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對教師的理解——《致朱永新教授》

也談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讀書活動中的感想

最近,在中國小校,掀起了一場學習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讀書活動,教育局給全區每位教師購買了一本,並要求教師們寫學習心得體會,同時還設立了獎項。雖不願苟同此舉,但也只能參加,因為我也屬於該校教師中的一員。

不願苟同的原因有三,

一、「致」教師不應該「支」教師

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中確實有很多他個人多年來對教書育人的切身感悟,也提出了很多新穎的「高談闊論」,但他「致」教師是他個人的願望,即使他希望所有做教師的都能贊同他的觀點,那也只能是他個人的願望。因此,組織如此大規模的集體購書且書面探討甚至評獎,個人以為很是不妥。在下認為此舉不過是開展「文化革命」運動的另一種形式。而今,教育界流行的所謂倡議倡導宣傳宣揚甚至所謂的教改,總是難以擺脫「運動」這個怪圈,尤其是不惜人力物力,統一各種教學方式、態度或者標準。這種活動說輕一點是形而上學,說重一點是文化專制主義。

因此,這種形式就不值得讚賞。總不能某人或者某些人認為它是一本好書就支使全體教師去學習研究吧?人家只不過是想「致」教師,一種較為禮貌的方式,而我們通過「活動」把它變成了「支」教師,非學不可,這是極為不可取的!不可取的理由有三:

首先,任何一篇著作都有局限性,哪怕是聖經。「文革」期間的拿著「紅寶書,」「一句頂萬句」,事實證明也有其局限性。教師這個命題就更為複雜,各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定義,更不用說寓意。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論點新穎,但有些偏頗,甚至有些夸夸其談「唱高調」。下文中我會一一闡明。因此,「致教師」不應該「支」使教師將其作為學習樣板。

其次,讀書活動原本應該具備一種比較高尚的情趣。讀書屬於個人愛好範疇,當然也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優良習慣,所以就有了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書籍是人類的朋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名言。既然是愛好,讀書就是自己的事情,讀什麼樣的書也是個人的選擇。好書自然會口口相傳,用不著行政指令。儘管如今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但再「支使」人去讀某本書對提升讀書風氣並無益處。何況教師大多是具備選擇好書能力的知識分子。

再者,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思考,而不是盲從。儘管《致教師》的作者朱永新是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教育學會副會長,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但他的《致教師》一文並不能等同於他為官的成就,更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本。因此,《致教師》只能是他個人對教師的理解,不可以支配教師去盲從。

二、《致教師》的前言否定教師的比喻的觀點顯得稚嫩

如此評價朱教授的作品,似乎我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可而今能夠真正觸及心靈的作品實在太少。

我們先來看看《致教師》的前言:「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的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教師就是教師......」

這個前言提出的觀點,個人以為尤其稚嫩。下面我一一給大家指出來。

1.教師不是「園丁」,應該是「一朵花兒」,其理由是「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請問「相互作用的過程」與「一朵花兒」有什麼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光合作用的過程?那麼誰是光,誰是花?教師像「園丁」一樣精心培育「花朵」何錯之有?尤其是幼稚園、中國小教育。

2.教師不是「蠟燭」,其理由是「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的學生」。那麼,請問教師以「為人師表、奉獻精神」去影響教育學生為何又不恰當?我真不相信朱先生連比喻都不懂!

3.教師,「不是春蠶」,其理由是「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 哈哈哈哈,朱先生真是個務實主義者,人家談春蠶的「奉獻精神」,他就談春蠶的「作繭自縛」,而且談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如果我們說「好人好事如雨後春筍地湧現出來」,他也會說應該是「好人好事應該不分季節地湧現出來」,因為好人好事不應該只有在春季湧現。如果人們把教師比喻成蜜蜂,估計朱教授也會否定:怎麼能把教師都當成「採花大盜」呢?!

朱教授,您的語文是物理老師教的嗎?

