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6核32線程撕裂!AMD銳龍ThreadRipper首發評測:暴擊i9

由於行業環境發生變化,再加上嚴重缺乏市場競爭, x86 CPU處理器市場過去幾年可以說是相當寂寥:

AMD在高端消失,一門心思搞APU;Intel意興闌珊,每代產品進步幅度之小令人髮指,甚至簡單提升一二百MHz頻率就敢當新一代拿出來,贏得了「牙膏廠」的美譽。

進入2017年之後,恐怕100個人裡邊99個都沒預料到,一切會變得如此精彩紛呈。

AMD卧薪嘗膽長達十年之久,傾注幾乎所有心血研發的全新Zen架構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性能表現直追Intel頂級水準,關鍵是依然那麼便宜,性價比讓人目眩。

腰桿挺直的AMD瞬間完全變了個樣,各條產品線按部就班急速推進,無論是已發布的,還是待出場的,都那麼的驚艷,而且推進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

Ryzen 7/5/3連續登場而且性價比壓得對手喘不過氣來,EPYC強勢返回伺服器和數據中心,銳龍筆記本開始發力,銳龍Pro瞄準商務用戶,Zen+Vega APU也就在不遠處……

更可喜的是,AMD獲得的生態支持也是空前繁榮:主板、內存、散熱器等配件全力支持,整機紛紛到位,系統和軟體優化陸續跟上。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銳龍ThreadRipper(中文暫譯線程撕裂者),時隔多年之後終於把AMD帶回了頂級桌面市場,發燒友們終於有了第二種選擇。

AMD,終於又和Intel一起站在了華山之巔。

再看Intel這邊,懶散多年,早已完全不把對手放在眼裡,結果沒想到連續受到萬點暴擊傷害,銳龍登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任何實質性反應,彷彿被打懵了,甚至出現了i3-7350K雙核滅八核的鬧劇。

而面對AMD一波又一波的兇猛攻勢,Intel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精神,翻箱倒櫃匆匆反擊,但畢竟準備不足,尤其是10nm工藝一直磨磨蹭蹭,只好瘋狂加核心,而且新平台的進程都比原計劃大大提前(也因為過於匆忙出現了不少問題):

發燒級領域,直接從10核心推進到18核心,並首次祭出了酷睿i9的新序列;主流領域全面普及6核心,主流i3和輕薄筆記本都開始上4核心。

——有網友戲言,AMD一屁股結結實實坐在了Intel的牙膏管上……

我們常說有競爭才有進步,現在終於有了最強力的證明,AMD對此也是頗為自豪。

比如在發燒級領域,Intel一直握有絕對的發言權,定價也是隨心所欲,上代旗艦10核心酷睿 i7-6950X就離開了傳統的1000美元檔位,一下子飆升到1723美元,而想買一顆8核心次旗艦也得花1089美元。

銳龍來了,一切都變了,Intel最新的10核心酷睿 i9-7900X瞬間被打回原形,老老實實繼續賣999美元,8核心的酷睿 i7-7820X也是更理性的599美元。

【銳龍ThreadRipper平台解析:AMD終於有了自己的重器】

AMD銳龍ThreadRipper底層和此前的銳龍7/5/3系列一樣,都是基於全新設計的Zen架構。對於這個架構以及它的技術特點,此前我們已經做過詳細解讀,這裡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類似Intel的發燒級平台,AMD銳龍ThreadRipper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伺服器領域,確切地說是此前發布的霄龍(EPYC),尤其是外觀造型、封裝介面、電氣特性都一模一樣。

銳龍ThreadRipper也是在內部同一塊基板上封裝了四個Die,但不同於霄龍,這些Die其實就是銳龍7/5/3,所以整體規格上就是直接翻番,而且AMD也說了,銳龍ThreadRipper用的可都是精挑細選、體質最好的Die。

證據?霄龍可是集成了晶元組功能的SoC單晶元片上系統,銳龍ThreadRipper還是需要晶元組的,更何況霄龍里有很多伺服器專用功能和技術,根本沒必要放到桌面上。

不過注意,銳龍ThreadRipper里雖然封裝了四個Die,但其實只有兩個是真實的,另外兩個是為了保持整體平衡而添加的「佔位符」,並不可用,所以原生最多也就16個核心,更不存在開核的可能。

