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博物館奇妙日:尚武的漢人

文字 | 蓮悅

攝影 | 郝吾輩

聯繫微信號 | youhistory1

兩漢時期的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的上升期,經過數代帝王的開拓,西漢最鼎盛時期,王朝是勢力範圍向西擴展到了今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至朝鮮半島中部,西南據有今雲貴高原全部和緬甸的一部分,南邊達到今越南中部。

這個時候的漢人是尚武的,漢家衣冠的寬袍廣袖尚未束縛住民族血液中沸騰的野性。今天,我們不妨逛逛各地的博物館,看看那些尚武的漢人用來開疆拓土的利器。

馬者,甲兵之本

位於陝西省霍去病陵前、茂陵博物館內的馬踏匈奴石雕,雕鑿於西漢武帝時代。攝影 | 郝吾輩

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漢墓,為東漢時期的藝術品。攝影 | 郝吾輩

馬者,甲兵之本。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社會,馬匹戰略價值有點類似於今天戈壁老王手中的炮仗。誰擁有的馬匹更多,誰就擁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就是漢初劉邦遭遇白登之圍的原因之一。那時的漢王朝民貧國弱,皇帝出行湊不齊4匹毛色相同的馬,整個西漢皇室只有廄馬百餘匹。而遭遇白登之圍時,出現在劉邦眼前的匈奴騎兵便有40余萬,而且,匈奴單于冒頓還用近乎閱兵的方式列陣——西方都是白馬騎士,東面是青駹騎士,北面是烏驪騎士,南面盡皆赤色戰馬的騂馬騎士。這簡直就是紅果果地在向漢高祖劉邦炫富,展示彼時彼地匈奴強大的國家實力。

之後的漢王朝非常重視馬政,竭力蓄養戰馬。到漢武帝時代,有歷史文獻記載,漢王朝邊郡馬苑的廄馬已經擴充至40萬匹。這也成為漢武帝時代衛霍時期能夠擊敗匈奴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因為連年大規模出擊匈奴,損失戰馬太多,到漢武帝晚年再發動對匈戰爭時,我們看到漢軍慘敗連連。這當中雖然有國力衰弱、戰略戰術運用的問題,當然也有缺乏戰馬的原因在內。

彩陶兵馬俑

陳列於國家博物館的西漢彩陶兵馬俑。攝影 | 郝吾輩

1965年,陝西咸陽楊家灣發現漢墓,被專家認定為西漢文帝、景帝時期一高級將領的墓葬,有專家甚至推斷認為,這是周勃之子周亞夫的墓葬。1970年至1976年,從漢墓中發掘出土了2500余件彩繪陶兵馬俑,形象地向今天的我們展示了文景時期的漢軍軍陣——11個陪葬坑中,騎兵俑坑就有6個,另有步兵俑坑4個,戰車坑僅發現1個。因此有專家認為,文景時期騎兵部隊已經發展成為主戰重要兵種。在國家博物院館的文字說明中,便認為此軍陣表明當時的騎兵已經成為獨立戰鬥的兵種。

但是,根據漢文帝時期在面對匈奴數次大規模南下的發兵記錄來看,當時漢王朝迎戰匈奴的還是以車騎部隊為主,其中只有一次記錄10萬騎兵屯長安,以守衛國都。而在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太尉周亞夫也是以步兵和車騎部隊為主力正面禦敵,同時派遣騎兵奇襲吳楚糧道,取得了勝利。從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推測,文帝、景帝時期,漢軍還處於從車騎部隊向騎兵部隊轉換的時期,騎兵部隊的作用還是和其他兵種協同作戰,並沒有像漢武帝時代衛霍時期那樣,完全能夠獨立出擊迎敵。

鋼刀長劍

1956年遼寧西豐出土的西漢時期的青銅柄鐵劍。攝影 | 郝吾輩

1974年山東蒼山出土的鋼刀。刀背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可知此刀鑄造於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攝影 | 郝吾輩

漢代的冶鐵技術肯定遠遠領先於匈奴,所以,漢王朝才會設置馬弩關,不允許馬匹、鐵器甚至銅錢出境。在上圖「永初六年」鋼刀上,銘文除了刀的鑄造時間外,還有「卅湅」二字。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加熱疊打的層數為30層,足見東漢時期這些百鍊精鋼工藝技術的精湛。

河北滿城漢墓在中山靖王劉勝的玉衣左側,也出土了一把帶鞘鐵刀,殘長62.7厘米。此刀即為西漢時期的環柄長鐵刀。有軍迷認為,正是因為環柄長鐵刀的大規模裝備騎兵部隊,才讓漢軍在漢武帝時代衛霍時期能夠完勝匈奴。

環柄長鐵刀一般長約1米,厚脊、單面開刃,非常適於馬上劈砍。西漢時期的環柄長鐵刀可能不如東漢時期的「永初六年」鋼刀鍛鑄工藝精湛,但其威力絕對是匈奴的刀劍所無法匹敵的。

強弓硬弩

1989年武威新華鄉出土的漢代銅弩機。攝影 | 郝吾輩

弩機,作為一種遠距離、高精準射殺的武器,在兩漢時期有多重要?學者陳直就認為,兩漢的兵器鑄造以弩機為重點。在滿城漢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武器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弩機和箭鏃。

在滿城漢墓的劉勝墓中有一件望山上帶有刻度的弩機。「望山」,是發射時用來瞄準目標用的。這件弩機望山比一般弩機的長,其後側共有5個刻度,分別用錯銀和錯金來標出一度和半度,非常精密,度距從下往上遞減,從7.5毫米遞減到6.5毫米。這樣的弩機肯定比一般的弩機在瞄準的精準性上更具有優勢。

當西漢名將陳湯說漢軍對胡兵能做到以一敵五時,我們知道,這絕對不是誇張。彼時彼地的漢軍能如此厲害,除了本身過硬的軍事素質外,最重要的當然是這些先進武器的裝備。

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引領著時代的發展。當然,科學技術並非憑空產生的,它來自於人。只有人的思想精神能夠自由綻放時,才能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當人的精神力量走過漢唐,終於凋零於宋時,我們難道不應該追問一個為什麼嗎?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