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合時宜的思想》,直擊人的心靈 | 冰讀精選

▲《尋找蘇慧廉》,沈迦 著,新星出版社

讀友:宋偉鋒

時間:2017年9月17日、18日

我對於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很陌生。鴉片戰爭之後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到底在那些年經歷過什麼不知道。如果想去探究這些陳年舊事,表述更多的是所謂的失權辱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些空洞的字眼。

但從1840年到1949年,畢竟是一百多年,整整兩三代人的生活,難道就能這麼大而空的代表過去嗎?的近現代化怎麼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呢?今天我們為什麼會這個樣子,總是有源頭的。

於是我想看點具體的,好巧就從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

看作者沈迦的自序,他是一個移民國外並且實現了財務自由的成功人士。正由於此,他才有這樣的「閑功夫」來探究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人物和他的故事。

蘇慧廉是幸運的,讀者也是幸運的。這本書沒有沈迦這樣的水磨功夫細心打磨,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好看。

還是回到書的主題。在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商人和軍人進入古老帝國的還有傳教士這個特殊群體。雖然傳教士在教科書里的名聲不太好,老夫子把他們描述成帝國主義的走狗和急先鋒。

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認真地去看傳教士們的故事,就能發現他們對於近現代化是功不可沒的。他們帶給是近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和醫療體系。

十九世紀當工業革命給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時,那時的人類真是意氣風發,有那麼多的教士為了傳播上帝的福音,深入不毛和野蠻地帶就為了發展教眾。

這種無私的精神真的值得後人所敬佩。蘇慧廉就是這些人的一員,他於二十三歲來到,前往溫州傳教,從此就跟這個古老的國度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這個國家服務了一生,直到退休才返回母國。

看他的傳教事迹,有時會被這些傻傻的歪果仁所打動。他們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還受到民眾的敵視,卻幾十年如一日為了傳教給民眾看病、教書,而其目的無非就是發展些信眾,把上帝的福音傳到這個信仰缺失的地方。

你要說他們包藏著多大的禍心,我還真的不信。他們能從這裡得到什麼好處嗎?沒有啊,許多在傳教的牧師最後哪個不是清苦過活,沒有從這裡搜刮出巨額財富的。

而歷史上所載的教會案,大多數是西醫引入后普通民眾不理解,再加上有人惡意挑撥所致,雖然也有教民仗勢欺人,但也只是個案。畢竟我想以仁愛寬容的宗教也不會允許大量的有違法律和人倫的惡行發生。

在書中也提到了幾起涉及教民衝突的案件,看起因大多也是愚民起事,最後鬧到不可開交之後,官府來擦屁股,賠錢道歉。

基督教最早的信眾大多都是社會的底層民眾,對於當地的士紳來講,自己的土地上來了洋人,還要以洋教來拉攏原先可以被自己壓在腳下的人,心中自有不滿。

再加洋人的東西稀奇古怪,不敬祖先,只信耶和華,破了傳統,也是不能原諒,雙方起衝突自然正常。

但是隔了一百年後再去看當年的經過,平心而論,大多數還是人有錯在先,在檯面上道理講不響,有一些官員一味的和稀泥,最後讓人家捉往把柄兵臨城下,最後是丟人丟錢,實在也怪不得他人。

相比之下,日本當時也存在外國人治外法權,但是他們勇於學習,迅速實現了法律的現代化,十幾年後就收回了法權。兩相對比,不就看出了差距嗎?世上的道理就是這樣,在實力不濟的時候,你和人家玩小聰明,最後被人家揍得趴下,也不要哭天喊娘!

繼續讀書。

蘇牧師的事業從溫州開始,後來去了山西,最後又到了北京。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全在了。作為後人想想,一個外國人把他的年青時光全放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不計回報,服務那裡的人民,這是怎麼一種精神?