這麼做一是為了提高良品率,畢竟製造兩個小的Die比一個大的Die簡單得多,而且直接沿用已有的封裝樣式(儘管是伺服器的),總比再來個新的好得多,平台可以盡量簡化。

銳龍ThreadRipper內部也應用了Infinity Fabric高速互連匯流排,包括兩個Die之間,以及每個Die內部的兩個CCX模塊之間。

事實上,這種匯流排是AMD未來的核心基礎之一,銳龍、銳龍ThreadRipper、Veg顯卡統統都用上了,自然可以保證整個平台之間的無縫高速通信。

銳龍ThreadRipper系列首批安排了三款型號,其中首發高端兩款1950X、1920X,月底再來一個1900X。

根據曝料,後續還會有1950、1920、1900等型號,頻率有所降低,熱設計功耗更低。

銳龍ThreadRipper系列的規格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旗艦型號為1950X,16核心32線程,基準頻率3.4GHz,加速頻率4.0GHz,XFR擴展頻率4.2GHz,支持64條PCI-E 3.0通道和四通道DDR4-2666內存,熱設計功耗180W。

一如既往,銳龍ThreadRipper系列也全部開放超頻,處理器和內存都可以自由超頻,而且通過專用工具AMD銳龍Master,超頻十分簡單。

次旗艦為1920X,削減到12核心24線程,基準頻率則提高到3.5GHz,其他完全不變。

月底還會跟進一個1900X,進一步降至8核心16線程,基準頻率提高到3.8GHz,其他仍相同。

根據AMD提供的官方資料,1950X就是利用了兩個Die,每個都是和銳龍7相同的4+4核心布置。緩存方面每核心512KB二級緩存,合計8MB,每個Die 16MB三級緩存,合計32MB。

1920X則是在每個Die的每組核心裡屏蔽了一個,也就是3+3+3+3的布局,二級緩存因此減小到6MB,但三級緩存仍是完整的32MB。

1900X怎麼布局暫不清楚,是啟用單個Die的全部核心?還是兩個Die里各屏蔽四個?如果前者,三級緩存自然就只有16MB,而如果後者,三級緩存會不會仍是完整32MB?

考慮到1900X熱設計功耗仍是180W,目測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銳龍ThreadRipper搭配的晶元組為全新設計的X399(直接斷掉Intel X299的後路),規格相當強大。

它通過四條PCI-E 3.0通道與處理器高速互連,本身還可提供兩條PCI-E 3.0、八條PCI-E 2.0,其中前者可擴展出額外的四個SATA或兩個SATA Express介面,後者可用於有線網卡、無線網卡、藍牙或其他擴展設備,都由由主板廠商定製。

USB介面可提供最多2個USB 3.1 Gen.2 10Gbps、14個USB 3.1 Gen.1 5Gbps、6個USB 2.0。

硬碟方面支持多達十二個SATA 6Gbps(也可作SATA Express),以及RAID 0/1/10。

主板方面也已經全面就緒,首批發布的有七款,包括華碩ROG Zenith Extreme、ROG Strix X399-E、Prime X399-A,技嘉Auros X399 Gaming 7,微星X399 Gaming Pro Carbon AC,華擎Fatal1ty X399 Professional Gaming、X399 Taichi。

銳龍ThreadRipper採用了全新的Socket TR4封裝介面,又叫Socket SP3,這也是AMD桌面處理器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觸點設計(所以叫LGA TR4更確切),不再是傳統的針腳設計,畢竟在伺服器領域,AMD一直都是觸點式。

關於兩種介面的優劣,很多玩家一直有爭議,但其實用哪種介面,關鍵還是看處理器和平台設計需要,本身沒什麼高低之分。

當然啦,LGA介面的最大好處,就是取下散熱器的時候,不容易把處理器一塊薅出來(尤其是這次還有加固中框的保護)——AMD DIYer應該都碰到過或者聽說過這種意外吧。

新介面有多達4094個觸點,相比於Intel最新的LGA2066也多了幾乎一倍,因此處理器和主板插座的面積都相當大,前者已經達到約7×5厘米(還是個長方形),後者都快趕上DIMM內存槽的長度了。

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安裝方式也很特殊:按順序擰開插座兩側的三個螺絲,掀起插座蓋、和處理器固定支架,將帶著卡扣的處理器插入支架,然後放下支架和插座蓋,按順序擰緊三顆螺絲,大功告成。

