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蘇州這個小鎮又上央視了!它為什麼如此牛?

近日,央視7套《農廣天地》欄目系列專題節目《一湖天堂水 千載震澤絲》,再一次將目標聚焦蘇州的絲綢小鎮——震澤鎮

這不是震澤第一次吸引央視的目光,也不是第一次呈現在鎂光燈下。

蠶絲被之鄉 、國家衛生鎮 、全國環境優美鎮 、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特色小鎮……

震澤,被冠以的殊榮和頭銜太多。

然而和它身上光芒相反的是,震澤更像是一個處在深閨之中的少女,靜逸、神秘,又或者歸隱於山林的雅士,清雅,淳樸。

一個欲遮還羞的柔謐水鄉慢慢除去了面紗,一幅關於水鄉江南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震澤,位於吳江區西部,江浙交界處,北瀕太湖,地處「吳頭越尾」,是以太湖古稱為名的千年古鎮

因蠶桑而成集,因集旺而成市,因市盛而成鎮,蠶絲是這裡獨特的人文符號。

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拉綿制被、扎染刺繡等製作工藝,還有真絲旗袍、真絲畫、真絲圍巾……

震澤絲綢

這座絲綢小鎮,自唐朝起,這裡便有人栽桑、繅絲、織綢,是著名的「蠶鄉」。

震澤的歷史,是絲綢的歷史。

唐宋以降,震澤地區幾乎「無一地不桑,無一家不蠶」,以致連田阡陌綠蔭彌望,無一閑田曠土。明清時期,震澤坐擁三萬畝桑田,一鎮出口的生絲佔全國總量的1/15。

蠶桑之於震澤,已經是一種深入小鎮骨髓的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氣質。

時至今日,勤勞的水鄉兒女仍在用一枚枚蠶繭和一根根蠶絲,守護著「蠶絲古鎮」的榮耀。

震澤聚集起「慈雲」「太湖雪」「山水」「絲立方」「輯里」等「五朵金花」為代表的上百家絲綢企業,形成「金花領銜、小花緊跟、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擁有種桑養蠶、煮繭繅絲到織服成被的完整產業鏈。

時至今日,震澤古鎮石橋的楹聯還刻著「蠶桑勝農耕」「農桑興大利」的詩句,如實道盡了震澤與桑蠶纏綿千年的繾綣之緣。

養蠶

家鄉是蠶鄉,絲綢即鄉愁

我們小時候吳江周邊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從拿到蠶種子的那刻起,爺爺奶奶要連續忙碌好幾個月,每年分秋蠶和春蠶兩次。

從採桑葉到「繞柴龍」給蠶築窩,再到蠶吐絲,變成蠶繭。再喊專門剝棉兜的人來剝棉兜,棉兜晒乾以後,再拿到加工廠做成棉被。

繞柴龍

從小時候到現在,我們蓋的棉被都是爺爺奶奶養蠶,剝棉兜做成的棉被。

棉被又軟又暖和,對於我們來說,這是無價之寶,是再多的金錢都買不到的溫暖。

剝棉兜

我們媽媽那個年紀,家裡還會養蠶賣繭,兌換真絲回來,家裡總會給女孩子置辦一件真絲旗袍,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幾乎是一個女孩最為奢侈的夢想。

旗袍秀

後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養不動蠶了,周邊養蠶的人越來越少。而震澤地區,至今依然還有很多人在養蠶。

桑蠶盛景不再,周邊小鎮早已轉向其他產業,飽經風霜的震澤卻砥礪前行,在風雨飄搖之際,依然堅持著老祖宗賜予的智慧和財富。

2016年,震澤太湖雪蠶桑文化園正式開園。

4000平方米蠶桑科技館、300畝桑園……

遊客不僅能在這裡觀賞到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制絲工藝、拉綿制被、扎染刺繡以及絲品展示等,還可以游桑園、採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態農家樂。

蠶桑文化園還原制絲工藝場景

蠶絲古鎮、科技新城和田園鄉村,震澤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在這塊太湖之濱的土地上彼此聯繫、和諧交融,共同構成了最美的震澤,最美的絲綢小鎮。

至今,絲綢已經成為震澤的文化地標,融入了古鎮的靈魂之中。

可以說,蠶絲牽起了震澤的古往今來,也只有從這根絲里,才能真正讀懂震澤。

和許多江南古鎮一樣,震澤小橋流水、輕舟欸乃,水墨畫卷中,會讓你處處見景,步步有韻。

這裡,風景如畫,古塔古橋交相輝映;這裡,美食雲集,蘇式小吃讓人垂涎這裡,民風淳樸,居民遊客友善熱情。

震澤古鎮,青瓦粉黛、巷堂里弄,古宅深院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

震澤古鎮,紅磚牆、油紙傘,民國風情里一定會讓你沉醉水鄉,尊享絲韻。

震澤古鎮寶塔街,是一條千年老街。這裡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建築,粉牆黛瓦,樸實無華,從中感受歷史、感受文化,感受它的千年風雨滄桑。