這個源頭無疑是來自於整個基督教派長達幾個世紀的全球傳教事業。關注基督傳教活動也可以作為深入了解近現代轉型歷程的一個窗口,在這裡有許多好看的故事!例如司徒雷登。

蘇牧師在生命後期除了在大學里教中文之外,他作為一個通,還參與了英國在一戰退還庚子賠款顧問委員會的委員。

在我們的認知里,庚子賠款是我們的國恥。但這麼一大筆錢最後發生了怎麼樣的故事,很少有人去關心。英美兩國不管他們算文明普惠也好,還是偽善也好,總之賠款在他們手裡確實是為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

自從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外,同西方列強的交往除了屈辱之外,也有人奮發圖強,以及外國幫助走進西方文明的方面。

▲《不合時宜的思想——關於革命與文化的思考》,馬克西姆·馬克西姆維奇·高爾基 著,朱希渝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讀友:自由

時間:2017年9月18日

書的封面上說「這是一部俄文版三十卷本《高爾基全集》未收錄的作品」,而在「編者的話」一文的末尾,說的是「本書所收錄的全部文章均未被俄文版30卷本《高爾基文集》和出版的20 卷本《高爾基文集》收錄。」想必還是編輯的話更準確一些。

百度了一下《高爾基全集》,好像未見有中文版的介紹,也許國內從未出過中文版的高爾基全集。

作者高爾基(1868-1936年),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身於木匠家庭。

四歲喪父後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念過兩年國小。十一歲走向社會,獨自謀生,當過學徒、飯館跑堂、搬運工、麵包師等。

1892年用筆名「瑪克西姆·高爾基」以處女作小說《馬卡爾·楚德拉》登上俄國文壇,主要作品有《海燕之歌》《母親》,以及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由於在文學中的開創性貢獻,高爾基博得了「蘇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的世界聲譽。這個稱號是誰封的呢?百度了一下,原來是列寧。

《不合時宜的思想》是高爾基在十月革命前後編輯《新生活報》期間發表於該報的一系列論文的總題。《新生活報》於1917年5月1日創辦,1918年7月16日停辦。

我們爭取言論自由,是為了能夠說出和寫出真情。然而說出真實情況是一切藝術中最困難的一門藝術。

因為它是最純粹的同一切個人、團體、階級和民族的利益都沒有聯繫的,幾乎完全不宜於庸人利用,而且也是不能被他所接受的。這就是純粹的真實情況該死的特徵,但對我們來說這種真實的情況又是最好的,最必需的。

「當我們譴責一個人——無論是德國人還是俄國人,這都無所謂——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純粹的』真相,因為它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我們意識的最明亮的火花;這種真相的存在,是人對自己提出崇高的道德要求的證明。」

《不合時宜的思想》直擊人的心靈。

▲哈佛史系列《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加】卜正明 主編,【美】陸威儀 著,張曉東、馮世明 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

讀友:hitao

時間:2017年9月17日



第五章《鄉村社會》。

我覺得,鄉村社會的興盛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興盛程度,尤其農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顯示了該國的文明水平。官府和貴族等高社會地位的人士永遠很少為了生存而擔憂,但生存卻是農民最低的願望,而且他們的人數佔據了一個國家的大多數。

所以,在哈佛系列史中每部帝國史中都會用一章節專門介紹鄉村社會,這是對人的重視。

唐朝的鄉村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商業和長途貿易的進一步增強,以及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和農業技術的提高,保障了底層農民的生存並提高了平民的生活樂趣。

首先是從南北朝開始的均田制。因為許多限制性越來越在唐朝難以續存,直到大量莊園和私有土地的出現,在「安史之亂」后,兩稅制便慢慢取代了均田制。

但均田制的崩潰和私有土地的集中並沒有使得國家的利益受損。這是因為大莊園的發展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並積累了更多的財富。

財富的積累又通過新的稅收政策交給了國家。這也是兩稅制出現的原因。到了唐晚期,佃農的身份地位也開始合法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社會地位。

唐代農業技術(包括有機肥的使用、新農具的使用和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都大大提高了農物的產量)的提高發展,使得地主和貴族擁有了大量的資金,開始更頻繁的商業和貿易。

比如水果、茶葉和糖之類的非糧食作物的生產與售賣。唐朝發達的道路體系也為長途貿易提供了可能性。

也從唐朝起,鄉村社會出現了定期的市場,便於商人的買賣活動和農民與商人之間交換商品。集市的發展豐富了農民的生活,還有與宗教相關的新節日發展出了廟市。對於雜耍者、說書者、賣場者和賣藝者來說非常重要。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