看起來有點麻煩,其實操作也很簡單,按照順序一步步來就是了,當然一定要小心。

由於介面、孔位變化,散熱器也要升級搭配新的扣具才能支持銳龍ThreadRipper。AMD隨包裝已經附送了一個水冷轉接扣具,號稱可以兼容市面上超過2/3的水冷散熱器,另外也已經有20多款水冷和5款風冷直接兼容。

由於現在的散熱器底座都比較小,而銳龍ThreadRipper表面面積很大,熱設計功耗又高達180W,很多人可能會擔心散熱不到位。

其實不必,因為銳龍ThreadRipper的發熱主要就集中在中央部位,散熱器完全可以應付,而且處理器內部是高級釺焊材料而不是普通硅脂,散熱效率還是可以保證的。

當然後續或許會有專門針對銳龍ThreadRipper設計、底座更大的散熱器出現也不一定。

另外硅脂也不必塗抹太多,按照AMD的推薦在頂部中央位置呈點狀塗抹五處即可。

【銳龍ThreadRipper 1950X/1920X處理器圖賞:史上最豪華、最別緻】

本次評測我們同時拿到了銳龍ThreadRipper 1950X/1920X,還有最頂級的X399主板華碩Zenith Exreme,以及曜越的一款水冷散熱器。一起來欣賞欣賞。

AMD此番送出了史上最豪華的評測套裝,單單是處理器包裝就令人嘆為觀止。


兩顆處理器安安靜靜躺在巨大的旅行箱里


獨特的包裝盒設計,有點像老式電視機的造型


側面有Ryzen ThreadRipper的標記


另一側是簡單規格說明,提醒不會自帶散熱器


處理器放在一個特殊的卡扣底盤上,附送水冷扣具和螺絲刀


水冷扣具,兼容性非常好,贊一個


特製螺絲刀,信仰滿滿


見過這麼大的貼紙沒?非常拉轟

銳龍ThreadRipper 1950X:

銳龍ThreadRipper 1920X:

【華碩X399 Zenith Extreme主板圖賞:ThreadRipper最強座駕】

在主板行業,華碩敢說第二,沒人敢自稱第一,ROG玩家國度說自己是亞軍,沒有誰敢去碰冠軍。銳龍ThreadRipper也第一時間迎來了最強座駕ROG Zenith Extreme。

Zenith有頂點、極點的意思,華碩用這樣的辭彙來給X399主板命名,直接開啟了一個新的頂級序列,重視程度顯而易見。


包裝盒正面


包裝盒背面


主板正面全貌:是不是已經口水了?


背面:不但有插座支架,而且也覆蓋了大面積的背板,可以起到支撐、散熱的作用


供電電路散熱設計十分到位,還有熱管貫穿,同時注意下方的水冷感測器接頭,另外散熱片上還有個LiveDash OLED小屏幕


碩大的Socket TR4插座


八條內存插槽,AMD桌面處理器第一次支持四通道


華碩總是能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這裡多出來的一條DIMM插槽,可以擴展接入更多M.2 SSD,另外輔助供電用了兩個高強度的八針ATX ProCool


來自處理器的三條PCI-E 3.0 x16和來自晶元組的一條PCI-E 2.0 x4、一條PCI-E 2.0 1擴展插槽,X399上也覆蓋著碩大散熱片,M.2介面隱藏其下


一組四個USB 3.1擴展介面、六個SATA 6Gbps、一個U.2


COMS重置按鈕、BIOS一鍵更新按鈕、Wi-Fi天線(支持2x2 MU-MIMO 802.11ac Plus/1x1 802.11ad WiGi)、八個USB 3.1 Gen.1(藍色)、兩個USB 3.1 Gen.2 Type-C/A(黑色和紅色)、Intel I211-AT千兆網口、炫彩發光音頻口


附帶的Aquantia AQC-107萬兆網卡


第二代DIMM M.2 SSD擴展卡


主板風扇插針不夠,擴展卡來湊,又是首創


三路和四路SLI橋接器——CrossFire已經不需要了


各種線纜

【曜越散熱器圖賞:全球首個1680萬色RGB水冷】

曜越(Thermaltake)這款頂級水冷Floe Riing RGB TT Premium並不原生支持TR4平台,但搭配AMD送的扣具就很簡單了。

它的最大亮點當然是世界上第一個1680萬色一體式水冷,擁有6個可控制LED導光圈、12顆可單獨控制LED燈。

散熱器提供了三種不同尺寸供選擇,分別是240mm、280mm、360mm,可支持四個120/140mm風扇或者六個120mm風扇,並有專屬的LED CPU水冷頭、可數字控制的Riing Plus RGB高風壓水冷排風扇、高穩定性馬達、高效能銅底板、耐用編織線材包覆水管。