震澤古鎮老街沿頔塘河的一段支流而成街,在河北岸,呈北偏東到南偏西走向。頔塘河至今的二千年歷史,初稱為「荻塘」,字義為美好之意。

老街名寶塔街,東起禹跡橋,西至斜橋,全長368米。街道兩邊多是枕河而居的人家和各種特色的小店,有賣時令小吃的,有麵館,也有賣絲綢和字畫的店。

寶塔街

枕河為市,傍水而居,是震澤水鄉古鎮的特色。水鄉河網密布,水與生活密切相關,吃水、用水、交通等等無一不與河相依相伴,震澤水鄉的河網水脈,就如同人體中血管一樣,是水鄉的命脈。

因此水鄉的民居和街市大都是依河而建,前街后河、小橋駁岸、圍河成市。

師儉堂

在寶塔街有一弄二坊,在寶塔街的中段有一個「三官堂弄」;其東端是「仁安坊」,西端是「仁里坊」。在兩坊之間,街北面還有三條平行的窄小的深弄。

老街西頭的「仁里坊」內是一個大宅門,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第一堂」——師儉堂

師儉堂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紳士坐行經商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築

師儉堂北邊的四進廳堂是居家的庭院園林,幽靜典雅;南邊的兩進是個米行,熱鬧而繁忙。米行挨著運河 ,有碼頭便於運貨。

大順米行碼頭

最早時,師儉堂是三面臨水的,可以前門上轎,後門下船,方便得很。

銀行弄

還有一條名叫「銀行弄」的小弄堂,弄堂狹窄深幽,獨有一棟宏大的歐式建築自成一牆。

入口的石柱莊嚴肅穆,屋頂的飛檐聳峙向天,這就是近代第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江豐農工商銀行也是曾經鼓動震澤蠶絲產業脈搏的金融心臟

現在,透過典雅的羅馬柱門框和堅硬的外牆,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盛況。

慈雲禪寺

沿著寶塔街往前走,石板小路漸漸變得開闊。高聳的慈雲寺塔映入眼帘。

慈雲禪寺坐落在震澤鎮寶塔街東側,寺中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慈雲寺塔。

不同於它處廟宇,慈雲禪寺先有塔後有寺。

從三國至今朝,歷經風霜雨雪,慈雲塔依舊佇立原地,溫柔地俯視著古鎮。佛鈴陣陣,伴著絲絲香火,木魚聲聲,傳來句句梵文。

過塔拜佛,觀佛過殿,縱是靜靜走一圈,步步生蓮的清靜安定也從旅途的開始就充盈心間。

「慈雲」是一個女子的名字,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個凄婉的傳說。

一說是三國時,孫權將孫夫人尚香誆騙回東吳之後,孫夫人因思念夫君卻終不得見,無奈之下,國太下令建此塔,讓她登塔西望,寄託綿綿思夫之情,因此,那時的此塔名為「望夫塔」。

到了北宋時,宋徽宗的女兒慈雲公主避難震澤,重修此塔,遙望北方,期盼父皇早日南歸,此塔遂更名為慈雲塔。

我們小時候,都是叫慈雲塔望夫塔的,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嚮往或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禹跡橋

慈雲禪寺邊就是禹跡橋

禹跡橋據說是為紀念大禹治理太湖水患而建造的。

古時震澤水患成災、雜草叢生一片荒涼,人民生活疾苦、自大禹來震澤治理水患后震澤從此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成為蘇嘉杭平原著名的魚米之鄉和蠶絲之鄉。

震澤不僅有禹跡橋還有禹跡路和禹跡廟,多是震澤蠶農為紀念大禹而修建。

每年5月蠶花節震澤人會登慈雲塔走禹跡橋來祝願一年蠶絲豐收、絲業發達。

禹跡橋是蠶絲古鎮震澤的象徵和標誌。

文昌閣

過了禹跡橋,沿駁岸路向北一百多米,就是文昌閣。站在禹跡橋上,便可以看到文昌閣全貌。

古人有詩云:「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來」,登此文昌閣,江南山水一覽無餘,致人心曠神怡。

