在大學各研究機構內進行試驗組網,隨後推向各大商業公司內部用以商務辦公,最後在AT&T、朗訊、思科、甲骨文、微軟、IBM、蘋果等公司的努力下走向了普通用戶家裡。

而太空項目就沒那麼容易了。

雖說太空旅行一度引起全世界富豪的興趣,但火箭發射頻率一直難以提高,對參與太空旅行人的體質要求也非常高,同時也沒有其他企業級的需求,就一直沒能普及開來。

美國政府近40年的太空服務商用推進過程,也一直圍繞著政府開放採購權,採購更多私人企業提供的產品元件,來促使一些用於太空的技術在民用市場商業化。民用領域各種碳纖維、清潔材料的採用,飛機汽車發動機材料技術改造,公共交通系統的升級換代,都因為航空技術的開拓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

租用美軍基地直升機拍攝的《現代啟示錄》

但太空服務至今還是沒有成為人們可以隨意體驗的產品服務,這也大大阻礙了太空事業的良性發展。

隨著經濟的波動,需要研發的先進項目增多,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預算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太空服務的商業化運作有點等不及了。

於是從1981年開始,當時的美國里根總統進行了諸多嘗試:

首先是與世界各國合作,分擔財政壓力,提出了國際空間站規劃,全球農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等觀測網路,為北約盟國提供國防服務。促使歐日澳加韓等國家地區,按照自己的技術標準,合作研發衛星系統、火箭系統,來大幅度降低項目成本。除此之外,NASA還為其他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載人航天實驗服務。如此,解決了一定的經費壓力。

第二個就是推進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乃至國防先進項目研究局DRAPA的技術項目,進行分離商用。

當年為了減輕財經壓力,美國軍方從1960年代末就開始試著開放給好萊塢,配合拍攝電影。1979年上映且大獲成功的《現代啟示錄》,讓美國軍方與好萊塢的合作進入了火熱期。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環球電影公司、聯美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迪士尼電影公司以及其他眾多二流電影製片公司,都與美國軍方有著長期的場地器材租賃、服裝道具租賃、演職人員培訓等合作。

在整個1980年代,原本用於地理偵查、氣象觀測等國防領域的超級計算機技術,也開始開放給好萊塢。從一開始植入簡單的熒光特效入手,一步步分離獨立成專業的計算機電影特效系統。

經歷過《終結者》《星球大戰》《異形》等等系列電影大片的磨合之後,1995年的《阿甘正傳》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從此好萊塢電影開始標配電影特效。

這些緩解了NASA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預算問題。

美國太空服務已經進入私企民用時代

可是儘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航空航天重度相關的技術產業,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商業化。甚至因為安全原因,很多年來,美國軍方以及航空領域的電子設備,採用的還是Intel剛成立不久研發的8008處理器。當然,這是一款進行防磁輻射等處理過的定製版8008微處理器。

NASA還是面臨嚴重的預算問題。

更加鬱悶的是,政府議員們還很不滿意NASA給出的發展規劃,要求NASA把更多經費放在立項研發低成本可回收的火箭發射技術。因為火箭發射技術的研發實驗生產,擁有成熟穩定的產業鏈,具有恆定的需求,能帶動更多就業。

比如說,參議院能在預算中要求NASA在一個名為RESTORE-L的衛星項目上投資1.3億美元,民主党參議員芭芭拉·米庫斯基(Barbara Mikulski)背後的「努力」可謂「功不可沒」。

執行該項目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就位於她所在的馬里蘭州,而這顯然可以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也為她在當地民眾的心目中加分不少。作為交換,她也會支持參議員理查德·謝爾比(Richard Shelby)增加太空發射系統SLS預算的要求。SLS由位於阿拉巴馬州的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負責,而來自阿拉巴馬州的謝爾比當然要積極地為本州的項目「代言」。

但NASA科學家們覺得,對於太空探索來說,更重要的是太空望遠鏡、太空漫遊探測器這樣的項目。

於是NASA給出了反饋意見:新一代的火箭技術開放給其他國家及私人企業研發,NASA將省下來的經費用於太空探測器等項目。

這已經不是美國第一次這麼幹了,1970年代,美國曾將delta運載火箭技術賣給日本,從此日本開始聯合美國研發自己的運載火箭技術,至今已經開發出L、M、N、H四個系列多款運載火箭。

1987年,剛剛發明「大哥大」手機的摩托羅拉,趁著這個機會,開始提議研發衛星電話系統,並建立了銥星公司。從1996年開始到1998年,共發射了66顆衛星,完成了預先設定的組網目標,正式開始運行。不過倒霉的是,由於業務發展不好,銥星公司於1999年破產,好在美國富豪科盧西花了2500萬美元接手,並說服美國國防部為政府僱員提供這一服務。

1995年,原來給NASA生產火箭衛星部件的美國波音防務、空間與安全集團(BoeingDefense,Space&Security--BDS)與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 Systems)組建了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全面進軍運載火箭的研發生產。

在此期間,原本專供軍方使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也開始開放給民用。

2001年,美國又與韓國達成合作,韓國開始引進美俄兩國的技術研發自己最新型號火箭。

如此,保住了勇氣號、機遇號、鳳凰號和好奇號火星探測車項目。

2000年左右,NASA根據《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推出了商業載人航天促進計劃(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簡稱CCDev)與商業軌道運輸服務計劃(COTS),將NASA掌握的導航系統衛星系統開放給通過審核的科研機構、私人公司。最初,CCDev每年拿出5000萬美元的合同,來刺激私人企業集團研發火箭技術。