玩家可以通過Riing Plus RGB軟體設定LED燈光顏色效果,同時監控CPU溫度及風扇運作狀況。

曜越還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擴展控制盒,可將所有外掛風扇先連接到此盒子上(避免主板風扇插針不夠用或者走線凌亂),再接入主板,還可以用來實現更高級的風扇控制和各種燈效控制。

我們使用的是三風扇版本。

【測試平台配置:16核心沒對手 只好欺負10核心】

迄今為止,AMD已經發布了12款消費級桌面銳龍處理器,包括三款銳龍ThreadRipper、三款銳龍7、五款銳龍5、兩款銳龍3,完整覆蓋了上至8499元、下至799元的整個市場(後續還會有三款新的銳龍ThreadRipper加入進來)。

多少年了,AMD處理器終於有了最完整的超強陣容。

關於評測對比對象的選擇,一直有兩種聲音,一是選擇規格儘可能相近的,看誰更厲害,二是選擇近似價位的,看誰更超值。

對於技術愛好者來說,前者可以滿足好奇心,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顯然後者更有參考價值,而且目前Intel方面的16/12核心產品還沒有上市,最頂級的也就是10核心酷睿i9-7900X,就只能拿它開刀了。

另外我們還附上了銳龍7 1800X這顆主流旗艦的成績,供參考。

內存採用芝奇的四條DDR4 8GB,組成四通道,頻率設置為3200MHz,時序設置為16-16-16-39-1T。

主板BIOS刷為最新的9960版本,顯卡是一塊映眾冰龍超頻版GTX 1080。


32個框框喜人


CPU-Z 1.80已經可以基本準確地識別銳龍ThreadRipper


一級緩存1.5MB、二級緩存8MB、三級緩存16MB


華碩ROG Zenith Extreme X399主板(BIOS為最新的9960)


四通道內存,3200MHz頻率,CL16,1T


四條8GB


24個框框也很爽


銳龍ThreadRipper 1920X


一級緩存1.125MB、二級緩存6MB、三級緩存32MB

【CPU基準性能測試:近乎完美的16核心32線程】

測試部分照例分為兩組,先來看基準性能。

CPU-Z自帶了一個性能測試模塊,不過1.80版本對於分數規則做了調整,主要是因為AMD銳龍的成績此前過高,不太合理,所以新舊版本跑分不具備直接可比性。

這裡我們使用新的1.80版本測試。單線程方面,1950X、1920X因為架構和頻率的緣故略低於7900X,但也只差了9-10%,而在多線程方面,ThreadRipper完爆i9,1950X領先幅度高達41%,1920X也領先9%。

CineBench R15無疑是最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處理器性能考察工具。1950X跑出了單線程166、多線程3031的優秀成績,其中多線程性能大發神威,大幅度領先i9-7900 36%之多,也是迄今為止桌面處理器的新紀錄。

1920X也跑出了單線程165、多線程2392,後者依然領先7900X 11%。這些和CPU-Z 1.80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另外對比1800X,1950X單線程提升7%、多線程提升85%,表現近乎完美。

wPrime開滿所有核心,1950X、1920X跑32M的時候都比7900X慢不少,但是面對更大計算量的1024M則輕鬆逆轉,1950X快了足有20%。

7-Zip解壓縮測試,1920X也能勝出7900X 6%,1950X更是領先了41%,另外1950X相比於1800X快了81%。

POV-Ray多線程測試,ThreadRipper同樣神速,1950X輕鬆滅掉7900X 29%,1920X也快了4%,另外1950X相比於1800X快了77%。

HandBrake視頻轉碼測試,將一段1080p轉製為720p,1950X只需47秒就完成了,領先7900X 20%,但是1920X因為頻率低不少,比核心少的7900X稍慢了一些。

內存讀寫方面,ThreadRipper憑藉高頻率的四通道DDR4-3200大放異彩,內存能讀取基本持平7900X,內存寫入和拷貝則輕鬆領先。

1800X:你們聊,我先走了……

ThreadRipper採用了雙Die設計,很多人可能會擔心延遲問題,其實根本不是事兒,一級緩存大家不分彼此,二級和三級緩存延遲都大大優於酷睿i9,幅度分別達40%、55%左右,甚至比銳龍7還要快15%左右。