夕陽西下,醉人的霞光將閣樓抹上一層金色,向遠眺望,震澤另一絕色「慈雲夕照」與文昌閣遙相呼應。

似乎,天地萬物,永恆在這一剎那。

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

與慈雲寺塔隔河相望的,就是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原址是鎮糧管所的勤儉倉庫。

這裡,彙集了富有特色的太湖流域耕種及絲紡織業農耕文化的大量實物及圖片、文字等。

昔日輝煌,曾經繁華,那些記載著先人發明軌跡和社會前進足跡的農具,至今我們仍然令懷想與追憶。

震澤,你的稻穗遍地,你的水牛拉車,你的手搖紡線機,早在不經意中積澱文明,成為歷史。幸好,震澤,還有座農機具博物館。

粉牆黛瓦、粼粼波光、小橋流水、深深庭院;石板路、紅門板、雕花匾、格子窗。

這就是震澤老街,千年的老街

黑豆腐乾

黑豆腐乾,作為震澤著名的特產,早在兩三百年前它就頗負盛名

相傳,當初乾隆皇帝出京南巡的時候,吳江知縣奉上的土特產就有震澤黑豆腐乾,乾隆吃后讚不絕口。從此,黑豆腐乾成為了貢品,亦成為了震澤的一個活招牌。

馥郁的香味,既有豆香,還有鮮香,亦有醬香,越嚼越醇香。震澤的街頭巷尾,茶鋪、飯館、移動攤鋪,似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四碗茶

四碗茶是震澤特有的一個傳統風俗。由於古鎮居民熱情好客,因此凡貴客或新女婿上門,主人家都會奉上四碗茶,以示歡迎和敬意。

所謂的四碗茶,分別為水潽雞蛋、飯糍茶、熏豆茶和綠茶,先甜后咸再淡,每一碗都獨具滋味。

其中飯糍茶又叫做待帝茶,相傳招待過永樂皇帝。而第三碗熏豆茶,則是震澤獨有的特產,以熏青豆為主料,配以胡蘿蔔乾、白芝麻和茶葉,五彩繽紛,好看又好喝。

震澤香大頭菜

震澤的香大頭菜,與一般地方的卻又是不同的

得益於太湖之水的潤澤,加上當地霧氣繚繞的特殊地理環境,震澤的香大頭便有一份別樣的品質感,清脆翡綠的色澤讓人蠢蠢欲動。

香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菜加工腌制而成的,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震澤,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腌制一些大頭菜,以備平日食用。

將香大頭菜與震澤的青豆放在一起水煮,就成為了一道美味的農家菜,這是震澤人家中常吃的一道湯。

湯清澈見底,不含一絲雜質,嘗一口有一種淡淡的香;再嘗一口,香味開始濃烈,但很溫醇,它穿過你的鼻腔慢慢的向全身擴散。

震澤特色糕點

震澤人勤勞,心靈手巧,美食更多不勝數。

麥芽塌餅、青糰子、菜花糰子,每個季節,都有各種特色糕點

⇒青團

青團,又稱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清明節時令之一,因為其色澤為青綠所以叫做青團。

如今青團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菜花糰子

震澤有種菜花糰子的小吃,口味就是咸鮮的特別。

菜花餡的原材料,選自震澤的特產「香青菜」(又稱「繡花錦菜」),此菜清香濃郁、鮮爽可口,是震澤人平日飯桌上必備的一道佳蔬。

將香青菜晾掛數日,待水分收干后,用燙水泡開,洗凈瀝干,去根切碎,就成了震澤人口中的「菜花頭」。

剛出籠的菜花糰子皮兒還太粘並不是太好吃,想嘗鮮還要耐著性子等會兒,等到冷卻些不燙嘴的時候吃最好

此時,菜花糰子的外衣軟糯而有韌性,一口下去綿軟柔韌,加上濃郁的菜花清香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味蕾。

⇒麥芽塌餅

麥芽塌餅,是清明的又一種食俗。

麥芽塌餅的的材料來自村間田埂上採得的佛耳草

在米粉中摻入適量的麥芽粉,這是做好麥芽塌餅的關鍵,摻少了餅子不「塌」,食之會有硬硬的感覺;摻多了,餅子會「塌」得不成形。

在所有的糕餅類中,麥芽塌餅可算得上醜陋無比,但只要輕輕咬上一口,隨著清新甜美的味道在嘴裡漸濃。

震澤美食,是一份道不盡的故鄉情。每個人心中,都放著一段記憶,它是懷著深深鄉愁的食物。

它們所賦予的,不僅是一次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份被永久珍藏在記憶中的故鄉情

河水如鏡,倒影如畫,古鎮安靜清幽,震澤人民安居樂業。

秉承著絲綢的傳承,它身上的光芒必將愈發閃亮和耀眼。

然而,經歷了千年風雨而波瀾不驚的端莊,或許才是震澤鎮真正的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