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山中 | 「浮世山水行」之樊洲

「山水」,是藝術傳統的重要文脈,其背後的宇宙觀、哲學觀和人生觀無不透露出人獨特的文化性格與審美情趣。一千多年前,山水成為了東方文化的載體;在今日,人與自然相和諧,相映襯,回歸素樸,獨對天地,俯仰人生的生命和文化追求仍然在一些當代藝術家的生活和藝術中延續。

從今天起,我們將向大家介紹這些在當下這個仍然醉心「山水」的藝術家,他們在大自然中的行跡,以及他們的藝術創作與「山水」是如何互為「因果」的……

樊洲

當代水墨藝術家

1953年出生於西安

先後師從長安畫派石魯及康師堯先生

九十年代初開始在秦嶺創作巨幅山水畫創作

後於西安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興建樊洲畫館。

醉心琴拳書畫四十餘年,1992年始隱居至今。

/ 彭 德

樊洲隱居終南山,看山讀山畫山,尋找獨特的表現方式。他畫終南,同長安畫派和后長安畫派名家相比,大不相同。比如以代表作而論,趙望雲是寫生山水,石魯是性情山水,何海霞是結構山水,羅平安是符號山水,崔振寬是解構山水,陳國勇是心象山水,樊洲是人文山水。

終南山

樊洲的山水畫分為三型,都具有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書寫山水,三是樂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書筆法入畫的山水畫,具有明顯的意味,同傳統山水畫保持著文脈上的聯繫,又以較大跨度的表現方式,拉開同傳統文人畫的距離;以樂律入畫的山水畫,既體現出文脈又超越了文脈,使得不懂文化的歐美畫家面對他的這批作品,一看就懂,沒有障礙。樊洲的樂律山水,用波浪狀的行雲流水描構成畫面,單純,流暢,舒展,大氣,視覺與通感具有穿透力。這一畫風,受惠於他早年的藝術理想,即立志革新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現代主義熏陶下,年輕的樊洲對水墨畫的變革,曾經作過不懈的努力。儘管那些帶有西洋意味的畫法早已被他放棄,但對於他探求新型的水墨山水畫卻不無意義,其意義在於對現成畫風的不滿和對新的表現方式的渴望。

太乙峰

古龍湫

十八年前,樊洲在終南山營造畫館。畫館東臨古龍湫,西靠太乙峰,南望五台山,北接十八盤。十八盤有險峰數座,瀑布高掛,樊洲認為是《溪山行旅圖》的原型,也是范寬曾經隱居的地方。五台山又名南五台,終南山脈著名的佛教聖地。古龍湫這個天池是古代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湖水或平如明鏡,或波光如織,風雨晴晦,無不動人,最能消解胸中壘塊。太乙峰絕壁聳峙,氣勢豪放。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寫的正是這座山。山既高,又有太乙仙人,山仙同體、山海遙感的景象陶冶著樊洲的情操。樊洲強調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多年來,終南山脈東自華山、西至隴首的七十二條山谷,差不多都留下了他的腳印。與終南山對話,成為他的日常課題。

樊洲畫館

樊洲愛詩賦,擅長行書,傾心古琴和太極拳。國內太極拳高手和古琴大家,曾多次在樊洲畫館長駐,交流技藝。樊洲以詩化畫,以書入畫,以樂成畫,移植太極拳的力量與含蓄於筆下,都離不開蘊藏人文內涵的終南山。樊洲畫館依靠的太乙峰,別名翠華山。樊洲在《神會終南》賦中寫道:

翠華山崩兮,養我素心。

天池瀲灧兮,鑒我慧靈。

劍舞山巔兮,真氣激蕩。

琴鳴溪澗兮,天音涓流。

抒天地之心兮,發乎毫端。

招山水之魂兮,潑墨素絹。

煙雲供養兮,神會終南。

隱於山野的樊洲,相對於市井畫家,處世比較自我和獨立。這種生存狀態容易成全藝術家的夢想,尤其能成全別出心裁的畫家之夢……

(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節選)