就是內存延遲比較大,相比於酷睿9慢了約16%,但依然比銳龍7快很多。

3DMark物理成績,1950X Time Spy領先7900X 10%,Fire Strike Ultra基本持平,1920X略微低一些。

【遊戲性能測試:16核心依然穩】

其實對於這種超多核心的發燒級產品而言,重點服務領域是內容設計與創作,比如圖形和視頻渲染、遊戲直播什麼的,或者超多任務并行,單純玩遊戲已經不是重點,畢竟對於中高端平台而言,處理器都不再是瓶頸。

此前測試i9-7900X的時候我們就發現,由於全新的網格式互連架構10核心設計,遊戲性能反而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和不穩定。

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ThreadRipper還設計了一個特殊的「遊戲模式」(Game Mode),打開後會屏蔽一半核心核內存通道,只留下8核心16線程、雙通道DDR4,類似銳龍7。如果玩遊戲的時候碰到不穩定或者性能下降,可以嘗試,通過AMD銳龍Master軟體即可切換。

遊戲測試中,全部使用3440×1440解析度(3DMark為默認),最高畫質。

3DMark圖形成績,大家不分彼此,無論16核心還是8核心都一樣。

Unigine Heaven,依然完全一致。

《GTA5》中,ThreadRipper表現穩健,最低幀率也不低於50FPS,平均則高達150FPS、125FPS,7900X則有些跳躍,低的時候只有30FPS出頭,平均則接近130FPS。

對比下來,1950X相比於7900X最低幀率領先了65%,平均幀率則領先16%。

不過最穩定的還是1800X,平均幀率沒那麼高,但是最低幀率就達到了70FPS。

《文明6》中,ThreadRipper的平均幀率在28FPS上下,高於7900X 15%左右,,在而第99百分位延遲方面,1950X稍高一些但是1920X優於7900X。

《古墓麗影:崛起》中,不同處理器的平均成績都在75-80FPS之間,但是不同場景中波動比較明顯。

【功耗溫度測試:水冷必須的】

功耗測試中,通過連接在供電插排上的功率計直接讀取除顯示器外的系統整體功耗,但是因為OCCT等拷機軟體存在一些控制,測試中功耗不會放到最大,所以滿載功耗我們使用3DMark Fire Strike Ultra來檢驗,取峰值。

測試中,平台位於26℃的空調房間內。

十幾個核心果然不是蓋的,待機系統功耗就在100W上下,滿載最高接近350W、330W,基本上相當於銳龍7翻番。

不過有趣的是,平均到每個核心,1950X就只有不到22W,7900X則有接近31W(當然這不是單個核心的功耗而是系統平均值)。

所以很顯然,銳龍ThreadRipper雖然整體功耗更高,但只是更多核心付出的必然代價,實際能效控制其實更好一些。

溫度方面,由於不同平台散熱器效果不同,我們只看銳龍ThreadRipper自己的。待機在40℃出頭,3DMark、OCCT高負載時候也未超過70℃,水冷控制還是很不錯的。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今的處理區內部都有大量溫度感測器,而且設計方式、溫度檢測機制都截然不同,第三方軟體很可能讀取不到最準確的溫度。

銳龍就是如此,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溫度指標,一是Tjunction(Tj),代表處理器內部Die和散熱頂蓋之間接觸點的平均真實溫度,二是Tconctrol(Tctl),AMD特別設計的溫度補償,用於管理自動風扇策略。

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Tctl補償是27℃,所以如果第三方軟體沒有考慮這個補償,檢測出來的溫度就會比實際溫度高27℃。

目前,AMD自己家的軟體銳龍Master,第三方軟體HWiNFO 5.55-3210,都已經可以準確識別銳龍ThreadRipper的溫度,後者查看Tdie數值即可。

上述圖表中銳龍ThreadRipper的溫度值,就是銳龍Master檢測出來的。

由於時間關係,超頻沒有進行,不過根據不少網友的實測,銳龍ThreadRipper 1950X 16個核心全開,水冷基本可以穩超到4.0GHz,性能再提升約10%,而上液氮可以超到5.2GHz,性能提升達到35%。

【結語:重返華山之巔 AMD值得全世界尊重】

如果說銳龍的誕生讓AMD在處理器行業的競爭中重回正軌,再次與對手面對面競爭,那麼銳龍ThreadRipper的到來,則讓AMD擁有了挑戰高端市場、甚至是引領潮流的資本,它把AMD一舉送上了新的巔峰。