4.教師,「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理由是「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這簡直就是一個智障作者,真不知道他怎麼會把「工程師」只理解為「機器」的製造者或者設計者。真不懂這個博士生導師、教授如何得來的!難道他真不懂漢語的修辭不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播種機......」都有錯了?

最後,朱先生說「教師就是教師」,似乎振振有詞地引起了共鳴,其實是偷換了概念,迎合了這些年辛勤的、費力不討好的教師心理。此種說法等同於說「長征就是長征」,不能說「長征是宣傳隊」,也只能「太陽就是太陽」,不能說「太陽是生命之父、生命的希望」。

可是朱先生又說了「教師是一朵花兒」,怎麼,教師不就是教師了嗎?難道「一朵花兒」=「教師」?

我不明白一個個如此稚嫩的觀點,如此牽強附會,如此不懂邏輯,不通文學修辭的文章卻能夠得到眾多人的推崇,難道就因為作者是博士生導師、教授還有諸多的官銜嗎?我不敢往下想了。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作為教師,它是因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一項工作,但我認為它更是一種個體行為的職業。雖然宗旨都是「傳道受業解惑」,但個人的「傳道受業解惑」方式方法都是各不相同的,對教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不適合統一劃規。

我們允許朱先生把教師理解為是「花朵」,而非「園丁」、「蠟燭」、「春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曾經以「園丁」、「蠟燭」、「春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榜樣和追求來要求自己的教師都錯了嗎?他們像「園丁」一樣默默無聞的培養著祖國的未來「花朵」的比喻就那麼的不恰當嗎?他們像「蠟燭」、像「春蠶」一樣的奉獻精神就那麼的愚昧嗎?他們處處為人師表,處處從嚴要求自己,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怎麼又不可以了呢?

教師們,我們曾經的教育理想和追求真的錯了嗎?

三、《致教師》目錄中就有很多華而不實的言論

說實在的,朱先生的著作我實在讀不下去,僅看目錄,就可以看出太多嘩眾取寵、夸夸其談的言論。

我們來看看,「第一輯·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什麼「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如何尋找人師」、什麼「如何尋找教師生活的美麗」、「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什麼「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儘快成長為名師」......等等諸如此類的標題和內容。下面我一一為大家剖析一下。

1.「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我不知道朱先生做教師的理由是如何的,自參加聯考起,我的老師就告訴我,千萬別去報考師範類院校,千萬別去學校做老師,尤其是中國小,去了那裡,你這一生就很難改變。

從教三十多年來,我覺得我的那位老師說的是正確的。師範學院的同學90%目前仍然在教學崗位上。30年同學聚會,最蒼老最貧寒的也都在這90%的同學當中。而其他10%的同學均不在教學崗位,或行政高官或企業老總或商人,個個意氣風發。

不能說這90%從事教育工作者不愛崗敬業,否則也不會對比如此明顯。我這裡說的還只是表面現象,身體狀況呢,做教師的更是糟糕。

當然,上述現象與熱衷於教育事業者的理由無關。

那麼做教師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我知道的有兩個:

首先,師範類的聯考錄取分數線低、補助多。從上世紀80年代起,師範類幾乎都是免費並且有補貼的。朱教授可能不知道,考進師範院校的大學生卻依然很是汗顏、無奈的選擇。

我不知道朱教授是否知道,在,有80%以上的聯考生選擇了一個他不想去的大學,又有80%以上的大學生選擇了他不想讀的專業,尤其是選擇師範院校!為什麼會這樣嗎?這就是所謂精英教育所產下的惡果——人人都想進高大上的大學!這就是高校教育的真實狀況!

其次,師範類容易分配、容易進城、比較穩定。朱教授是否知道,曾經報考師範院校,也就是選擇做教師的學生大多都是家裡沒什麼背景的農村窮孩子嗎?師範類依靠的是分數線低、很多優惠條件才具能吸引學生報讀,朱教授知道嗎?