翠華山道

文/ 貝亞特·艾芬夏特

靈動、和諧及內在生髮性是水墨之本根,在當代發展中,水墨畫主要表現出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理解。水墨的流動生髮性和宣紙的溵濕滲透性使得水墨畫在創作時具有兩大挑戰,既不允許修改,也無法隨意遮蓋。下筆流暢,運筆有力加之畫家的精神思想使得水墨畫將顏料和宣紙完美結合,達到水乳交融, 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這聽起來容易,但卻既要符合傳統的標準,即博大的傳統文化,同時又要符合從內在出發發展水墨畫的要求。與此同時水墨畫是深層次的思想和精神的升華。它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精妙的力量,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降低了自身的記敘性。

山遠韻長 245cm×125cm 紙本水墨 2016

山高雲淡 245cm×125cm 紙本水墨 2016

樊洲的作品恰恰展示出了這種思想與精神的升華。一個又一個的線條在白色的宣紙上律動,就像是一波又一波的漣漪,時而緊密時而鬆散地交織在一起,線條忽而消失又忽而浮現,彷彿流暢地飄動在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盡頭的宇宙空間內。「月開蓮花」這部作品就很好地印證了這種內在的和諧與統一。在這幅作品中,樊洲讓線條恰似偶然地相互發現、相互融合。如同逐漸增強的聲響一般,他從下至上,由淺入深地增強色調,同時展開一種在傳統文化中與蓮花緊密聯繫的想象:這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就如同佛祖的形象一般。樊洲有能力做到在純粹抽象的主題表達上既勾畫蓮花又展現出遠處的景色。與此類似的作品還有 "韻律山水 No 14" 和 "韻律山水 No 9 ".樊洲在作品中從來不會將風景與所描繪的事物展現得過於具體,而是讓作品引發觀眾的想象,反映出對自然和宇宙的深層理解。同時畫家通過這些作品認識以及描繪出自然界事物的內在聯繫。開放的繪畫形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畫家只有不將事物具體化,才可以真正的給自己的作品以自由的空間,並將想象與映像構建起來。樊洲的繪畫作品就好像腦電波,如同測量地震一般,將最小的、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記錄下來,再以此將內在的、與現實脫離的力量與情感呈現出來。這一切雖看不見,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早在物理測量之前,唐代的畫家就已經知道,自然、世界和宇宙共存於一個相互關聯的、內在的對立與關聯繫統里。因此所有時代的偉大畫家們常以不可思議的風景作為繪畫的主題,這些風景在規模尺度和崇高精神方面常常超乎人們的理解力,因為頭腦往往無法克服思維的局限性。空間的開放性和存在的無止性使人們聯想到了古希臘羅馬的「萬物皆流」思想。在自然界永恆的周期和改變過程中,似乎一切都被保留下來了。

水近峰遠 245cm×125cm 紙本水墨 2016

水中月 245cm×125cm 紙本水墨 2016

此外樊洲的水墨畫深受繪畫傳統標準的影響,他致力於墨和水的繪畫藝術,因為它們承載著流動與變化的核心。同時,水是水墨畫的基本元素,樊洲的作品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這一元素,他在「深水靜流」這幅作品中從令人印象深刻的簡單中發揮了這一元素,他讓平行的線條越來越密得呈現出來。重複出現的線條帶來的感官上的加強,這是在之前的藝術當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其核心在於,樊洲將這樣的表達大量運用於其作品中,毫不費力的跟上了巴尼特紐曼的步伐,巴尼特紐曼的作品《是誰在懼怕紅黃藍》在上世紀50年代是曾作為一種標準設立,它所產生的藝術觀感超越了物理理解力的範疇。

秋月春風 245cm×125cm 紙本水墨 2016

樊洲,師從著名藝術家葉訪樵和康師堯,在石魯門下深入研究繪畫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該藝術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繪畫中融入民間藝術元素」。作為一名植根於藝術的畫家,他深入自然,練習太極和古琴。形成了自然、宇宙和個體的和諧狀態,這種狀態在如今的社會中是很容易丟失。樊洲的作品也顯示出了極大的靜謐與平和,萬物相互聯繫,從傳統中形成新的感知。這也證實了樊洲是一位偉大的表演者和藝術家。

韻律山水之十 紙本水墨 140×94cm 2017

韻律山水之二十六 紙本水墨 140×70cm 2017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