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創 | 如何看待生與死

如何看待生與死

來自六丈日子

  • 音樂 | Maximilian Hecker 《Snow White

生與死,一直是關乎人類最直接的問題,沒人能逃避,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頭百姓,都不得不去面對。每個人都可能要面對這麼一段,至親或者好友逝去,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會沉浸在無盡的哀思中,難以從哀傷中超脫出來。

因為我們大多對死感到困惑和恐懼:死是什麼?死後又到哪裡去了?又會遭遇到一些什麼?對死的恐懼和悲傷源自未知,所謂生從何來,死又到何處去。生與死的關係是千百年來,社會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問題,甚至可以說,從人類誕生之日開始,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就開始了,從未停止過。

《論語》中說:「未知生,焉知死?」講的是這麼一個典故,子路請教如何服侍鬼神的問題。孔子說,不善於服侍活人,怎麼能服侍好死人?子路又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不明白活著的道理,怎麼能了解死的道理。

這段對話蘊含了孔子對生死的基本觀點。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說明,儒家思想要更注重「生」的意義,更注重活著的價值,主張通過對「生」的知曉,來理解對「死」的態度。

人是世界的精靈,來到這個世界實屬不易,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蒼天的恩賜。那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應該追求什麼?應該怎樣活著?我想一個人總要為這個世界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貢獻或大或小的正能量。

這樣,這個世界才會和諧,才會進步,才會文明,才會美好。如果都為自己活著,唯我獨尊,爾虞我詐,相互算計,巧取豪奪,如果你只想自己活得好,而不讓別人活得好,那麼這個世界就成了人間地獄。那麼誰都沒有好日子過,這樣離世界末日就不遠了。

一個人過分地追求錢財,過分地追求權力,過分地追求享受,不僅是對世界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那麼人活著應當肯定的價值和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需要,為了解決溫飽,每個人從小都要習得一項謀生的技能。從幾歲到二十幾歲的漫長求學,就是為了長大以後求得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謀得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這是最低層次的追求,也是天經地義的,解決了吃穿問題才可能從事其他社會活動。人生值得追求的第二個目標,就是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富有,許多人一生都過得枯燥而憋屈,心中只有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和焦慮,辛勞一生,很少有開懷大笑和興奮洒脫的時候。而精神上的快樂幸福的感覺會遠遠超過肉體的快感,精神的愉悅是人生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為社會和他人造福,盡個人所能,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值得追求的最高目標。理想主義的革命家、改革家和慈善家、探險家、志願者做的就是這種工作。

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教師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凡是在自己謀生之外,還有造福社會和他人的動機和效果的人,都屬於這個範疇。當他們感到為社會做了貢獻而不僅僅是為個人活著的時候,他們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種超越世俗、超越個人、超越物慾的快樂。他們會因此覺得自己活得更實在,更美滿,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是革命先烈夏明翰1928年在被反動軍閥殺害前寫下的就義詩,可謂動天地、泣鬼神。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福祉,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用鮮血和生命寫下壯麗詩篇,這是對生和死的大徹大悟。

格瓦拉是阿根廷人,但為了理想,他毅然投身古巴革命。古巴革命勝利后,他捨棄自己在古巴的權位和名利,離開自己的親人,投身非洲和拉美的革命事業,最後犧牲在玻利維亞。格瓦拉走了,留下的是精神價值,是覺悟,留下的是一種不可摧毀的精神力量。在拉美國家他被一代又一代青年視為英雄偶像。

《紅岩》等文學作品塑造了很多「不怕死」的革命者形象,這些形象都源自真實的歷史,每每讀來,我深深為之感動。千萬共產黨員、仁人志士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英勇奮鬥,萬死不辭,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一曲麴生命的讚歌。有的生命雖然短暫,但為高尚理念和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生如夏花,榮光萬丈;有的人苟且偷生,喪失了民族氣節,丟掉了為人良知,變成行屍走肉,「猶為夭也」。在今天和平年代,確實沒有太多需要,也沒有太多機會面對生與死的選擇。作為普通人我們感覺「不怕死」顯得很遙遠,而「好好活」則更貼近實際。

在這個年代,鮮有人潛下心來思考生與死這對永恆的矛盾,更不用說科學地、理性地、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因為無法理解生與死而恐懼死,更害怕死,甚至陷入誤區,走向極端,生活品質難以提高。有些人選擇「死了算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每年自殺死亡人數已經超過戰爭和自然災害致死人數之和。

