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期待我國的「元科普」力作

期待的「元科普」力作

日期:2017-07-16 作者:卞毓麟 來源:文匯報

卞毓麟

可能有人會問,有那麼多人做科普,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元科普」?我想,如果把科普及其產業化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元科普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基;它不同於專業的論文綜述,也不同於職業科普工作者的創作,而是源自科學前沿團隊的一股「科學之泉」。它既為其他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堅實的依據———包括可靠的素材和令人信服的說理,又真實地傳遞了探索和創新過程中深深蘊含的科學精神。

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傳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科學家首先要致力於科學研究,那麼他又應該或能夠花多少時間來做科普呢?這當然因人而異。但我認為,這裡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應該儘可能把時間和精力優先用於做別人難以替代、潛在社會影響最大的科普,而元科普就是非由一線科學家來做不可的事情。

科普中的元典之作

大家可能聽說過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元典叢書》。這套書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開始,包括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摩爾根的《基因論》、魏格納的《海陸的起源》,已先後出了好幾十本,也包括哈勃的《星雲世界》、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等等。為什麼叫「科學元典叢書」?因為這套叢書中的作品,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論著。

元典的「元」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不妨查一下《辭海》,裡面對「元」的釋義有十幾項,主要包括「始、第一」「為首的」「本來、原先」「主要、根本」等。那麼,把「元」字用到科普上來,元科普指的就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

世界上這樣的科普元典,其實已經誕生了不少。比如,1936年出版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作者是愛因斯坦和英菲爾德。由愛因斯坦親自來科普相對論和量子論,這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因為一個領域的創始者,才最明了這個思想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理論是怎樣建立的。當然,愛因斯坦也有一位難得的合作者———科普表述和寫作能力極強的波蘭理論物理學家英菲爾德。這本書幾十年來在世界科學史、科普史方面,都堪稱經典。我認為,這正是可以稱為「元科普」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還有《雙螺旋》這本書,它的作者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沃森。這本書詳述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半個多世紀以來,得到了人們不斷的讚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在於沃森的親自敘述,這不但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也為人們準確理解提供了幫助。對某個前沿科學領域給出準確、權威的闡釋,是元科普非我莫屬的重要功能,是再往下做層層科普的源頭。

再如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德熱納與巴杜合著的《軟物質與硬科學》,也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科普經典。德熱納是軟物質學科的創始人,這本書寫得非常生動、清晰,以與中學生談話的形式,從橡膠、墨水等我們身邊的諸多事物,具體入微地說明了什麼是「軟物質」,描述了它們融物理、化學、生物三大學科於一體的全新特徵和認知方法,此書甚至被認為「連家庭主婦也能看懂」。現在,軟物質已經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了,的歐陽鍾燦院士特地為此書的中譯本寫了序言。這種書,我認為也是元科普著作。

還可以再舉一些元科普佳作的例子,它們的作者也都是諾貝爾獎得主,如埃克爾斯的《腦的進化:自我意識的創生》、溫伯格的《最初三分鐘:關於宇宙起源的現代觀點》、萊德曼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麼是問題?》等等。

高端科普未必是元科普

當我們說到元科普是一線優秀科學家對某一個前沿科學領域做全景式或特寫式的通俗描述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學術著作中的綜述,因為綜述通常也是某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對本領域研究進展的概括和對發展前景的展望。元科普和綜述兩者的區別在哪裡?簡單地說,綜述主要是面向圈內人的,有時甚至主要是給小同行看的,所以完全用純專業的語言來敘述。但元科普著作就不一樣,它的目標是本領域以外的人群,為此就需要由最了解這一行的人將知識的由來和背景,乃至科研的甘苦和心得,都梳理清楚,娓娓道來,這就是非親歷者所不能為的緣故。

回想18年前,天文學家陳建生院士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有較好的科學背景,但是非常忙,能夠讀科普書的時間很有限,所以希望作品內容實在、語言精練、篇幅適度、很快就觸及要害、進入問題的核心,這才有助於了解非本行的學術成就,把握當代科學前進的脈搏。」現在想來,他所期望和歡迎的,其實正是各前沿領域的元科普作品。

我也記得上海科技館一位科普主管曾對我提到,他們做了許許多多面向青少年和學生的科普工作,但有時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感覺有些科學內容把握不準,很希望有一線科學家來講解指導。在我看來,倘若我們擁有更多的元科普資源,那麼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傳媒工作者就更容易找到堅實的依靠了。

向公眾傳遞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科學家首先要致力於科研,他究竟能花多少時間來做科普,顯然無法一概而論。通常,一線科學家很難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直接參与一波又一波的科普活動。然而,一項科學進展、一個科研成果,從高端的傳播到兒童的科學玩具,它的科普化、產業化鏈條是很長的,書籍、影像、課件……就像一棵大樹的枝丫,可以縱橫交錯。在一線科學家不可能對每個環節都事必躬親的情況下,元科普作品也就顯得分外重要了。

毋庸置疑,科學家直接面向青少年、面向公眾做科普演講,是非常值得稱道,也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有些內容———即並非元科普的那一部分,卻是可以由他人替代的。比如我本人就發表過一篇題為「恆星身世案,循跡赫羅圖」的高端科普長文,讀者對象是具備理科背景的大學生直至非天體物理專業的科學家。此文雖頗獲好評,但它卻不能躋身元科普之列,因為其作者並非專攻恆星演化且取得創新成果的一線科學家,這同領軍科學家原汁原味的講述總會存在一定的距離。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元科普經常會是高端科普,但高端科普卻未必都是元科普。我想,科學大家們是否應該將自己用於科普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傾注於他人難以替代的元科普創作呢?

呼喚更多「元科普」

最後,也是我最想說的,就是呼喚更多的一線科學家從事元科普的創作。這樣的作品還太少太少,而需求卻很大很大。

比如,今天這個科普產業論壇的主辦方之一,就是一家從事科普影視作品創作的公司,他們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線優秀科學家深度合作,將科研成果變成電影腳本,生產出高質量的4D科普電影。上海科技館現在放映的不少原創影片,也與科學家有全面合作。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科學家投入到科普事業中,這確實很鼓舞人心。

然而,總體而言,我們在元科普方面的力度、廣度、深度還是不夠。21世紀來臨之際,清華大學出版社曾和暨南大學出版社聯手推出一套「院士科普書系」,共有上百個品種,作者都是的領軍科學家。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書系」中有不少佳作,有些選題甚至有可能成為元科普的範例。但囿於時間倉促等因素,「書系」的總體效果尚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國際國內重大科技成果迭出,這反過來也意味著對元科普的訴求十分強烈。例如,社會公眾都很關注量子通信以及在該領域取得的世界領先成果。我想,如果潘建偉院士的團隊能夠就此寫一本元科普作品,以利外行人(至少是讓非本行的科學家)明白就裡,那該是多好的事情!前不久讀到瑞士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尼古拉·吉桑所著《跨越時空的骰子:量子通信、量子密碼背後的原理》一書,潘建偉院士在中文版序中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是,此書法文原版是2012年問世的,而近幾年量子科學在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外,元科普對於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技管理人員更好地把握科研動向,對於國家決策、經費投入,也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衷心期盼的領軍科學家團隊創作出更多的元科普產品,這是社會的需求,也是時代的呼喚!

(本報首席記者許琦敏根據作者在「2017科普產業發展上海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