綜上所述,在做教師最真實的理由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教授先生,還要我給你一個做教師的理由嗎?不過文章的最後,我會告訴你我對教師的理解。

2.「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我也不懂朱教授是如何享受他的教育生涯的。首先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享受的。他是從事教育工作的第一天開始的嗎?還是在經過歷年的教育實踐、有所感悟之後才開始享受的呢?如果是前者,那麼朱教授肯定就是個先天的教育聖人,他不需要像孔夫子「弟子三千」后才有成就感;如果是後者,那隻能是享受回憶了。

當然,朱教授可以說,因為他歷練了我的教育生涯,回顧過去,他一直都在享受,如今作為經驗之談,事先告知教師要「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

我不想指出朱教授沒有從事過中國小教師的工作,他是否難以理解教師的經歷,我只想說,如今這個唯利是圖的社會環境下,你如何讓教師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你連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抱怨都撫平不了,何況還有中國小教師羞澀的生存環境呢?如何談「享受」?一定要談,那就只能是高調地「忍耐」、「淡定」、「視金錢如糞土」、「奉獻」之類,也就是談精神層面的了。可是朱教授又不同意教師是蠟燭、春蠶、園丁......。

相比之下,我更讚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是通過他自己親自的教育實踐,有做教師、班導、校長的經歷,其中有很多是教育自我反思,毫無高談闊論、夸夸其談的理論。因此,他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而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10年創作完成的《愛的教育》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細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它告訴我們的愛在教育中的真理。

2.「如何儘快成長為名師」、「如何出一本書」、「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的生命傳奇」倒是可以幫助教師走出物質層面的「困境」,如同朱教授寫了《致教師》一樣,至少不愁銷路。只是這對於廣大普通教師來說,這是「天方夜譚」,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能人人都成名師,即使都成了,那也就沒什麼價值了,也不可能都出一本書,全國有上千萬教師呢,有幾個能像朱教授能出得起書呢?即使寫出來了,賣給誰呢?誰幫著賣呢?哪怕比朱教授寫得更合理,也不一定好賣。而今的,大把大把的都是「先出名后出書」的。可是能出名、能出書的教師有幾個呢?更何況目前是世界上讀書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誰能有朱教授如此大的能耐出書銷書呢?

3.「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如何尋找人師」、「如何尋找教師生活的美麗」、「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諸如此類的標題,朱教授當現今的教師是弱智嗎?你以為教師不知道尋找生活的美麗、需要不需要教育理想嗎?他們也都是知識分子,也都有對美麗生活的渴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他們站在三尺講台,一直在教育著學生追求理想追求幸福,他們像你在書中描繪的一樣,他們跟學生唱著高調,甚至比你描繪的美麗更為實在更容易實現。

「如何尋找人師」,朱教授把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當做他的人師,而且大讚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位好老師」、「偉大的教師」,因為他認為「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就憑一本《曼德拉傳》,就把朱教授感動得「多次淚流滿面」,不知道朱教授是否知道「曼德拉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的背景

大多數的教師也都崇拜民族英雄,可惜大多都不是「皇室繼承人」,連「官二代」、「富二代」都沾不上邊!

一個身家過億的總統做了些「教育慈善」「防治艾滋病」、兩件事,就讓朱教授大讚特贊,真不知道朱教授讀懂了《曼德拉傳》沒有。

此文的結束語中,朱教授這樣寫道「曼德拉說過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為之自豪,為之自省:『教育是最強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來改變世界。』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應該以此捫心自問:我們,在這樣做嗎?」

這種「捫心自問」好可笑,曼德拉也沒有用教育改變了世界,朱教授憑什麼問「我們,在這樣做嗎?」。難道曼德拉是朱教授尋找的人師,就一定是廣大教師的人師嗎?這個標準過於牽強了!

四、《致教師》中很多觀點或自相矛盾、或自我忽悠

朱教授在書中一面說著做教師的大實話,比如: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談教師就是教師,似乎甚是理解教師這個職業,沒有必要為此職業忘我的工作或者嘔心瀝血的付出,並以此所謂新穎的觀點嘩眾取寵地博得廣大教師們的共鳴,顛覆了以前所有對教師的形象比喻,似乎更具人性,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詮釋。

可另一方面又處處高談闊論,大談教師的教育理想、人師的奉獻精神。尤其是提出了一連串的難以為之的富麗堂皇的觀點,尤其是口號式的標題。

比如:「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懷、眼界、努力、思考、學習決定未來,說大一點就是決定未來的教育,決定未來的孩子。」——這講的不就是「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所作所為」了嗎?