這一方面因為工作壓力、意外變故、家庭矛盾等客觀原因;另一方面因為個人心理調適和承受能力差,社會歸屬感、尊嚴感、獲得感不斷下降,覺得活得憋屈,沒有希望,沒有明天,沒有任何幸福感可言,於是認為不如一死了之,以便一了百了。然而,人是家庭的人、社會的人,非正常離去留給家庭的是無限的哀傷,留給社會的是無盡的遺憾。活著不能解決的問題,又何嘗知道死就能解決呢?只要活著,有生命,就有希望,就有可能走出生活和心中的困境。

道家創始人老子反對「輕死」,他認為,只有把生命看得重於天下者,方可託付天下於他。也有些人選擇「賴活著」,活是活了,但是並不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和社會,並不珍惜生命的每一段時光。活得沒有質量和厚度,或是踐踏自己,虛度光陰,「一朝春盡紅顏老」,仍是一事無成,空留一聲嘆息。或是因愛生恨,痛恨他人和社會,傷及無辜,最終妻離子散,凄凄慘慘。凡此種種,都是枉為一個「生」字。

我們不能賴活著,生就要生得有意義,追求人生價值最大化,即使不能為社會做出多大貢獻,至少不要為社會增添麻煩。

人生在世,我們需要用智慧來轉化煩惱,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看淡名利,看淡榮辱,看淡得失,活得輕鬆、坦然、快樂。更不能遇到危機和困苦就「死了算了」,俗話說,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當歲月逝去再回首,那些經歷的困苦磨難,那些生命中最深的印記,卻是最值得留戀,恰恰是這些成就了生命的寬闊和厚重。只有經歷艱難困苦,才能體會海闊天空的愜意;只有經歷非常歲月,才能體會平平淡淡的韻味。

青春如詩,歲月如歌,當人生經歷滄桑,過去的甜美成為回憶時,生命便即將到達它的終點。應該怎樣面對死亡?人有生就有死,新陳代謝,亘古不變。如果有人想逃脫這種命運,只能是痴人說夢,所以面對現實是最理性的。自然規律對誰都是公平的。印度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著名詩句,或可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人都是要死的,只是有個先後,不管你官有多大,不管你家有多富,閻王爺打鉤絕對鐵面無私。在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的先賢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生死智慧。在古代傳統的觀念中,往往視生命與生活是非個人的,而是家庭與家族大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所以,死不過就是從「陽間」進入「陰間」,成為祠堂內的「牌位」,自我仍然是家庭、家族血脈中的一環。

這樣,他們在面對死亡時,就可因為兒孫生命的延續和家族的繁衍,感到欣慰,對死也就不那麼恐懼了,此之謂「陰間與陽間」的生死智慧。道家認為,人之生與死如氣之聚和散,亦如晝夜輪替,「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們可以做到「死生無變於己」,讓精神「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獲得絕對的生死自由。佛教認為生死是超脫輪迴,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我覺得,無論年輕還是年老,我們都不能預約死亡,所能做的便是珍惜所走過的和將要走的日子。

生不只是開始,死也不只是終結。面對死亡,我們不用過於恐懼,也不需要無條件地宣揚「不怕死」。生死尋常事,何用多糾結。生是死的起點,死又是生的另一種開始,活生生的人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試想如果每個人都萬壽無疆,那這個地球如何承受得了,資源枯竭自不用說,人與人之間的恩怨又如何了結?有生就有死,也是大自然的平衡戰略。

歌德曾說:「死對於智者並不是恐怖,對於善者並非是終點。」死只是一個人肉體的消失,如果這個人留下的精神可以穿越時空永遠流傳,那麼死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重生么?人的價值表現在他的事業和精神,人是要死的,誰也活不了幾百歲,但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定會世代相傳。

既然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每個生命都要經歷。那麼,我們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人的生命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延伸下去,是燃燒還是腐爛。一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越豐富,給後人的影響就越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可以不死的,人是能夠永生的。我們應該追求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心靈的凈化和行為的真善。應該追求勤勉清廉的美名,追求寧靜淡泊的心境,追求造福社會的業績,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人離去了還有好的口碑,還有思想流傳,還有人懷念,立德、立功、立言,自然就是不朽了。

作者:楊金鳶,湖南洞口縣人。高中畢業后務過農,當過公社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湘潭大學哲學系,現任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資委副主任,先後獲「湖南省十佳秘書工作者」和「全國廣電十佳理論人才」稱號,被省政府和國家廣電總局分別記一等功一次。本文選自其著作《守住真心》,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