隨後,Amazon的Blue Origin、馬斯克的SpaceX順勢成立。

從2003年開始,NASA因為預算緊縮,裁撤了數千人,幾家公司順利吸收了這些員工。同時,GPS開始全面開放民用市場,大幅提高了民用導航精度。

2006年,SpaceX公司贏得了COTS第一階段價值2.78億美元的合同。2008年,NASA授予SpaceX公司一項價值2億到10億美元的發射服務合同,根據發射任務和次數確定最後的合同金額。2008年12月,SpaceX公司從NASA獲得高達16億美元的CRS合同,利用「龍」飛船分12次為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補給,合同金額可因應各選項由16億美元增加至最高31億美元。

2010年6月,SpaceX公司獲得一筆商業合同,利用「獵鷹-9」火箭將銥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合同總價值4.92億美元。

同年,歐巴馬上台執政。由於上述的各方爭議,同時面臨太空梭退役問題,歐巴馬取消了星座計劃,集中力量進行COTS(商業軌道運輸服務計劃),聲勢浩大的獵戶座飛船的研發沒有了下文。

2011年,Amazon的Blue Origin在CCDev拿到了一個2200萬美元的合同,而SpaceX拿到了一個7500萬美元的合同。

從2000年到現在,Blue Origin是依靠富豪貝佐斯一手養大的,從頭到尾面向的都是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旅行火箭技術。

而SpaceX則是面向航空運輸服務,是靠著賣掉PayPal的馬斯克在四處找關係的過程中活下來的。

至此,美國的私人太空行業已經初具規模。

Facebook、Google們是怎麼玩上太空業務的?

美國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動向,也可以看出美國太空產業的變化。

2005年,美國剛剛放棄SA(選擇可用)政策,全面開放GPS技術,Google就立馬收購了Keyhole公司,開始研發Google地圖服務。

2006年,Google收購安迪·魯賓的Android之後,成立了獨立的Google XLab。隨後爆出「太空電梯」「機器人」「自動駕駛」各種腦洞項目。

但真正開始有行動,還是等到歐巴馬上台以後。

2010年,歐巴馬剛上台就推出了《開放互聯網法案》,態度鮮明的支持推進「網路中立」。這些小新在之前的《負債1000億美金?!揭秘歐巴馬是如何攪黃孫正義十年規劃的?》《川普推翻了歐巴馬的政績,Intel笑Google哭》中有過詳細介紹。這一法案直接將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網路服務是為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服務,不得用調控流量通道的方式干涉服務中的內容。隨後美國第二大電信運營商Verison不服,便針對《開放互聯網法案》提起訴訟。

Verison在2013年勝訴,但美國法院肯定了《開放互聯網法案》中的基本條款。最後限定「一般電信運營商」必須遵守《開放互聯網法案》,而Verison這一類現有的電信運營商都被歐巴馬政府判定為「一般電信運營商」。於是互聯網公司們,開始騷動起來!

2013年同年,Google、Facebook、Amazon都爆出了自己的無人機計劃,其中前兩者的無人機是用來為偏遠地區搭建電信基站、提供網路服務的,而後者Amazon則是要用無人機送貨。可其實用來送貨的無人機還是需要與電信基站緊密聯繫,Amazon還是要研究自己的電信技術。

跟著9月,Facebook聯合Ericsson、Nokia、Qualcomm和Samsung成立了Internet.org組織,計劃為偏遠欠發達地區提供免費的電信網路流量服務。

Project Loon

接著Google又爆出了Project Loon,這是利用熱氣球為偏遠地區提供電信服務的項目。

看來這幾家公司都想當「不一般電信運營商」啊!

到2014年5月,Facebook又開始要用發射衛星的方式,為全球提供免費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同時期,Google也開始關注衛星互聯網,收編了大量衛星研發領域的人才,意圖進軍太空互聯網。

不過到了9月份,傳出Google取消了衛星互聯網計劃。

2015年9月,Facebook牽頭的Internet.org升級成了Free Basics。而這一項目也被爆,只能訪問Facebook等合作夥伴旗下的網站產品。

從媒體宣傳上來看,目前Facebook的衛星項目、電信項目進展最為迅速,也更成規模。

2014年4月,Facebook推出了The Open Compute Project開源伺服器與數據中心項目。

2016年2月,Facebook主導,與SK電信、德國電信、Intel和NOKIA共同發起TIP(電信基礎設施項目)計劃,旨在聯合運營商、設備商、系統集成商和科技公司,用創新技術改變傳統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方式。目前TIP成員已經超過300家。

TIP把未來的網路分為移動通信網路、媒體網路和物聯網三個子網路。並推出了三個產品OpenCellular開源無線接入平台、Terragraph網路回傳設備、Project ARIES多天線技術、Project Aquila(天鷹計劃)無人機基站。

這一切都是Facebook為自己的衛星互聯網做的基礎技術聯盟。2016年9月,SpaceX在為Facebook發射「Amos-6」的過程中,火箭燃料倉出現問題,最後爆炸發射失敗。

這就是美國企業風生水起的太空夢、衛星夢。企業還在跟進中。

文/水上焱

科技新知(ID:kejixinzhi)原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