比如:「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什麼叫「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的標準是什麼?誰來評判?

比如:「出發吧,帶著使命,帶著愛。」——喊啥?朱教授是總指揮還是上帝呢?不覺得空洞嗎?

比如:「我們正在漲潮的海上,」——請問朱教授,退潮時我們在哪?不擔心教師有不會水的會被淹沒么?

比如:「校長不是你的老闆。」——是誰認為校長是教師的老闆的?教師的老闆是誰,是教育局?是學生還是學生家長?難道自欺欺人的說是自己?請問又為什麼會存在此種現象?

比如:「讓父母成為你的助手。」——為什麼要讓父母成為教師的助手,難道父母不一直是教師的助手嗎?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嗎?

比如:「為每個生命頒獎」,——怎麼頒?頒什麼獎?給每個生命頒個獎就完成任務了,還是頒完獎生命就終止了?生命本來就是寶貴的,用得著頒獎嗎?難道朱教授這裡也懂得用修辭手法了?

比如:「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種子」,——請問朱教授是算命先生嗎?是否給很多公司、很多孩子命名了呢?

比如:「站在大師的肩膀之上」,——大師在哪?大師讓你站在他的肩膀之上嗎?你能站在大師的肩膀之上嗎?

比如:「關注到每一個生命,每一個日子、每一個課程是一間教室能讓人感到幸福的緣由之一」。——關注到如此細緻,那教師乾的不就是「園丁、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活兒嗎?

比如:......

真不願繼續比如下去了,否則我總覺得朱教授是做傳銷的,或者是培訓師之類的,總用一些華麗的辭藻,專門為人洗腦的。

就說到這裡吧。我從教30餘年,而且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師。還是我來對朱教授談談我對教師的理解吧。我不會顛覆人們對教師的看法,或許就是真正的大實話,又或許能夠拋磚引玉。

五、我對教師的理解——《致朱永新教授》

前面我說過,作為教師,它是因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一項工作,但它更是一種個體行為的職業。雖然宗旨都是「傳道受業解惑」,但個人的「傳道受業解惑」方式方法都是各不相同的,對教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不適合統一劃規。

1.教師職業的範疇可大可小,教學方式不一

如果定義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其範疇可大到「天地君親師」、小到「三人行,必有吾師」。而針對朱教授的《致教師》只是指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因此,我們只能具體到大中國小教師這個範疇內了。即使在這個範疇里,我們所教育的對象也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學習的方式也不一樣。大學面對的是即將走向社會去謀生的學生,教育的目的就其所培養的人來看就是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偶一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教學方式是引導自學思考;而中國小針對的是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是培養自學能力。

2.教師的職業規範是特殊的甚至是與生俱來的

各行各業都會有自己的行規和職業道德,尤其是教師這個職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培養後代是這個職業的底線,他們如同父母一般,望學生成才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不同的是,他們的付出勝過父母,因為他們不需要「養兒防老」,他們的付出從來不寄希望於「反哺」。

我認為,教師和師傅甚至師父都不一樣,這世上唯有教師這個行業教育後人不會留一手,總是恨不得傾其所有所學,讓學生全部接受。

但朱教授說:「我是教師,偉人和罪人,都可能在我這裡形成」——我不知道朱教授教出了多少偉人和罪人。

我不敢說偉人是我教出來的,但罪人絕對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我認為教師這個行業,很難出現有教人作惡的教師。如果有一天,某位教師站在講台上教育學生「坑蒙拐騙、偷盜搶劫、殺人犯放火」等等罪人所為之事,我肯定這不止是管理者不容,就連學生也不容了,而且天理不容!這也絕對不是教師所為!