在Intel的頂級酷睿i9 16/18核心誕生之前,AMD的銳龍ThreadRipper絕對是這個地球上最為強悍的消費級處理器,而即便Intel成功反超,也不能絲毫抹殺AMD的卓越表現,只能反襯出AMD的價值所在——沒有你,就不會有這麼多精彩。

要知道,AMD、Intel是完全不均衡的兩個存在:一個市值只有125億美元,另一個則高達1675億美元;一個常年資源緊張,投入有限,開發個產品難上加難,另一個財大氣粗,技術底蘊雄厚,要啥有啥;一個不敢有任何閃失,稍有疏忽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另一個就算掉進奔騰4那樣的泥潭裡,也能迅速轉身,重回巔峰。

但就是這樣,AMD還是一次次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帶來優秀的產品。

AMD處理器歷史上最輝煌的莫過於K8、K10時代,但緊隨其後的推土機則是AMD最難以釋懷的夢魘,陷入其中長達10年不可自拔。

但正是憑藉半個世紀與Intel不斷糾纏、鬥爭、不服輸的精神,AMD沒有沉淪下去,而是傾盡所有,實現了一次華麗麗的完美逆襲。

銳龍7系列的表現已經令人驚嘆,不但讓Intel主流領域的六七代酷睿顏面掃地,也讓發燒級酷睿i7-6000系列十分難堪:單線程性能差不了太多,多線程性能幾乎完爆,價格又便宜得多,性價比美得多。

隨後陸續登場的銳龍5/3系列,更是把性價比發揮到了極致,也真正開啟了超多核心時代。

如今,銳龍ThreadRipper系列又來到了我們面前。

坦白地說,如果是在兩年前,有人告訴我AMD會有如此高端的產品,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但就是在幾乎整個世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AMD做到了。

銳龍ThreadRipper系列擁有多達16個核心32個線程、40MB緩存、四通道DDR4內存、64條PCI-E 3.0匯流排,這對於高端玩家、發燒友、專業用戶來說簡直是夢幻般的存在。

相比於Intel目前已上市的旗艦級酷睿i9-7900X,銳龍ThreadRipper 1950X/1920X單線程性能基本不相上下或者略有落後,多線程則完全是碾壓一般的存在。

得益於新的架構設計,內存和緩存體系也都相當不俗,四通道DDR4的表現水準已經和Intel完全看齊甚至有所超越,延遲也根本不是事兒。

雖然功耗比較高,但頂級處理器這個問題從來都不需要計較太多,況且在水冷的壓制下,銳龍ThreadRipper無論是溫度還是超頻表現都可圈可點。

關鍵是便宜(至少相對而言)啊!1950X一顆才賣8499元,只比i9-7900X多了500塊錢而已,卻能多得到6個核心12個線程;1920X更是只要6999元,相比i9-7900X低了左右1000元,卻依然多2個核心4個線程。

也正是銳龍的誕生,Intel處理器價格終於漸漸回歸理性——沒有AMD賽揚敢賣一千的說法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Intel在銳龍發布之後很長時間都沒動靜,有人說是不在乎,但現在看來,更像是被打暈了,根本沒有料到AMD這次會如此兇猛。

當然,Intel也不是吃素的,真發起狠來相當嚇人,發燒級旗艦一下子從10核心推進到了18核心,反正是絕對不能輸掉王者寶座,甚至終於祭出了全新酷睿i9序列,主流領域也終於要全面普及6核心,中低端都要上4核心。

「牙膏廠」這個帽子,Intel終於是能夠摘掉了。

從目前的跡象看,同樣是16核心32線程,i9-7960X在性能上反殺1950X幾乎沒有懸念,18核心36線程的i9-7980XE更將成為新的王者至尊,但這絕不意味著AMD被打敗了,反而可以充分證明AMD的成功。

因為,如果沒有AMD,或許我們連12核心都看不到,或許i7還是四核,或許i3-7350K這樣的雙核也會繼續高枕無憂。

因為,i9-7980XE幾乎肯定會賣到一萬五。

一切還沒有結束,更猛烈的暴風雨還在後頭:Intel Coffee Lake八代酷睿已經迫不及待,10nm終於看見了曙光;AMD Ryzen Pro、Ryzen筆記本、Zen APU都正在向我們走來,7nm Zen 2/3也在不遠處招手……

未來,只會更精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