教育是雙方面的,即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好的觀念,也有責任心等一些必備的品質,就能夠保證一定教出好學生嗎?答案是不一定。孔子有三千弟子,優秀者也只有七十二人,但你不能淹沒孔子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果吧?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手段上的高明與否與是否有相對應的教育成果不是必然相關的。

因此,這個行業本身就具備「為人師表」的天性,它要求從業者不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教人作惡,否則會遭天譴。所謂「恨不得傾其所有地教書育人」就是敬職敬業、無私奉獻。

3.教師也是一個平凡的職業

教師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社會風氣的敗壞一樣會污染到教師這個行業,唯利是圖生活環境不可能只停留在教師的抱怨聲中。所以,如今的教師也有不少為了私利與其他行業一樣遭到詬罵也是正常的。

是的,做教師的最不應該為了謀取私利滿足私慾而工作,但哪個行業又可以為了謀取私利滿足私慾而工作呢?社會問題不可以就單單某個行業問題來論定

做教師的理由不像朱老師說的那麼高大上,也就是一個平凡的工作,而這個平凡的工作在人們心目中應該是最偉大的。

因此人們說「教師是無私的蠟燭,是辛勤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是在我的心裡,老師像連接知識與人類文明的橋樑,引導我們一步步踏向知識的彼岸。」「教師是太陽下最高尚的職業」一點也不為過。

溫家寶也說:「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不僅可以影響一個學校的孩子,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希望你們在這所有光榮傳統的學校里,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懷的溫暖,呼吸自由的空氣,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愛之美,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民教師。」

3.教師職業的境界是高尚的

職業良心決定教師的職業境界。前面說過,教師的職業道德是與生俱來的,教師的付出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教人為善、教人學好都是教師的底線。守住這個底線,教師就需要「為人師表」。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需要教師品德高尚、學識優秀。因此,有人說教師是偉人培育者、教師是知識淵博者、教師是人生引路者、教師是無悔奉獻者,此話均不是教師自己說的。

教師,是世界上最平凡卻又最偉大的職業,其境界是高尚的。

4.教師又是一份無奈的職業

而今社會上不僅出現了一些道德敗壞的教師,而且其行為直接影響了教師的美好的社會形象,甚至遭到了社會的詬罵和憎恨:「什麼老師?老師都能幹這個?!」。

我不否認有老師不像老師了,但我敢肯定只是極個別極少數,還有很多不良的教育現象是社會不知道或者不理解做教師這個職業的無奈。

首先說教改:教改是至上而下的,教師只是執行者。教材越來越難、課本越來越厚、書包越來越重、費用越來越高......請別怪教師,教師根本管不了!

其次說教學:課時越來越多、作業越來越多、補課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花哨.....請別怪教師,教師根本不願意!

最後說管理:教師是一個誰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職業:年級組、教研組、德育處、教務處、總務處、教育局及其各股室、社區......甚至學生會、家長會等等都是教師的主管,教師需要為上述所有部門服務;各種計劃、方案、備課、批改、家訪、學生談話記錄都需要檢查;什麼部門都有表格、統計、調差、追蹤......都需要調查並填寫;各種聽課、比武課、公開課、集備、評課、早讀、兩操、集會......都要準備;還有培訓、進修、支教、捐助、公益活動都得參加......請別怪教師,他們確實沒閑!

比如上級組織學習這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的心得體會,教師又只能用業餘時間「挑燈夜戰」了。

一級折騰一級,教師幾乎是最底層了,擔心領導批評,擔心家長責怨,最擔心的還是學生沒有學好,所以「補課」、「題海戰術」,又累苦了學生及家長!

綜上所述,教師的服務對象教育學生所佔的時間比例最少。這不是教師的錯,不是嗎?

朱教授,您的《致教師》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呢?

因此,我對教師的理解是: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教師就是合格的教師。教師的合格與否由學生及學生家長來評價才是最中肯的,而不是主管部門。教師無需為那麼多的部門服務,教育好學生才是教師的天職。

朱教授,您同意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